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晶瑶”草莓基质栽培与有土栽培生产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研究了"晶瑶"草莓(Fragaria ananassa cv.Jingyao)在基质栽培与有土栽培中植株的营养生长情况,比较二者在果实产量、果实品质、果实感灰霉病病情指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基质栽培草莓的植株地上部分营养生长表现中庸,稍弱于有土栽培,而地下部分营养生长较强;基质栽培草莓第一批产量低于有土栽培,但第二批以后的产量则高于有土栽培,单株果实产量、平均单果重均优于有土栽培;基质栽培草莓的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实维生素C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有所提高,而固酸比与有土栽培的相比差异不大;同时,基质栽培草莓的灰霉病发病程度较有土栽培轻。基质栽培与有土栽培相比具有较多优势,管理方便,果实产量、果实品质、灰霉病抗性等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添加不同比例双孢蘑菇菌糠的栽培基质对架式栽培草莓生长的影响以及果实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以菌糠∶草炭∶珍珠岩∶蛭石=1∶3∶1∶1为配比的基质处理,有机质、N、P、K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营养生长期植株冠面积及第3张叶叶柄长、叶柄粗、叶片面积分别比对照高25%、3.8%、2.6%、17.4%,比对照增产9.59%(P<0.05),对果实品质无明显影响,说明该基质适宜草莓立体栽培。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研究了基质栽培对“红颜”草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质栽培的草莓盛花期、盛果期分别比对照提前3d、4d;处理与对照之间草莓植株的生长状况无显著差别,但基质栽培的单株产量和每667m^2产量高于对照,草莓单果重和单株结果个数及SSC%在处理和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别。因此,在设施土壤不理想的状态下可适当推广基质栽培。  相似文献   

4.
以欧美杂交种‘先锋’葡萄为试验材料,以泥炭土、堆肥、蛭石混合基质(体积比4∶1∶1)栽培和土壤栽培(对照)2个处理,研究其对‘先锋’葡萄的物候期、植株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栽培的葡萄的物候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基质栽培植株的叶面积较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果实生长发育与土壤栽培的相同;基质栽培明显改善了果实着色,轻微降低了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这可能与基质水分波动频率高而导致根系吸收养分不稳定有关,生产应用时需适当追肥或实行肥水一体化管理。  相似文献   

5.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椰糠种植草莓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适合草莓椰糠栽培的营养液配方,为草莓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研究蒸馏水、日本山崎草莓专用配方、日本园试通用配方和华南农业大学叶菜配方营养液对椰糠种植草莓植株的生长指标、叶片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3种不同配方营养液处理均能显著提高草莓植株营养生长、叶片叶绿素含量、果实纵径和可溶性糖含量。日本山崎草莓专用配方营养液处理的草莓植株在营养生长、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方面表现最好,其中,果实Vc、糖酸比和单果重分别比对照显著增加22.92%、94.60%和25.82%。同时,草莓叶片矿质元素与植株生长指标和光合性能显著正相关,果实糖酸比与苹果酸、柠檬酸和酒石酸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日本山崎草莓专用配方营养液促进草莓营养生长、提升叶片光合效率和果实品质,推荐为草莓椰糠栽培专用营养液。  相似文献   

