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尔沁沙地乌兰敖都地区荒漠化动态监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科尔沁沙地乌兰敖都荒漠化试验站的监测资料,从植被、土壤、水分、气象和沙尘暴等方面分析了乌兰敖都地区的荒漠化发展动态.结果表明:近10年内气温有暖温化趋势,但灾害天气没有明显增加;流动沙丘侵蚀最严重,沙丘平均移动速率为2.2 m/a;人工植被发展良好,但原生草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下降;地下水位没有明显下降趋势.目前,科尔沁沙地乌兰敖都地区土地荒漠化呈逆转趋势,整体环境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
北美洲的荒漠化已经广泛蔓延,其具体表现在;土壤和植被退化;广大灌溉地区土壤盐渍化;地表水和地下水耗竭;土壤紧实;矿产开产区形成荒地和大片流沙。这些因素不断强化,导致了不少地区荒漠化过程的加剧。近百年来,北美洲荒漠化过程发展很快,其中最后一次——伴随着三十年代的强烈风蚀,在大平原低处的半干旱区,居民点和工业的周围积满沙尘。尘暴遍及美国的五个洲,造成很大损失。以致使大批农场主离弃自己的土地而到其它地区。美国和墨西哥的专家们举出荒漠化的两个因素:各种不适当的土地利用(包括放牧、开  相似文献   

3.
结皮土壤的抗风蚀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壤结皮是土壤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保护层”,它的存在使得土壤变得稳定,使土壤的抗风蚀性有显著的提高,可以有效地抵抗冬春季节严重的风蚀,因此在干旱荒漠化地区越来越受到重视。土壤结皮分为物理结皮和生物结皮两类,由于生物结皮的生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而且要求具有一定的湿度、温度,才可能存活和生长。而物理结皮只要土壤经过干-湿的过程很容易形成。本文通过实地观察,从不同的土质取得的原状土壤结皮样本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对土壤物理结皮的形成,与土壤的含水量、颗粒组成、含盐量等的关系,以及对土壤抗风蚀性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便使其在干旱、寒冷地区土壤荒漠化防治中受到足够的重视,减少人为因素对土壤结皮的破坏,利用人为手段促使结皮的形成,减少冬春季节风沙对土壤的侵蚀。  相似文献   

4.
荒漠化土壤对人工植被恢复工程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植被恢复是荒漠化土壤逆转的主要途径,通过对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人工植被恢复工程下荒漠化土壤逆转过程中土体构型、土壤质地、元素组成和理化性质的分析,研究了荒漠化土壤对人工植被恢复工程的响应.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工程对荒漠化土壤具有很好的改良作用,受人工植被影响,土体构型逐渐复杂,出露地表的母质层逐渐被淋溶层和淀积层覆...  相似文献   

5.
莫索湾垦区荒漠化土地物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荒漠化是通过一种或多种营力过程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本文选取莫索湾垦区风力作用和物理作用所造成的沙质荒漠化,泥质荒漠化和碱化土地为样品,通过土壤的机械组成分析,土壤饱和含水率,容重和田间持水量,以及入渗率的测试,定量地研究了土壤在荒漠化过程中物理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以干旱盐质荒漠为主要特征的封闭型内陆高原盆地。在以荒漠化为背景的环境演化过程中,土被演替过程依次经历了水成阶段、半水成阶段、荒漠化和盐渍化阶段。随着气候变干,土壤类型不断向旱化和盐渍化的更高阶段发展。在土被演替中,干旱化和盐渍化两种机制的同时存在导致了自我型和盐成型两种顶极土壤的出现,土被演替表现为二元顶极特征。柴达木盆地以荒漠化为特征的自然地理过程和人为因素的不合理干预,对土壤发育和土被演替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口增长对荒漠化的驱动作用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以毛乌素沙区为例 ,分析沙区几十年来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揭示荒漠化发展的人为驱动力。毛乌素沙区解放以来人口平均以 3 %的速率快速增长 ,在较高的人口增长压力下 ,一方面导致了对粮食需求的增加 ,在比较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下 ,投入低 ,粮食单产增长速度远远低于人口增长速度 ,为了满足粮食需求 ,必然导致对草地的大量开垦 ,该地区解放以来人口增长率和垦殖指数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当地自然条件恶劣 ,土壤含沙量大 ,开垦后的旱作农业 ,在强劲的风力下 ,风蚀严重 ,土地很快发生退化。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导致燃料需求的增加 ,该地区燃料的 5 0 %以上依靠砍烧天然植被 ,加剧了天然植被的破坏 ,对荒漠化发展有促进作用。典型地区荒漠化监测资料和人口变化资料进行的相关分析说明 ,当地荒漠化发生发展速率与人口密度存在相关关系。控制人口增长、减轻土地压力、退耕还牧和保护植被是促进当地荒漠化土地逆转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8.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宜的指标体系是高效开展荒漠化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关键。文中从地面调查和遥感监测两个方面综述了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地面调查的指标体系一般从三个层次上构建:以单一植被盖度指示荒漠化,综合植被、气候、土壤、土地类型等监测荒漠化状态,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理论框架系统构建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体系。遥感监测与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多期影像分类指标、植被参数和土壤参数三个方面。最后总结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多类型-多尺度-多维度"的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框架,可为遥感与地面相结合的多类型和多尺度荒漠化过程监测与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为沙漠河流 ,绿色走廊生存于两大沙漠之间 ,且生长环境恶劣。本文通过对荒漠、沙漠、沙漠化与荒漠化间关系辨析 ,考虑到研究区的地域特征和时间尺度 ,给出绿色走廊土地荒漠化的概念 ;基于土地荒漠化概念 ,给出了土地荒漠化的发展的驱动因子为气候、土壤、水文和植被因子 ,而荒漠化驱动因子变化耦合了人类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近 5 0年来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其驱动因子的关系 ,利用投影寻踪回归技术研究了驱动因子的贡献率问题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研究》2005,22(2):273-273
