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以典型偶氮染料甲基红为吸附对象,将壳聚糖和生物炭混合制成微球制剂,对该制剂吸附甲基红的潜力、机制及添加微生物后微球菌剂的吸附增益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壳聚糖-生物炭微球具有良好的吸附特性,在染料初始质量浓度为500 mg/L、p H 3.0和20℃条件下,微球对甲基红的最大吸附量为460 mg/g.Freundlich等温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型与该吸附过程拟合良好.利用Elovich方程与颗粒内扩散方程对微球的吸附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证实该吸附过程为自发过程,内部扩散为该过程的限速步骤.通过热力学方程计算得到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G0、ΔH0和ΔS0分别为-24.35 k J/mol(30℃)、-21.36 k J/mol和8.45 J/(mol K).表明此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较高温度可降低微球吸附的自发性并抑制微球对甲基红的吸附作用.利用神经网络对影响吸附过程的4个因素(p H值,温度,初始浓度,吸附时间)进行建模分析,发现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最大,相对重要性为32.76%,时间次之(为25.56%),其余依次为p H(23.36%)和初始浓度(18.32%).包埋微生物的微球菌剂与无微生物的纯壳聚糖-生物炭微球相比,脱色率提高了29%;与微生物单独脱色相比,脱色率提高了76%,表明生物吸附材料与微生物混合制备成菌剂的吸附增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对珠江河口生物样品中多溴联苯醚(PBDEs)的含量进行了检测.所采集的鱼类(鱼、大黄鱼、银鲳、舌鳎、龙头鱼),虾类(刀额新对虾、近缘新对虾)及虾蛄类生物样品肌肉组织中10种PBDEs(BDE28,47,66,100,99,85,154,153,138,183)的含量分别为37.8~407.1 ng·g-1(脂肪归一化浓度)、49.0~239.1 ng·g-1和142~444.5 ng·g-1.所有样品中,BDE47相对含量最高,其相对于∑<  相似文献   

3.
东江野生鱼中多溴联苯醚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东江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污染的环境风险,采集东江南支流东莞河段7种野生鱼(花鲈、罗非鱼、黄唇鱼、大眼华鳊、鮻、大鳞鮻和棘头梅童鱼)并研究了其PBDEs污染特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10种PBDEs的结果表明,∑10PBDEs(BDE28,47, 66,100,99,85,154,153,138,183)的含量范围为21~363 ng·g-1.lip(脂肪归一化浓度)。浓度最高的为杂食性的大鳞鮻,均值为96 ng·g-1.lip , 范围为56~168 ng·g-1.lip;浓度最低的为肉食性的黄唇鱼,均值为41 ng·g-1.lip,范围为25~58 ng·g-1.lip。总体来说,鱼肌肉中∑10PBDEs含量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在国外处于中端水平。所有样品中,BDE47相对含量最高,占∑10PBDEs的比例为41%~77%。不同鱼类肌肉中∑10PBDEs、BDE47和BDE100与鱼重、鱼长和脂肪含量之间相关性不同,只有大鳞鮻与大眼华鳊肌肉中的PBDEs与鱼重、鱼长和脂肪含量之间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为给农田生物炭施用剂量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在水培模式下将水稻暴露于BDE-153和生物炭(0、1.3、6.5、26.6 g/L)共同存在的污染修复体系中,考察不同剂量生物炭下,水稻组织中BDE-153的累积、迁移及植物的生理响应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生物炭均能显著降低水稻根部的BDE-153含量及污染物在水稻中的生物富集系数,但高浓度(26.6 g/L)生物炭显著抑制水稻鲜质量和叶绿素含量增长。