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火烧对典型草原改良的效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了秋季火烧和春季火烧对内蒙古草原地带的羊草草原总产量优势种群羊草、大针茅以及小叶锦鸡儿数量与生长状况的影响。自1990年秋至1992秋经过两年的监测、统计与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草场的总产量受大气降水的制约,火烧前后草场的总产量基本上保持稳定,中常年景的地上生物量变化在180──200克/平方米之间。火烧对优质根茎禾草一羊草的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生长季的中后期,火烧地段上羊草种群的地上生物量比未烧地段高出50──90克/平方米,提高了600──160%。火烧地段上豆科草的产量略有提高,而葱类植物的产量基本上保持稳定。火烧可以抑制大针茅、小叶锦鸡儿和菊科杂类草的生长,减少它们的数量,其中以秋季火烧最为明显。在对照群落中,大针茅的产量为30──50克/平方米,小叶锦鸡儿为20──50克/平方米,火烧之后大针茅的产量减至10──25克/平方米,减少了50──60%,小叶锦鸡儿的产量一般低于10克/平方米。火烧对草场的效应与各种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种群生态位(对水分和养分等资源利用情况)等特点紧密相关。火烧对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也是有关因素。综上所述,有计划的火烧可以提高草群质量和利用价值,是一种?  相似文献   

2.
火生态因子与土壤动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0.9─-1992.5对中国科学院内蒙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羊草草原、退化草原、大针茅草原的火烧实验研究中发现:火生态因子对表聚性强和地表自由生活的土壤动物的直接致死作用明显,春季火烧致死作用大于秋季,火烧有可能作为草原控制害虫的一种手段。火烧后出现了新的生态空间,促成了土壤动物竞争新空间的过程,其中优势类群的膜翅类表现的最为突出;常见类群的半翅类、鳞翅类等也参与了这一过程。火生态因子的间接作用使优势类群中的姬蚯蚓类,鞘翅类数量下降。火烧后的恢复过程各类土壤动物有所不同,膜翅类、鞘翅类等恢复较快,螨类等火烧后变化大,恢复较缓慢。火烧实验启发我们,严格控制下的火烧有可能作为合理利用草原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3.
羊草草原群落及其主要植物种群地上部分热值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典型草原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羊草+大针茅草原群落及其占干重95%强的十六个植物种群进行分析,初步阐述了草原植物种群热值动态的一般规律,探讨了导致热值变化的原因,揭示热值动态所反映的种群生长特点和生存策略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降水量引起草原群落生产力的年际间波动,而典型草原系统又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生产力,其稳定的机制如何,是目前草原生态研究急需探讨的问题。文中研究根据中国北方广泛分布的羊草大针茅草原24年的定点监测数据,分析草原地上生物量与研究区10类气候因子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4-8月的累计降水量对草原生物量的影响最大,降水量仅能解释生物量的13%左右。草原地上生物量随降水量年际间变动而波动,其波动幅度不如降水量波动幅度大,说明群落生物量具有相对稳定性。进一步分析24年样方中出现77种植物的相对生物量,结果表明相对生物量大的物种,其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小,就是说草原群落优势种年际间的生产力波动性较小,这有利于维持系统的稳定性;相关分析显示31种植物之间存在着负相关,这些种之间可能存在着生物量的补偿性。通过分析这些植物种间的补偿性,可以看出优势种与亚优势种,优势种与其他非优势种,非优势种之间均存在着补偿性,这表明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当一个物种由于水分的限制使其生产力低于其平水年的生产力时,其他物种的生产力相对的增多,弥补了由于该物种生产力波动引起的群落总生产力的波动,从而相应地维持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总而言之,典型草原生物量随降水量的波动性较强,而其生产力能够长期维持相对稳定性依赖于群落中植物种类之间的补偿性。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典型草原原生群落植物种群动态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用数理统计方法 ,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带的羊草草原的原生群落长期监测的数据进行了趋势分析 ,研究了该群落及其重要植物种 (羊草 Leymus chinensis、大针茅 Stipagrandis、小叶锦鸡儿 Caragana microphylla、西伯利亚羽茅 Achnatherun sibiricum、冰草Agropyron michnoi)的年际动态。