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分别于2008年和2012年对云南峨山烟区484个植烟土壤样点跟踪取样,并对植烟土壤区域土壤肥力空间和时间变异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2年云南峨山植烟土壤pH值为4.03~8.29,适宜性比例为75.83%;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7~71.9 g/kg,适宜性比例为76.03%;速效氮含量为15~293 mg/kg,适宜性比例为88.84%;速效磷和速效钾适宜性比例均低于70%,总体含量偏低;植烟土壤综合评价指标平均值为0.63,变异系数为1.40%,肥力分布比较均匀,空间变异小;根据综合肥力指标(IFI)大小将全县土壤肥力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5个等级,属于中等以上土壤肥力植烟区所占比例为85.96%,双江镇、富良棚乡肥力水平较高;2012年与2008年相比,植烟土壤pH值下降0.22,有机质减少0.44 g/kg,速效氮增加4.21 mg/kg,速效磷减少0.14 mg/kg,速效钾增加21.88 mg/kg,有效锌增加0.76 mg/kg,土壤综合肥力指标值提高0.08。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四川省冕宁县植烟土壤肥力状况,运用修订的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冕宁县植烟土壤平均p H值为5.84,有机质为27.10 g/kg,碱解氮为113.42 mg/kg,有效磷为66.63 mg/kg,速效钾为96.42 mg/kg。植烟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为1.19~1.34,属于中等肥力水平。回龙土壤肥力主要限制因子为速效钾,其次是有机质和p H;回坪、后山和哈哈土壤肥力主要限制因子均为速效钾,其次是碱解氮。因此回龙烟区应增施钾肥,尤其是通过有机肥来补充钾肥,回坪、后山和哈哈烟区应采取"增钾补氮控磷"的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古蔺烟区土壤为评价单元,共采集157个土壤样品。利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度函数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等方法,通过对古蔺植烟区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分析,明确古蔺植烟区土壤的养分丰缺及适宜性等级状况。结果表明,古蔺植烟区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锌含量整体适宜;土壤有效硫、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偏高;土壤速效钾、速效磷、水溶性氯含量偏低。古蔺植烟土壤肥力适宜性等级为中等水平之上,肥力较好,整体适宜烟草种植。土壤肥力适宜性指数(SFI值)介于0.54~0.65,平均值为0.62,肥力以Ⅱ和Ⅲ级为主,分别占53.50%和34.61%,合计占88.11%,Ⅰ和Ⅳ级分别占6.84%和5.05%,全县无Ⅴ级。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凉山烟区植烟黄壤的肥力情况,采用模糊数学和偏相关分析的方法确立了黄壤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对各项养分指标进行了丰缺评价和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凉山植烟黄壤整体上有机质含量丰富,碱解氮偏低,速效磷含量丰富,速效钾含量中等,pH显示为微酸性,质地偏粘,交换性钙、镁含量丰富;依据凉山植烟黄壤综合养分指数(IFI)将土壤肥力划分为高、较高、中、较低、低5个等级,有82.27%黄壤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变幅为0.3274~1.0000,平均分为0.7417,凉山植烟黄壤在整体上表现出较高的土壤综合养分指数。  相似文献   

