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九宫山红椿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九宫山保护区惟一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群落设立2个样地,研究了T1和T2样地种群空间分布格局。通过龄级划分研究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量化分析,以探讨不同样地红椿种群空间结构与分布格局的成因。结果显示,2个样地的种群分布格局在16、25、50、100 m~2时,均为泊松分布;取样面积越大,Lloyd平均拥挤度(m*)和丛生指数(I)越大;T2样地的Lloyd平均拥挤度(m*)和丛生指数(I)值均高于T1样地。T1和T2样地Ⅰ龄级数量分别占总量的41.86%和48.18%,Ⅳ、Ⅴ龄级环境筛与竞争作用加强。2个样地种群动态指数变化差异较大,T1样地为10个龄级,V_Ⅳ、V_Ⅴ、V_Ⅵ为波动;T2样地12个龄级,V_Ⅳ、V_Ⅴ、V_Ⅸ、V_Ⅹ为波动。2个样地种群V_(pi1)=40.83%,V′_(pi1)=2.041,V_(pi2)=49.72%,V′_(pi2)=4.144,均属于增长性种群,天然更新较好,但种群老龄化趋势明显。因此,加强森林抚育,人为制造林窗,将更有利于红椿种群的更新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选择恩施马鹿河完整天然红椿(Toona ciliata)群落设置400 m2样地,建立了16个5 m×5 m样方,采用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研究群落α多样性和红椿种群格局。结果表明,群落α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灌木﹥草本﹥乔木,各林层α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25、50、100 m2取样,7个种群空间分布数学模型表明,红椿的天然种群以泊松分布为主要特征,100 m2尺度上为均匀分布。Iwao回归模型:m*=-2.412+1.868 x,和上述7个模型结论一致。保护红椿群落物种α多样性有利于促进红椿种群稳定;红椿天然种群以泊松分布为基本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红椿天然种群分布格局的检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濒危物种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的种群分布格局,在谷城南河流域对发现的仅有两个红椿种群(T1、T2)以相邻格子法设置5 m×5 m、3 m×3 m的样方,精确到1 m格子。通过χ~2检验、C_x的t检验、Morisita I_δ的F检验,对种群分布格局进行判断是否符合泊松分布。结果表明,T1种群在5 m×5 m、3 m×3 m样方尺度下,C_x和I_δ均为泊松分布,5 m×5 m尺度χ~2检验为集群分布,3 m×3 m尺度为泊松分布;干扰种群T2种群密度较大,3种检验均为集群分布。因此,分布格局满足χ~2检验的泊松分布,样方设置应注重尺度和数量;df越大,理论值与观测值更可能越接近正态分布,种群分布格局的检验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濒危物种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的种群分布格局,在谷城南河流域对发现的仅有两个红椿种群(T1,T2),以相邻格子法设置5 m×5 m、3 m×3 m的样方,精确到1 m格子.通过 χ2检验、Cx的t检验、Morisita Iδ的F检验,对种群分布格局进行判断是否符合泊松分布.结果表明,T1种群在5 m×5 m、3 m×3 m样方尺度下,Cx和Iδ均为泊松分布,5 m×5 m尺度 χ2检验为集群分布,3 m×3 m尺度为Poisosn分布;干扰种群T2种群密度较大,3种检验均为集群分布.因此,分布格局满足 χ2检验的泊松分布,样方设置应注重尺度和数量;df越大,理论值与观测值更可能越接近正态分布,种群分布格局的检验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九宫山惟一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种群进行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绘制了红椿自然种群的龄级结构图,量化分析了种群各龄级间个体数量、变化动态,编制了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种群生存函数;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红椿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1)Ⅰ龄级存活植株占总存活植株的45.64%,Ⅱ~Ⅳ龄级占28.20%,Ⅴ~Ⅵ龄级占13.33%,Ⅶ~Ⅻ龄级占12.82%;个体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Ⅰ最高,为62.92%,除V_(Ⅳ)和V_Ⅴ2个龄级间波动外,V_(pi)=45.96%,V_(pi′)=3.83%0。