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生物防治农林植物病虫害工作,在广西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才比较重视的.自那时以来,区内有关单位部分植保工作者已先后分别开展了与生物防治有关和直接利用生物防治病虫的工作.其主要内容概括的说,包括(一)害虫天敌的调查.(二)天敌的利用试验和利用天敌实施防治有关病虫.应用试验方面主要有:1.繁放赤眼蜂防治害虫;2.移放、助迁天敌防治害虫;3.利用微生物农药防治病虫;4.养放鸭治虫;5.结合综合防治,开展生防工作.  相似文献   

2.
国家科委为了贯彻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推动生物防治工作”的指示,于1983年6月1—6日在江苏常州市召开了生防科技座谈会。 生物防治是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天敌资源丰富,近年来开展保护利用有一定进展。如北京市赤眼蜂放蜂面积402万亩;湖南省保护利用稻田蜘蛛防治飞虱等害虫达300万亩;江苏省1982年在350万亩棉田采取保护利用天敌为主的综  相似文献   

3.
第十届国际杂草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7月4~9日在美国西部蒙大拿州的波滋曼召开。来自世界28个国家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丁建清代表中国出席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包括以下主题:(1)历史上杂草生物防治取得的成功;(2)历史上杂草生防的失败事例及其原因;(3)杂草生防作用物的安全性;(4)生物技术在杂草生防中的应用;(5)利用病原菌或生物除草剂防治杂草。来自澳大利亚的著名杂草生防专家RachelMcFadyen和美国农部负责杂草生防项目的官员ErnestD…  相似文献   

4.
中山大学副校长蒲蛰龙教授及利翠英教授应美国国家科学院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邀请,于1979年10月至12月间赴美讲学,讲学的学校有明尼苏达大学,德克萨斯农业及机械大学、纳不列斯加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及密执安大学。讲学内容主要为害虫生物防治和若干昆虫的超微结构。害虫生物防治主要是介绍我国解放以来的生防工作及成就,包括天敌昆虫、捕食螨、蜘蛛、病原微生物及食虫脊椎动物的研究和利用,并提及古代劳动人民在害虫生物防治上的贡献,还扼要介绍了我国害虫综合防治概况。昆虫超微结构,着  相似文献   

5.
1992年6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从美国林业局实验室引进天敌昆虫松鞘蛾长脸茧蜂 Agathis Pumila 1000头。提货后,封存于生防所天敌引种隔离室。后经开箱检疫发现所有的松鞘蛾幼虫均已作茧化蛹,并部分羽化为成虫松鞘蛾 Colecphorelaricella。为防止该害虫扩散,拉回我局进行了销毁处理。1992年7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又从加拿大林业部安大略林业生物防治研究中心引进松鞘蛾长脸茧蜂8400头。提货后,在生防所天敌引种隔离室开箱检  相似文献   

6.
生物防治即是利用害虫天敌来控制害虫发生。据中国农科院生防室进行的害虫天敌资源调查“水稻上飞虱,叶蝉的天敌有200种、三化螟天敌40种,二化螟天敌56种,稻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北京市农作物害虫生物防治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介绍了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及其植保站系统在害虫生物控制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对北京市农业害虫防治采取以生物控制为主的综合措施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发挥卵寄生蜂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害虫的抗药性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日益加剧,生物防治普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且成为害虫综合防治的一个主要内容。生物防治中就以虫治虫所用的天敌来源而言,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引进外来天敌或大量饲养释放;二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利用当地天敌,提高天然生物控制害虫的效能。显然后者更为重要,它是当前生物防治工作中应该加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生物防治——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生物防治在综合防治中的重要性和如何全面正确认识生物防治技术。指出生物防治技术在生产上的成功应用,必须要注意与其他植保技术协调。文章还介绍了国内外成功的生防实例和生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草蛉科天敌昆虫及其生防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艳  刘星月 《植物保护学报》2020,47(6):1169-1187
草蛉是一类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在蚜虫、介壳虫、粉虱、蓟马和螨类等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虽然利用草蛉进行生物防治在我国已有近50年的历史,但针对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及不同害虫物种,有关草蛉优势天敌物种的精准开发利用仍受到分类鉴定、生物学习性和捕食潜能等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不足的制约。本文总结了草蛉科的基础生物学习性、地区优势物种与栖境选择、捕食潜能、草蛉与猎物及植物的互作关系和田间应用现状,提出了改善草蛉生防应用成效中的关键问题,对我国具有生防应用前景的草蛉种质资源发掘进行了评述,以期为推动我国草蛉天敌物种的发掘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玉米螟是黑龙江省玉米的主要害虫。据1986~1990年5年统计,平均每年发生1014万亩,防治457万亩,占发生面积的45%。其中生物防治只26.8万亩,仅占防治面积的5%。为了加快玉米螟生防步伐,认真落实“八五”期间在“东北玉米带,重点推广玉米螟生物防治(Bt制剂、白僵菌、赤眼蜂)技术”的要求,黑龙江省1991年首次组织了防治玉米螟“生防  相似文献   

