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杭白菊原产地桐乡以当地杭白菊主栽品种小洋菊为试验材料开展田间试验,采集不同生育期杭白菊地上部植株样品,细分为叶片、茎秆、蕾和花,分析不同生育期植株不同部位干物质累积、氮磷钾累积、含量及生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杭白菊整个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为25.6 t·hm~(-2),氮磷钾养分吸收累积量分别为520、75.8和378 kg·hm~(-2),比例为1:0.34:0.87。不同生育阶段和植株不同部位干物质形成、氮磷钾养分吸收累积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以蕾期至花期和压条3至蕾期2个阶段最大,干物质分别占总量的51.6%和38.6%、氮占41.9%和48.8%、磷占73.4%和14.6%、钾占47.4%和40.4%;整个生育期杭白菊植株不同部位氮磷钾含量:叶片茎秆,蕾和花≥同期叶片和茎秆;地上部磷生理利用效率氮生理利用效率钾生理利用效率。植株不同部位氮磷钾生理利用效率:茎秆叶片,蕾和花≤同期叶片和茎秆。因此,在实际施肥当中,应根据杭白菊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肥的需求特性酌情来施。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在施肥与不施肥处理情况下,半湿润偏旱区春谷子不同生育期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特点.结果表明:在供试土壤条件下,施肥可明显提高春谷子产量、干物质累积量、体内氮、磷、钾含量及其累积量;施肥或不施肥,春谷子地上部干物质的累积量随生育期呈典型"S型"曲线增长,其中抽穗灌浆期为累积高峰期,占总累积量的50%左右;植株氮含量随生育期呈曲线下降趋势,整个生育期植株含磷量呈"W型"变化,植株含钾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拔节期;植株氮、磷、钾累积吸收量随生育期的延长和施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各生育期相对累积吸收比例,施肥与否差异不大;苗期氮、磷、钾的吸收量约占总吸收量的1%~3%,拔节期约占总吸收量的30%、20%、37%,是钾素吸收的高峰期,孕穗期约占22%、21%、34%,抽稳灌浆期约占43%、53%、23%,是氮、磷吸收的高峰期,籽粒形成期约占3%~5%;不论施肥与否,地上部氮、磷、钾累积吸收量与干物质累积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植株氮、钾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沼液浇灌量对茭白的生长、产量及安全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沼液替代化肥,能够提供茭白植株生长所需的养分,浇灌沼液氮量为常规施肥处理的1.5倍时茭白产量最高;当沼液量达到3倍时,茭白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产量较低,肉茭外形偏小,商品性不佳。而当沼液量在1倍时,经济性状最佳,肉茭大小均匀,口感最好。沼液在试验最大施用量条件下,各项重金属含量均符合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不会对茭白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石灰性土壤施用碱性粉煤灰与作物生长和元素吸收的关系.[方法]分别以加工番茄和春小麦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干旱区灌耕灰漠土施用粉煤灰对加工番茄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并以春小麦为二茬作物研究粉煤灰的残效作用.[结果]施用粉煤灰可以增加加工番茄地上部干物质量,同时增加花期叶片氮含量,减少茎秆和叶片磷含量;但是增加收获期叶片氮、磷、钾的含量.同时施用粉煤灰增加加工番茄花期茎秆、叶片和植株整体的氮、钾的积累量,而减少加工番茄茎秆、叶片和植株整体磷的积累量;施用粉煤灰增加加工番茄收获期茎秆、叶片和植株的氮、磷、钾的积累量.残效试验表明,与对照相比,粉煤灰残效显著提高春小麦地上部干物质量,减少春小麦花期茎秆和叶片氮、磷、钾含量;22.50t/hm2粉煤灰残效增加春小麦收获期茎秆和叶片的氮、磷、钾含量.粉煤灰残效增加春小麦花期茎秆、叶片和植株氮和钾积累量和叶片、植株磷的积累量;增加春小麦收获期茎秆,叶片和植株氮、磷、钾积累量.粉煤灰及其残效作用增加土壤pH值和电导率.[结论]使用粉煤灰可以增加收获期加工番茄和春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磷、钾积累量,同时增加土壤pH值和电导率.  相似文献   

5.
