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荧光AFLP技术,选择EcoRⅠ/MseⅠ酶切组合,应用16对(EcoRⅠ+3)/(MseⅠ+3)引物组合进行选择性扩增,检测9个茶竿竹亚属竹种基因组DNA多态性。结果共获得1 473条谱带,平均每对引物92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 092条,PPB为74.1%。聚类结果表明,正种茶竿竹及其4个变种以相似系数0.78聚在一起,其中铁厘茶竿竹和白水茶竿竹之间的相似系数达到最高为0.88,从分子水平上佐证了铁厘茶竿竹和白水茶竿竹是正种茶竿竹的2个变种。  相似文献   

2.
利用ITS序列对竹亚科13个属76个竹种进行DNA条形码分子鉴定.该研究提取慈竹属、刚竹属、箬竹属、唐竹属、矢竹属、大明竹属、赤竹属、巴山木竹属、倭竹属、短穗竹属、簕竹属、酸竹属及少穗竹属共13个属62个竹种DNA,对其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下载的14条ITS序列共76个竹种序列用Clustal X软件比对,再利用MEGA6.06软件构建K2P距离法的NJ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种内遗传距离为0~3.907,平均遗传距离为0.370;种间遗传距离为0~4.394,平均遗传距离为2.287,种内遗传距离远小于种间遗传距离.ITS序列可用于竹类资源的物种鉴定研究.  相似文献   

3.
棉花黄萎病菌ITS序列的获得及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从河南安阳棉区分离的棉花黄萎病菌的系统进化关系,利用真菌内转录间隔区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来自安阳地区的棉花黄萎病菌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PCR扩增,得到542bp大小的片段,经过克隆、测序和在GenBank中进行BLASTN分析,证明了该片段来自大丽轮枝菌的ITS区,也进一步证明该棉花黄萎病菌是大丽轮枝菌。同时,对该序列在NCBI的GenBank进行了登记,登记号为EU835817。利用该ITS序列与GenBank中搜索到的黄萎病菌ITS序列一起构建了相应黄萎病菌的系统进化树,在进化树上所搜索到的13个大丽轮枝菌都聚类到一个进化枝上,而且中国报道的植物黄萎病菌,包括安阳地区黄萎病菌在内的3个大丽轮枝菌在进化树上处于相邻的位置,表明:这3个菌可能具有相同的起源。这些结果有助于理解棉花黄萎病安阳菌株的进化地位,该ITS序列还可以应用于棉花黄萎病安阳菌株的特异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4.
基于ITS2序列的12种苔藓植物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尖叶薄鳞苔为外类群,利用ClustalX 2.0和MEGA 4.1软件对12种苔藓植物的ITS2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12种苔藓植物的ITS2序列长度在432-493bp之间,排序后总长度为540 bp,其中变异位点305个,信息位点200个.12种苔藓植物的遗传距离在0.016~0.472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309.利用MP法建立的系统树显示,12种苔藓植物分为3组,其中7个丛藓科物种聚为一组,3个青藓科物种聚为一组,2种灰藓科植物聚为一组,序列分析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表明ITS2可用于苔藓植物的亲缘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5.
基于ITS序列的鸢尾属植物部分种的系统分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引物设计、PCR、基因克隆、测序,获得了10种鸢尾属植物和1个外类群种的ITS序列。鸢尾属植物ITS1区长度219~243bp,5.8S序列长度均为165bp,ITS2区长度变异范围为196~239bp。5.8S序列过于保守,保守位点占81.9%。ITS序列对于区分鸢尾属植物组级的较大分类等级较好。用近缘属射干属的Belamcandachinensiss作为外类群,用邻位相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较一致的系统树,且分析表明,ITS序列对于建立属间的分类等级更加有效。结合Genebank中的中国鸢尾属植物的序列,比较支持赵毓棠建立的中国鸢尾属植物组以上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我国部分区域链格孢属rDNA ITS序列进行分析,从而在分子水平上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使用通用引物ITS4和ITS5对分离自我国部分区域不同寄主链格孢属(AlternariaNees)34个菌株进行ITS基因(ITS1-5.8S-ITS2)的PCR扩增和测序。[结果]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8S rDNA全长为159 bp,保守程度高,参试的34株菌均一致;ITS区变化相对较大。与A.tenuissima或A.alternata100%同源的分离菌株均表现出对地域和基质的广适性;菌株在5.8S/ITS存在的差异,说明寄主本犀科的丁香叶、蔷薇科、茄科等部分植物的链格孢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但同时也发现ITS序列标记在链格孢属部分种间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序列ITS1-5.8S-ITS2聚类关系与其地理来源和寄主相关性不大。[结论]ITS序列分析法可为链格孢属的分子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几种松干锈菌亲缘关系的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首次对我国松干锈菌的核糖体DNA中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与得到普遍承认的国外柱锈菌属其它种的ITS进行了比较.运用PAUP和TREECON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得到了一致的结果:我国Cronartium flaccidum 和C.quercuum的菌株各自分别形成一个分支,而C.ribicola按锈孢子寄主分成了红松和华山松两个分支, 红松上和华山松上的C.ribicola相互间遗传距离很大,分别和其它的种平行,该结果显示了原来被鉴定为C.ribicola的我国特有的华山松疱锈菌,可能是一个不同于C.ribicola的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8.
首次对我国松干锈菌的核糖体DNA中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与得到普遍承认的国外柱锈菌属其它种的ITS进行了比较.运用PAUP和TREECON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得到了一致的结果:我国Cronartium flaccidum 和C.quercuum的菌株各自分别形成一个分支,而C.ribicola按锈孢子寄主分成了红松和华山松两个分支, 红松上和华山松上的C.ribicola相互间遗传距离很大,分别和其它的种平行,该结果显示了原来被鉴定为C.ribicola的我国特有的华山松疱锈菌,可能是一个不同于C.ribicola的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9.
为厘清锦香草及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为其杂交育种提供数据基础,收集我国锦香草及其近缘种短毛熊巴掌与长柄熊巴掌等样品46份,对供试样品核糖体基因(n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对其系统发育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ITS1...  相似文献   

