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田土壤残膜的污染现状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因普通农用地膜在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地膜覆盖的负面效应日趋严重,已严重影响我国土壤再生产能力,并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农田残膜的分布情况,残膜对土壤环境、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残膜污染应对措施——残膜回收再利用和新型环保地膜的开发利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环保地膜的开发和地膜覆盖应用过程中地膜的合理选择提供参考,以降低土壤残膜污染。  相似文献   

2.
完全降解(Reverte添加剂)地膜在棉花中的应用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验证Reverte添加剂生物降解地膜在棉田中消除残膜污染和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1)在相同田间水肥条件下,设置Reverte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在棉花上的生产对比试验;(2)分四个时间段,观测降解过程,测量Reverte降解地膜在棉田中的破碎情况;(3)把埋土和暴露在阳光下不同时间的8个样品放置老化箱中,测其脆化度.[结果]Reverte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相比,对棉花生育期和产量无明显影响;Reverte降解地膜在棉田中达到了消除残膜污染的效果.棉花诱导期120 d覆膜129 d时,地膜大面积崩裂并形成不规则小块和碎片,部分土地裸露面在85;左右,达到生物降解第一阶段(崩裂阶段).土壤表面小块残膜和埋于土壤中的残膜经红外线分析测定其羰基系数,进行计算分别为2~3月和3.8~4月进入生物降解第二阶段(生物降解阶段).[结论]Reverte生物降解地膜在棉田中有显著的崩裂,小块残膜脆裂现象.小块残膜最终在自然环境中被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水,进一步研究还有待于堆肥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3.
地膜植棉实现棉花早熟、优质、高产、高效的同时,也给土壤造成污染。随着地膜使用年限的增加,土壤残膜数量越来越多,在土壤中形成阻隔层,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和均匀分布。降解膜在棉田中的使用可从根本上解决棉田残膜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4.
临泽县的农用薄膜使用量大,由于超薄地膜的大量使用,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残膜留在土壤里,造成残膜污染土壤问题。为强化残膜污染治理,解决地膜在土壤中很难降解的难题,进行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为消除白色污染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农用地膜以其“三保一防”(保温、保墒、保肥、防寒)的显著优点,缩短了作物的生长周期,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与此同时,土地“白色污染”日益加重,地膜给土地带来了致命的威胁,因此解决农村土地“白色污染”迫在眉睫。1残膜危害土壤内非降解残留膜数量超过土壤充许容量时,会影响农田机械耕作,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下茬作  相似文献   

6.
新疆阿克苏地区棉田残膜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新疆阿克苏地区棉田地膜残留量,为阿克苏地区棉田残膜污染防控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新疆阿克苏地区棉田经过多年的覆膜栽培技术,土壤中地膜残留量较大.对该地区棉田地膜残留状况、残膜分布特点、影响因素进行调查,采用梅花采样法采样,按照不同耕层以及不同残膜面积分类统计.[结果]阿克苏地区棉田土壤中地膜平均残留量高达134.09 kg/hm2,污染严重.残膜在土壤0~30cm耕作层中都有分布,三个层面(地表、0~12 cm、12~30 cm)中的残膜量依次约占总量的5.88;、44.92;和49.20;.残膜主要是以4~25 cm2的大小存在于土壤中,土壤中残膜质量与残膜片数呈正相关关系.阿克苏地区各县与第一师各团场相比棉田地膜残留量较多.[结论]土地管理模式和农作方式是影响地膜残留量的主要因素,通过对阿克苏地区各县和第一师各团场对比表明,土地管理模式较好的地区棉田地膜残留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7.
<正>地膜是高分子化合物,极难降解,既不受微生物侵蚀,也不能自行分解,其降解周期一般需400年以上,降解过程还会溶出有毒物质。随着地膜覆盖年限的延长,土壤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会造成土壤结构破坏,阻碍作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和生长发育,降低土壤的肥力水平,甚至引起地下水难以下渗、土壤次生盐碱化,最终导致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下降。宁夏中南部地区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旱作农业技术,对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随着农膜使用量增大,农用残膜"白  相似文献   