得到了草原群落及重要种生物量年际变化的趋势直线 ,经统计检验得出该群落的自组织过程保持稳定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 1 983-1 993年退化草原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主要植物种群地上现存量与密度的变化 ,将这些种群区分成 6种类型 :优势增长型—羊草 (Leymuschinensis) ;缓慢增长型—大针茅 (Stipa grandis) ;典型衰退型—糙隐子草 (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变蒿 (Artemisia commutata) ;迟滞衰退型—冷蒿 (Artemisiafrigida) ;中间过渡型—米氏冰草 (Agropyron michnoi)、双齿葱 (Allium bidenta-tum)和洽草 (Koeleria cristata) ;演替中立型—小叶锦鸡儿 (Caragana microphyl-la)。并依据各种群的拓殖 ,生物产量和根系分布等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各种群在恢复演替中的作用。根据种群根系分布范围与种群密度变化的关联 ,本文提出“恢复演替的作用域扩展”概念。在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演替中 ,表现出群落地上部分矮化和地下部分的浅层化 ,恢复演替则表现其逆过程。当恢复演替开始后 ,浅层土壤中最先出现拥挤 ,浅根性植物种群趋于衰退 ,也促使一些种群向土壤深层发展。表现出种群更替的作用空间扩展的趋势。其中衰退种群植株死亡后的资源空间可使拓殖能力强的种群或原种群增长。于是资源与种群增长构成一个反馈调节环。反馈调节使群落演替自组织过程表现出方向性。在恢复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数量指标均表现出波动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野外调查数据,结合能量功能群分类方法,对不同围封年限(围封4年,围封9年,围封29年)及不同利用方式(放牧、割草)影响下羊草草原的生物量、根冠比及不同能量功能群优势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围封使得群落地上、地下总生物量增加,并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渐趋稳定。相比围封保护,放牧和打草利用均会使群落根冠比变大。5个样地比较,放牧退化对群落的能量功能群构成影响较大,相比其他样地,低能值植物功能群优势度明显增加,而中能值和高能值植物功能群则明显下降。几个围封样地和打草场样地之间则没有显出规律性变化。相比重度放牧而言,围封和打草这两种利用方式都可以使羊草草原得到很好的保护。而对于围封而言,围封3-5年后对羊草草原加以适度的利用对草原保护和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草原植物群落组织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进行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的研究中 ,根据 1 981 -2 0 0 0年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的代表性植物群落—羊草 +大针茅草原群落生产力动态测定的结果及退化草原恢复演替进程的监测数据 ,经过对物种频率 ( fi)、累积相对生物量 ( m1)、累积植株平均高度 ( h1)的计算 ,提取出草原群落中的植物种群组织力参数。l1=fi.m1.h1.1 0 0 0。按照组织力参数排序 ,确定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等级和种间互补效应。不同等级的物种占用环境资源的能力不同 ,是实现群落自组织的根源 ,种间互补作用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适应环境波动 ,达到群落最高生产力的自组织机制。可认为物种间的等级关系和互补功能体现了群落的组织力  相似文献   

9.
稀土元素在农作物中的应用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则把稀土元素应用到天然羊草草原上,通过喷施稀土元素的小区试验,调查羊草的株高、叶长、叶宽、鲜重和干重,发现喷施稀土元素能促进羊草的生长,增加植株重量。因此,对羊草草原喷施稀土元素是一条提高草地生产力的有希望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典型草原动态监测的取样问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用数理统计方法 ,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带的羊草 +大针茅草原群落 2 0年 ( 1 981-2 0 0 0 )的采样数据进行分析、检验 ,选择出群落中的重要种 ,验证了草原的物种生物量服从正态分布 ,并证明了在采样中取 1 0个样方的生物量统计 ,即可替代 2 0个样方  相似文献   

11.
利用锡林郭勒草原2006年TM遥感影像数据,结合野外调查,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将研究区面积大于5km2的湖泊-湿地复合体划分为湖泊、沼泽水体、裸地、裸滩与盐化地、湖滩湿地、典型湿地、地带性草原7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揭示不同草原地带湖泊-湿地复合体的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锡林郭勒草原范围内,湖泊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12.
