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耕地产能评价对于耕地资源保护及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耕地产能评价体系,运用空间自相关及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对常州市钟楼区的耕地产能进行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气候、自然因素和技术水平综合指标的耕地产能评价体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钟楼区耕地产能等别分为6等和7等,其中6等地占比达到97.55%,等别空间分布呈现出城区内部街道低、外围地区较高的格局;耕地产能整体空间集聚性显著,各街道(乡镇)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多呈现组团式,负相关类型(LH型和HL型)则分布零散;耕地自然质量和技术水平是影响钟楼区耕地产能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耕作层厚度、有机质含量、障碍层距地表深度和土壤养分元素为主导因素,pH值、灌溉保证程度和排水条件为次要因素。因此,应从增强耕地自然质量、提高耕地技术水平等方面制定提高耕地产能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宝鸡市耕地综合产能情况,对其耕地进行经济价值评价,在陕西省农用地分等成果和抽样补充调查的数据基础上建立理论产能核算模型和可实现产能核算模型,并结合宝鸡市近2012—2014的粮食实际产量进行综合产能核算。结果表明:宝鸡市耕地理论产能为3 887.9×10~4t,可实现产能为3 216.9×10~4t,实际产能为1 022.8×10~4t,宝鸡市目前耕地资源在粮食安全方面保障程度较高。研究区耕地可划分为核心保护区、优化提升区和重点整理区,在综合开发治理上,核心保护区应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保护现有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优化提升区应发挥其最大生产潜力,提高耕地的粮食产量;重点整理区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其生产方式和模式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耕地产能预警系统对区域耕地质量状况实行临界警戒,提供耕地产能下降的早期预警。采用负数原则法划分警情阈值,建立多种模型分别计算了新增、减少耕地面积变化带来的产能变化,新增、减少耕地质量不同带来的产能变化,质量建设带来的产能变化。研究发现,耕地面积的增、减对区域耕地质量和产能的影响方向不同。受新增、减少耕地质量等别的影响,耕地面积的增减与区域耕地质量的变化关系是非正向关系,但耕地面积的增减与耕地产能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受造成耕地质量升、降原因影响的不同,区域耕地质量升、降与产能的变化不是正比关系,耕地产能更能体现区域耕地保护的健康状况。耕地质量建设可以在耕地面积无法平衡的情况下提升区域耕地质量和产能。对耕地预警结果和原因的分析可以为区域耕地保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研究得出,耕地产能可以作为区域耕地质量的预警指标。耕地质量预警结果可避免区域耕地质量状况的严重恶化,为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管理提供实时服务,对耕地的粮食生产有一定的预见性,有助于可持续发展下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安全。  相似文献   

4.
科学、准确地进行耕地质量和产能评价是合理利用与切实保护耕地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依据。基于《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规范(试用稿)》中推荐指标,采用特尔斐法确定评价指标和权重,运用加权求和法与修正法进行了广东省吴川市的耕地质量和产能评价。结果表明:吴川市耕地质量等别为中等和低等,产能等别为4~10等;耕地质量等别与农用地分等结果中的国家自然等、耕地产能等别与国家利用等在空间分布上均呈一致趋势,等别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506和r=0.320,P<0.001,n=13 094);以蚯蚓数量为依据的生物特性系数修正是导致耕地质量等别整体低于国家自然等的主要原因。经验证,相对于农用地质量分等体系,本研究构建的耕地质量和产能评价体系能够较明显地体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耕地质量和产能方面的功效,研究成果可为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土地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进展的系统总结和梳理,提出耕地质量与监控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与管理提供支撑。研究采用文献综合法和总结归纳法。结果表明: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必须加强与耕地资源多功能需求、耕地生产能力、耕地生态效应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融合;围绕耕地质量因素与过程、耕地质量调查与监测、耕地多功能诊断与评价、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及基本农田质量保护与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江西省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探讨了耕地质量提升社会共同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府共同责任推进机制、强化社会化扶持力度、调动农民积极性及营造社会公众参与氛围5个方面,提出了耕地质量提升社会共同责任履行对策,形成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良好氛围,为有效提升耕地质量、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7.
以江西省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探讨了耕地质量提升社会共同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府共同责任推进机制、强化社会化扶持力度、调动农民积极性及营造社会公众参与氛围5个方面,提出了耕地质量提升社会共同责任履行对策,形成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良好氛围,为有效提升耕地质量、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8.
《河南农业》2013,(16):1
粮食安全问题,无论何时都是中国的头等大事,也是中国社会稳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后备资源匮乏,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还将占用大量耕地,因此,稳定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挖掘产能潜力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一、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抓好耕地质量的建设性提升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福建省耕地资源状况,指出了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粮食生产能力受限、粮食播种面积不稳等问题的存在使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压力加大,提出了福建省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对策:(1)强化耕地用途管制,确保基本农田数量;(2)促进耕地制度创新,构建种粮激励机制;(3)加快耕地质量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4)加大粮食产区投入,提高产粮基地功能。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的进一步认识,从耕地的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和工程5个维度出发,采用特尔斐法确定评价指标和权重,再运用加权求和法和影响因素逐级修正法构建模型,对广东省新兴县的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兴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为良等、中等和低等,主要为低等,耕地产能评价结果介于7~11等,主要为8、9等;耕地质量指数(不计入生物特性)和国家自然等指数、耕地产能指数和国家利用等指数均呈极显著相关,耕地质量等别和国家自然等、耕地产能等别和国家利用等之间衔接良好;与农用地质量分等体系相比,采用该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对整治项目建设前后耕地等别变化进行分析,更能体现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等别的提升效果。构建的县域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评价体系紧密结合区域实际,评价结果与农用地质量分等结果衔接较好,且能够相对较明显地体现土地整治项目在耕地质量和耕地产能方面的功效,可为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主体与对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雍新琴  张安录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80-11581,11642
从补偿与产权的一般关系,分析我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涉及到的耕地产权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我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主体和对象。补偿主体包括中央政府、未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地方政府、非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民;补偿对象包括拥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耕地未承包到户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过多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12.
<正>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阶段,保持耕地数量稳定的压力增大。粮食连年增产、高位护盘极为艰难,各种资源要素绷得很紧,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十分紧迫。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我国耕地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思路目标、技术路径及重点措施,努力做到"藏粮于地",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广东省云浮市为研究区域,在对耕地质量等别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人口变化情况分别对照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3种情况进行粮食安全影响分析,并对制约云浮市耕地质量等别提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浮市当前整体粮食可实现产能可以满足富裕型消费水平,但需做好耕地保护措施,做好粮食安全预警工作。而提升云浮市的耕地质量等别状况应重点从pH和有机质2个因素改善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为水田两方面着手考虑。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防控、耕地质量和产能提升的科学途径,以福建省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学与ArcGIS并结合随机森林模型,对福建省4 261个耕地表层土壤调查样点数据进行分析,探究福建省耕地土壤pH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福建省耕地土壤pH自东南沿海至内陆山地地区呈逐渐降低趋势:全省耕地土壤pH为3.00~9.62,平均值为5.35,变异系数为14.95%,69.3%的耕地土壤pH小于5.5;南平市(5.09)、三明市(5.16)、龙岩市(5.21)、宁德市(5.22)及漳州市(5.42)70%以上的耕地土壤pH<5.5;而厦门市(5.58)、泉州市(5.90)、福州市(5.62)及莆田市(5.96)50%以上耕地土壤pH>5.5。海拔、降雨量、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和作物类型显著影响土壤pH,土壤pH与海拔、降雨量和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砂土土壤pH为5.38,显著高于壤土(5.20)和粘土(5.14);滨海盐土土壤pH为6.36,显著高于潮土、水稻土、砖红壤、紫色土、黄壤和红壤;黄壤和红壤土壤pH显著低于潮土和水稻土,潮土和水稻土土壤...  相似文献   