12.
灰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用于灰霉病生物防治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生防机制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了目前灰霉病等植物病害生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室委托江苏农学院召开的全国杂草生防座谈会于1985年4月17日至19日在江苏扬州举行。出席会议35人,收到论文38份。会议交流了我国近年来杂草生防的进展:如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所利用实蝇控制恶性杂草紫茎泽兰取得突破进展;“鲁保  相似文献   

14.
产后果实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果实产后病害严重影响水果的贮藏及商品质量,使用杀菌剂防治这类病害,因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而限制使用.产后果实生物防治(BCPD)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果实产后系统具有环境因素的可控性、生物防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作者从果实产后系统的特点、拮抗菌的筛选方法、生防机制、提高生物防治效果的措施和生物防治的发展前景等几方面进行阐述,展示产后果实病害生物防治的可行性和潜力,并为今后生防产品的开发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害虫生物防治效果的评价方法通常采用化学防治效果的计算方法,一般仅体现短期内对目标害虫的致死作用结果,而忽略了天敌在自然界数量增殖后对害虫种群数量的长期而持续的控制效果,以及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评价.判断害虫生物防治计划是否获得成功,目前缺乏广泛认同的评价方法.本文对害虫生物防治效果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6.
1994年潜江市棉花生物防治工作总结潜江市植保站王雪枝,贾平安,李中荣近几年来,我市在有关部门指导下,对如何在自然状况下充分发挥和利甩天敌控制虫害,发挥生物农药的优势,减轻化防与生防的矛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现就我市生物防治工作总结如下:1紧密结合栽培...  相似文献   

17.
昆虫天敌包括广大的生物类群。原核生物、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及动物的种类中,都有昆虫的天敌;无细胞形态的病毒,也有不少种类是昆虫天敌。解放以来,由于我国害虫生物防治的不断发展,这一防治措施已在不同程度上用于防治农业害虫、林业害虫及医药卫生昆虫。生物防治这门科学技术,通过生产实践。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科院生防所于1991年4月22~26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来自29个省市150个单位的生防科技工作者190余人,欢聚一堂,盛况空前。会议分4个学术组: (1)天敌昆虫应用技术组,(2)天敌昆虫基础研究组,(3)病原生物及其利甩组,(4)植病生防及新技术组。有5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在大会和专题组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在讨论会上,每位代表都畅所欲言,青中年同志尤为踊跃,共同总结、交流建国40  相似文献   

19.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对保证充分利用各种防治方法具有广泛的意义。生物防治策略包括三项关键措施,即控制害虫种群数量、排除害虫及作物的自身防御。这些措施为植保工作者进行生物防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植物、昆虫与微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生态学,是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领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生物的生态学有助于发现更实际的生物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生物防治》2005,21(1):9-9
中国植保学会生物防治专业委员会与中国昆虫学会生物防治专业委员会将于 2 0 0 5年 4月中下旬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联合召开第四届全国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 ,大会筹备小组于 2 0 0 4年 10月 15日发出第一轮预备通知后 ,得到相关单位与同仁的积极响应。目前筹备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为了组织好本次会议 ,特发第二轮通知 ,使各位对本次会议的安排及论文征集要求有更清楚的了解。六个专题研讨分会召集人天敌昆虫 :陈红印研究员 (中国农科院环发所 ) ;植病生防 :陈捷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 ;生物农药 :邱德文研究员 (中国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