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ND-EDS-76异源二联油苗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源NDV-D10毒株与EDS-76GC2每株混合接种同一鸭胚,培养96 h收集尿囊液,制成ND-EDS-76异源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然后与普通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接种同一鸡群,在 10,20,30,180,360 d分别检测抗体滴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差异不显著。在免疫后 30,180,360 d随机取鸡各 60只为 1组,用 NDV-F48E9和 EDS-76GC2强毒株进行攻毒保护试验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疫苗在 30,180 d免疫保护率均为 100%,360 d对ND和EDS-76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2%和87%以上.对临床200万只开产前120日龄左右蛋鸡群免疫接种ND-EDS-76异源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可有效地保护整个产蛋期对ND和EDS-76强毒的攻击。  相似文献   

2.
利用电脉冲交质粒pHT3101和pHE-4D分别转入大肠杆菌和苏云金杆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DNA的转化率为10^4-10^5.μg^-1,苏云金杆菌的DNA的转化率为10^2-10^3.μg^-1,同时利用该法消除Escherichia coli菌株TG1和Bt菌株ISP78/11中的pHT3101质粒,消除率分别为88.6%和66.4%。比较了转化和质粒消除的条件并构建了一个工程菌。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用于检测EDS-76病毒抗原的标准化程序。对纯化EDS-76病毒抗原的最低检出量为1ng/Dot,其敏感性约为HA的15.6倍。EDS-76阳性鸡血清特异性阻断试验及交叉反应试验证明,该法对EDS-76病毒抗原的检测具有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间接Dot-ELISA检测EDS-76病毒抗原,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经济、方便、快速等优点,适合于大规模样本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干旱对小麦幼芽蛋白质组分及等电点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水平薄层变性聚丙烯酰胺弟前夕民聚集(IEF)、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双向电泳(EF×SDS-PAGE)研究表明,干旱引起小麦幼芽蛋白质组分及含量变化,主要在分子量为20-48kD、等电点(pI)为5.34-5.65,并且干旱诱导小麦幼芽产生41.5kD蛋白亚基,pI蛋白亚基,pI为5.65;分子量为36.2和15.8kD的两个蛋白亚基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鸭源NDV—D10毒株与EDS-76GC2毒株混合接种同一鸭胚,培养 96 h后收集尿囊液,制成ND—EDS-76异源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然后与普通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接种同一鸡群,在 10 d、20 d、30 d、180 d、360 d分别检测抗体滴度并进行比较,结果差异不显著。在免疫后30 d、180 d、360 d,随机取鸡各 60只为一组,用 NDV—F48E9和 EDS-76GC2强毒株进行攻毒保护试验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种疫苗在 30 d、180 d免疫保护率均为 100%,360 d对 ND和 EDS-76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92 %和87 %以上,差异不显著。对开产前120日龄左右蛋鸡群免疫接种ND—EDS-76异源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可有效地保护整个产蛋期对ND和EDS-76自然强毒的攻击,是一种理想的生物防疫制剂。  相似文献   

6.
小麦生态雄性不育系ES—10和ES—8的制种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探明小麦生态雄性不育系ES-8,ES-10和恢复系恢17,83-2的部分制种特性,1995~1996年度和1996~1997年度在长沙连续两个年度进行了制种试验.结果表明:利用ES-8,ES-10进行制种,于9月底至10月上旬播种,两年度均稳定不育.不育系和恢复系开花比较集中,单穗一日开花高峰期不育系为:8:00~11:00,恢复系为9:00~12:00,群体开花历期7~8d,单穗开花历期4~5d.就开颖状况而言,不育系ES-8优于ES-10,ES-8在没有接受花粉条件下不闭颖,而ES-10则明显存在“开颖-闭颖-再开颖”的过程,开颖后几分钟张颖角度达到最大值,并可以保持1~2h,此时是接受花粉的最佳时期.不育系的柱头活力一般可以维持8~9d,以开花后第4d或第5d柱头活力最强  相似文献   

7.
