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21,他引:34  
根据我国北方63个代表站点(1961-1995)的气候资料,在分析了该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现状的基础上,选用了合适的指标和计算方法,研究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农牧交错带界限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降水不变,温度升高的情况下,现有的农牧交错带将东南移,范围扩大;同时气候生产力可能下降。而在温度升高、同时降水增加的气候情景下,农牧交错带的移动变缓,甚至不变,视降水的情况而定。降水增加能部分或完全补偿因温度引起的气候生产力的下降,气候生产力甚至有可能增加。降水是决定农牧交错带位置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但未来干热的气候趋势有可能使该地区的环境状况变得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空间位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方农牧交错带地理位置特殊,脆弱性、敏感性是其主要特点。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范围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文中参考已有的界限指标,结合北方农牧交错带及其周边地区(1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208个站点1961-2010年的降水资料,确定新的界限指标划定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边界,并讨论其界限移动情况。经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变化对东部降水量影响较为明显,农牧交错带范围向东南方向移动,且南界移动幅度大于北界;北部西界向西移动约2个经度;同时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范围增加约3.5×104Km2,这一变化趋势与实际土地利用模式下农牧交错带移动情况相反,因此当前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利于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以农牧交错带的武川县为案例对该区域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农牧系统耦合和农户经济生产力及10多年来的能值投入和产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结合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试图说明该区域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面临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北方农牧交错带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迫切要求关注老龄化的耕地撂荒效应.文中分析区域老龄化现状,探讨老龄化的撂荒效应,揭示农户耕地利用意愿及困境,结果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带老龄化系数为13.61%,增长速度加快,高于全国水平,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2)老龄化严重区县耕地撂荒较多,村庄老龄化系数与撂荒率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应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分析内蒙古武川县种植业系统环境基础和经济特征。结果表明:武川县种植业系统不可更新资源能值投入和化肥投入能值占总能值投入的84.2%,属于典型的资源消耗型种植系统。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再加上对资源环境的过度利用,在同等条件下,其农产品在国内和世界市场并不具有竞争能力。改善环境投入,优化资源利用结构,才能提高种植业系统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揭示农牧交错地区不同农田耕作方式对其水分环境的影响过程及规律,选择翻耕地和免耕地两种土地耕作类型,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在作物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有随降雨量周期变化的趋势,无论是何种耕作方式,除生育期降雨外,播前底墒也是土壤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土壤贮水能力免耕地大于翻耕地;0~80 cm土壤水分的空间剖面自上而下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失水层(0~30cm)和中层贮水层(30~80 cm)。③用SPSS统计软件进一步对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其关系方程为拟和三次抛物线型。  相似文献   

7.
清代北方农牧交错带农耕北界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牧交错带是农牧交汇的过渡地带,其变化对区域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清代是蒙地出现大规模农业活动的转折点,也是现代北方农牧交错带格局形成的起点.文中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求证,综合分析清朝蒙地垦殖的进程,并以厅县行政建制的设置为主要依据,推求北方农牧交错带界限的变化.结果表明:1)近30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表现出向西、向北的变动态势,整体上从明长城向北推进至草原腹地;2)北方农牧交错带农耕北界有两次明显的北进过程,首次发生于乾隆年间,从长城沿线扩展到归化城土默特-多伦诺尔厅-赤峰县-朝阳县-昌图厅-长春厅,向北移动了近百公里;第二次发生在清末”移民实边”期间,东段约向北移动了300km,西段向北移动了约50km;3)清代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扩展时间和幅度存在区域差异,体现出区位条件和自然因素对农业开垦的影响和限制;4)蒙地禁垦政策的实施受到自然灾害、战争和人口增长等引起的人地矛盾的影响,在人民难以维持生计的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弛禁.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屏障,土地利用变化迅速。文中基于遥感数据探讨了2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变化;基于2008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并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了未来10年(2018)后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20年随着耕地比例下降、林地比例升高,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结构比例趋于合...  相似文献   

9.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武川县为例,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影响下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天然草地、退耕还灌地(柠条地)、退耕还草地(苜蓿地)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土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系统健康的理论和评价方法,选用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等指标,从生态系统的活力、组织力和恢复力三方面,对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具有最高的活力和组织力;两种退耕方式对生态系统活力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别;退耕还灌较退耕还草地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退耕还草比退耕还灌消耗更多的土壤水分;两种退耕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不显著。从水分涵养的角度看,当前退耕还灌较退耕还草好。  相似文献   

10.
华北段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华北段农牧交错带1961-2010年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研究区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近50a来,华北段农牧交错带以1987年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此前为冷期,此后为暖期。其年平均气温线性增温速率为0.35℃/10a,冬季增温最显著,其次为春季、秋季、夏季。气温在1993年发生突变。2)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6.51mm/10a,夏季降水的减少对其贡献率最大。3)气温突变后,极端旱涝灾害事件减少,中旱灾害频率在增加,气候变化整体呈现暖干趋势。  相似文献   