10.
在对葛属11份种质核r DNA ITS序列克隆测序的基础上,用MEGA 6.0软件对11份种质及其近缘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葛属11份种质的ITS序列在长度和G+C含量上相差较大,长度变化在669~765 bp之间,最大相差96 bp,G+C含量在52.98%~59.89%,最大相差6.91%;藤县粉葛(Tengxian Pueraria thomsonii)、常德粉葛(Changde Pueraria thomsonii)、武隆苦葛(Wulong Pueraria peduncularis)这3个种的ITS序列特点相近,G+C含量都在53.74%左右,长度小于700 bp,在发育树上聚为1类,种质亲缘关系很近;合川粉葛(Hechuan Pueraria thomsonii)和蒙自粉葛(Mengzi Pueraria thomsonii)ITS序列相似性较高,G+C含量与序列长度都相差不大,在发育树上聚为1类;通道山葛(Tongdao Pueraria montana)聚为1类,与其他物种存在较远的距离;德兴宋氏超级粉葛(Dexing Soong Super Pueraria thomsonii)与常宁野葛(Changning Pueraria lobata)ITS序列和G+C含量一样,在发育树上聚为1类,但与会同山葛(Huitong Shange)、大卫粉葛(Dawei Pueraria thomsonii)处于不同的分支上,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11.
利用ITS序列探讨谷精草属5个种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谷精草属(Eriocaulon)的尼泊尔谷精草(Eriocaulon nepalense)、白药谷精草(E. cinereum)、高山谷精草(E. alperstre)、华南谷精草(E. sexangulare)、南亚谷精草(E. oryzetorum)等5个种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扩增技术获得了谷精草属5个种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并对ITS序列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供试谷精草属植物的ITS区长度并不完全一致,其ITS1的长度范围为171~306 bp,G+C含量为38.24%~55.04%;ITS2的长度范围为184~288 bp,G+C含量为 36.46%~57.02%. 在此基础上,采用Clustal W version 1.7对所得的ITS序列进行排序与分析,以灯心草属(Juncus)的一个种J. dregeanus为外类群,并使用PAUP 4.0 10 b软件采用最大简约法分析获得最简约的系统发育树. 结果表明,在检测的ITS序列的738个位点中稳定位点174个、变异位点564个 (包括276个信息位点). 另外,从发育树上平行分出两个大的总分支,其中E. nepalense、E. oryzetorum、E. alpestre和E. cinereum(云南宣威)为一支;E. sexangulare为一支. 上述二个分支与外类群聚在一起,bootstrap值为100%.   相似文献   