将鸭源鸡新城疫(ND)病毒D10株和鸡减蛋综合症(EDS-76)病毒GC2株同时接种于同一鸭胚内复制,增殖 96 h收取尿囊液,用甲醛灭活后加白油佐剂制成 ND和 EDS-76异源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制苗成本。经试用表明,该疫苗可有效地预防ND和EDS-76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应用SDS-PAGE技术,分析了24份四川小麦新品系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并计算其品质得分。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系的Glu-A1位点上具有1亚基,Glu-D1位点上5+10亚基达75%,但Glu-B1位点上的7+8或17+18亚基比例较低。所有品系的品质得分为4~10分,平均7.7份。说明四川小麦的品质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课题组研制的EDS/ND二联灭活苗乳剂苗,免疫接种后产生的EDS和ND的抗体效价分别达到国外进口的EDS灭活苗和ND灭活苗的水平。用本课题组研制的EDS/ND二联灭活苗、Intervet公司和TAD公司的EDS/NDM联灭活苗接种20周龄的蛋鸡后,EDS抗体和ND抗体的增长曲线无明显差异。在协作场免疫接种了19群商品蛋鸡,共20.6万羽,HI抗体抽测结果为EDS抗体峰值达8.0log2~9.3log2,ND抗华峰值达9.0log2~10.2log2,无一群免疫鸡发生副反应,产蛋率正常,有效地控制了EDS和ND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利用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美洲株和上海分离株 S H1 建立了 I F、 I P M A 和 Dot - E L I S A三种抗体检测方法, 对120 份随机抽样猪血清检测表明, 美洲株抗原组 I F A 的阳性率为30 .8 % 、 I P M A 的阳性率为30 % 、 Dot - E L I S A 的阳性率为32 .5 % , S H1 分离株抗原组 I F A 的阳性率为37 .5 % 、 I P M A 阳性率为37 .5 % 、 Dot - E L I S A 的阳性率为40 % 。进口 E L I S A 试剂盒的检测阳性率为26 .7 % 。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禽腺病毒疫苗株和制备亚单位疫苗提供科学依据,探明高致病性禽腺病毒C亚型4血清型(FAdV-4)毒株在传代中的毒力变化以及不同感染方式对雏鸡死亡率的影响,首先制备2 ~ 15代的高致病性FAdV-4尿囊液,用LMH细胞检测第2、4、8和15代尿囊液的半数细胞感染量(TCID50);其次选取的4个代次尿囊液分别通过黏膜(点眼)和颈背部皮下途径接种SPF雏鸡,观察动物的死亡率;最后应用PCR方法扩增主要结构蛋白Fiber2基因序列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制备的2 ~ 15代FAdV-4毒株均在5 ~ 7 d内致鸡胚死亡(100%),4个代次毒株的TCID50为106.5±0.2/0.1 mL,不同代次毒株间的毒力差异不显著(P>0.05);选取的4个代次毒株经颈背部皮下接种雏鸡的死亡率为100%,死亡雏鸡出现典型的心包积液综合征。而经黏膜接种的雏鸡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80%、50%、30%和30%;不同代次毒株Fiber2基因序列没有发生变化。总之,不同代次毒株通过皮下接种后对雏鸡的致病力没有差异,但黏膜接种的死亡率则逐代下降,而主要结构蛋白Fiber2基因则没有出现碱基变异。  相似文献   

12.
双叉犀金龟(Allomyrina dichotoma)蛋白质含量丰富,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采用碱提法、酸提法、盐提法和醇提法分别提取双叉犀金龟幼虫蛋白质,并以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和总还原力为指标,测定4种方法所提取的蛋白质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碱提法蛋白质提取率显著最高,蛋白质浓度与抗氧化活性之间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但不同种类蛋白质的抗氧化能力有所不同;其中盐溶蛋白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及总还原力最强,IC50和A700为1时的浓度分别0.360 4 和4.780 5 mg·mL-1;酸溶蛋白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最强,IC50为4.439 0 mg·mL-1。综合来看,提取方法不同时,双叉犀金龟蛋白质具有一定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较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总还原力,可为后续进一步向食品、医药等方向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价和构建土壤生态筛选基准提供基础参考数据,参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颁布的蚯蚓慢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镉在我国18种典型土壤中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慢性毒性。结果表明,镉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对蚯蚓产茧量最大无影响浓度NOEC变化范围为10~100 mg·kg~(-1),半数有效抑制浓度EC_(50)变化范围为66.5~263.5 mg·kg~(-1)。土壤基本性质显著影响着镉的生物毒性,通过对EC_(50)与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与EC_(50)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黏粒与EC_(50)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三种因子共同控制了EC_(50)预测回归模型变异的89.1%。同时分析不同类型土壤中蚯蚓体内镉积累量变化可知,土壤pH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中镉生物有效性就越低。  相似文献   

14.
