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调查研究了香蕉园香蕉弄蝶 Erionota torus Evans越冬滞育幼虫空间格局特征. 结果表明,香蕉弄蝶越冬滞育幼虫在香蕉园呈聚集分布,其Iwao m*-m 回归模型、Taylor幂模型分别为 m*=1.788m 1.038、lg s2=0.459 1.219lgm. 对以上模型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该滞育幼虫之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在蕉园中为聚集分布,且在一切密度下都是聚集的,聚集强度随着密度的升高而增大;导致滞育幼虫在香蕉园呈聚集分布的原因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建立了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22.56×(2.038/m 0.788),并给出了不同密度、不同准确度要求下的最适抽样株数.  相似文献   

2.
采用6种空间分布模型、理论抽样法以及序贯抽样法等对油桐尺蠖幼虫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油桐尺蠖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聚集的原因可能是由环境因子作用所造成。同时建立了理论抽样模型:N=t2(2.4360/m+0.4766)/D2以及序贯抽样模型:T(n)=5n±(12.1799n+11.9144)1/2,以期为油桐尺蠖的测报和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桉蝙蛾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方法]通过对广西北流市和陆川县等地的桉树人工林进行幼虫分布调查,共设10块标准地,采用6种不同的聚集度指标和回归模型分析法判断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桉蝙蛾幼虫主要分布在1m以下树干基部;按蝙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主体为聚集分布,是环境因素的作用结果。桉蝙蛾幼虫在不同虫口密度下最适抽样数公式n=t2(1.1/m+0.6744)/D2和序贯抽样决策限模式:T’0(n),T″0(n)=n±1.332槡n(取m0=1)。[结论]研究结果为桉蝙蛾的调查取样和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选择10块不同立地条件的林分设样地,测定文山松毛虫越冬代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分别建立最适抽样数关系式,并对越冬代幼虫进行序贯抽样分析、结果表明:越冬代幼虫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当m0=21条/株时,最大抽样数为282株;m0=17条/株时,最大抽样数为188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是重要的农业害虫,近年来在我国黄淮海玉米产区危害日益严重,已成为玉米安全生产的威胁之一。空间分布型是昆虫种群的重要生态属性,研究桃蛀螟幼虫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明确其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桃蛀螟的田间抽样计划制定、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传统统计学(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模型)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玉米田桃蛀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基于Iwao回归模型确定桃蛀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数,通过序贯抽样技术得到不同允许误差(D=0.1、0.2、0.3)和经济阈值(m0=0.5、1、1.5、2头/株)下的最大理论抽样数。【结果】两种统计学方法的结果均表明桃蛀螟幼虫种群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聚集度指标分析表明桃蛀螟幼虫的分布型为聚集型;Taylor幂法则结果显示桃蛀螟幼虫种群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Iwao回归模型证明桃蛀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且为一般的负二项分布。根据半方差函数模型参数,确定桃蛀螟幼虫种群的最优拟合模型为球型、指数型和线型,表明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通过Kriging插值法分析得到桃蛀螟幼虫种群的三维和二维空间分布图,其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基于Iwao回归模型抽样技术明确了桃蛀螟幼虫在置信概率t=2,不同平均密度m=0.5、1、2、3、4、5、10、15时的理论抽样数。进行序贯抽样确定了最大理论抽样数,在t=2,D=0.1、0.2、0.3时,当m0=0.5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3 417、854和380株;当m0=1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 717、429和191株;当m0=1.5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1 150、287和128株;当m0=2头/株,最大理论抽样数分别为867、217和96株。【结论】桃蛀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聚集中心主要分布在田块边缘。基于序贯抽样确定的理论最大抽样数可用于指导玉米田桃蛀螟幼虫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对越冬代灰飞虱在小麦田中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调查和检验,结果表明,越冬代灰飞虱在小麦田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在此基础上得出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公式,N=t2D2(1.252 92m+0.060 73)。描述了Kuno种群序贯抽样的模型,Tn=1.252 92/(D2-0.06n0 73)。  相似文献   

7.
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洛阳市区10个区段的国槐进行抽样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检测和回归分析,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锈色粒肩天牛幼虫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可能是由某些环境因素与昆虫本身聚集习性所致。建立了该虫幼虫的理论抽样数公式和序贯抽样决策限模式。  相似文献   

8.
2010-2011年,分别在新疆呼图壁对苜蓿叶象甲进行拍枝和网捕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对苜蓿叶象甲幼虫的空间分布进行多个聚集度指标和Twao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其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理论拟合为负二项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由昆虫行为或环境条件引起的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应用Twao的抽样模型建立了叶象甲幼虫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N=(2.95/m+0.049)/D^2。  相似文献   

