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云南省大关县翠华镇田坝办事处农民殷明友一家带头植树,造林10年。到1993年底,其产值达29.59万元。昭通行署副专员罗永康到这里实地考察时指出:“营盘社走出了一条植树造林保水土、发展生态农业的新路子,这正是殷明友带头的结果。” “要想富,多种树”,这不仅是农民殷明友从前些年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真理,也是对林业在国民经济地位中所居地位的概括。老殷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老殷家住翠华镇田坝办事处  相似文献   

2.
五棚大队位于我省最北部的坝上高原,过去是个“荒山秃岭穷石头,风旱霜雹年年有,雨大水土顺沟流,无雨耕地累死牛”的穷地方。现在七座荒山沟坡已挖鱼麟坑2413亩,栽植的杨树平均高1.7米;营造防风林20条,平均树高2米;在沟洼栽植了70亩青杨速生用材林。由于森林的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的作用,改变了这个大队的自然条件,使农牧业生产获得了大发展:粮食亩产由1966年的60多斤,到1973年上《纲要》,每年抚育修枝15万多斤,解决了群众的部分烧柴问题。  相似文献   

3.
南峰村是个僮族聚居的河谷丘陵山区,全村共有七十一户,三百八十六人,有耕地三百五十亩(其中田二百五十亩),有林地面积一千一百五十多亩(人均三亩)。自一九六七年以来,他们一直坚持封山育林、实行烧柴统一砍伐分配,既较好地解决了社员的烧柴用材问题,又有效地保护和发展林业,促进了农业生产。为少林缺煤地区如何解决烧柴用材问题闯出了一条路子,他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4.
湖南桃江县林栗港镇红云村农民、“全国星火科技带头人标兵”杨国锋与妻子张建珍于1980年苦战一冬春,把十年九不收的6分责任田挖成一口塘,放养鱼苗800尾,并在鱼塘上建了一栋  相似文献   

5.
樊石金1984年当选内黄县中召乡双村党支部书记后就立下“军令状”,决心改变双村“穷沙窝”的面貌,他带领全村干部,努力奋战,向“沙荒进军”,向枣树要钱,向农田要粮,经过奋战,两年绿化荒沙2700亩,栽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位于山东省汶上县大汶河沿岸的戚姬村村后,七里长堤千亩荒滩沙丘连片,风沙和洪水给群众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困难,曾是远近闻名的“穷沙窝”。可如今的长堤、滩涂上一排排、一行行错落有致的千亩沙兰杨青翠碧绿,村前800亩果园硕果累累,1700亩农田全部实现了林网化,沟、路、渠全部植上了树,全村林木覆盖率为58%。“穷沙窝”里长出了“摇钱树”。  相似文献   

7.
下台子村穷,穷在土地上。全村291人,总面积3400亩,绝大部分都是荒山,可耕地面积只有450亩,且全挂在山坡上。 下台子村依山而踞,不靠城,不靠公路,脱贫致富靠什么?村党支部一班人不知熬了多少个通宵,最后拍板了,下台子村穷穷在土地上,富也要富在土地上,修水渠,修农田,绿化荒山建林特园。  相似文献   

8.
生态农业旅游概念性规划——以响堂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响堂村生态农业旅游概念性规划的实例来探讨生态农业旅游的原则和主要内容。生态农业旅游概念性规划,不但要遵循旅游业规划的各种原则,更要考虑到规划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乡土特色文化等,达到生态、农业、旅游文化相结合;还要体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对农业经济效益的促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跳出山区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怪圈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在国民经济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与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山区人口膨胀,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广种薄收的单一农业生产模式,山区林草植被屡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力低下,山区经济始终处于落后状态,难以跳出“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怪圈。要建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先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给他谋生手段。当前要跳出山区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的怪圈,必须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找出保…  相似文献   

10.
灵台县地处甘肃东部,属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山川塬兼有,土地资源丰富,光热水条件较好,开发潜力巨大,是传统的雨养农业大县,有“陇东粮仓”之称。但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农业生产长期以种粮为主,产业结构严重失调,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广大农民在“越种(粮)越荒,越穷越种(粮)”的怪圈中长期打转。1999年以来,灵台县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实施退耕还林草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山绿民富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发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至2002年,全县退耕还林草11.9万亩,协议三荒造林9.1万亩。在2002年全…  相似文献   

11.
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有机会到南流江畔的广西浦北县泉水镇一走。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吴任枝向我介绍了全镇的沼气建设情况,并详细讲述了沼液浇富“淮山村”的动人故事:2005年,泉水镇种植淮山面积6000亩,但公认用得上“淮山村”称号的是平阳村委的大坡头自然村。大坡头村位于张黄  相似文献   