(2)种群存活曲线:N_x=8.448 e~(-0.09x),R~2=0.956,符合DeeveyⅡ型存活曲线,说明种群在生活史各个阶段具有较为稳定的死亡率。(3)生存率函数S(i)单调下降,积累死亡率F_((i))呈单调上升,两者下降和上升的幅度前5个龄级高于后期,F_((i))到Ⅵ龄级达0.881。死亡密度函数f_((ti))随龄级逐渐下降,到Ⅷ龄级后稳定在0.003。危险率函数λ_((ti))出现Ⅴ、Ⅶ、Ⅺ龄级的3个峰值,均为0.250,龄级结构和动态分析的趋势一致。(4)对Ⅱ、Ⅳ、Ⅵ、Ⅷ龄级动态预测表明,种群各龄级个体数量呈增加-下降-平稳变化,种群趋于老龄化。总之,九宫山红椿种群受特定环境影响,改善了红椿林下幼苗在生长过程中的光照条件,光照环境筛和竞争成为中间龄级植株的抑制条件,因此该种群为增长型种群,但趋于老龄化。在管理上应针对不同阶段种群生长发育特征,采取适当措施,使种群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七姊妹山红椿种群动态,将林木径级代表年龄结构,分析了龄级与种群数量动态,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并分析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种群损失度曲线,对种群进行谱分析。结果表明:红椿种群Vpi=32.32%,Vpi′=4.039%,属于增长型稳定种群,风险敏感度较高。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Ⅱ型,各龄级个体具有大体相等的死亡率。qx与Kx均在1、4、6级出现高峰,说明不同阶段红椿生理特性、环境筛与人为干扰因素对种群影响较大。波谱分析基波A1=0.752 8,A3反应明显出小周期,表明红椿种群天然更新存在周期性,且有小周期的多谐波叠加。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种群动态,将林木径级代表年龄结构,分析了龄级与种群数量动态,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绘制并分析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种群损失度曲线,对种群进行了谱分析。结果表明,七姊妹山红椿种群衰退动态指数Vpi=32.32%,稳定动态指数Vpi′=4.039%,属于增长型稳定种群,风险敏感度较高。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Ⅱ型,各龄级个体具有大体相等的死亡率。死亡率qx与损失率Kx均在1、4、6级出现高峰,说明不同阶段红椿生理特性、环境筛与人为干扰因素对种群的影响较大。波谱分析基波A1=0.752 8,A3出现明显小周期,表明红椿种群天然更新存在着周期性,且有小周期的多谐波叠加。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濒危物种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的种群分布格局,在谷城南河流域对发现的仅有两个红椿种群(T1,T2),以相邻格子法设置5 m×5 m、3 m×3 m的样方,精确到1 m格子。通过χ~2检验、C_x的t检验、Morisita I_δ的F检验,对种群分布格局进行判断是否符合泊松分布。结果表明,T1种群在5 m×5 m、3 m×3m样方尺度下,C_x和I_δ均为泊松分布,5 m×5m尺度χ~2检验为集群分布,3 m×3 m尺度为Poisosn分布;干扰种群T2种群密度较大,3种检验均为集群分布。因此,分布格局满足χ~2检验的泊松分布,样方设置应注重尺度和数量;df越大,理论值与观测值更可能越接近正态分布,种群分布格局的检验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9.
恩施不同红椿群落α多样性与种群分布格局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恩施地区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群落α多样性与红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相关性,采用样方法对恩施4个不同红椿天然群落样地进行调查。对群落α多样性指数与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相关性分析表明,群落草本与灌木层α多样性指数相关性较低;草本与乔木层α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较强负相关;灌木与乔木层α多样性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红椿群落群层间α多样性与种群分布格局相关性表明,群落草本层的多样性与红椿种群分布格局间相关性较低;种群分布格局与灌木和乔木α多样性呈高度负相关。研究表明,群层间α多样性存在较为不同的相关性,可能是由于竞争中不平等的资源分配,影响红椿群落物种的演替方向;红椿群落乔灌层的α多样性指数越高,对红椿种群的分布格局影响越大,促使红椿种群分布格局趋于泊松分布。  相似文献   

10.