11.
近45年气候变化对哲盟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分析哲盟近45年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物产潜力有减少的趋势;温度升高使得光温生产潜力变幅减少;受降水变率大的影响,气候生产潜力变幅最大。并从生产潜力的角度,说明了解决农业灌溉问题和充分利用热量的增加是适应气候变化,提高作物现实生产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新疆博格达山北麓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博格达山北麓6个气象站35年来的降水量及气温记录,对季、年的水热组合状况及其变化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气温、降水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征。得到的基本结论为:①从变化趋势看,35年来基本以暖湿气候为主,也有暖干和冷湿气候出现;②该区气候垂直变化特征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1991-2006年)与前20年(1971-1990年)相比,平原绿洲区的增温(湿)幅度大于海拔较高的山区,且不论在哪个高度上,冬季增湿幅度均大于夏季;③气温垂直变化率因季节而异,冬季出现明显逆温现象;降水垂直梯度季节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近50a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对荒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西北干旱区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严重。本文根据近1951-200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研究了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趋势,并结合近年来西北干旱区地表径流量变化,分析其对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土地荒漠化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近50a西北干旱区气温都升高,变暖最显著的是北疆和柴达木盆地。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其中南疆降水量增加趋势最大。北疆蒸发量有减少趋势外,其他区蒸发量都在增加,尤其南疆蒸发量增加趋势最大。(2)近50a来由于气候变暖,使蒸发量增大,塔克拉马干沙漠、河西走廊沙漠区和柴达木沙漠区的干旱危害加剧,这必然导致沙漠化的易发和其进程的加速。北疆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而蒸发量减少,有利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区沙漠化进程的减缓。(3)气候变化和地表径流量变化有利于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土地荒漠化逆转,而使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的土地荒漠化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气候变化与植被恢复   总被引:23,自引:11,他引:23  
对黄土高原100a来的气温、降水资料的分析表明,黄土高原气温持续升高,降水减少,气候较过去变得暖干;年降水平均减少了100mm左右,使得黄土高原气候带及植被带南移,生态与环境更加恶化。根据环境的变化,提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对策是选择合适的树种、适当减少人工林种植密度;配合一定的工程措施,增加雨水的蓄积和入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强化行政管理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强化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5.
阜康绿洲环境变化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月气象资料,对过去近30 a阜康绿洲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阜康绿洲气温具有显著的增暖趋势,年平均气温增加约0.6 ℃,对年气温变暖贡献最大的是春冬两季,分别升高1.2 ℃和1.3 ℃;阜康绿洲变暖的主要特征是最低气温升高,最低平均气温增幅达0.7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不论是年还是季节的日照时数均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并且总体呈下降趋势;蒸发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90年代比70年代蒸发量下降约537.9 mm,夏季是年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季节;降水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90年代比70年代降水增加约60.54 mm,春夏两季是年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季节.  相似文献   

16.
青海气候变化趋势及对植被生产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应用青海省南部三江源区、东北祁连山地及环青海湖区气象站1961-2004年气温、降水和所在地区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资料,分析和模拟了44年来有关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植被生产力与气温、降水、地理坐标参数间的关系,模拟估算了假设未来气候温暖化情景下青海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可能。结果表明:44年来青海各地气温均在升高,青海北部比南部增温明显;年降水量变化平稳,但北部比南部有所增加;土壤实际蒸发散表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青海南部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NPP)逐年降低,青海东北地区相对平稳。模拟计算表明,由于青藏高原植被的生长主要受温度条件的限制,在未来气候增暖,降水不变或增加的趋势下,植被地上NPP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7.
利用莎车县气象站1956-2005年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以回归分析、趋势线分析、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探讨莎车县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及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近50年来,莎车县年平均气温总体呈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19℃/10 a。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气温在平均值附近波动降低,自70年代以来波动较大,并明显升高,气温波动基本上与我国西北地区气温变化趋势一致。年内气温变化存在季节差异,秋、冬、春三个季节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夏季的气温呈下降趋势,其中,秋和冬两季对全年平均气温增加贡献较大。②近50年来,莎车县年降水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年均降水量线性倾向率约为7.44 mm/10 a。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年降水量在多年平均值附近波动,没有明显增减。自80年代以来年际降水波动较大,而且变湿趋势较明显。年内降水量变化有明显的季节差异,除了冬季外,夏、春、秋三个季节降水量均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从大到小依次是夏季、春季和秋季,其中,夏、春两季对全年降水量增长贡献较大,秋季降水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8.
乌兰布和沙漠湖泊变化与气候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卫星和气候数据,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湖泊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巴资源卫星2000-2008年长时间序列的影像数据,通过最佳波段组合和时相的选取,用一景同期TM图像作为辅助数据,进行高精度几何配准和镶嵌以及边缘信息提取等处理,绘制湖面变化解译图.为避免个别年份湖面变化出现的偶然性,采用几个相邻年份湖面求取平均值的方法统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