6.
针对草莓冬季架式栽培中夜间基质温度较低,易造成草莓生长发育受限、早期产量较低、果实品质较差等问题,基于空气源热泵及热水管道加热技术集成开发了一种草莓架式栽培的基质加温系统。结果表明:应用该基质加温系统后,基质日均温较对照提高3. 4℃以上,且基质温度维持在14℃以上,可为草莓提供较为稳定的根际温度;草莓植株花芽数、叶片数等生长指标显著提高,平均单株果实产量比对照提高17. 8%,优质果率提高28. 6%。该系统能够有效满足草莓生长发育中根际温度的需要,促进草莓的生长与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7.
分别用泥炭、香菇菇渣与泥炭的混合、平菇菇渣与泥炭的混合作为栽培基质,结合氨基酸提取物(Aminoplant)和海藻素(Goemar BM86)两种生物刺激剂的使用,研究对草莓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栽培基质研究角度,CK的草莓根状茎、植株干、鲜重显著高于A和B处理组,叶片数和花数无显著差异;CK和A处理组平均果实数量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B处理组;从生物刺激剂研究角度,相同栽培基质条件下海藻素处理组的草莓植株干鲜重和平均产量均显著高于氨基酸提取素处理组。综上所示,泥炭处理组中草莓的综合指标最优,香菇菇渣与泥炭的混合基质处理组结果与之相近,说明香菇菇渣可部分替代泥炭用于草莓栽培,在泥炭、菇渣与泥炭混合作为基质条件下,海藻素比氨基酸提取物更能有效促进草莓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8.
以章姬、越心、红颜、京郊小白4个草莓品种进行了H型高架基质栽培试验,对草莓的成活率、植株生长性状、草莓的品质等和传统土壤栽培进行比较分析,为草莓H型高架基质栽培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H型高架基质栽培4个草莓品种移栽成活率明显提高,京郊小白提高了8%,植株生长性状也优于传统土壤栽培,京郊小白叶面积增大了2.52 cm2,果实品质没有明显差异,但其果型更好、颜色更鲜艳。  相似文献   

9.
以草莓品种红颜为试材,于开花坐果期在日光温室内对草莓进行寡照胁迫试验,设置6个寡照胁迫处理,分别为遮阴持续1 d(T1)、3 d(T2)、5 d(T3)、7 d(T4)、10 d(T5)、15 d(T6),以不遮阴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寡照持续时间对草莓叶片生长、果实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莓叶片和果实发育均经历了缓慢生长、线性生长和稳定生长3个阶段.随寡照胁迫时间的增加,草莓植株叶面积、果实果径减小,与CK相比,遮阴15 d的草莓植株单叶叶面积、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分别减小28.00%、24.75%、26.44%.寡照处理1 d使草莓果实果径生长的盛末点提前,迅速生长时间缩短;处理超过3d显著延长草莓果实果径生长所需的时间,其中以线性生长时间延长较为明显,且果实果径生长的始盛点、高峰点和盛末点;处理5d及以上时,草莓叶片生长所需时间延长,开花数减少;处理7d及以上时,叶片生长的始盛点、高峰点和盛末点均随胁迫时间的增加而推迟;处理10 d及以上时,草莓坐果数、单果质量和产量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开发利用食用菌废弃菌渣,降低草莓高架栽培基质成本,本研究通过设置3种不同配比秀珍菇菌渣、羊粪、普通基质的混料作为栽培基质,综合分析了不同基质的主要理化特性及其对草莓生长发育、产量、抗病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专用基质相比,复配基质可有效提升有机质含量,最高可增加13.5%;电导率(EC)和pH值的上升幅度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最高达普通基质的1.5倍左右;而基质容重、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等参数并无显著差异。复配基质可促进草莓植株生长,提升草莓疫霉果腐病抗性,提高草莓产量,其中菌渣∶羊粪∶基质比为5∶3∶2的667m2产量比对照提高了10.26%,但对草莓果实的外观和内在品质无显著影响。综合评价以菌渣∶羊粪∶基质比为5∶3∶2的配比最佳,成本可降低约56%,667m2净利润提升约53%。  相似文献   

11.
采用有机基质栽培和土壤栽培2种方式,测定了罗勒、密生罗勒、莳萝、香蜂花、紫苏等食用香料植物的产量、株高、开展度、叶面积、香气等指标。结果表明:食用香料植物在基质中的生长情况较好,产量也较高,尤其是在生长前期,基质栽培无需缓苗,生长速度明显比土壤中快,香气浓;土培需要缓苗,前期生长较慢,缓苗期后生长加快。  相似文献   