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下萝卜的产量效应和养分利用效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比较了优化施肥和农民常规施肥两种不同的养分管理模式下当地主栽萝卜品种的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应。结果表明:在当地土壤肥力条件下,与农民常规施肥相比,氮(N)、磷(P2O5)、钾(K2O)养分量分别减施16.3%,59.5%及14.3%,根据萝卜生育特性进行运筹的优化施肥处理萝卜产量没有显著变化,萝卜养分累积量随生育期的变化趋势也未受到明显影响,但缺氮、磷、钾的PK、NK、NP处理均会显著降低萝卜产量及养分累积量,氮对萝卜产量及氮、磷养分的累积量影响最大,磷次之,钾最小,对萝卜植株钾养分累积量的影响则以氮最大、钾次之、磷最小。与农民常规施肥相比,优化施肥更有利于地下部磷钾养分的积累,氮、磷、钾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1.4%,63.1%及41.1%,氮、磷、钾肥料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了27.3%,151.1%和18.8%,氮、磷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显著增加了17.9%,145.6%,且优化施肥处理在肥料投入成本降低33%的情况下收益增加了2776元/hm2。由此可见,根据土壤地力和萝卜养分需求特性进行的优化施肥处理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宁夏向日葵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宁夏不同地区进行了向日葵肥料田间试验,测试了其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器官NPK养分含量及其干物质累积量,分析了宁夏食用葵和油用葵不同生育期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特点.结果表明:在供试土壤条件下,施肥可明显提高向日葵干物质累积量、体内氮、磷、钾含量及其累积量.不论施肥与否,食用葵和油用葵干物质累积量随生育期均呈"S型"曲线增长,其干物质累积高峰期均在现蕾期至开花期.植株体内氮、磷、钾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变化较大,但总体趋势是生育前期高于后期,随生育期延长其含量呈下降趋势.食用葵和油用葵各器官吸收氮、磷、钾的量有一定差别,食用葵整个生育期各器官中总吸氮量依次为:叶>茎>籽>盘;磷为:籽>叶>茎>盘;钾为:茎>叶>盘>籽;油用葵各器官中总吸氮量依次为:叶>籽>茎>盘;各器官中总吸磷、钾量的大小与食用葵一致.食用葵吸氮高峰期为现蕾期至开花期,吸磷、钾的高峰期在开花期;油用葵吸氮、钾高峰期在现蕾期、吸磷高峰期在开花至成熟期.在供试条件下,食用葵每形成100 kg籽粒约需吸收氮(N)3.8~4.9 kg,磷(P2O5)1.5~2.1 kg,钾(K2O)8.9~10.3 kg;油用葵约需吸收氮(N)3.5~4.6 kg,磷(P2O5)1.6~2.1 kg,钾(K2O)6.9~9.2 kg.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巴厘、卡因2个菠萝主栽品种植株为试材,在菠萝生长发育的11个时期,分析测定菠萝植株氮、磷、钾养分的累积量。结果表明:(1)定植后至花芽分化初期,巴厘菠萝植株氮、磷、钾养分的累积量占收获期植株氮、磷、钾累积量百分比大于卡因。(2)在花芽分化初期(或催花期)至见红期(或谢花期),巴厘菠萝植株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占收获期氮、磷、钾累积量的百分比远远大于卡因菠萝。(3)在果实发育期,巴厘菠萝植株氮、钾基本上不再累织,磷素还有16.0%的累积,但此阶段卡因菠萝植株氮、磷、钾养分的累积量分别占收获期植株氮、磷、钾累积量的27.7%、36.3%、24.8%。(4)在收获期,卡因菠萝植株每公顷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分别为282.4、30.4、573.2kg,比巴厘菠萝植株分别高33%、54%、31%。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茭白种养模式的施肥策略,设置茭虾共作(ZC)、茭白单作(Z) 2个处理,研究茭虾共作对土壤氮磷含量、茭白产量和茭白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2021-202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茭虾共作模式较茭白单作模式采茭期土壤中全氮、全磷、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85%~38.89%、5.45%~13.79%、6.19%~61.79%,净茭产量提高了5.10%~19.54%,采茭期茭白茎、叶、净茭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4.41%~16.58%、10.28%~15.15%、10.57%~21.45%。