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秦巴山地交汇过渡地带,呈西北向东南延伸,地势高亢,地形复杂多样,东南部山高谷深、重峦叠嶂。境内的水系分属黄河、长江和内陆河三大流域。省内河流平均年输沙量6.44×108t。甘肃省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滑坡、坍塌、泻流、融冻侵蚀等。水土流失面积为389232.10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5.66%。全省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面积分别占侵蚀总面积的24.71%,12.41%,14.20%。水土流失的危害导致土壤剥蚀,地力下降。甘肃黄土高原平均每年流失泥沙总量为5.18×108t,每年流失表…  相似文献   

11.
高寒地区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沙表生物结皮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对我国高寒地区荒漠化植被恢复不同阶段土壤生物结皮特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沙质荒漠化地区,通过人工植被恢复,土壤生物结皮的形成是荒漠化土壤得以固定的基础,沙丘的固定时间不同,结皮层的特性有很明显的差异:①随固定时间变长,结皮层的土壤颗粒组成细化.结皮层砂粒总含量呈降低趋势,其中1~0.25 mm砂粒的含量逐渐降低,0.25~0.05 mm砂粒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0.05~0.02 mm砂粒的含量在逐渐升高,粉粒和粘粒含量在固定初期呈逐渐增高趋势,之后趋于稳定;②固定过程中结皮层的化学性质逐渐变优.土壤结皮层的有机碳、速效养分、全氮含量及CEC均不断提高,说明结皮层对土壤养分有强烈的富集作用;碳酸钙和pH值没有十分明显的变化;有机物质的增多,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从而促进土壤酶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小江流域泥石流沟谷土地荒漠化影响因子的分析和筛选,选择切割密度、土壤有机质、泥石流堆积物面积、植被盖度等8个对土地荒漠化有较大影响的因子,从地貌、土壤、植被三方面建立层次分析模型。针对土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土地荒漠化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水蚀荒漠化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模式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强烈的水土流失直接导致了土地质量下降和荒漠化景观的出现。研究表明 ,目前有轻度以上水蚀荒漠化土地 2 .71× 10 5km2 ,占总面积的 4 2 .89% ,其中严重水蚀荒漠化占 11.0 2 % ,水蚀荒漠化越来越严重。通过对其成因和产生机制的探讨 ,对典型区域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以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市沙生植物园植被恢复30年的乔木、灌木和草地3种植被群落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比值的影响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可以明显提高表层土壤微生物碳、氮、磷的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以灌木林地为最高,含量为288.35 mg·kg-1,显著高于草地和乔木,分别是乔木林地和草地的3.99和2.10倍;土壤微生物磷在三种植被群落间差异不明显;三种植被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碳氮比的高低为乔木林地草地灌木林地,土壤微生物碳磷比表现为草地略高于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极为密切,其中与土壤养分各指标大多呈现极显著相关,与土壤容重多为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微生物量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以处于季风边缘区的太仆寺旗2000年与2005年的TM4、3、2波段合成的标准假彩色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并对TM遥感影像进行合成、增强、纠正、镶嵌和人机交互判读,生成两期的荒漠化动态变化图。在GIS软件支持下,建立了两期的荒漠化现状数据库,采用转移矩阵法和数学模型法,建立2000-2005年沙质荒漠化土地转移矩阵和运算动态度,分析北方环境敏感区荒漠化变化。分析得出: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51121.6hm2;中度和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68948.8hm2和-5978.7 hm2。其中,1/3的中度荒漠化土地逆转成非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土地。重度风蚀荒漠化转变成轻度风蚀荒漠化的面积2168.9hm2。而非荒漠化土地变成了轻度风蚀荒漠化土地达21393.9hm2。但是非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35374.5hm2。而且重度和中度荒漠化土地演变成轻重度风蚀荒漠化土地也很多。