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作的回顾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陕甘黄土高塬沟壑区是我国川滇—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发源地之一,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也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塬区的侵蚀沟发育具有强烈的加速作用。当前,黄土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同程度的沟道侵蚀导致的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壁崩塌、滑塌、泻溜,沟岸扩张,塬面逐步萎缩和破碎化。以甘肃庆阳董志塬为例,分析了黄土塬水土流失现状,从董志塬区固沟保塬、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三个层面回顾了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模式和措施配置,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筑牢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推进晋陕甘黄土高塬沟壑区生态优先、高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红色小流域"建设是根据山西革命老区水土流失严重、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旨在快速有效地改善老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致富老区百姓,加快老区发展,回报老区人民,是传统小流域治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予以一定发展和创新的产物。阐述了"红色小流域"的建设内涵、选取条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还草下陕北养羊业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老区养羊业发展历史悠久,养羊业是其畜牧主导产业中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又是人们经常强烈地干预着的大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重要的生态经济子系统之一。在全面分析陕北老区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加入WTO新形势对该区养羊业的影响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后,认为现阶段陕北养羊业必须放弃传统的放牧养羊生产体系,提出发展高效设施养羊是实现陕北老区养羊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隆德县张程项目区实施陕甘宁梯田项目的主要做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隆德县张程项目区张程片区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今后的农田建设树立了典范。其主要做法有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管理;加强资金管理,全面推行"四项制度";多种机械互相配合,确保工程质量;科学合理规划,应用GPS技术严格验收等。提出了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简介了陕甘宁接壤区生态产业、特别是生态农业发展的6点构想:一是按照不同地貌部位的特殊生态条件具体配置生态农业;二是根据本区生态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划分出南部旱塬农林区、中部黄土丘陵农牧区、北部长城沿线风沙牧林区、西北部沿黄灌区等4个生态区,提出分区指导生态农业发展的策略;三是发展草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应用生态技术,保持农业生产的“生态性”,强调发挥传统耕作方式优点,减少化学物质施用;五是按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和“3R原则”组织工业生产,形式合理的地域工业循环体系,实现清洁生产;六是建立生态产业的激励和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6.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它是三峡库区最主要的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基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系统总结了紫色丘陵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技术体系。"4R"技术包括源头减量、过程阻断、养分再利用及生态修复。源头减量技术是农业面源防治最优对策,包括平衡施肥、氮肥运筹优化等减少肥料用量技术与节水灌溉、保水抗旱保护性耕作等减少排水量技术;过程阻断技术包括坡地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生物篱技术等农田内部的拦截技术和人工湿地塘、生态拦截沟渠等面源污染物离开农田后拦截技术;循环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秸秆直接或间接还田技术,畜禽粪便农肥化技术,基于稻田湿地生活污水工程尾水净化技术等;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水体修复的生态浮床技术及水生植物恢复技术等,河岸带修复的生态护坡技术及生物隔离技术等。该研究可为紫色丘陵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特大型露天煤矿土地损毁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露天矿在"剥-采-运-排-复"生产活动中的土地损毁对矿区生态系统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危害或影响。该文以山西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将土地损毁过程作为矿区的风险源,通过构建黄土区特大型露天煤矿生态风险因果链,建立其综合生态风险的评价模型。根据露天煤矿不同土地损毁类型及矿区生态系统状态,利用生态遥感指数、实测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风险源与风险受体评价,应用综合评价模型得出矿区综合风险值。结果表明:1)矿区土地损毁高生态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未复垦的排土场,本身极不稳定,主要存在的风险为扬尘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2)已复垦排土场和工业场地由于多年实施复垦及管护措施,逐步恢复稳定性,而部分外排土场在早期排土过程中,由于排土工艺不合理以及后期管护不当,导致土壤和植被退化,风险相对较高;3)露天采区的生态风险性较小,其生态敏感度属于中值区,受土地损毁影响较大,人类活动对其产生剧烈扰动。该研究将矿区生态风险进行量化,实现了风险值的空间化和可视化,有利于制定基于不同风险值的分级分区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大量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0—2012年甘肃省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总结了甘肃省在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项目中的主要做法,分析了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合阳县于2010年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县,项目的实施期为2010—2012年。3年间,合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合阳、美丽乡村"的总体目标,不断探索创新治理思路,走出了一条符合合阳实际、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新路,取得了显著成效。介绍了合阳县实施农发水保项目的成效与做法。  相似文献   

10.
<正>宣汉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主要发祥地之一,是红三十三军诞生地。2013年度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即革命老区水保项目,在该县庙安乡黄家沟小流域实施。该工程于2013年12月开始动工,2014年5月底全面竣工,国家投资736万元,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8.03 km2。项目实施过程中,宣汉县水保局注重"五配合"工作方法,取得了"五满  相似文献   

