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茭白孕茭时直接暴露在阳光下易造成青茭、畸形茭,引起品质和商品性下降,造成经济损失。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在孕茭期灌深水或者茭株基部培土覆盖来提高茭白的品质。在茭白生产中发现,茭田中放养绿萍可以明显降低茭田温度,提高茭白产量还能改善外观品质。绿萍也叫满江红、红萍、细绿萍,属于满江红科蕨类植物,是优良的水生饲料和绿肥植物。目前,利用放养绿萍改善茭白品质、提高孕茭率,增加经济效益,已在茭白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西瓜大棚旧尼龙膜平铺覆盖对双季茭浙茭2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大棚旧尼龙膜在冬季平铺覆盖露田茭白30、23 d后,出苗期提前,生长进程加快,产茭时间提早,株形增高,叶片增宽,茭白个体变大,最高苗、孕茭率、产量与经济效益极显著高于露田茭白对照。西瓜大棚旧尼龙膜平铺覆盖露田茭白30 d处理与23 d处理,最高苗、孕茭率、产量与经济效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双季茭白品种梭子茭为材料,就茭白田放养浮萍对茭白植株生长、产量和产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茭白田放养浮萍可以明显降低茭白田水温和土温,且放萍茭白田温度上升速度明显低于对照茭白田.放养浮萍能够显著促进茭白植株的生长,增加有效分蘖数,降低孕茭高度,提早采茭时间,并大幅度提高茭白的产量和产值.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茭白种养模式的施肥策略,设置茭虾共作(ZC)、茭白单作(Z) 2个处理,研究茭虾共作对土壤氮磷含量、茭白产量和茭白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2021-202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茭虾共作模式较茭白单作模式采茭期土壤中全氮、全磷、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85%~38.89%、5.45%~13.79%、6.19%~61.79%,净茭产量提高了5.10%~19.54%,采茭期茭白茎、叶、净茭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4.41%~16.58%、10.28%~15.15%、10.57%~21.45%。2021年茭虾共作处理较茭白单作处理在采茭期叶的氮含量显著增加了25.74%,但在孕茭期茎中磷含量显著减少了16.76%;2022年氮肥减量、减量投喂下,茭虾共作处理较茭白单作处理在孕茭期茎的氮含量显著减少了23.75%,在分蘖期叶中磷含量显著减少了12.08%,2 a全生育期同一器官的钾含量在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于养分积累,2021年茭虾共作处理在分蘖期叶的氮、磷、钾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分别减少26.04%、27.27%、30.11%,但在采茭期茎的氮、钾积累量和叶的氮、磷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分别增加18.80%、38.41%和44.77%、35.71%;2022年在氮肥减量、饲料减量投喂下,茭虾共作处理在采茭期叶的磷积累量和茎的钾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显著增加30.0%和30.77%。关于养分分配,2种处理的茭白在孕茭期和采茭期氮素的分配均以茎、叶为主,而磷、钾元素的分配均以茎为主,茎分配比例在42%~66%。对于养分转运,2021年2种处理茭白的根、茎、叶在氮、磷转运上大多为表现为“库”器官,而在钾转运上大多表现为“源”器官;2022年氮肥减量、减量投喂下,茭白的根、茎、叶在氮、磷、钾转运量上大多表现为“源”器官。因此,在茭虾共作模式中适当减少肥料、饲料的投入,能促进形成合理的源库关系,有利于茭白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双季茭是我地已形成产业化的蔬菜作物.但近几年由于暖冬气候频繁,棚栽夏茭的"怪茭"现象突出.因夏季孕茭株叶龄小的只有4叶1心,比正常孕茭提早近3个叶龄,叶片同化面积少,其形成的茭又细又短,商品性差,成为"怪茭",严重影响茭白的产量和产值.  相似文献   

6.
茭白主要病虫害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茭白别名茭瓜、茭笋,为多年生长宿根性草本植物,是我国特产水生蔬菜。随着农业结构优化,化德县茭白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目前,栽培面积达120多公顷。但茭白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对产量造成较大影响,为确保茭白无公害、少污染,现将茭白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苏南两熟茭白生态学分类与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苏南十多个两熟茭白品种的分蘖习性和孕茭对外界温度的要求,分成苏州型茭白(温度敏感型)和无锡型茭白(温度不敏感型)两类。苏州型茭白植株高大,长势旺盛,分株性强,孕茭适温为20℃左右。无锡型茭白植株较矮小,长势中等,母墩分蘖性较强,孕茭适温为15—30℃,以25℃为最适。两类茭白的选种方法、肥水管理均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提出了不同类型茭白的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双季茭白孕茭障碍主要发生在夏茭中,本文对其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主要归结为品种、异常气候变化和栽培技术等3个重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解决孕茭障碍的措施,以期为茭白的科学研究和栽培技术的推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水生蔬菜平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茭白(Zizania latifolia)是一种重要的水生蔬菜,是我国除莲藕外的第二大水生蔬菜。本文综述了茭白的起源、种植分布、种质资源、孕茭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探讨了茭白植株与菰黑粉菌互作孕茭生产的调节机制,为茭白田间的安全生产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提早黄岩双季茭白上市时间,以前采用小弓棚栽培,受早春低温影响,容易引起冻害。通过调研,提出了改变以往等宽定植方式为宽窄行种植、改小棚覆盖为中(大)棚覆盖和推广健身栽培技术,提高植株抗寒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冻害问题,使孕茭期提前,提高了茭白的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1.
茭白又名茭瓜、茭笋,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作物,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栽培较广,是大众喜爱的蔬菜之一。茭白有一熟茭和两熟茭两个类型。两熟茭又称两季茭,种植一次收获两次。第一次在种植当年的10月底始收,产量较低;第二次在次年4~6月收,产量较高。茭白要适时采收。当茭白花茎上的中心叶紧密,两张外叶向花茎合拢,心叶短于外叶,叶梢形成“白眼”,白眼处收缩像蜂腰时,便可采收。准备贮藏的茭白应留30厘米左右长的叶梢,以保护茭肉。贮藏方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2.
对茭白龙茭2号进行秋季栽培密度试验,根据龙茭2号品种特性,适当稀植能明显提高龙茭2号的产量,比较适宜的栽培密度为行株距100~110 cm×60 cm,在此密度下,其有效分蘖范围较广,茭肉粗和净茭重较高,过稀过密均不利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从茭白生长期的气温、日照时数、栽培管理措施、种苗等方面比较分析2016年度缙云县茭白减产的原因,发现2016年缙云县茭白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前期阴雨寡照天气造成植株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不足,以及种苗选择不当、极端冻害天气等因素致使植株生长延长和孕茭期推迟。  相似文献   