12.
以草炭土、珍珠岩、蛭石、椰糠、松林下土、山地红壤作为思茅松育苗的轻型基质原料,研究6种基质不同配比对思茅松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重量、幼苗保存率和苗高可有作为评价优良轻基质配方的重要指标;草炭土∶蛭石∶松林下土按4∶1∶5的比例配置成的基质育苗效果较好,思茅松幼苗保存率、苗高、地径、主根长和侧根数分别比对照高出9.46%、6.53 cm、0.12 cm、6.42 cm和13条,而单位基质重量则比对照轻233 g,该比例可以在思茅松容器培育优先考虑的轻基质配方,基质重量与幼苗保存率之间有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以切花月季为对象,将检测技术手段应用到切花月季栽培的整个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切花月季土壤栽培和基质栽培下的栽培介质与植株养分、温湿度、病虫害、产量与品质等各项指标的检测或监测,记录相关数据并整理,对比生产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栽培基质酸碱度方面,土壤栽培模式pH值范围是6.10~6.28、基质栽培模式pH值范围是4.79~4.84;在栽培基质养分方面,基质栽培模式的含量是土壤栽培模式的4倍以上;在植株养分方面,土壤栽培模式的氮、钾、钙、锌含量略低于基质栽培模式的含量,磷、铁、镁含量高于基质栽培模式的含量;在温湿度监测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方面,基质栽培模式下8月份偶有花叶病和锈病发生,但发病率较低,在5%以内.土壤栽培模式下在花蕾膨大期有棉铃虫危害,发病率为5%,在花芽分化期发生白粉病,发病率为10%,在花蕾膨大期发生灰霉病,且主要发生在花蕾上,发病率为5%.上述结果表明,土壤栽培模式下月季植株的生理机能正常,植株茎秆粗壮、叶片浓绿且稍大,但分枝较少,湿度相对高些,病虫害发生频率偏高,其植株抗逆能力偏弱,叶片多穿孔或缺损,花苞缺损或有灰霉病发生;基质栽培模式下月季植株的生理机能旺盛、抗逆性增强,植株的分枝及叶片偏多、整体长势较好,温度相对高些、病虫害发生情况偏少,其植株生长相对旺盛、抵抗力较强,叶片偏多且基本无穿孔或缺损、偶尔有褪色或斑点.因此,基质栽培模式应该是未来切花月季生产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以盆栽埋盆与不埋盆进行对比,使盆栽土壤温度发生变化,比较2种处理下枸杞苗木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埋盆处理下,盆栽土壤温度变化幅度较对照(不埋盆)小,枸杞苗木的加粗生长与加长生长比对照分别高0.17mm与2.1cm,地径比对照粗0.24mm,单叶面积小,但单叶质量较大,净光合速率较对照高21%;2种处理下的植株生物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罗汉果基质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不同栽培基质对罗汉果幼苗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蘑菇渣、大田土栽培罗汉果,比较不同栽培基质对罗汉果幼苗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并测定不同时期不同栽培基质及罗汉果植株的营养状况。【结果】蘑菇渣栽培的罗汉果平均株高、真叶数分别为97.25cm、33.75张,比土壤栽培分别多32.10cm、8.12张;种植前、开花及采收期蘑菇渣中速效N、速效P、速效K、有效Mg含量均高于大田土;开花期蘑菇渣栽培的罗汉果叶片全P、全K、全B含量均低于土壤栽培,而采收期蘑菇渣栽培的罗汉果叶片和茎的全N、全P、全K含量均低于土壤栽培;蘑菇渣栽培罗汉果果实中平均可溶性固形物、水溶性总糖、甜素含量分别比土壤栽培高2.90%、1.91%、1.60%,达显著差异水平。【结论】采用不同栽培基质对罗汉果幼苗生长及果实品质均有影响,生产上应合理选择栽培基质,建立标准化设施栽培技术体系,以提升罗汉果的品质和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6.
罗汉果基质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不同栽培基质对罗汉果幼苗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蘑菇渣、大田土栽培罗汉果,比较不同栽培基质对罗汉果幼苗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并测定不同时期不同栽培基质及罗汉果植株的营养状况。【结果】蘑菇渣栽培的罗汉果平均株高、真叶数分别为97.25 cm、33.75张,比土壤栽培分别多32.10 cm、8.12张;种植前、开花及采收期蘑菇渣中速效N、速效P、速效K、有效Mg含量均高于大田土;开花期蘑菇渣栽培的罗汉果叶片全P、全K、全B含量均低于土壤栽培,而采收期蘑菇渣栽培的罗汉果叶片和茎的全N、全P、全K含量均低于土壤栽培;蘑菇渣栽培罗汉果果实中平均可溶性固形物、水溶性总糖、甜素含量分别比土壤栽培高2.90%、1.91%、1.60%,达显著差异水平。【结论】采用不同栽培基质对罗汉果幼苗生长及果实品质均有影响,生产上应合理选择栽培基质,建立标准化设施栽培技术体系,以提升罗汉果的品质和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7.
接种丛枝菌根对复垦矿区玉米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培养基质条件(10cm土5cm尾矿、8cm土7cm尾矿、5cm土10cm尾矿)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和不接种菌根(对照)两种处理对玉米的生物量及植株对重金属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接种与否,植株的生物量都随覆土厚度增大而增大;接种菌根处理中,植株地上部Cr、Cd、Pb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比对照处理均有明显降低。植株地上部Pb、Zn、Cu等元素的带走量,接种菌根处理的植株均比其相应的对照处理明显增多,而植株没有表现出受害症状,表明接种菌根可以显著提高玉米植株地上部对重金属的抵抗作用。接种菌根处理的植株中Cd、Cr、Pb、Zn的带走总量均高于对照处理,但因它们绝大部分结合在根部,向植株地上部分的转运受到抑制,而减轻了对人畜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提高枸杞苗木的繁育品质,以‘宁杞一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基质(粗砂、细河沙、蛭石、耕作土、草炭土+蛭石)和地膜覆盖处理对枸杞硬枝扦插苗生长及内源营养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草炭土加蛭石的混合基质最有利于插条萌芽,其萌芽成活率高达67.8%~88.3%;其次为耕作土(64.6%~79.8%)和粗砂(58.6%~81.2%);细河沙和蛭石的表现最差。2)混合基质对插条地上部分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平均新梢生长量达到15.40 cm,其次分别为耕作土(14.43 cm)、蛭石(11.70 cm)、细河沙(11.45 cm)和粗砂(10.17 cm)。3)粗砂最有利于插条根系生长,但是粗砂不利于插条地上部分的形态建成。4)地膜覆盖在萌芽成活率、新梢及根系生长方面均优于露地扦插,并能显著加快插条的萌发和成苗形成。5)地膜覆盖能够促进插条内源营养物质的形成,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露地扦插。6)10种处理中,以混合基质+地膜覆盖方式的效果最好,最适用于枸杞的硬枝扦插。  相似文献   