11.
绵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足迹法是用于评价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以四川省地震重灾区绵阳市为例,计算了2000—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呈波动式增长,由2000年的1.377 2hm2增长到2009年的2.408 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增长缓慢,人均生态赤字由0.954 4hm2增长到1.922 0hm2;生态压力指数由3.257 6增长到4.949 3;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252 1下降到1.599 6;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生态足迹出现急剧增长。随着近年来绵阳市资源消耗增加,发展模式呈不可持续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较差。为实现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议适当控制人口增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护耕地资源,转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2.
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省花江峡谷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研究单元,对比分析了小流域2005和2009年生态治理下的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数量特征的变化。结果发现,该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异系数值降低,说明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程度降低;土壤总孔隙度略微降低,非毛管孔隙度明显增加,毛管孔隙度明显下降,土壤毛管持水量明显降低,土壤田间持水量明显提高,表明土壤的孔隙结构更加合理,土壤持水能力与通气透水性能增强;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不明显,全氮、全磷含量明显增加,全钾营养元素含量降低,土壤pH值略微降低;植物的高度、基径、冠幅、均匀度等数量特征呈明显增长趋势,土壤质量与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经过石漠化生态治理的土壤、植被生态效应改善与提高,逐步改善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根据改进的生态足迹理论对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安全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以中国西部各省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对中国西部地区2009年的生物资源账户和能源账户的生产性生态足迹、生态承载量和生态压力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 2009年中国西部生物资源账户与能源账户的生态承载量均小于生态足迹,说明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系统整体处于不安全状态;(2)空间上生物资源账户生态足迹整体上东部高于西部地区,南部高于北部地区,生态承载量呈现出南部明显高于北部;(3)人口的分布差异影响着人均生态承载量和承载总量的分布格局差异;(4)生物资源账户生态不安全地区面积占到中国西部地区总面积的68.6%;能源账户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压力指数较大的地方均分布在西北地区,西北地区能源账户生态足迹占到中国西部地区的75%.并揭示和提出了生产性生态压力指数较大的原因和减小生态赤字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的浙江省生态安全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生态足迹的方法,从时间序列来研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模型,构建了新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浙江省为例,通过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率和剪刀差,对浙江省2000-2006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2000-2006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向发展趋势,人均生态赤字持续增加;生态压力指数从2000年的2.34增至2006年的3.22,同期的生态占用指数从0.67增至0.90,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由0.286降低为0.277。说明浙江省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严重考验,生态安全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不相协调。  相似文献   

15.
余敦  陈文波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4):107-111,116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评价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对其进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2001-2007年的相关数据,借助于物元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由2001年较安全状态下降到2005不安全状态。(2)2005-2007年土地生态安全由不安全状态到临界安全状态,状态有所好转。研究也证明了利用物元模型进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可行的,这种方法可作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生态购买是西部生态建设的新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购买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强烈要求,也是我国“只能保证过程,不能保证结果”生态建设模式反思的结果。“国有私营”生态购买初衷是政府收购生态建设的产品,既帮助脱贫致富,又确保生态建设产品的形成、巩固和转化利用。生态购买以生态建设成果(生态产品)为投资管理的重点,确保生态产品形成效率和转化利用速度,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生态购买不仅使生态产品商品化和货币化,实现“生态致富”,更为重要的是培育市场意识、思维、文化,加速培育生态建设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增强生态建设的实力、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从经济角度和政策层面,探讨生态购买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原理、功能、方法、程序等,为生态购买的实施提供启发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衡阳市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结合衡阳市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状况,得出结论:衡阳市生态足迹占用已远远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环境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浅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生态自然修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任何自然环境下都会有相应的植物来生存 ,逐步形成植物群落 ,并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替 ;环境对生长的植物进行适应性选择 ,适应该环境条件的植物能够繁衍、演替 ,不适应的就被淘汰 ,这是生态自然修复的理论基础。水土保持林草植被建设就是一个人工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必须注意生态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裸地成因及类型分析 ,二是植物种的选择 ,三是适时加大人工干预力度 ,促进进展演替。  相似文献   

20.
以澧水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足迹的方法,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补偿量之间的转化,结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测算了研究区域的生态补偿额度。研究表明:(1)从2001—2013年澧水流域各县(市、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率来看,降幅最大的是澧县,其次是临澧县;增幅最大的是武陵源区,其次是桑植县。(2)2013年澧水流域的人均生态足迹为3.203 6 hm2,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为0.600 0 hm2,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0.528 0 hm2,则人均生态赤字为-2.675 6 hm2。(3)计算出了澧水流域各县(市、区)的生态补偿标准,其中澧县需要支付的生态补偿量最高,为26.97亿元;其次是石门县和临澧县,分别为8.87亿元和6.44亿元。研究结果将为澧水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