滇东北黄杉种群数量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生存分析和静态生命表研究方法,在滇东北调查了12个样地(20 m×20 m),分析了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黄杉(Pseudotsuga sinensis)种群数量动态和年龄结构.结果表明: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黄杉种群目前均处于中、幼林阶段,种群年龄结构表现为增长型,但增长性和稳定性存在差异.死亡率曲线均呈现2个峰值,但峰值出现的时间格局亦存在差异.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1~5龄级曲线较陡,死亡率较高;5龄级以后存活曲线相对平缓,死亡率较低.生存函数曲线反映了黄杉种群具有幼苗、幼树阶段死亡率高,中树阶段死亡率渐低,至大树阶段趋于稳定的特点.大量的人为砍伐是目前黄杉资源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应严厉禁止.  相似文献   

11.
在福建省光泽县杉木林采伐迹地上营造杉木纯林和杉木毛红椿混交林(混交比例3:1)。造林后8年,对混交林和纯林的生长量和土壤肥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毛红椿混交林林分蓄积量为15.06m。/hm2,比杉木纯林大21.40%,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杉木毛红椿混交林中的毛红椿和杉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均大于纯林杉木。造林后8年杉木毛红椿混交林的表层(0—10cm)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性N和有效P有所改善,而在杉木纯林中则下降。毛红椿是杉木较好的混交树种。  相似文献   

12.
绿竹生态系统植硅体碳积累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硅体封存的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 PhytOC)已被证明在生物地球化学碳硅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解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碳的分布与积累特征,于2014年12月在中心产区浙江省苍南县利用标准地调查方法,采集了不同年龄(1~3年生)、不同器官(叶、枝、秆)、凋落物和土壤样品,分析了硅、植硅体、植硅体碳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绿竹地上部分硅、植硅体、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大小表现均表现为凋落物>叶>枝>秆,其中植硅体碳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28,3.16,0.28,0.04 gkg-1,植硅体碳总积累量为22.64 kghm-2,大小顺序为叶(13.22 kghm-2)>凋落物(5.74 kghm-2)>枝(2.71 kghm-2)>秆(0.96 kghm-2);林地土壤硅、植硅体、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均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0~100 cm土壤中植硅体碳储量为1 302.60 kghm-2。绿竹植株体内植硅体质量分数与硅、植硅体碳质量分数之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水平,土壤植硅体碳质量分数与总有机碳质量分数之间也具有极显著(P<0.01)相关性。图4表3参33  相似文献   

13.
红椿和毛红椿都是国家二级保护用材树种。它们在我国零星分布,种群规模小,但发展潜力巨大。该文对红椿和毛红椿的遗传表现性状选优和分子遗传标记,红椿和毛红椿的生理与生态研究方面进展进行了概述,对相关研究利用提出建议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4.
薄壳山核桃‘马汉’雄蕊发育特性及花粉储藏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解决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花期花粉的采集和有效保存等问题,系统观测雄蕊开花习性,采用荧光染色反应(FCR)法研究了不同散粉期花粉生活力差异,以及不同储藏条件(室温密封、室温密封干燥;4℃密封、4℃密封干燥;-70℃密封、-70℃密封干燥)和储藏时间对花粉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4月26日薄壳山核桃雄蕊花萼开裂,5月6日花药由绿变黄,5月7-9日雄蕊进入散粉期,5月8日散粉量最大,占花粉总量的75%,至5月10日花粉基本散尽,花药变黑、小花开始脱落;②散粉期花粉生活力大小依次为即将散粉期(花药由绿变黄)>散粉初期>散粉盛期>散粉末期,花粉耐储藏性亦是即将散粉期最优,即将散粉期>散粉初期>散粉盛期>散粉末期。③储藏条件对花粉活力的保持有显著影响,利于花粉生活力保持的储藏条件依次为-70℃密封干燥>-70℃密封>4℃密封干燥>4℃密封>室温密封干燥>室温密封;在任一储藏条件下,花粉活力均随储藏时间而下降,干燥与不干燥差异不显著。室温下花粉活力下降最快,50 d后花粉已经完全丧失活力;4℃下花粉活力次之,120d后花粉已经完全丧失活力;-70℃超低温条件下保存效果最好,与常温、低温储藏差异极显著,储藏360 d花粉还保持43.55%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林菜复合经营模式构建对促进山区林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林窗大小对白背三七Gynura divaricata生长及品质变化的影响,在浙江开化开展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大林窗(平均光照强度763 molm-2s-1),小林窗(平均光照强度245 molm-2s-1)和林下(平均光照强度89 molm-2s-1)3种生境对白背三七生长、光合及营养成分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无林窗的杉木林下,生长在较大林窗内(面积12~16 m2)的白背三七叶片光合速率、株高、地径、分枝数,叶片钾、磷、维生素C以及缬氨酸、蛋氨酸和赖氨酸等水溶性氨基酸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而较小的林窗(面积小于9 m2)对白背三七生长及品质没有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林窗大小对白背三七生长和营养品质有重要影响。但在郁闭度大于0.8的杉木林下并不适宜直接套种白背三七,对现有杉木人工林进行适度间伐,提高林下光照条件,将有利于林菜复合经营系统发展。图2表3参23  相似文献   

16.