12.
薪炭柴是农村的主要生活燃料。目前我省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丘陵地区,人们仍不可一日无柴。因此.在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中,应当重视发展薪炭林,促进林业生产合理发展。一、薪炭林用途广泛薪炭具有许多重要作用。首先是提供薪柴,节约能源。据调查,营造一亩刺槐薪炭林,一般年份可产柴400公斤,更新时可产柴5000公斤,一个四口之家营造4-5亩就可解决烧柴问题。其次可以节约劳力。有了材烧,免去打柴之劳,许多劳动力可投入到勤劳致富的生产中去。第三,  相似文献   

13.
背靠森林没柴烧——关注林区烧柴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内蒙古林区的老百姓别的可以短缺,烧柴是绝对没有问题。但是,近几年来,烧柴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地困扰着林区的居民。“柴、米、油、盐”柴是生活中基本的要求之一,面对每年长达七八个月的取暖期,2/3以上的林区人约30万人(1/3的林区居民住楼房可集中供暖)对烧柴十分忧虑。许多人感叹:今年的冬天快过去了,明年的烧柴哪里来呢?柴火棍难倒林区人家住牙克石市塔尔气镇的孔庆芝在“天保工程实施过程中,接受了一次性安置,如今每年仅有1000多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为了捡烧柴,每天早上8点多,她就拉着推车到离镇区五六公里的山里捡柴火…  相似文献   

14.
烧柴问题,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七件事中比较重要的一件.几年来,由于各级领导重视营造薪炭林,群众的“锅下愁”问题正在逐步解决.据统计,1982年全疆新栽的薪炭林面积达到十一万亩,比1978年增长一点六倍.但是,应该看到,不论发展速度和实际保存面积,都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对烧柴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南疆地区,问题还要多一点,更应加快营造薪炭林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要想穷,种大棚”在河北省一些农村地区,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可是记者近日在河北省饶阳县却发现,该县一年时间就种起了1万多亩的设施葡萄,这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县里真的是一件稀罕事。5月27日,记者在饶阳县高村春光葡萄专业合作社附近看到,成方连片的葡萄大棚一眼望不到边,这其中,不少是今年新培育起来的大棚。“今年我县葡萄大棚增加了1万多亩。”饶阳县林业局局长冀英武介绍。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洪泽县老子山镇充分利用地处洪泽湖畔,滩涂面广等优势大搞绿化,全镇16个村、居委会已成为别具一格的“林柴庄园”。 老子山镇有滩涂30万亩,年初,镇党委、政府制定出兴建“林柴庄园”规划,即开发滩涂植树、裁插杞柳、芦苇等。为加快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万年县当下乡合田村有11个自然村,480户,2086人,1233个劳动力,耕地面积2654亩,山林面积6500余亩。是一个田少山多的穷山村。从1987年冬开始,该村党支部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经过反复研究,看准了一条路:“合田要致富,山上多栽树”。他们在县林业局的指导和支持下,连续奋战了五个冬春,由村统一管理,集中连片营造了以杉树为主的用材林2000亩,各自然村营造了人工林647亩,合计2647亩。平均每年造林500多亩,户均现有人工林5.5亩。已经消灭了荒山。  相似文献   

18.
节能改灶绿了山李明峰想起“看山光,瞧水黄”的日子,楚雄人还心有余悸。80年代,楚雄市的森林覆盖率已下降到28%。楚雄市农村70%的农户以烧柴为主,平均每户每年烧柴6立方米,全市每年要烧掉木柴44.4万立方米,等于每年毁林2933公顷:由于森林过度砍代...  相似文献   

19.
过去曾经把山杏树当做烧柴的巴林左旗哈拉哈达乡北房身村,今年五月份,将七千五百亩残杏林承包给三户农民,仅四个月时间,杏压枝头,喜获丰收,产杏核四千余斤,收入一千八百元,烧柴变为「摇钱树」。北房身村有天然山杏林一万七千五百亩,每年春天,满山遍野杏花开放,夏末成串的红杏压弯了枝头,杏核最高年产到过二十万斤。可是近些年由于管理不当,一些人上山砍柴、刨杏树根,山杏  相似文献   

20.
集安县为了解决烧柴困难,1983年决定:在大力营造薪炭林同时,大搞改灶节柴及保温炕的活动。截止目前,全县已百分之百地完成了有灶必改,百分之五十完成保温炕的任务,从而大大地减轻了烧柴难的负担。过去,旧灶每二十分钟烧十斤水,需要干柴十斤。改灶后,七分钟烧十斤水,需要干柴二斤就够了。这样,全县原计划建设319,350亩薪炭林,才能满足农村能源的需要。但是,自从推广节柴灶以后,通过亩产干柴的测试,每户一年用于柴七千斤计算,全县共营造薪炭林191,610亩就能满足全县农业户的需要。现将我县节柴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