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沙棘中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药用价值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赵玉珍  武福亨 《沙棘》1997,10(1):39-41
简述了沙棘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种类、提取方法及其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研究丁之恩(安徽农业大学森林利用学院,合肥,230000)1材料与方法材料:干银杏叶──取于大别山区正常落叶的银杏叶,晒干后备用;乙醇,大孔树脂,IFQ85A旋转蒸发仪,XJ-64-01离心机,层析柱,部分化学药品,试剂等...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加杨叶中黄酮类化合物与其他相关成分的关系,测定了不同时期加杨叶中总黄酮类化合物、花青素、总酚、组织含水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物质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黄酮含量与花青素相对浓度、组织含水量与可溶性糖含量、花青素浓度与可溶性蛋白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总黄酮含量与组织含水量、花青素相对浓度与组织含水量具有显著的负相关。选取与总黄酮含量变化显著相关的花青素相对浓度和组织含水量两个主要因子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黄酮类化合物与组织含水量和花青素相对浓度的数学关系表达式。  相似文献   

4.
山楂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及提取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要介绍目前在山楂叶中检测出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检测方法及其总黄酮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辅助萃取法提取乌药叶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乌药叶为原料,用均匀设计试验法优化了乌药叶总黄酮(FL)的超声波提取工艺,考察了乙醇体积分数、液固比、超声波功率和超声波作用时间4个因素对乌药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确立了乌药叶总黄酮的优化超声波提取工艺条件为:5 g乌药叶粉,超声波作用时间18 min,超声波功率250 W,乙醇体积分数40%,液固比10∶1(mL∶g),测得乌药叶总黄酮得率为2.13%。对超声波提取进行了数学模拟,模拟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6.
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及开发利用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种类、药理研究、开发应用、提取手段及资源研究5个方面综述了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研究及开发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7.
葛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葛根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用乙醇提取黄酮的最佳条件。在此条件下浸提获得粗提物的总黄酮含量为2.60%。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葛根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为异黄酮类。  相似文献   

8.
徐永昶 《沙棘》2004,17(3):34-35
从我国沙棘开发利用的现状看,在重视沙棘优良品种和生产高科技的沙棘产品的同时,还应根据我国的实际,重视以下方面的研究与开发:(1)沙棘果(包括种子)、叶的食用研究;(2)沙棘造林适地研究;(3)中国沙棘选育研究;(4)沙棘果、叶的采收与加工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9.
沙棘果汁油沙棘果渣油和沙棘种子油的区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俊旺  魏彩云 《沙棘》1994,7(4):24-27
综合分析沙棘果汁油、沙棘果渣油和沙棘种子油在理化指标和生化成分上的差异发现,沙棘果汁油与沙棘果渣油的生化成分基本相同。在理化指标(除碘价外)方面三者差异不大,沙棘种子油的碘价明显偏高。在生化成分方面,抄棘果渣油和沙棘果汁油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远高于沙棘种子油,三者V—E的含量近似,在脂肪酸组成方面,沙棘果汁油和沙棘果渣油主要是榈酸、棕榈油酸和油酸,沙棘种子油主要是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不皂化物方面,果汁油中含有豆甾醇类和谷甾醇类化合物,种子油中不含谷甾醇,仅含一种豆甾醇。  相似文献   

10.
银杏树中黄酮类化合物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醇提法对银杏树不同部位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提取,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银杏树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对其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银杏树中黄酮类化合物分布分别为:枝桠材中含0.035mg/g左右,主干材中含0.018mg/g左右,根材中含0.014mg/g左右;枝桠皮中含0.41mg/g左右,主干皮中含0.26mg/g左右,根皮中含0.12mg/g左右,苗木中含0.12mg/g左右.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木材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有差异,从根部到枝桠再到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增大.  相似文献   