14.
《当代农业》2011,(14):32-32
一、茬口安排 茭白品种类型有单季茭和双季茭之分,设施栽培茭白应选用双季茭品种类型。江苏省露地栽培茭白采收上市期已基本实现夏茭与秋茭的连接,可自5月上旬直至10月下旬,因此,可以开展夏茭的春提前栽培和秋茭的秋延后栽培.  相似文献   

15.
太湖之滨的无锡盛产美白,无锡茭白以其品质好、产量高而驰名全国.现将无锡地区茭白的主要品种和栽培要点介绍如下:品种目前无锡市栽培的品种主要有广益中介茭和刘潭中介茭,都属于夏秋兼用型的两熟茭.(一)广益中介茭:植株较矮,秋茭植株高度为185~190厘米,夏茭为170~180厘米.株型较紧凑,  相似文献   

16.
余茭4号是从浙茭2号优良变异单株中筛选出来的双季茭白新品种。该品种株型高大紧凑,分蘖力强,孕茭性好,茭型大,品质优,商品性好,抗病虫性强,产量高,秋茭晚熟,2012年12月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余茭4号秋茭单个壳茭重136.7 g,净茭重90.8 g,667 m2产量1 324.8 kg;夏茭单个壳茭重118.1 g,净茭重70.4 g,667 m2产量2 704.3 kg。总结了余茭4号栽培要点及繁种技术。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敌磺钠在单季茭白上应用的不规范,研究了敌磺钠的不同使用时期、浓度和次数对单季茭白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季茭白一年收二茬种植地区,敌磺钠能显著促进茭白结茭,茭白采收期提早50 d左右。在茭白移栽150,160和175 d各喷施一次浓度为0.5 g·L-1(有效成分)的敌磺钠即能促进茭白结茭,提高产量。在纯单季茭白种植地区,喷施1次敌磺钠可明显提早茭白采收期,同时提高茭白产量和产值,但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茭白产量和产值明显下降。建议最多使用1次浓度为1 g·L-1(有效成分)的敌磺钠,在茭白移栽后40~60 d使用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双季茭白(秋茭)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用不同生育期不同灌溉水位相结合的4种灌溉处理方式,即处理Ⅰ:分蘖前中期、分蘖后期、孕茭期和采收期的水位分别为4~5,1~2,8~9和1~2 cm;处理Ⅱ:4~5,4~5,14~15和4~5 cm;处理Ⅲ:8~9,4~5,14~15和4~5 cm;处理Ⅳ(对照):14~15,8~9,19~20和8~9 cm,比较研究了这4种灌溉方式对双季茭白(秋茭)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Ⅰ,Ⅱ和Ⅲ的株高明显低于处理Ⅳ,分蘖数则明显多于处理Ⅳ,前3个处理间的株高、分蘖数差异不显著。4个处理间的壳茭重、净茭重差异不显著,但3个节水灌溉处理的净茭长度和宽度明显较大。处理Ⅱ和Ⅲ的产量比处理Ⅳ分别增加0.79%和3.87%,处理Ⅰ的产量略低于处理Ⅳ。本研究表明,与传统灌溉方式(处理Ⅳ)相比,在茭白植株分蘖期、孕茭期和采收期分别减少30%~50%的灌溉水量,可以明显降低茭白植株的株高,增加分蘖数与茭白产量。据此,提出的双季茭白(秋茭)节水灌溉技术是可行的,并可节水30%~50%。  相似文献   

19.
介绍浙江省茭白主要栽培模式的特点、上市期,重点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茭白的生产成本及效益。结果发现,双季茭设施栽培模式虽生产成本高,但茭白品质好,价格优势明显,生产效益最好;单季茭收二茬栽培模式生产成本较双季茭低,价格优势较突出,生产效益介于双季茭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之间;单季茭高山栽培模式茭白采收期处于蔬菜生产淡季,效益也较为理想;而露地茭白传统栽培模式效益最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付红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128-129
根据多年双季茭白栽培的生产实际,总结了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双季茭白选种、分株移栽、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贮运等一系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一般每667m2产夏茭(水壳茭)2000kg左右,秋茭产750~1000kg,年产值5000元以上,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