2021年茭虾共作处理较茭白单作处理在采茭期叶的氮含量显著增加了25.74%,但在孕茭期茎中磷含量显著减少了16.76%;2022年氮肥减量、减量投喂下,茭虾共作处理较茭白单作处理在孕茭期茎的氮含量显著减少了23.75%,在分蘖期叶中磷含量显著减少了12.08%,2 a全生育期同一器官的钾含量在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于养分积累,2021年茭虾共作处理在分蘖期叶的氮、磷、钾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分别减少26.04%、27.27%、30.11%,但在采茭期茎的氮、钾积累量和叶的氮、磷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分别增加18.80%、38.41%和44.77%、35.71%;2022年在氮肥减量、饲料减量投喂下,茭虾共作处理在采茭期叶的磷积累量和茎的钾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显著增加30.0%和30.77%。关于养分分配,2种处理的茭白在孕茭期和采茭期氮素的分配均以茎、叶为主,而磷、钾元素的分配均以茎为主,茎分配比例在42%~66%。对于养分转运,2021年2种处理茭白的根、茎、叶在氮、磷转运上大多为表现为“库”器官,而在钾转运上大多表现为“源”器官;2022年氮肥减量、减量投喂下,茭白的根、茎、叶在氮、磷、钾转运量上大多表现为“源”器官。因此,在茭虾共作模式中适当减少肥料、饲料的投入,能促进形成合理的源库关系,有利于茭白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宝岛蕉氮磷钾养分累积与分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宝岛蕉氮磷钾养分累积与分配规律,采用整株肢解法,研究宝岛蕉不同生育期氮磷钾养分累积量与整株养分在根、球茎、假茎、叶及果轴、果实中的分配比例。结果表明,宝岛蕉成熟期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分别为108.07、35.56、530.86 g/株;从大田苗期到花芽分化期养分累积缓慢,从孕蕾期到成熟期养分累积迅速。宝岛蕉整个生育期氮磷钾养分(N、P_2O_5、K_2O)比例为1∶(0.22~0.51)∶(4.59~5.76),且生育期间氮磷钾增加量并不均衡。宝岛蕉现蕾前,叶和假茎是吸收累积氮磷钾的主要器官;果实发育阶段,植株氮磷钾养分在叶片中分配比例降低,在果实中则明显提高。收获时宝岛蕉叶片和假茎(残体)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占整个植株的61.25%、45.68%、55.74%。宝岛蕉整个生育期应重增施氮钾肥,少施磷肥;并且现蕾前施肥培育健壮的蕉身,果实发育阶段施肥有助于提高产量。另外,宝岛蕉残体的还田和再利用有助于减少氮磷钾肥料用量。  相似文献   

10.
茭白地上部氮磷钾及蛋白质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秋茭为供试材料,研究其地上各部位氮、磷、钾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茭白植株地上各部位氮、磷、钾含量总体不断下降,肉质茎膨大时有一峰值。叶片氮、磷含量持续下降,钾含量前期下降,膨大前显著上升;短缩茎氮、磷、钾含量前期下降,膨大前迅速下降,膨大后转而上升;肉质茎氮、磷、钾及蛋白质含量膨大初期迅速上升,随即稳定并呈下降趋势;叶片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明显;短缩茎蛋白质含量在二次分莫期和膨大期前出现峰值,膨大后期也转而上升,为翌年的生长积累养分。品种间各养分变化规律相似,时间上的差异与品种物候期差异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平氮磷钾对超级稻养分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两优培九为材料,研究大田不同氮磷钾养分水平下的超级稻干物质和养分累积特征及转运规律.结果表明:(1) 超级稻干物质累积高峰在中期,约累积了总量的50%.干物质累积主要受氮素影响,它们呈现显著的正相关(R=0.8554),磷钾影响不显著.(2)超级稻体内氮磷钾累积有不同的特点,氮磷累积量随超级稻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钾累积在整个生育期表现为单峰曲线.