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2004—2006年在河北栾城中国科学院农业生态试验站开展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冬小麦基本苗数和分蘖率在不同耕作方式间差异显著, 表现为免耕<旋耕<翻耕。免耕处理冬小麦分蘖成穗率高于翻耕和免耕处理, 但基本苗数低, 2004—2005生长季比翻耕和旋耕处理分别低28.9%和29.7%, 2005—2006生长季分别低11.7%和10.0%; 免耕处理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低于翻耕和旋耕处理, 其中叶面积指数在2004—2005和2005—2006生长季的最高值分别为2.9和6.0, 产量比翻耕降低30.1%和27.19%、比旋耕降低15.3%和25.20%。免耕可保持耕层较高的土壤水分含量, 总体上高于翻耕和旋耕处理; 免耕处理在冬小麦苗期和返青期表现出明显的“降温效应”, 耕层土壤日均温度低于翻耕和旋耕, 冬小麦出苗和返青较翻耕和旋耕分别晚1~3 d和4~5 d。  相似文献   

2.
探讨改施有机肥提高脐橙产量和品质,为湖南新宁县脐橙园土壤环境改良和脐橙生态种植提供技术依据。以‘7904’脐橙为试材,利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个不同施肥处理,即有机肥(T1)、有机肥+微生物菌剂(T2)和化肥(常规施肥,T3),分别测定连续2年不同施肥处理的脐橙产量和果实品质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在2019年,与T3比,T1增加脐橙单株产量、平均果重和还原糖分别为6.88%、20.41%和12.54%,T2分别增加6.18%、26.60%和12.85%,糖酸比都无显著增加。在2020年,与T3比,T1增加脐橙单株产量、平均果重、还原糖和糖酸比分别为6.03%、6.19%、72.16%和59.50%,T2分别增加5.12%、10.76%、69.68%和55.34%。2019年和2020年,T2相对于T3果实可食率分别增加6.72%和5.73%,T2相对T1分别增加7.63%和6.78%。综合考量脐橙产量和果实品质,施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相对较优。本研究认为施有机肥+微生物菌剂不仅能增加脐橙产量和果实品质,还能替代化肥,避免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太湖地区地方特色糯稻品种稻米品质性状,为后续特色糯稻种质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以鸭血糯和苏御糯及对照品种红壳糯和白壳糯为材料,分析了稻米的基本理化品质和淀粉结构特性。结果表明,鸭血糯和苏御糯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和表观直链淀粉含量;鸭血糯和苏御糯米粉和淀粉均表现出较低的黏滞性,通过淀粉粒扫描电镜分析发现较小的淀粉粒可能是导致鸭血糯和苏御糯米粉和淀粉黏滞性较低的重要原因;热力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鸭血糯淀粉具有最高的糊化温度和热焓值并且较易发生回生,其次是苏御糯淀粉;晶体结构分析表明,4个糯稻淀粉均表现为典型的A类型晶体结构,但鸭血糯淀粉的长程有序程度和短程有序程度均最高,其次是苏御糯淀粉。  相似文献   