12.
以采自内蒙古根河地区的野生花脸香蘑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别对其菌盖处、菌盖与菌柄交界处和菌柄处的组织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测定生长速度和污染率等方法,研究分离纯化的最适培养基和最佳部位;最后将分离物进行ITS序列分析,计算遗传距离,并采用邻接法构建NJ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分离纯化最适培养基为PDA+子实体煮水培养基;菌盖与菌柄交界处为最佳分离部位,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好、污染率低;并且子实体经自然风干2 d后能有效降低污染率;最后分离物经ITS序列测定,系统发育分析证实其为花脸香蘑。  相似文献   

13.
基于ITS序列对3个侧耳菌种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实验室长期保存的3个侧耳(Pfeurottts)菌种核糖体DNA的ITS(intemal transcribed space)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克隆测序后,与从GenBank中获得的相关序列一起构建了侧耳属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Pleurotus djamor CBS665.97与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us)的距离最近。Pleurotus ostreatus CBS596.96与红侧耳(Pleurotus djamor)的距离最近,Pleurotus dryinus ACCC51152与盖囊侧耳(Pleurotus cystidiosus)的距离最近。因此得出这三个菌种为命名错误.Pleurotus djamor CBS665.97应为Pleurotus pulmonarus CBS665.97,Pleurotus ostreatus CBS596.96应为Pkurotus djamor CBS596.96,Pleurotus dryinus ACCC51152应为Pleurotus cystidiosus ACCC51152。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阐明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和川明参(Chuanminshen violaceum)种间遗传分化和系统关系,利用RAPD、ISSR和ITS序列分析方法对明党参和川明参不同居群,以及芹亚科(Apioideae)6个族的一些代表种进行研究.RAPD和ISSR分析表明,明党参与川明参种间在全基因组水平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ITS序列分析则表明,明党参的6个居群在ITS序列上稍有差异,ITS-1的GC含量为58.3%~59.2%,ITS-2的GC含量为54.3%~56.6%.ITS-1的长度范围为215~219 bp,ITS-2的长度范围为224~227 bp.川明参与明党参种间的ITS序列也出现明显分化.芹亚科6个族一些代表种的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支持明党参置于美味芹族(Smyrnieae Koch)的分类地位.在ITS系统树上,川明参与明党参为姐妹类群的置信度为100%,因此,提出将川明参置于美味芹族的分类学处理.  相似文献   

15.
部分竹类植物遗传变异的AFLP,ISSR和SRA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FLP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簕竹属4个竹种的12个变异类型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用12对AFLP引物和10个ISSR引物分别扩增出501、171个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分别为73.6%(367)、78.8%(137)。2种标记均揭示簕竹属4个竹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但同一竹种不同变异类型间的遗传差异极小。利用AFLP,ISSR和SRAP分子标记分析了刚竹属和矢竹属4个竹种的12个变异变型的遗传变异,也得到了类似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出具有高多态性的cpDNA 和ITS序列引物,用于研究野生玫瑰自然种群的分子谱系地理,以野生玫瑰8个种群为试材,通过12对叶绿体基因组引物和4对核基因组ITS引物的PCR扩增和PCR产物测序,筛选出trnL-trnF、rpl20-rps12、rbcl、ITS1四对具有高多态性的引物。序列变异计算与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8个野生玫瑰种群变异较低,可划分为2支。筛选出高多态性的cpDNA引物3对和ITS引物1对,适用于研究野生玫瑰系统发育和谱系地理结构,能够进一步探究濒危物种野生玫瑰的谱系地理。  相似文献   

17.
用PCR方法克隆延边地区膜荚黄芪的核糖体DNA ITS区域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延边地区膜荚黄芪ITS1的序列长度为228bp,5.8SrDNA长度为164bp,ITS2的序列长度为210bp;序列分析表明延边地区和甘肃的ITS1和5.8SrDNA完全一致,而ITS2第82位处有1个碱基的置换(T/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