因此,在修复BDE-153污染作物时,需要谨慎考虑是否施加生物炭及施加浓度,以保障作物质量和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多溴联苯醚(PBDEs)的环境行为及降解方法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PBDEs在水、大气、土壤和生物体等环境中均能稳定存在,降解PBDEs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生物降解和光降解2个方面,但均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关降解机理报道甚少,亟需研发新的降解PBDEs方法和探索降解机理,并就以臭氧为基础的高级氧化法降解环境中的PBDEs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控制养殖底泥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性并降低其生物可利用性,从而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分别以普通活性炭(PAC)和磁性活性炭(MPAC)为修复材料,将其应用到受多溴联苯醚(PBDEs)污染的养殖池塘底泥中,以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为受试生物,通过底泥生物有效性实验和生物累积实验分别探究活性炭对底泥中PBDEs的原位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磁化前后,MPAC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均略低于PAC,平均孔径显著增加,两者均能较容易地对PBDEs进行吸附,与PAC相比,MPAC虽对PBDEs的吸附速率较慢,但吸附量却小幅度增加;目标养殖池塘水产品的食用风险较低,但底泥中四溴、五溴联苯醚存在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且水产品对底泥中目标化合物已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富集性;修复效果表明PAC和MPAC均可对PBDEs污染养殖环境进行修复,尤其是对底泥中可能产生生态风险的四溴、五溴联苯醚修复效果较好,且最优投加比例分别为3%和1.5%,但在实际现场修复过程中考虑到MPAC具有较低的投加量及磁性可回收循环利用的特点,因此可能更适合作为PBDEs污染养殖池塘底泥的修复材料。研究证实,MPAC在修复底泥中PBDEs方面有积极作用,不仅可控制底泥中PBDEs的迁移性,还可显著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对水产品养殖环境的改善及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建立一种用Tenax萃取快速评价土壤中多溴联苯醚生物可利用性的方法,本研究以商业多溴联苯醚DE-71和DE-79中6种主要同系物(BDE-47,99,100,154,153,183)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染毒浓度的土壤用Tenax萃取6h,并将Tenax萃取结果与土壤-蚯蚓(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生物富集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单位质量土壤中被Tenax萃取出的PBDEs的质量随土壤中PBDEs浓度的增大而增加,随各同系物lgKou值的增大而降低.6 h Tenax萃取的富集因子TSAF6与蚯蚓的生物富集因子BSAF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表明6 h Tenax萃取能够有效表征土壤中PBDEs的生物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8.
再力花对河涌底泥中多溴联苯醚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河涌常见植物——再力花对河涌底泥中多溴联苯醚(PBDEs)进行原位生物修复研究,通过室内盆栽实验,考察了植物在修复过程中的作用、修复过程中多溴联苯醚种类和含量的变化以及底泥微生物活性对PBDEs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再力花可以有效提高底泥中十溴联苯醚(BDE-209)的去除率,历经390 d,空白组BDE-209含量由1.33 mg·kg-1降至1.13 mg·kg-1,处理组则降至0.97 mg·kg-1,去除率由15%提高到27%。使用GC-MS对BDE-209降解产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再力花对底泥中BDE-209降解过程中会产生BDE-207、BDE-206等三溴-九溴联苯醚产物。对底泥中的微生物活性和去除率结果分析表明,植物的种植可以提高底泥中微生物的活性,进而提高BDE-209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9.
为了证实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土壤中6种常见多溴联苯醚阻燃剂(PBDEs)及2种羟基代谢物(OH-PBDEs)可行,以该方法对土壤中6种常见多溴联苯醚阻燃剂(PBDEs)及2种羟基代谢物(OH-PBDEs)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6种PBDEs和2种OH-PBDEs分离效果较好,色谱峰峰形较好,无拖尾和重叠;基质效应|M...  相似文献   

10.