19.
设施栽培油桃物候期内温室内外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5年1-5月观测的设施栽培油桃(Prunus persica var.nectarina Maxim)物候期和日光温室内外气温、地温等数据,系统研究了油桃在整个物候期内温室内外气温、地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温室栽培油桃的物候期较露地栽培油桃提前50 d左右。油桃萌芽、开花期,温室内的平均气温可达到11.8~13.7℃,最低气温在5℃左右,此气温水平较好满足了油桃萌芽、开花的需要。果实膨大期及成熟期内,温室内平均气温为14.9~24.1℃,但最高气温有时达30℃以上,应注意及时通风降温,延长温室的通风降温时间。温室内外气温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晴天温室内外日温差比阴天大,温室内的气温始终高于室外的气温。1月下旬至3月中旬,日光温室内5 cm土层的平均地温为13.5~17.2℃,地温不能满足油桃根系生长发育的需求。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内外地温的日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温室外地温日变化与温室外气温日变化具有相关性;温室内地温日变化较平稳,最高地温较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存在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20.
长沙丘陵区油茶林地土壤蒸发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9年4—9月,采用微型蒸渗仪测定长沙丘陵区油茶林地土壤蒸发量;利用ETgage模拟蒸散仪监测林地局部蒸散量,对比分析长沙丘陵地区土壤蒸发量的时空变化,探讨土壤蒸发随气象因素和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关系.结果 表明:长沙丘陵区油茶林土壤蒸发总量约为192.15 mm,日均为1.05 mm;不同空间位置上,阳面、绝对阴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