对定位施肥的棕壤土壤无机磷形态分级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无磷素投入的N、CK区,Ca10-P含量下降了约25%,而O-P下降了11.6%-30%,施肥后,土壤中无机磷的增量主要是形成Fe-P和Al-P,其次对有机肥中的磷是形成Ca8-P和Ca2-P。连续14年的高量有机肥和磷肥配施,使土壤各形态无机磷占全磷比例的先后顺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Fe-P(22.76%)、O-P(14.6%)、Al-P(12.49%)、Ca10-P(9.13%)、Ca8-P(7.99%)、Ca2-P(6.58%),而原始土壤中则是:O-P(24.21%),Ca10-P、Fe-P(17.87%,16.68%),Al-P、Ca8-P(1.71%,1.57%),Ca2-P(0.23%)。  相似文献   

17.
椽竹各器官生物量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耐寒丛生竹种椽竹Bambusa textilis var. tasca 种群的生物量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和平均壁厚的相关模型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椽竹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中,竹秆所占比例最大,为总生物量的74.62%,远超过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等竹种的相应值。椽竹的胸径和平均壁厚与各器官生物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相关性,其中竹枝生物量干质量(Bt),竹叶生物量干质量(Bf),竹秆生物量干质量(Bs),地上部分生物量干质量(Ba),全竹生物量干质量(Wbt)与胸径(D)和平均壁厚(A)间相关关系的拟合模型分别Bt =-2 672.765 + 1 299.919D + 59.298D2 -36.222D3,Bf =-2 756.615 + 1 290.910D + 95.822D2 -34.991D3,Bs =-4 016.535 + 2 161.650D + 21.755D2 -45.453D3,Ba =-7 445.916 + 3 952.480D + 45.439D2 -96.666D3,Wbt =-7 360.122 + 3 933.155D + 41.158D2 -93.171D3,Bt =-1 914.129 + 739.465A + 30.261A2 -61.285A3,Bf =-3 342.800 + 1 228.745A -1.165A2 -104.356A3,Bs =-6 103.838 + 1 790.994A + 44.430A2 -13.674A3,Ba =-9 770.036 + 2 464.708A + 19.688A2 - 23.782A3,Wbt =-9 914.842 + 2 912.175A + 25.624A2 -23.513A3。根据以上公式估算出椽竹林单株平均秆生物量为1.52 kg·株-1,单株平均全竹生物量2.31 kg·株-1,单位面积秆生物量3.28 kg·m-2;单位面积全竹生物量4.96 kg·m-2。表8参29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条叶榕Ficus pandurata var. angustifolia这一畲族习用药用植物,以条叶榕无菌植株为外植体,对影响条叶榕叶片愈合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增殖和壮苗生根的主导因子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在添加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物质(包括6-苄基腺嘌呤6-BA,2,4-二氯苯氧乙酸2,4-D,萘乙酸NAA)和不同质量浓度的培养基中均能诱导愈合组织,且诱导率均达到100%,但愈合组织进一步分化成不定芽较为困难,以MS+1.0 mgL-16-BA +0.2 mgL-12,4-D +0.1 mgL-1NAA分化率最高,为6.67%;不定芽在添加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种类(苯基噻二唑基脲TDZ,6-BA,NAA)和不同质量浓度的培养基中均表现出较好的增殖效果,3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不定芽增殖的作用大小依次为6-BA,TDZ和NAA,以MS+0.3 mgL-1TDZ +1.0 mgL-16-BA +0.3 mgL-1NAA增殖倍数最高,达到8.93;条叶榕生根容易,生根率均达到100%。图1表4参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