4.
吕一品 《分子植物育种》2023,(10):3330-3335
本研究讨论了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产权保护、规制和社会影响等问题。作物转基因技术是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基因组,以期改善作物性状和农业生产效益的一种技术。该技术已经成为全球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也面临着产权保护、规制和社会影响等问题。在产权保护方面,本研究分析了作物转基因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产权保护模式和案例,并提出了加强技术管理和监督、制定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公众教育等建议,以保护和维护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在规制问题方面,本研究分析了作物转基因技术的规制现状、框架和对策,并提出了加强风险评估和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等建议,以确保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影响方面,本研究分析了作物转基因技术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风险问题和公众意见和社会接受度,并提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公众教育、加强环境风险评估和监测等建议,以促进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作者认为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需要兼顾产权保护、规制和社会影响等方面。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制定更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强公众教育和科学普及等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帮助保障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和...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60个小麦品种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分别在铜试剂和CuCl2作用下的酶活性变化情况,分析研究了上述两种试剂对小麦PPO的抑制和激活效应及其受环境、基因型和试剂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铜试剂和CuCl2能分别抑制和激活小麦PPO,0.1mM浓度即能起到明显的抑制和激活作用;铜试剂和CuCl2对小麦PPO的抑制和激活作用基本不受环境的影响,但受基因型和试剂浓度的影响,且达极显著水平;CuCl2和铜试剂浓度与小麦PPO活性之间呈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丽娜 《分子植物育种》2023,(20):6906-6911
本研究旨在探讨植物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植物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和解析,综合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依赖和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旅游的基础和核心要素,为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气候调节、土壤保持、水资源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同时,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对植物生态系统服务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提升公众对植物保护和生态环境的认知,促进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然而,生态旅游活动也可能对植物生态系统服务产生负面影响,如过度开发和不当管理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为了实现植物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旅游的良性互动,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加强科学研究和数据监测、制定合理的管理政策和规范、加强公众教育和参与,以及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和提升植物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促进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种植中超量和长期施用化肥已造成产量、品质和耐贮性下降,为了充分利用农牧交错区产生的有机肥,提高马铃薯产量、品质和耐贮性,实现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化肥减量施用和增施有机肥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减量施用和增施有机肥提高了马铃薯品质和耐贮性。处理2(50%常规施肥量+4 m3有机肥)的产量、蛋白质、淀粉、干物质、可溶性糖和VC含量最高,较对照(CK)分别提高了1.67%、15.66%、13.58%、11.63%、31.91%和21.17%,贮藏期软腐病、干腐病、环腐病和晚疫病发病率较低,较对照(CK)分别降低了44.72%、45.61%、50.14%和39.39%。建议在农牧交错区采用处理2来提高马铃薯产量、品质和耐贮性,降低化肥用量和施肥成本。  相似文献   

8.
程杰晟 《分子植物育种》2023,(14):4788-4793
本研究以伏羲山景区为例,调查了旅游干扰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旅游干扰显著影响了景区的植物多样性和土壤性质。旅游干扰导致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减少,土壤性质发生变化,如pH值略微变化、容重和水分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受到影响,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降低,全磷和有效磷无明显变化,全钾和有效钾增加。土壤酶活性受到显著影响,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降低。为了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旅游业的平衡发展,建议采取科学的旅游管理措施,包括限制游客数量、合理规划游览线路、加强环境教育和监测控制。  相似文献   

9.
南昌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南昌市廊道特点,将廊道划分为:灰色廊道、绿色廊道和蓝色廊道,利用GIS和CAD的图形分析和处理功能,获取了南昌市各类廊道现状图,并绘制出相应拓扑图。对南昌市绿色廊道景观构成和网络结构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南昌市绿色廊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0.
麦秸还田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旨在探讨耕作方式和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粳稻‘南粳5055’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按照耕作方式(沟埋和旋耕)和还田量的组合设置5 个处理,麦秸不还田(CK)、麦秸半量沟埋还田(DB-HS)、麦秸全量沟埋还田(DB-TS)、麦秸半量旋耕还田(RT-HS)和麦秸全量旋耕还田(RTTS)。测定了水稻的产量、稻米品质和稻米淀粉粘滞性。结果表明:与CK相比,麦秸还田均提高了水稻产量,其中RT-HS和DB-TS分别增加了5.3%和3.6%。麦秸还田还不同程度地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对蒸煮食味品质则改善效果不显著,RT-TS显著降低了稻米的峰值黏度、崩解值和胶稠度,提高了消减值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了稻米的食味性。以上结果表明,随着麦秸还田量增加,旋耕还田不利于水稻增产和稻米品质的改善,而麦秸集中沟埋还田则对水稻高产优质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沼液施用对西兰花耕作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施肥作为对照,研究西兰花种植前和收获后沼液施用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兰花种植前,沼液施用使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91.16%和79.09%,真菌反而减少了55.03%;沼液施用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比常规施肥分别低了27.01%和15.58%。西兰花收获后,沼液施用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比常规施肥分别增加了13.18%和11.50%。西兰花种植前和收获后,沼液施用分别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79.61%和29.46%。沼液施用可增加西兰花种植前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促进西兰花收获后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2.
风沙区保护性耕作种植冬小麦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在毛乌素沙地南缘靖边县北部风沙区选用免耕(NT)、覆膜(PM)和翻耕(CT)3种耕作措施,在2003-2007年期间,连续4年进行了冬小麦引种及田间观测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温度、含水量、容重 、作物产量、水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CT,NT和PM在出苗期和越冬期能够提高土壤温度0.35℃和2.27℃,返青期和收获期各措施土壤温度差异不大。NT和PM分别增加土壤含水量16.5%和35.9%。NT在播种前和收获后分别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1%和5%,但是次层20-40cm分别增加了5%和6%,PM增加了表层土壤容重。NT和PM分别提高水分利用率42.1%和78.3%,增加作物产量20.5%和72.2%。NT节省了生产投入,经济效益高于其他两种措施。由此可以看出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冬小麦在风沙区越冬,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当地种植结构,避免冬春季节农田地表裸露,延长地面覆盖时间,减少土壤风蚀。  相似文献   