以水稻为实验材料,在水培及控制条件下,探讨不同浓度(0、20、50、100和300 mg·L-1)的高氯酸钾浸种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胁迫(20 mg·L-1)对种子萌发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萌发率、根长和根数均大于对照,随着胁迫浓度和时间的增加,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受抑制程度逐渐增大,并且茎的生长比根受影响程度更大。与对照相比,幼苗叶片叶绿素、蛋白质和MDA含量均随胁迫浓度的增高而下降,而SOD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POD活性持续增强,CAT则明显下降。综合各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氯酸钾抑制水稻种子萌发及导致的幼苗生理伤害与活性氧代谢失调有关,其伤害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氮沉降对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主要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通量的影响,试验通过施加NH4NO3以模拟氮沉降增加,设置对照(0 kg N·hm~(-2),CK)、低氮(30 kg N·hm~(-2),N30)、中氮(50 kg N·hm~(-2),N50)和高氮(100 kg N·hm~(-2),N100)4个氮素添加水平,于牧草生长季(6—10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CO_2、CH_4和N_2O的通量。结果表明:贝加尔针茅草原是CO_2和N_2O的源、CH_4的汇,与对照相比,氮素添加处理(N30、N50和N100)在显著增加植物地上生物量的同时,增加了CO_2和N_2O的累计排放量,并降低了CH_4的累计吸收量,处理间全球增温潜势表现为N100N30N50CK,所以N50处理既能显著增加草原植物地上生物量,又能够减缓全球增温潜势的增加。相关分析表明:3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有机碳和NO_3~--N含量均显著相关(P0.05),CO_2和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含水率显著正相关(P0.05),CH_4和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NH_4~+-N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6.
采用正交表L20(51×28)安排5种水平放养密度(50、100、170、260、340个/m~2),与增氧方式、是否换水、是否使用微生物制剂和消毒剂4种简易水质调控措施开展室内水泥池凡纳滨对虾养殖实验。通过比较分析水质演变规律、消化酶比活力与养殖效果,综合探讨凡纳滨对虾室内养殖密度及简易水质调控措施效果。结果显示:放养密度显著影响温室水泥池养殖水体水质、对虾生长及产量(P 0. 05),也影响消化酶活性。池水中p H、非离子氨氮(NH_3-Nm)、溶解氧(DO)随着密度增加而下降,硝酸氮(NO_3~--N)、活性磷(PO_4~(3-)-P)、浊度随密度增加而升高。对虾体长与体质量日均增长值、特定生长速率(SGR)及成活率随着密度上升而降低。除胰蛋白酶外,胃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随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低放养密度(50~100个/m~2)对虾规格更整齐。持续充气增氧有助于物质转化、改善水环境、提高对虾淀粉酶活力和产量;换水影响养殖效果,改善水质效果明显,可显著降低池水中总氨氮(TAN)、硝酸氮(NO_3~--N)、活性磷(PO_4~(3-)-P)等水化指标含量(P 0. 05),对虾消化酶比活力高;定期投放微生态制剂可显著提高胰蛋白酶活性(P 0. 05),利于对虾的生长,改善水质不明显;投放消毒剂可降低对虾消化酶活性,除溶解氧(DO)外,对改善水质和提高养殖效果作用不明显。结果表明在采取连续充气增氧、养殖60 d始每10天换水12. 5%~25. 0%、每15天投放微生态制剂等简易水质调控措施下,50~100个/m~2是室内水泥池适宜放养密度。研究结果为凡纳滨对虾温室水泥池养殖提供了可靠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7.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人-兽-鱼共患的致病菌,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为了研究宿主嗜中性粒细胞清除细菌感染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副溶血弧菌Vp57~(RFP)菌株感染受精后48 h(hours post fertilization,hpf)的斑马鱼(Danio rerio)幼鱼耳泡,建立局部感染模型,并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01菌株为对照,系统比较了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的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存活曲线以及和嗜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RT-qPCR验证炎症相关基因il1b和il10在感染前后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副溶血弧菌和大肠杆菌感染斑马鱼幼鱼的LD_(50)分别为7.90×10~8 CFU/mL和1.14×10~(11) CFU/mL,与感染大肠杆菌相比,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招募嗜中性粒细胞的速度更快,且数量更多。