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芦笋留母茎栽培的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在重粘土壤条件下,探讨蘑菇废料在芦笋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蘑菇废料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芦笋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摘要:进行单季晚稻甬优12以水稻有机液肥作基肥的试验。结果表明,以一定量的水稻有机液肥作基肥,与不施基肥相比,可增加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与常规基肥施用法相比,产量相仿。  相似文献   

4.
5.
为促进本地区芦笋种植业规模化发展,提高芦笋种植产量,减少芦笋茎枯病防治用工成本,提出一种喷雾器喷头。采用该喷头进行施药,可以代替人工涂抹施药方式。对该喷头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3喷头喷雾器能明显降低芦笋茎枯病防治用工投入,且具有一定的茎枯病防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人工涂茎作业,为芦笋规模化种植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芦笋茎枯病[Phomopsis aspasagi(Sacc.)Bubak]病害的症状、病原菌、发生规律、抗性生理和病害防治5个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并提出了芦笋茎枯病今后的研究方向,为防治芦笋茎枯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8.
通过芦笋留不同母株数采笋试验,选择出芦笋定植第二年在采笋时留母株数为5株~6株产量较高,定植第三年在采笋时留母株数为3株~5株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芦笋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1987~1990年对芦笋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MS+NAA0.1mg/L+BA0.5~1.5mg/L为适宜芽尖成苗培养基;MS+NAA0.1mg/L+KT(或BA)1.0mg/L为适宜继代增殖培养基。激素种类和浓度是影响生根的关键因素,茎尖长度对生根也有一定影响。改良MS+IBA0.5mg/L或改良MS+IBA0.5mg/L+KT0.05~0.1mg/L,为适宜生根培养基。IBA的生根效果优于NAA。根质是影响试管苗移栽成活的首要因素。过渡培养可大大提高芦笋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移栽基质以土5份、蛭石3份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芦笋茎枯病的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笋茎枯病的药剂防治试验彭明生,冯晓棠(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南京210014)近几年,我国芦笋茎枯病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而不断蔓延,常造成大幅度减产,大面积死亡。1993~1994年我们以生产上常用药剂与近年来新研制的药剂为材料,进行了室内药剂毒力测...  相似文献   

11.
使用苯醚甲环唑、氟环唑、咪鲜胺、百菌清、代森锰锌5种农药防治芦笋茎枯病。结果表明,5种农药的防治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氟环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百菌清代森锰锌,其中,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的防效明显高于百菌清和代森锰锌,交替使用可有效防治芦笋茎枯病。  相似文献   

12.
芦笋茎枯病是芦笋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都有发生.近年来,随着芦笋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茎枯病的发生也越来越严重,受害笋田轻者减产30%左右,重者减产80%以上,有的甚至绝收,给广大笋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着芦笋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芦笋又称石刁柏,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而茎枯病是对芦笋产量和生产周期影响最突出的重要病害。茎枯病在田间自然发病率高达10%~20%,多年连作地块更为突出在30%以上,主要危害地上茎,也可以侵染枝梗。茎上病斑多发生在中下部,初期呈水渍状条斑,界限不清晰,后期逐渐变为暗褐色菱形或条形斑。湿度大时,病斑扩展绕茎周,上部植株枯死,并迅速传染给相邻的植株,造成成片死亡。  相似文献   

14.
15.
潍坊地区芦笋茎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调查了潍坊地区芦笋茎枯病的致病菌,该病菌属真菌半知菌亚门的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mgi(Sace.)Bubak),病菌侵染植株主茎、侧枝、亚侧枝,不危害叶片。病斑初呈针刺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展成梭形或不规则形褪绿斑,稍凹陷。病斑边缘清晰,红褐色,有水渍状晕圈,中央灰白色,后期密生小黑点,即病源菌的分生孢子器。田间遗留的越冬病残茬或堆积在田埂上的枯老病残株,是翌年导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防治措施必须坚持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田间接种条件下研究了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出土二周内芦笋嫩茎的感病性与接种时嫩茎的出土天数呈负相关;茎秆上病斑的高度和分布范围均与接种时茎的出土天数呈正相关;出土后培土比培土后出土的嫩茎发病率高14.77%,且后者地下部主茎较少发病,说明土表的菌源及其气传孢子是主要的侵染源。芦笋嫩茎期是施药防治的关键时期,10000mg/L的多菌灵混配制剂表现出较好的治疗和保护作用,而在常规施药浓度(1000mg/L)下效果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作者于1986-1989年连续4年在砀山果园场对芦笋茎枯病Phoma asparagi Sacc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进行了研究.提出上年越冬病残体是当年茎枯病的主要初侵染源,采笋田在停采后10天左右即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为病害流行初盛期,7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为病害流行盛期.降雨是茎枯病的主要影响因子,6-9月间降雨量与同期发病率或病情指数呈明显正相关.通过药剂防治使翌年芦笋产量增加50%以上,并总结出芦笋茎枯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年来,随着河北省芦笋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芦笋茎枯病发生日趋严重,因病毁种时有发生,给笋农造成巨大损失。栾城县种芦笋400亩,由于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芦笋茎枯病是影响当前芦笋生产的一项重要问题。芦笋茎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亚洲各芦笋产区几乎都有发生。近年来我国芦笋面积不断扩大,其危害程度也随之加重。一旦得了茎枯病,轻则减产,重则毁园绝收,给广大笋农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因为一旦感染茎枯病将很难根除,因此,芦笋茎枯病被称为"芦笋癌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对芦笋茎枯病的病原种类、发生规律、病害流行条件及防治方法等研究,对芦笋茎枯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防治方法进行综述,在理论和实践上为防治芦笋茎枯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进行芦笋茎枯病非化学治理田间试验,治理措施包括大棚避雨栽培、地膜覆盖栽培和品种抗性评价等。研究表明,以露地栽培为对照,大棚避雨栽培对春、秋季芦笋茎枯病的相对防效分别为71.3%和65.1%。以不覆盖栽培为对照,在露地和大棚栽培条件下,白地膜、黑地膜覆盖对茎枯病的相对防效分别为35.3%、37.5%和37.3%、39.8%。在浙江主栽芦笋品种中,对茎枯病抗性相对较好的品种有太平阳早生、丰岛1号、绿龙;抗性一般的品种有格兰德、阿特拉斯、皇冠;抗性较差的品种有紫色激情、阿波罗、UC1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