11.
竹类中黄酮类化合物总量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以芦丁为标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14种竹子的竹叶、竹枝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总量,比较了样品的3种预处理方法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分别以热水、乙醇、甲醇为溶剂测定了竹类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率,讨论了竹龄对黄酮类化合物总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桑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水或 70 %乙醇溶剂 ,微波处理或非微波处理桑叶的各种方法提取桑叶总黄酮。研究结果表明 :经微波处理 1 0min桑叶 ,以 70 %乙醇作溶剂提取桑叶总黄酮的浸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分析方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目前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及其分析方法。用HPLC分析不同产地,不同树龄银杏叶中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14.
桑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桑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选择水或70%乙醇溶剂,微波处理或非微波处理桑叶的各种方法提取桑叶总黄酮。研究结果表明经微波处理10min桑叶,以70%乙醇作溶剂提取桑叶总黄酮的浸出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茵陈蒿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SCDE)技术从茵陈蒿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运用L16(45)正交表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萃取时间以及夹带剂用量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夹带剂种类和pH值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提取液以NaNO2-A l(NO3)3-NaOH显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研究表明:与溶剂提取法相比,SCDE法具有操作简单,提取率高,后续分离易于进行、品质较高等特点;100 g原料,当pH值为9~10的70%乙醇做夹带剂,用量600 mL、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5℃,CO2流量20 L/h、萃取时间150 m in时,茵陈蒿总黄酮的提取率最高,为3.875%。  相似文献   

16.
车锡平  康军  郭峰 《沙棘》2002,15(3):32-34
沙棘籽油、果油及其等量混合油以10ml/kg、20ml/kg及40ml/kg三个剂量,分组给小白鼠ig,观察7d,皆未测出LD50。最大耐受量试验,沙棘籽油、果油及其混合油各50ml/kg,分组给小白鼠ig,观察7d,各组鼠皆无死亡。室温或冰箱贮存6个月,12个月或24个月不同时间的沙棘籽油、果油及其混合油各50ml/kg,分批、分组给小白鼠ig,观察7d,各批、组小鼠皆存活,无死亡。表明沙棘籽油、果油及其混合油对小白鼠的最大耐受量相同,皆为50ml/kg,相当于临床用药量的200倍。沙棘籽油、果油及其混合油在室温,或在冰箱贮存6个月,12个月或24个月后,它们的最大耐受量相同。混合油的急性毒性没有随贮存时间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合成代谢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银杏叶丛枝叶黄酮类化合物、花青苷、简单酚类、木质素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分别在 7月 4日、11月 1日出现高峰 ;花青苷含量变化与黄酮类化合物类似 ,但波动幅度大、波动次数相对多 ;简单酚类含量前期上升 ,也于 7月 4日达到第 1次高峰 ,后分别在 8月 1日和 10月 17日出现低谷 ;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峰相比 ,木质素第 1次峰滞后 ,第 2次峰提前 ;在前期与后期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处于最低时 ,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在最高峰段。黄酮类化合物与花青苷、简单酚类、木质素呈显著正相关 ,在 7月中旬至 9月底 ,与可溶性蛋白质之间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但偏相关分析表明 :黄酮类化合物仅与可溶性蛋白质呈极显著负相关。对叶黄酮类化合物与其转化产物、前体底物及竞争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黄甜竹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9.
银杏愈伤组织生长和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银杏幼苗戏段为外植体诱地产生愈伤组织,测定了其中的黄酮灰类化合物的积累量,并初步探索了愈伤组织生长与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关系和影响积累的有关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诱导幼苗茎段愈伤组织产生的最适培养基为MS+2.5mg/L NAA+1mg=L KT+200mg/L LH+30g/L蔗糖;愈伤组织生长周期约30d;为使愈伤组织维持较长时间的生长,要在其生长25-30d时用中等盐分工的基本培养基继代培  相似文献   

20.
以芦丁为标准样.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和分析了3种苦竹属竹笋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从黄山市采集的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鲜笋中总黄酮含量为4.003mg·g^-1,且鲜笋经过冷水浸泡24h后,笋内黄酮含量减少了77.3%。由黄酮类化合物味苦可证明苦竹笋的苦味与黄酮有关,建议人们食用苦竹笋最好不要用水浸泡,以有利于人们对黄酮类化合物的获取。同时从测定结果可以看出同一产地的苦竹竹笋中黄酮的含量远高于衙县苦竹、斑苦竹,反映了苦竹属不同种竹笋之间黄酮含量的差异。而采于广德的苦竹竹笋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高于采于黄山市的,说明气候与土壤等条件对苦竹竹笋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