15.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尽管我国对耕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政策,但在城镇化、工业化的浪潮下,部分优质耕地减少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如何提高现有耕地质量等别与粮食产能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在分析武冈市现有耕地质量等别基础上,得出主要限制因子,探索出四种不同的耕地质量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未来10年我国耕地数量质量变化对区域粮食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产量具有直接影响,分析预测粮食产能的变化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政策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基于耕地数量质量的变化,通过定量分析与对比分析,预测未来10年我国耕地资源变化对区域粮食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耕地质量存在差异,耕地面积仍将呈进一步减少趋势,集中分布于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水平较高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将耕地统计面积按照国家最高等别1等与最低等别15等折算为标准面积后,耕地减少与增加的比例为0.25:1,标准粮产量减少与增加的比例为3.07:1,与占用低等别耕地相比,占用高等别耕地对粮食产能损失影响更大,因此各省应加大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力度,避免占用优质耕地.揭示全国及各省域耕地的变化趋势及对粮食产能的影响,有助于确定不同区域耕地资源变化格局与态势及预测粮食产能水平.  相似文献   

17.
我国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借鉴国内外耕地质量相关监测体系经验及对耕地质量影响因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耕地质量监测指选取、指标监测周期进行了探讨,依据全面性原则、最小数据集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初步建立了我国开放式可选择的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指标体系包括了表征影响耕地质量的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直接反映耕地现实产能的粮食单产及价格等指标,能全面体现耕地的综合质量并能满足现有主要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的需要,而且反映了未来土地资源监测越来越关注人类环境健康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我国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分析四川省耕地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提出“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的建议。【结果】四川省耕地主要存在人均耕地少、人增地减矛盾突出、中低产田(土)面积大、耕地质量差、耕地利用强度高、土壤侵蚀严重、施肥不合理、耕地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等问题。【建议】做好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加强土地整理、提升土壤肥力、建立高效农作模式、开展耕地地力和土壤污染监测等,以加快四川省农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利用浙江统计年鉴等资料,分析浙江省自1978年以来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态势.针对耕地资源减少、耕地质量下降、耕地产能低下等问题,提出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构建耕地集约利用体系: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如粮油、蔬菜、畜禽生产等规划一定面积建立农业功能区,进行重点建设;通过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农作制度等技术替代途径,提高耕地集约水平;最后提出了保护和集约利用耕地资源的保障机制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非粮食主产区作为耕地保护补偿的支付主体,其农户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的意愿分析对于构建非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以重庆市为例,运用4 个区(县)的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从补偿标准、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补偿周期和补偿资金的监管方式等关键要素对农户的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的意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农户对耕地保护主体认知异化、外部性认知水平偏低;(2)耕地保护受偿意愿(WPA)的期望值为1 116.9 元/年,远远高于现行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3)农户愿意接受的补偿方式与补偿周期分别呈平均分布、极端分布态势;(4)农户迫切希望建立耕地保护利益补偿的共同参与机制。最后,从提高耕地保护认知、规范补偿资金的用途,实施多元化的耕地保护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