9.
对湖南省靖州县1~20年生桃园桃红颈天牛幼虫平均密度和桃树受害率进行系统调查,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法和2种回归模型法,比较了不同树龄桃红颈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的差异。结果表明:1~2年生幼龄桃树基本不受桃红颈天牛危害,3年以上挂果后的桃树开始受到侵害;随着树龄的增加,桃树受害率和桃红颈天牛虫口平均密度显著增加,19~20年生桃树受害率达90%以上,平均虫口密度超过2头/株;桃红颈天牛在桃园中呈聚集分布,具有密度依赖性,即随种群密度升高,聚集程度增大,3~15年生桃园桃红颈天牛均呈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16~17年生桃园桃红颈天牛空间分布型趋向于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19~20年生桃园桃园桃红颈天牛均呈聚集分布,此时分布的基本成分均为个体,个体呈现相互排斥现象。应用桃红颈天牛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信息,建立了不同树龄桃园桃红颈天牛幼虫种群的抽样公式。根据理论抽样公式,桃红颈天牛虫口密度越小,抽样数量较多,而在虫口密度较高的情况下抽样数量则较少。根据序贯抽样公式,可将3~20年生桃园抽样样本数量划分成6个区段:3~4年生桃园;5~6年生桃园;7~8年生桃园;9~13年生和19~20年生桃园;14~15年生桃园;16~18年生桃园。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掌握烦夜蛾幼虫在甘薯田的空间分布和种群特征,2015年对不同发生密度田块进行了调查,取得8组样本资料,采用6个聚集度指标和Iwao的m*-m回归分析法、Taylor的幂法则等,对其空间分布型和田间理论抽样数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烦夜蛾幼虫在甘薯田间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大。环境因子是导致烦夜蛾幼虫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幼虫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N=1.96~2/D~2(1.3102/m+0.6255)和序贯抽样模型T_n=1.3102/(D~2-0.6255/n)。  相似文献   

11.
应用比较频数法 ,结果表明基夜蛾幼虫在林间的空间分布型为 Neyman分布 ,实测χ2 =8.30 7<χ20 .0 5=9.448.根据各种聚集度指标 ,测定结果为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 .根据各样地 M* 和 x值作线性回归得 M* =0 .1 931 + 1 .40 37x,说明基夜蛾幼虫在林间属聚集分布 ,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 .将各样地平均密度 x和方差 S2作幂法则得 S2 =1 .5 4 1 6x1.10 98,说明基夜蛾幼虫在一切密度下都是聚集的 ,而且聚集度随着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加 .同时计算了林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 ,列出了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12.
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空间格局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增霞  李建庆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1128-1130,1141
应用Taylor的幂法则、Iwao m*-m回归分析法及6个聚集指标,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研究,以期指导韭菜迟眼蕈蚊田间防治.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性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可运用Iwao m*-m回归分析法中的两个参数α和β值确定在不同精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数.  相似文献   

13.
枣瘿蚊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aylor幂法则、Iwao线性回归及各种聚集度指标法分析了枣园第三代枣瘿蚊(Contarinia datifoliaJiang)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第三代枣瘿蚊的幼虫在田间符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并在初步明确枣瘿蚊幼虫分布型的前提下,根据Iwao最适抽样公式得出了理论抽样模型:N=(t~2)/(D~2)((1.9629)/m+0.3801),并计算出不同虫口密度下最适理论调查取样数量及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741杨对桑天牛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树上套笼接虫方法,对18个转Bt基因和凝集素基因的741杨无性进行了抗桑天牛特性鉴定,初步确定了P10、CC11、CC25、CC53等4个抗天牛无性系和1个轻感天牛无性系P22。  相似文献   

15.
天牛产卵分泌物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天牛产卵分泌物的性状、来源、组成、功能以及分泌物中微生物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明确天牛产卵分泌物在生产上的作用和为天牛灾害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番茄黄化曲叶病病株及传毒介体烟粉虱的空间分布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8个越冬大棚番茄定植初期番茄黄化曲叶病病株和其中14个大棚内烟粉虱进行了调查和抽样技术研究,以明确番茄黄化曲叶病病株及传毒介体烟粉虱的空间分布型。研究结果表明,番茄黄化曲叶病病株和烟粉虱在田间的空间分布型一致,均呈聚集分布。Iwao的m*-m模型分别为:m*=-0.209060+1.3659m和m*=-0.299134+1.4171m。同时得出番茄黄化曲叶病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为n=t2/D2(0.79094/m+0.3659);烟粉虱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0.79848/m+0.4171)。  相似文献   

17.
黛袋蛾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多种聚集度指标和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对桉树人工林中黛袋蛾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幼虫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同时得出该虫聚集行为受自身习性或者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7个板栗园小蛀果斑螟幼虫空间格局调查结果表明:小蛀果斑螟幼虫在板栗园中的分布是遵循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分布.其中Iwao的m*-m同归模型为m*=2.2825+1.0471m,Taylor幂模型为Ig(v)=0.4467+1.12871g(m).对各聚集度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板栗园中的小蛀果斑螟幼虫彼此之间互相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为聚集分布,且在任何密度下都是聚集的.聚集强度随着密度的升高而增大.导致小蛀果斑螟幼虫在板栗园中呈聚集分布的原因是由该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造成的.小蛀果斑螟幼虫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3.2825/m+0.0471).  相似文献   

19.
北方桑天牛水平与垂直双向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1990年在河北省平原及丘陵地区对毛白杨林地进行了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虫害发生的调查,采用空间格局、抽样方法的分析研究。其结果表明:幼虫空间格局趋于聚集分布,最佳抽样方法为双对角线式;幼虫分布高度随胸径增大而升高,虫量随胸径增大而增多;胸径<12cm时,虫道分布高度在6.3cm以下。因此,确定胸径12cm的粗度是防治关键粗度。根据聚集分布和关键粗度,确定预防、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