草地可燃物床特性与草地火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实验与野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草地可燃物床特性与草地火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可燃物量、可燃物床体积密度、可燃物床孔隙度、可燃物空间配置、坡度对火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锡林郭勒盟不同生态地理区气候变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利用1960-2007年锡林郭勒盟及其周边地区17个气象站的降水、气温数据,利用统计学的原理及方法,对比分析了锡林郭勒盟四个生态地理区气候变化的规律及区域差异,阐明全球气候变化在锡林郭勒盟不同区域的具体表现。研究结果对于认识草原区气候变化特点与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Burning effects on soil N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e Caldenal region of Argentina because N is likely to be limited and is easily lost by volatilization during fire. Burning may cause an initial increase in the mineral N content of the surface soil and, perhaps more important, can reduce the proportion of N in hydrolyzable (that is, more mineralizable) forms. The modification in soil N fractions by fir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soil heating and to the proportion and amount of N fractions remaining in the ash. This research was aimed at studying the effects of a controlled burn on total N, inorganic (NO3 and NH4+) and organic (amino acids, ammonium, hexosamines) N forms, as well as hydrolyzable and nonhydrolyzable N compounds of top soils of the southern Caldenal. Soil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beneath the canopy of shrubs and from the areas with herbaceous cover, before and after burning. In order to show that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N added to regularly burned soils will result in lower levels of mineralizable N, differences in the changes of the various pools of plant tissue N upon burning at different ignition tem peratures are also reported. The initial unburned top soil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otal, inorganic, and organic N form concentrations between shrub and herbaceous vegetation-covered soil. Burning did not affect the net content of total N in soil under woody vegetation, but in the grassland soil a decrease of total N concentration was observed. Nitrate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and NH4+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in both shrub and grassland soils after burning. Controlled burning caused losses of amino acid and ammonium organic N forms from the soil under grass plants and gains of hexosamine N in both shrub-and herbaceous-coveredsoils. There was an observed tendency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proportions of non hydrolyzable N forms in both the shrub and grassland soils after burning. Inorganic and organic N form concentrations were similar in initial shrub litter and grass, but litter had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and nonhydrolyzable N than those of grass. Shrub litter ash obtained after muffling at 300 C contained higher NH4+-N, aminoacid N, ammonium N, and total and nonhydrolyzable N concentrations than those from grass. An increase of 100 C in the ignition temperature produced clear ashes, rich in mineral N with littl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N and C. The organic N forms affected most by the ignition temperature increase were amino acid N and ammonium N, respectively, particularly in woody litter. The most striking feature was the constituent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s of nonhydrolyzable N forms of the vegetation covers on passing from initial to 300 C to 400 C, particularly for the litter and its ash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oil mineralizable N pool may be reduced by frequent burning or by more severe burning than observed presently in the Caldenal region.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对非洲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非洲人口迅速和持续增长的巨大压力下,非洲的植被正在以空前的速率退化。本文阐述了烧荒、非林化、耕种、牲畜和野生动物对非洲植被的影响。最后就非洲植被保护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用3种试验方法测定了大白菜细菌凝集素(Agin-SD60)和软腐欧氏杆菌脂多精(LPS),在双方接触识别中的作用。在吸附抑制试验中,来自大白菜和马铃曾的Agin-SD60显示约98%的吸附抑制效应,另3种植物的Agin-SD60及大白菜外源凝集素(lectin)和细咆壁蛋白质(CWP)无明显作用;同时用不同种类的7个菌侏的LPS作测定,只有病菌的LPS吸附抑制作用明显(93.37%),其胞外多糖(EPS)也无作用。在菌体凝集试验中,也只有大白菜和马铃薯的Agin-SD60表现50%~100%的凝集活性。在琼脂双扩散试验中,寄主Agin-SD60可与病菌菌体及其LPS发生免疫沉淀。这些结果说明,Agin-SD60和菌体LPS在大白菜与软幅欧氏杆菌接触识别中分别作为植物识别子(cognor)和细菌识别子(cognon)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火生态与新疆山地森林和草原的可持续经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火生态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火干扰是地球上许多森林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原始努力。本文阐述了林火生态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简单介绍了火对植物、土壤、水文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论述了把火作为工具在新疆山地森林和草原的可持续经营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用火的技术措施和有关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