RT-qPCR结果发现斑马鱼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在相同时间点能够激活更高的il1b和il10基因的表达,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建立的副溶血弧菌-斑马鱼幼鱼耳泡局部感染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嗜中性粒细胞清除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动态过程,以及深入揭示天然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草鱼源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贵州兴义某水库网箱养殖的患病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肝脏中分离出菌落大小、形态一致的细菌,编号为GZ09007。经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反应等表型鉴定为气单胞菌(Aeromonas)。通过扩增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进一步鉴定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该菌株具有act、aer、lip、exu、fla、ser等毒力相关基因,不具有alt、ast、gca T和ahy B等毒力相关基因。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该菌对草鱼、鲫、团头鲂和鳙均具有强致病性,半数致死量LD_(50)分别为7.45×10~5、1.27×10~5、1.76×10~5和5.36×10~4 CFU·(g·B·W)~(-1)。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该菌对萘啶酸、恩诺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等12种药物敏感,对新霉素、呋喃唑酮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耐受。研究结果表明维氏气单胞菌GZ09007是引起此次草鱼发病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9.
纳米氧化锌对两种蔬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金属型纳米颗粒对蔬菜种子发芽性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于2017年7月采用种子发芽试验,探究了不同浓度(0、50、100、200、500、700、1 000 mg·L-1)下纳米氧化锌颗粒(ZnO NPs)和硫酸锌(ZnSO4)处理对樱桃萝卜(Raphanus sativus L.)和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种子发芽性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ZnO NPs或ZnSO4处理下两种蔬菜作物的发芽率与对照处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两种蔬菜的生物量则均受到抑制。ZnO NPs及ZnSO4处理对两种蔬菜根长的抑制作用强于芽长。ZnO NPs对两种蔬菜种子根长的抑制率比ZnSO4更大,且抑制率均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1 000 mg·L-1时最高,达到98%。而ZnSO4对两种蔬菜芽长的抑制作用强于ZnO NPs。研究表明,尽管ZnO NPs和ZnSO4对两种蔬菜发芽率无显著影响,但二者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两种蔬菜根长和芽长。  相似文献   

20.
基于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O_3-FACE(Free-Air Concentration Elevation of O_3)实验平台,利用前期水稻O_3-FACE试验的基础数据,通过建立水稻产量与不同评价指标(累积气孔O_3吸收通量PODY和O_3浓度指标AOTX)的响应关系,比较了水稻产量损失与各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差异,通过对暴露剂量、吸收通量相关参数取值与产量损失的观察和分析结果的比较,找出更为合理的农作物臭氧风险评估阈值。结果表明:随着通量阈值Y[0~11 nmol O_3·m~(-2)PLA·s~(-1)(PLA:projected leaf area,投影叶面积)]和暴露浓度阈值X(0~50 n L·L~(-1))的增加,回归分析R~2值逐渐增加,当Y为11 nmol O_3m~(-2)PLA·s~(-1)和X为50 n L·L~(-1)时,气孔臭氧吸收通量POD11和累积暴露剂量AOT50与水稻相对产量的相关性最大,当通量阈值Y为8~13 nmol O_3·m~(-2)PLA·s~(-1)和暴露阈值X为46~58 n L·L~(-1)时,可获得较高的R~2值取值范围,分别为0.70~0.75和0.70~0.745。参考文献发现,目前地表臭氧污染可能引起的水稻产量损失范围为5%~8%,对照圈中POD9~10和AOT40~45产量损失的预测值亦在这区间,但前者R~2值(0.73~0.74)明显高于后者R~2值(0.64~0.69),表明基于气孔臭氧通量的评价指标能更好地反映水稻产量的变化。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当通量阈值Y为9 nmol O_3·m~(-2)PLA·s~(-1)时,能更准确地评估水稻产量损失,且其R~2值(0.73)高于通量指标POD6(0.57)。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量指标POD9更适合评估亚热带地区O_3污染对水稻作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