5.
采用域法对彭水县植烟土壤养分数据特异值进行处理,利用K-S检验数据的分布特征,并采用半方差、克立格插值法研究了植烟区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特征.从变异系数看,土壤速效磷最大为71.60%,而pH最小,仅为12.57%;土壤肥力养分样本数据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土壤养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自相关性,并受各向异性的影响,自相关阈值变幅表现为pH〉有机质〉有效磷〉有效氮〉CEC〉速效钾;土壤养分的随机变异表现为pH〉有效磷〉有效氮〉有机质〉CEC〉速效钾,CEC、速效钾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其他肥力要素为空间弱相关性;彭水县植烟土壤酸碱度、有效氮、有效磷含量比较适宜植烟,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对烤烟生产的适应性好,土壤速效钾非常适宜于植烟.因此,通过对空间分布格局图的实地分析,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影响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因素,从而做出科学的作物的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平顶山烟区土壤肥力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分析平顶山市烟区各项肥力因子的基础上,对该烟区土壤肥力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S型或抛物线型作物效应曲线建立各项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从而求得每个评价单元的综合指标值.使用m apG 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作为空间数据管理工具,建立了该烟区土壤综合肥力评价图.研究表明,研究区内的汝州、郏县、宝丰的北部和叶县的东部一带各土壤肥力因子含量适中,且搭配比例适当,综合肥力水平为适宜以上地区;而鲁山、叶县的西部、宝丰的南部一带虽然烟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pH值都为适中,但全氮和速效磷含量都偏低,影响了该烟区土壤综合肥力的发挥,综合评价定为次适宜区,该烟区应增加氮肥和速效磷的施用,充分发挥土壤肥力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喀斯特山区植烟土壤速效养分分布特点和土壤综合肥力,以安顺市西秀区为研究区域,采集100个植烟土壤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土壤养分指标的权重,通过土壤肥力综合指标(IFI)法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运用普通克里金法对土壤pH值、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IFI值的空间分布进行拟合.结果 表明:安顺市西秀区植烟土壤pH...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内乡烟区土壤肥力状况,对内乡烟区601个土壤样品的10项养分指标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土壤的肥力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内乡烟区土壤肥力存在广泛的变异.采用等间距法将土壤肥力分为4类.其中,第Ⅰ类土壤综合肥力高,其综合得分≥0.5,包括48个土壤样品;第Ⅱ类土壤综合肥力较高,其综合得分为0.0~0.5,包括212个土壤样品;第Ⅲ类土壤综合肥力中等,其综合得分为-0.5~0.0,包括312个土壤样品;第Ⅳ类土壤综合肥力较低,其综合得分为≤-0.5,包括29个土壤样品.内乡烟区土壤全氮水平较高,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低,有效磷含量中等,较适宜;缓效钾含量较高,但速效钾含量处于适宜值下限;建议该区控氮增钾调磷,增施C/N值高的有机肥促进土壤缓效钾向速效钾的转化,不同地块养分变幅较大,应做到分类制订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9.
云南宜良烟区土壤肥力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2013年对云南宜良烟区土壤养分含量状况进行普查,运用土壤肥力适宜性指数(SFI值),对烟区土壤肥力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宜良烟区土壤pH值和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硼含量适宜,速效磷、有效镁、有效锌和水溶性氯含量偏高,有效磷和水溶性氯含量的变异较大;②宜良烟区土壤肥力适宜性指数为Ⅰ~Ⅴ级的比例分别为20%、47.7%、29.3%、1.5%和1.5%,肥力适宜性指数平均值为0.61;③2010至2013年,烟区土壤pH和有效镁含量逐年降低,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硼和水溶性氯含量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10.
应用主成分分析和等间距聚类分析法对攀枝花市盐边县烟区不同海拔植烟土壤养分和肥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9—2010年土壤pH和碱解氮适中,有机质、水溶性氯偏低,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丰富;2015—2017年pH稍有升高,有机质和水溶性氯稍有降低,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大幅度上升。2015—2017年土壤肥力综合得分(IFI)的变幅为0.24~0.84,变异系数较2009—2010年降低,IFI平均值为0.60,较2009—2010年提高;主要是中、低海拔IFI提高,高海拔降低;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的综合肥力指标值大小表现为中海拔>高海拔>低海拔。2次普查结果显示,土壤养分各指标对肥力综合评价值贡献变异较大,表明连年化肥施用导致土壤养分不平衡加剧。  相似文献   

11.
植烟土壤环境恶化是导致烟叶品质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植烟土壤改良刻不容缓。生物质炭不仅属于有机碳,自身更具有独特的理化特性。本文综述了不同制备工艺及原材料对生物质炭性质的影响,阐明了生物质炭对植烟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植烟土壤改良中生物质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塿土12年连续施肥后土壤剖面养分分布的研究发现,施肥使有机质、全P在耕层(0~20cm)与CK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施肥可以显著影响0~200cm土壤剖面有机质的含量;PK处理土壤剖面存在P素适度下移,120~220cm全磷含量呈现峰值;施肥对塿土耕层及0~300cm剖面全K含量几乎无影响;塿土粘化层可以减缓养分的下移;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使土壤NO3--N与CK比较有适度增加,对培育土壤肥力有利。  相似文献   

13.
重金属污染植烟土壤改良剂原位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从源头减少烟草重金属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改良剂原位修复重金属污染植烟土壤方法因其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已经得到广泛研究。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及土壤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对改良剂的分类进行了概述,同时综述了重金属污染植烟土壤改良剂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4.
土壤pH值与土壤有效养分关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了小区域范围内土壤pH值与土壤主要肥力指标N、P、K有效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土壤速效P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98;与土壤缓效K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52;与水解性N和速效K含量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用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法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褐土和潮土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可行性,并与开氏法进行了比较,同时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法测定了河北省不同肥力水平褐土和潮土麦田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结果表明: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法,可使褐土和潮土浸提液中加入的有机态氮(尿素和EDTA)和铵态氮的回收率达95.33%~100%,与开氏法所测结果基本一致,相关系数达0.99.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法测得河北省2大土类不同肥力水平麦田土壤微生物量氮为1.80~66.76 mg/kg,其中褐土为6.39~66.76 mg/kg、潮土为1.80~20.98 mg/kg.  相似文献   