在贵屿及周边区域128 km2内,采集了131份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表层农业土壤样品,分析测定了41个多溴联苯醚的含量。结果表明,贵屿镇及周边农业土壤41个多溴联苯醚含量范围为30~9400 ng·g-1,其中十溴联苯醚(BDE209)为Nd~9200 ng·g-1,检出率达90%以上的有18个多溴联苯醚同系物,PBDEs已经普遍存在于电子垃圾拆解区域的农业土壤;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除BDE209以外的40个多溴联苯醚之和(∑40PBDEs)和BDE209含量呈现相反的趋势,∑40PBDEs含量呈水稻田 >果园 >其他水田 >菜地 >树林 >废弃地,BDE209呈现出废弃地 >菜地 >其他水田 >水稻田 >果园 >树林的趋势。根据HJ 25.3-2014《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对美国环保署(EPA)优控的BDE47、BDE99、BDE153、BDE209等含量,按照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进行了皮肤接触途径、经口摄入、随土壤颗粒物直接吸入三项的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皮肤接触途径 >经口摄入 >随土壤颗粒物吸入风险。虽然三者均未超出美国环保署参考剂量,但农业土壤中多溴联苯醚经农作物吸收造成的暴露风险亟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多氯联苯(PCBs)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因氯原子取代位置和数量的不同共有209种同系物。近年来,土壤中的PCBs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PCBs具有高分子稳定性、低水溶性和颗粒相高吸附势,土壤基质中PCBs的去除极其困难。此外,PCBs的高憎水性和亲脂性使之易于在动物体脂肪组织和母乳富集。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有机体(绿色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的作用将环境中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毒产物的过程。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高效和环境安全等特征,被认为是可替代传统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最佳选择之一。因此,通过综述国内外土壤PCBs污染现状和健康效应,以及土壤PCBs污染的生物修复最新研究进展和相关修复机理,对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蚯蚓修复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及展望,以期为今后生物修复PCBs污染土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大型水生植物修复受损水环境成为研究的热点.在阐述生态修复目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的多方面作用机理及其效果,探讨了大型水生植物修复受损水环境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可为大型水生植物修复受损水环境的相关研究和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以2种污染区和对照区的不同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样本的化学特性和微生物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体污染物引起附近林地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下降,台湾相思林在污染环境下改良土壤化学性质极为明显。污染区的3种微生物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土壤细菌数量总体上呈现荔枝林地>台湾相思林地>马尾松林地>尾叶桉林地>裸地。土壤化学特性与土壤微生物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越高越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综合各林地土壤化学和微生物特性的分析可看出,台湾相思和荔枝在大气污染的地区是较为理想的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15.
污染水体生物修复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修复作为一种低投资、高产出、环境效益好的方法,已被证明是一项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水污染处理新技术,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等方面介绍了生物修复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并就生物修复在污染水体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是环境中去毒或减毒降解的主要方式,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源酶制剂降解有机磷农药是一个主要努力方向.综述了有机磷农药降解菌的筛选、降解机理、降解酶及其基因、影响降解速率的因子以及有机磷农药降解研究趋势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7.
The outer, densely calcified layer of the alligator eggshell shows progressive crystal dissolution, with the production of concentrically stepped erosion craters, as incubation progresses. This dissolution is caused by the acidic metabolic by-products of nest bacteria. Extrinsic degradation serves to gradually increase the porosity and decrease the strength of the eggshell.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生物降解是有机磷农药在环境中去毒或减毒降解的主要方式,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源酶制剂来降解有机磷农药是一个主要努力方向。文章综述了有机磷农药降解菌的筛选、降解机理、降解酶及其基因、影响降解速率的因子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当前降解有机磷农药微生物的研究热点,为解决环境中的农药污染和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聚乙烯醇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乙烯醇(PVA)因具有良好的粘附性、浆膜强韧性和耐磨性而被广泛应用,已成为全球需求量最大的高分子聚合材料之一。因此PVA的降解也受到了关注,对PVA降解微生物的采样环境和筛选方法、降解微生物的存在形式和降解机理研究现状进行疏理,分析降解微生物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限制因素,并对今后PVA降解微生物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降解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近几十年来航生素的大量使用所引起的公共健康、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倍受社会关注。由于微生物对抗生素削减的高效、低耗、环保和操作简单等优点,微生物降解法已成为处理抗生素污染的有效途径。在综述近几十年来利用微生物方法处理抗生素污染的技术、抗生素降解功能微生物的筛选、降解条件优化、降解效果及其降解机制等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