其中氮累积主要集中在前期和中前,约占全累积量的85.4%;磷累积高峰在中期,占总量的58.0%;钾累积量也是中期最高,占累积总量的64.6%.随着氮磷钾施用水平的提高,各自养分累积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除氮素与钾素对各自累积量有显著的影响外,磷素及三元素之间互作的影响基本上未达显著水平.(3) 超级稻籽粒中,氮磷钾累积量分别为99.2 ,53.2,23.8 kg/hm2(比例为4.2∶2.2∶1),其中75%氮素、70%磷素、100%钾素来自营养体.氮营养体转运率与氮素水平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R=0.9610),而不受磷钾明显影响;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磷转运率上升,氮素对磷转运率的影响呈现单峰曲线关系;钾素水平的提高,钾转运率和流失率上升,氮素对钾转运率的影响与磷一样,呈现单峰曲线关系,表明过低或过高的氮素对磷钾累积不利.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玉米在拔节期植株氮、磷、钾累积量最小值均为处理1(N1P1K1W1),最大均为处理8(N3P2K1W3);氮对磷、钾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氮对磷、钾的吸收为协同效应;玉米拔节期根、茎、叶氮累积量分配率比例为1:3.39:4.95,拔节期根、茎、叶磷累积量分配率比例为1:3.93:9.06,拔节期根、茎、叶钾累积量分配率比例为1:7.96:8.71;玉米在拔节期其氮、磷、钾累积量分配率均呈现为叶养分累积分配率茎养分累积分配率根养分累积分配率。  相似文献   

13.
红花对氮磷钾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红花(Carthamus tinctoricus L.)对氮、磷、钾的吸收特征,为红花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红花3个株系(2-3、H-7、BH-1)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幼苗期、花蕾期和成熟期红花不同器官对氮、磷、钾的吸收与分配规律,并分析氮、磷、钾累积量与产量的关系。【结果】幼苗期氮素以叶中较高,磷素和钾素含量均以茎、叶较高;与幼苗期相比,花蕾期根、茎、叶中氮、磷、钾含量下降,转移到花和蕾等器官中;成熟期根、茎、叶中氮、磷、钾含量持续下降,养分转移到种子和苞叶等器官中,氮的分布特征表现为种子叶苞叶根茎,磷的分布特征表现为种子苞叶叶根茎,钾的分布特征表现为苞叶种子根茎叶。同一生育期,不同红花材料的氮、磷、钾累积量有明显差异。苗期氮、磷、钾累积量较低,花蕾期迅速增加,成熟期持续增加。从花、籽粒中氮、磷、钾累积量占花蕾期、成熟期对应养分累积量的比例可知,红花花对磷、钾的需求量大于氮;红花籽粒对磷的需求量最大,其次为氮和钾。【结论】植株体内养分含量随红花的生长而变化,养分累积量表现为钾氮磷,干花和籽粒产量与氮、磷、钾累积量有明显关系,花蕾期对磷钾需求量大,成熟期对磷氮需求量大。  相似文献   

14.
追施沼液对小麦光合特性及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追施沼液对小麦光合特性及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为沼液在小麦施肥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大田条件下,以西农889小麦为供试材料,用沼液作追肥,各生育期追肥量设11 250,22 500,33 750kg/hm2 3个水平,追肥时期分别为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以各生育期不施肥为空白对照,研究追施沼液对小麦不同生育期叶片光合特性和成熟期土壤酶活性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追施沼液可以提高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其中以沼液施用水平为22 500kg/hm2,并在拔节期、孕穗期各追施1次的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该处理叶片净光合速率(Pn)增加41.3%~76.5%,产量提高36.0%,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及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含量亦有显著提高。【结论】麦田追施沼液的最佳施用水平为22 500kg/hm2,并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各追施1次为宜。  相似文献   

15.