16.
为热带地区的莲雾生态栽培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采用田间试验研究莲雾间作柱花草、平托落花生和爪哇葛藤3种牧草对其果实品质、果园土壤肥力及其微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莲雾间作3种牧草比其单作(CK)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含量和固酸比分别增加0.25~0.93百分点、4.74%~11.49%和9.38%~26.10%,可滴定酸含量降低0.018~0.038百分点;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全P、有效P及速效K含量提高,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肥力水平提高;果园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降低、相对湿度升高,微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综合比较,以莲雾间作爪哇葛藤和平托落花生种植模式对莲雾果实品质和土壤环境的改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在青海柴达木盆地选择6个重要的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分布区域,通过测定不同白刺居群的土壤pH、有机质(OM)、全氮(N)、全磷(P)、全钾(K)、碱解N、有效P和速效K含量,对比不同白刺居群间的土壤养分差异,分析其空间变异性以及与地理位置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著空间变异性,土层深度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各养分指标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规律不明显。2)3个土层深度(0~15 cm,15~30 cm,30~45 cm)土壤pH、OM、全N、全P、全K、碱解N、有效P、速效K含量平均值变化范围分别是:8.37~9.21、3.34~20.68、0.18~1.21、0.35~0.75、16.12~22.04、5.13~553.28、1.10~52.54 g·kg-1和103.83~562.28 mg·kg-1。3)3个土层深度的各土壤养分含量平均值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4)3个土层的土壤OM和全N含量纬度、经度和海拔分别呈显著正相关、负相关和负相关,表层土壤(0~15 cm)有效P和速效K含量与纬度、经度和海拔分别呈显著正相关、负相关和负相关,经度和海拔还显著影响30~45 cm深土壤速效K含量。此外,综合分析各养分含量发现怀头他拉镇白刺居群土壤肥力最高,而茶卡镇和乌兰柯柯镇肥力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8.
红黄壤土壤结构改良剂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明红黄壤土壤结构改良剂在红壤旱地上应用的改土培肥效果及其不同用量的产量效应,在典型红壤丘陵区选取3个不同试验点,设计不同用量处理并以花生、红薯、烟草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试验,2年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在红壤旱地上施用红黄壤土壤结构改良剂可有效调节土壤酸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及有机质含量,具有较好的改土培肥效果,其中土壤pH值提高了0.150.19、土壤容重降低了50.19、土壤容重降低了56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提高了2.26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提高了2.22.8 g/kg;在花生、红薯、烟草上应用,其适宜施用量分别为15002.8 g/kg;在花生、红薯、烟草上应用,其适宜施用量分别为15002000、22502000、22503000、15003000、15001800 kg/hm2,与对照(不施改良剂量)相比分别增产8%1800 kg/hm2,与对照(不施改良剂量)相比分别增产8%11%、9%11%、9%14%、6%14%、6%9%,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手掌参种质资源的异地保存和人工栽培提供参考,采用踏查和土壤取样分析方法对西藏地区野生手掌参的典型分布区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西藏地区,手掌参野生资源生长于海拔2 800~4 600m且具有一定坡度的林窗、林缘、草甸和林间草地生境中,土壤类型以棕壤和高山草甸土为主;其生境土壤呈酸性至中性,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丰富,全钾含量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差异较大;西南手掌参适宜生长于酸性至微酸性土壤。西藏林芝地区的手掌参原生境土壤肥力优于其他产区。  相似文献   

20.
不同肥力潮土的酶活计量比特征及其与微生物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肥力土壤上胞外酶活性,阐明胞外酶活性计量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阐明土壤生物肥力差异的机制与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了高、中、低肥力的潮土,分析其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含量以及β-1, 4-葡萄糖苷酶(β-1, 4-glucosidase,BG)、纤维二糖水解酶(Cellobiohydrolase,CBH)、β-1, 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β-1, 4-N-acetylglucosaminidase,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 aminopeptidase,LA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活性。采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该5种酶活性在不同肥力土壤间的差异,以及酶活与土壤微生物量间的定量关系。【结果】高肥力土壤SMBC是中肥力土壤的2.6倍,低肥力土壤的5.8倍;高肥力土壤SMBN为中肥力土壤的3.1倍,低肥力土壤的5.5倍。SMBC/SMBN在不同肥力土壤间无显著差异。土壤碳氮磷转化酶活性和综合酶指数均表现为高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且土壤胞外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氮表现为直线正相关关系。SMBC和SMBN每增加1 mg·kg-1,(BG+CBH)和(NAG+LAP)活性分别可提高0.134和10.53 nmol·g-1·h-1。ln (BG+CBH):ln (NAG+LAP)和ln (BG+CBH):ln AP均小于1,表明碳源是潮土养分转化的首要限制因素。高肥力土壤上碳、氮、磷酶活比例较低肥力土壤更接近适宜值。【结论】潮土上应配施有机肥或进行秸秆还田,保证充足的碳源以解决养分有效性限制的问题,促进氮磷的养分循环转化。适宜的活性碳氮磷比例是高肥力土壤高产高效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