13.
传统种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转型需求,而生物育种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工具,为传统种业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应用潜力。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传统种业面临的挑战,如品种改良、疫病防控、农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阐述了生物育种技术的概念和原理,包括基因编辑、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新型育种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潜力。全面系统地讨论了生物育种技术在传统种业转型中的创新应用路径,包括品种改良、抗病虫害能力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适应气候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创新路径。此外,还关注了技术转化和市场推广的路径和策略,以及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考虑。本研究选取了美国和中国的种业公司作为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展示了生物育种技术在传统种业转型中的创新应用路径,分析了成功因素和所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了经验教训和启示。综上所述,生物育种技术在传统种业转型中具有重要的创新应用价值,对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陆地棉高品质系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采用 NCII设计 ,以 5个高品质系与 12个抗病品系配制杂交组合 ,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表明 :F1 的群体平均优势、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 ,子棉产量分别为 2 8.92 %、2 0 .69%和 19.42 % ,皮棉产量分别为 3 1.40 %、2 2 .3 4%和 18.79% ;F1 纤维品质的竞争优势和群体平均优势 ,2 .5 %跨长为5 .0 5 %和 0 .47% ,比强度为 2 1.0 6%和 2 .3 9% ,麦克隆值为 -6.60 %和 -0 .0 9%。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和铃重以显性方差为主 ,分别占表型方差的 66.3 1%、66.12 %、61.0 8%和 65 .0 6% ;衣分的加性方差和显性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 ,分别占表型方差的 5 1.64 %和 3 9.47%。2 .5 %跨长、比强度和麦克隆值以加性方差为主 ,分别占表型方差的 73 .0 9%、72 .19%和 66.0 8%。高品质系与抗病品系配制的杂交组合 ,F1 皮棉产量较现有推广品种增产 15 %以上 ,比强度提高 2 0 %以上 ,2 .5 %跨长和细度提高 5 %以上。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结实率和充实度的化学调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杂交水稻弱势粒的库活性较低,导致其结实率和充实度都比较低,有机物运转率也较低,影响了其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为了提高杂交水稻弱势粒的结实率和充实度,于水稻抽穗期以喷水为对照,喷施DCPTA和玉米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激素,成熟期考察其对产量和强弱势粒的结实率和充实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DCPTA和玉米素能显著提高杂交水稻二优培九的产量,其原因是提高了弱势粒的结实率和充实度,对强势粒的结实率和充实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模拟大气温度和CO_2浓度升高对双季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气候主要表现为大气温度和CO2浓度升高的变化趋势,升温2℃和CO2浓度达到450μL L–1(同比增加60μL L–1)情景是哥本哈根共识下的安全阈值。本研究采用自主研制的开顶式气室(open-top chamber,OTC)进行双季稻大田原位模拟试验,以早稻两优287和晚稻湘丰优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大田(UC)、对照(CK)、增温2℃(CT)、增CO2 60μL L–1(CC)和同时增温2℃增CO2 60μL L–1(CTC)5个处理,研究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CT的籽粒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均低于CK,CC和CTC比CK提高籽粒产量19.7%和2.0%,提高氮素积累量15.7%和5.1%;晚稻CT、CC和CTC籽粒产量和氮素积累量比CK分别提高9.2%、14.4%和18.8%,及7.3%、10.2%和15%。茎叶氮素转运率和贡献率早稻CC和CTC略低于CK,晚稻CC、CTC均高于CK。氮素吸收利用率早稻以CC最高(45.7%),晚稻以CTC最高(48.5%),分别比CK提高了35.5%和33.1%。氮素农学利用率与之一致,早稻和晚稻的CC和CTC均最高(23.1 kg kg–1和26.9 kg kg–1),比CK提高了56.3%和46.2%。氮素生理利用率早稻和晚稻均以CC最高,相比CK提高了12.7%和10.5%,但差异不显著。CK与UC之间各项指标差异不大,这表明OTC覆盖对水稻生长造成的影响在可接受误差之内。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温度升高2℃对早稻产量和氮素利用倾向于不利影响,对晚稻则相反;CO2浓度增加60μL L–1对早稻和晚稻产量和氮素利用倾向于有利影响;同时增温和增CO2对早稻表现抵消作用,对晚稻表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开顶式气室控制大气CO2浓度,对大豆生长和产量指标进行实验测定,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株高、茎粗、叶片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了未来高CO2条件下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背景大气CO2浓度350μmol/mol相比,大气CO2浓度为550和750μmol/mol时,大豆株高分别提高15.74%和21.57%,茎粗则增加8.62%和13.79%。大豆比叶重在不同生育期平均提高3.50%和7.25%,大豆鼓粒期叶面积增加7.27%和14.08%,叶绿素含量提高7.10%和11.42%。高CO2浓度对大豆产量各构成因子的贡献存在差异,对单株荚数提高幅度较大,分别为6.87%和11.61%,促使产量增加15.19%和29.10%。  相似文献   