因此,总体而言,太仆寺旗荒漠化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自然环境明显改善,这归功于大力实施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结果。但是也存在非荒漠化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不够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局部地区的荒漠化迅速发展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民勤荒漠化过程中气候综合指标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化和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民勤作为我国最典型的干旱荒漠化区域,近50年生态环境呈持续恶化趋势。选择相对湿度、降水量、蒸发量、气温、日照时数和起沙风日数作为指标因子,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对1956-2005年民勤各季节及全年气候整体环境的年际变化利用气候荒漠化指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民勤1956-2005年春季气候总体处于重度恶劣等级,其他季节和全年处于中度恶劣等级;春季、秋季和冬季气候环境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夏季和全年气候虽有明显好转趋势,但本世纪以来仍处于中度恶劣等级;气候好转程度对荒漠化进程并未产生明显影响,在总体处于中度恶劣等级的气候背景下,人类活动是导致民勤荒漠化的主导因素;逐渐好转的气候环境将对该区生态环境的恢复产生积极的意义,政府可以在有利的气候背景下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草地退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植被是土地的保护伞 ,它具有拦截雨滴 ,缓和雨点冲击 ;阻挡水的流动 ,减缓径流的速度 ;固结土壤 ,防风保土 ;增加土壤有机质 ,改善土壤结构等四大功能。植被一旦退化 ,土壤侵蚀便会发生 ,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目前全国土地荒漠化面积 2 62 .2万 km2 ,占国土面积2 7.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 367万 km2 ,占国土面积 38%。内蒙古水土流失面积为 2 7.1 7万km2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 2 2 .97% ,占草原面积 2 1 .5 % ;风蚀面积 7636万 hm2 ,占内蒙古土地总面积 65 % ,全区草地风蚀面积 5 949万 hm2 ,占草地总面积 75 .5 %。各种试验表明 ,植被减少是导致土壤侵蚀的重要原因 ,凡是植被盖度和密度小的草地 ,水蚀和风蚀程度最为严重。因此 ,保护草原植被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为此 ,必须确定合理的草地载畜量 ,增加对草原的投入 ,依法管理草原。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河下游荒漠化多元回归模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塔里木河下游是新疆荒漠化最严重区域之一,近50a来,塔里木河流域在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大强度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作用下,流域自然生态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以天然植被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因人为对自然水资源时空格局的改变而受到严重影响,环境恶化、天然植被全面衰败、荒漠化加剧。本文根据近两年来对塔里木河下游荒漠化的大量野外考察、取样和室内样品分析及微机处理,以塔里木河下游地下水的变化为主导因子,通过SPSS分析软件对引起塔里木河下游荒漠化的一些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荒漠化初步评价的回归模型。该模型显示在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地下水位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塔里木河下游荒漠化过程的两个重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9.
青海黄土丘陵区沟蚀侵蚀模数与其影响因子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青海黄土丘陵区18条侵蚀沟为研究对象,用钢钎法测定了侵蚀模数,根据样地土壤砂粒、粉粒、粘粒质地分布和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分析计算其可蚀性K值。结合样地植被、坡度等调查信息,分析侵蚀模数与其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时期,侵蚀模数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植物覆盖度达到70%时,侵蚀模数对植被因子的敏感度降低。侵蚀模数随土壤孔隙度的增大而降低。随K值的增大和坡度的升高,侵蚀模数有增大的趋势。不同时期,高植被覆盖的样地,侵蚀模数随年限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低植被覆盖的样地,侵蚀模数随年限的增加呈波动变化,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无植被覆盖的侵蚀沟样地,年侵蚀模数没有降低趋势。植被覆盖度相当的样地,K值越小,侵蚀模数越小。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民勤县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防治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土地退化过程。民勤县的荒漠化类型主要有风蚀荒漠化和盐渍荒漠化。通过分析该县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成因 ,认为该地荒漠化土地在面积、程度上都在扩大和增强 ;荒漠化土地的形成是在自然因子配合的情况下 ,人为因素起了主导作用。对民勤县荒漠化的防治目标、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分别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