8.
11种降解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效果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试验观察了11种降解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11种降解地膜在土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其中以青岛康文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康文3号降解地膜在土壤中的降解率最高,在180 d时的降解率为30.17%,其埋入土壤中的时间越长,降解率越高,因此认为,应用康文3号降解地膜可以有效的减少残膜在土壤中的积累,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农田农地膜残留污染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农田农地膜残留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农地膜使用量大 ,厚度薄 ,回收率低 ,自然降解力差是农地膜残留的主要原因 ;提出了应用规范型农地膜 ,回收残膜 ,发展降解膜及运用“绿箱政策”等解决农地膜残留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吉林农业科学》2013,(6):22-24
采用盆栽模拟方法,研究残膜对玉米出苗及幼苗根系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残膜的存在对玉米出苗率与根系伸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土壤中普通地膜的残膜造成玉米出苗率低、出苗慢、根系穿透地膜的几率小,将会影响到玉米植株地上部的生长发育。降解地膜的残膜虽然对玉米出苗率及根系伸长也略有影响,但与普通地膜相比,对玉米出苗及根系伸长危害较小,且随着播种后时间的推移,这种危害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1.
绿洲棉田长期连作下残膜分布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7  
通过田间调查和长期连作定点微区试验相结合,研究了长期连作棉田,集中连续使用地膜后,地膜在土壤中的累积、空间分布和形态变化,及其残膜对土壤物理性状、棉花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膜使用年限增加土壤中残膜平均每年以11.2kg·hm-2速率增加,长期连作棉田残膜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占到了85%,在耕作层(0~30cm)以下随着根层深度的增加,残膜量减少;大于50cm2残膜在土壤中平均占30%,10~50cm2占36.5%,小于10cm2占33.4%,随连作年限增加,在0~15cm土层残膜量减少,15~30cm土层残膜量逐渐增加,残膜破碎度提高。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随着地膜残留量增加而增加,而土壤容重下降。棉田中残膜阻碍棉花主根垂直生长,使根系形态呈现鸡爪型和丛生型等畸形,但对棉花产量未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勐罕镇地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增加,又很少进行残膜回收,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造成地膜污染。通过分析地膜污染对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对回收残膜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控制地膜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农膜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是一个地膜覆盖栽培大省,地膜已经覆盖不同农作区及不同作物,随着地膜应用量和使用年限不断增加,农用地膜大量残留于土壤中,地膜降解速度缓慢,加上残膜的回收利用率低,土壤中残膜不断增加,造成土壤污染,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耕地质量变劣.通过对甘肃省农用地膜利用现状分析,指出残膜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提出了农田残膜回收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地膜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地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延长,由于残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渐增加,造成地膜污染.本文通过分析地膜污染对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提出了回收残膜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防治地膜污染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地膜覆盖栽培作物面积逐年增加,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也逐年加重,为解决残膜造成的危害问题,引进几种市场反应效果较好的可降解地膜在察布查尔县进行降解膜筛选试验,通过不同类型降解膜在生产中的对比试验,调查降解膜在土壤中的降解情况,以及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本地区农业生产的降解膜品种,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生物降解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地解决地膜白色污染问题,加快生物降解地膜在马铃薯上的推广应用,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在冬种马铃薯上覆盖生物降解地膜的田间降解特性及对后茬作物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降解地膜在覆膜60 d时开始降解,马铃薯收获时(覆膜125 d)的降解失重率达36.26%。马铃薯收获后不回收残膜,生物降解地膜在土壤里继续降解,在种植1茬早稻和1茬晚稻后的降解失重率分别为88.49%和96.41%,在晚稻收获后生物降解地膜已基本全部降解。生物降解地膜残留于土壤中,不会影响下茬作物早稻的生长及产量,与普通地膜残膜处理区比较,早稻产量增加,且差异极显著。因此,生物降解地膜能够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污染物产生,从而彻底解决地膜白色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生物降解膜与普通地膜的比较示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和调节生长期的功能,但大量农用地膜残留在土壤中,对土壤的污染也日益严重。解决农业"白色污染"问题的途径主要是清除土壤中的残膜,使用降解地膜。地膜覆盖不仅费工、费时,加之农民多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忽视生态效益,有时也为了抢农时而很难落实残膜清理。所以,可降解地膜在近几年引起国内外的普遍重视。目前已开发研制出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光降解等多种类型的可降解地膜,示范结果表明:普通地膜覆盖较生物降解膜增产294.8kg/hm2,增幅6.97%;纯收入普通地膜覆盖>生物降解膜;生物降解膜具有较好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寻求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适宜的农用地膜厚度,揭示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土壤水热状况及地膜残留的影响规律,并评价其经济效益,选择当地主栽作物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在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下通过设置4种地膜厚度(0.006、0.008、0.011 mm和0.012 mm)的田间试验,研究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地膜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地膜厚度对株高有促进作用,出苗率在0.008 mm处理最高。生育期土壤水热状况:增厚地膜可提升4周内0~20 cm土壤贮水量,随后作用相反,播后4周是土壤贮水量响应的拐点,并且在5周内可促进地表以下5 cm处的土壤积温。0.008 mm处理的产量、商品薯率和经济效益均最高。土壤残膜量随地膜厚度增加而增大,但回收难度随之降低,且加深翻耕深度加重了20~30 cm土层的残膜污染,需要通过加强残膜回收机具的研发利用来削减残膜系数,降低农田白色污染,提高土壤环境承载力。推荐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采用0.008 mm地膜配套适宜残膜回收机具以获得优良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正>邢台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地膜,经过几十年的推广,农民对地膜的增产效果十分认可,棉花、油葵、花生、早春蔬菜等作物大部分采用地膜覆盖的种植方式。虽然地膜覆盖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种植效益,但也留下残膜,污染了土壤,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现行的地膜为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石化产品,其残留于土壤环境中的碎片短时间内很难彻底降解。残膜在农田中的长期积累会导致土壤耕层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20.
地膜在我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地膜使用初期“重使用、轻回收”导致一场“白色革命”逐步演变成了白色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本研究系统总结了甘肃省12个玉米主产区地膜监测点农田残膜污染特征,结果显示,灌区玉米农田地膜残留量较大、残膜碎片化严重,且地区差异大,建议通过实地验证选用适宜的生物降解膜,或采用半膜覆盖栽培技术配套耙齿式残膜回收机,做好秋收后地膜回收。旱作区玉米农田地膜残留量小、碎片化程度低,地区间差异较小,建议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配套一膜两年用技术,选用滚筒式残膜回收机或小型土壤残膜清理机具,在春耕前完成地膜清理与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