钾营养对莲藕产量形成和氮磷钾养分累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钾营养对莲藕产量形成及氮磷钾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钾(-K)和施钾(+K)处理进行全生育期试验。【结果】莲藕移栽76 d后,+K处理叶片和叶柄干物质累积量明显高于-K处理,并均在97 d膨大茎成型后逐渐降低;膨大茎干物质累积速率和累积量在早期为+K处理低于-K处理,97 d后+K处理的干物质累积速率明显加快,其累积量于139 d明显高于-K处理,160 d不同处理膨大茎干物质累积量趋于稳定,+K处理为1 204 g/株,比-K处理高19.7%。在97—160 d产量形成关键期,膨大茎中氮、磷和钾的累积量,+K处理比-K处理分别高32.8%、10.3%和74.2%,其中来自其它器官转移的氮、磷和钾,+K处理比-K处理分别高1.20、0.12和1.26 g/株,来自根系直接从土壤中吸收转运的氮、磷和钾,前者比后者高2.16、0.04和5.70 g/株。莲藕氮、磷、钾累积总量之比-K处理为1﹕0.14﹕0.90,+K处理为1﹕0.13﹕1.31。【结论】钾营养促进莲藕干物质生产和累积、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并提高莲藕各器官尤其是叶柄中钾的含量,在生育后期促进干物质和养分从叶片等器官转移并贮存到膨大茎中并最终增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温室黄瓜植株叶片养分含量和土壤养分状况,并探讨了植株叶片养分吸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个温室大棚中的黄瓜植株叶片氮含量明显低于临界值,磷含量偏高,而钾含量适宜,Fe、Mn、Cu和Zn含量丰富;土壤氮、磷、钾养分严重不平衡;叶片磷含量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钾含量与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中的磷、钾含量可作为土壤肥力指标。  相似文献   

17.
以大丽花品种深玫红为试材,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施肥处理对盆栽大丽花生长发育、叶片及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能显著提高大丽花花量、花瓣数和功能叶片数,以N3P2K2处理的效果最显著。不同施肥处理对大丽花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不同。单因素分析表明,氮磷钾肥显著提高叶片氮、磷、钾含量。与对照相比,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重金属污染农田中的土壤微生物对蚕豆重金属累积的影响。【方法】以云南会泽铅锌矿周边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为基质,开展室内盆栽试验,在土壤灭菌和施杀真菌剂(苯菌灵)条件下,测定蚕豆的生长、矿质养分、镉、铅含量与累积量。【结果】杀真菌剂处理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和蚕豆地上部氮的含量,降低蚕豆地下部磷和钾的含量,但对蚕豆株高和生物量影响不显著;导致蚕豆地上部的镉含量和植株镉累积量降低,降低蚕豆对镉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土壤灭菌处理显著降低土壤速效钾和蚕豆地下部钾的含量,降低蚕豆株高和生物量;导致蚕豆植株镉、铅含量、地下部铅累积量增加,而地下部镉累积量、地上部铅累积量下降;增加蚕豆对镉、铅的富集系数与镉转运系数,但减小铅的转运系数与生物转运因子。【结论】清除土壤微生物和抑制真菌均改变蚕豆植株的矿质养分、镉、铅含量与累积特征,影响蚕豆的生长,表明土壤微生物在蚕豆重金属耐性与累积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设置了不同沼液施用量0、40、60、80和100 kg·m-2的处理,研究象草的生物量、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以及土壤N、P养分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适度的沼液施用量可促进象草分蘖,增加其生物量.象草的氮利用效率在施用沼液60 kg·m-2的处理最高,为27.5%,随着沼液施用量的增大,氮利用效率逐渐降低;磷的利用效率在...  相似文献   

20.
在溶液培养条件下,以水稻为材料,采用15N示踪法研究了氮、磷、钾配施对水稻植株氮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前期正常供应养分的水稻幼苗进行为期2周的不同氮、磷、钾配合处理,水稻植株生物量增加,不同氮、磷、钾配合处理对地上部和根部氮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含氮处理氮含量明显高于无氮处理,但其15N丰度却低于无氮处理,说明含氮处理增加了水稻植株含氮量并稀释了前期吸收的15N,同时含氮处理铵态氮含量高于无氮处理,说明含氮处理增加了水稻植株中铵态氮含量。不同氮、磷、钾配合处理下水稻氮损失率在15.18%~34.35%之间,氮、磷、钾任意两者配施均降低植株氮损失率,并提高植株体内谷草转氨酶活性,降低质膜透性,但以氮、磷、钾配合处理植株氮损失率最低,谷草转氨酶活性最高,质膜透性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