18.
为了比较曼陀罗不同部位化感作用的差异,用蒸馏水分别浸提曼陀罗根、茎、叶的有效成分,以蒸馏水为对照,研究曼陀罗根、茎、叶浸提液对芝麻和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0.2g/ml曼陀罗叶浸提液处理时,芝麻和粟种子萌发率分别降低83%和83.3%,幼苗的根和茎则停止了生长; 0.4g/ml曼陀罗茎浸提液使芝麻和粟的萌发率降低27.6%和15.8%,幼苗根长降低93.3%和64.7%,幼苗茎长降低51.2和18.0%。0.4g/ml曼陀罗根浸提液使芝麻和粟种子萌发率降低31.2%和56.2%,幼苗根长降低75.1和15.0%。因此,曼陀罗叶浸提液强烈抑制了芝麻和粟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茎浸提液和根浸提液也都存在一定的抑制效应,但都弱于叶浸提液。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室内培养和大田试验,探讨了不同粒位玉米种子质量特征及不同粒位玉米种子对幼苗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位的玉米种子百粒质量表现为中部基部顶部,果穗基部和中部种子的出苗速率、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显著高于果穗顶部种子,苗期整体性状和产量表现为基部中部顶部。可见,果穗基部和中部种子的质量较好,有利于出苗和提高产量,建议单粒精密播种种子选用果穗中部和基部的子粒。  相似文献   

20.
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利用烘干法(105℃)、pH计和电导仪测定沙丘、草甸、沙丘和草甸结合部位,5—9月的0~300 cm土层土壤垂直剖面的土壤水分含量(SWC)、电导率(EC)和pH,来探究松嫩平原典型的沙丘-草甸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和盐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平均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草甸平均土壤含水量比结合部和沙丘分别高20.5%和52.7%。9月份结合部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高,而30~15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较低。7月份草甸0~10 cm土层的平均土壤含水量较低,10~150 cm土层中平均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部位的EC和pH也存在极显著差异,草甸区和结合部极显著高于沙丘,草甸的EC值比结合部高39.8%。7月份草甸0~10 cm土层和9月份30~70 cm土层有较高的EC和pH,9月结合部0~10 cm土层中有较高的EC和pH。土壤表面的盐碱化主要出现在7月和9月的草甸和结合部,而且两者盐碱化程度的不同主要是由物种、土壤和地下水位差异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