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柠条是干旱区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其适应性、抗旱性很强[1]。为促进柠条人工林更新复壮和发挥最大生态效益,本文选择对28年生的柠条灌木林进行0 cm、5 cm、10 cm 三种不同留茬高度处理。结果表明:(1)柠条萌蘖性极强,首次平茬后植株生长迅速,生态效益显著。(2)选择留茬高度10 cm平茬处理方式的效果好于其它两种处理[2]。  相似文献   

2.
碱地番茄是在高盐碱土壤和灌溉水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集成应用优良品种与特定的栽培方式,生产出独特风味品质与高营养价值的番茄果实[1]。本文研究不同施肥量对番茄产量及品质效果的影响,探讨实现节肥的番茄种植生产模式,并确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施肥灌溉制度及其栽培技术,可在当地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2]。  相似文献   

3.
对屠宰场猪、牛、羊废弃物堆肥施入退化土壤后作物生理指标、土壤肥力指标和微生物区系变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废弃物堆肥明显提高了苜蓿出苗率,并缩短了出苗时间,但不同种类、不同施用量(22.5 t·hm-2、30.0 t·hm-2和37.5 t·hm-2)废弃物提高的幅度不同。苜蓿鲜生物量随着废弃物施用量的增大而增加,其中羊废弃物施用量为37.5 t·hm-2的处理最大,为11.95 g·plant-1,不施用废弃物的处理鲜生物量最小,其最大值为10.26 g·plant-1;施用猪废弃物30.0 t·hm-2的处理其干生物量最高(3.91 g·plant-1)。施用屠宰场废弃物堆肥后土壤有机质及养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如10月中旬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增幅略低,分别为9.92%~27.12%和5.77%~34.03%,碱解氮和速效磷增幅分别为11.79%~47.66%和16.92%~44.97%。猪废弃物施用量为37.5 t·hm-2的处理细菌数量在8月底达到3.98×107 cfu·g-1,羊和牛废弃物相同时期相同用量条件下细菌数量相近,一般废弃物施用量越大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也越多。  相似文献   

4.
巨穗小麦种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巨穗小麦种质是小麦超高产育种的优良基础材料[3]。高分子谷蛋白表现的稳定性和多态性可以作为一种分子标记,进行品种、品系的指纹图谱的绘制,且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与面包加工品质间有密切联系[4]。  相似文献   

5.
结合实验室现有条件,通过调整保留时间、流动相中有机溶剂的比例及检测波长,实现了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同时测定蔬菜、水果[1]中除虫脲、灭幼脲、辛硫磷和阿维菌素[2]等四种农药的残留,并将调整后的条件应用于黄瓜样品中的农药残留的检测,以确定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引言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天气过程,在全国各地都有可能发生,往往引发多种严重的气象灾害[1-3]。由于寒潮出现的地区和季节不同,其强度和危害也不完全一样,但它伴随的大风、雨雪、降温和持续低温等灾害性天气对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通常都很大[4-5],奈曼旗位于我国第二个春季寒潮大风频发地区,秋、冬、春三季都有寒潮天气出现,对农牧业和其他行业都可造成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7.
桃蛀果蛾(Carposina sasnkxi Matsumura)是重要的蛀果害虫,危害寄主多,且在不同寄主上表现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不同[1,2]。徐启茂等曾对苹果和山植桃蛀果蛾的深滞育幼虫的血淋巴和混合组织匀浆液的醋酶同工酶进行了比较分析[5]。本文采用聚丙烯酸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苹果、枣和酸枣3种寄主上的桃蛀果蛾滞育幼虫和初出土幼虫的醋酶同工酶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8.
刘月焕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4):2792-2795
中国是世界水禽生产和消费大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禽产业发展速度较快,饲养量平均每年以5%—8%的速度递增[1],产肉量、产蛋量和产绒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中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截止2014年,中国鸭、鹅存栏量分别为6.56亿只和 2.73亿只,分别占世界鸭、鹅总存栏量的58%和 83%,占中国家禽存栏量的12%和5%[2]。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水禽业得到蓬勃发展,但同时由于集约化饲养、饲养水平参差不齐、管理经验缺乏和防疫技术滞后等原因,旧病如鸭瘟(鸭病毒性肠炎)、小鹅瘟和新发鸭坦布苏病毒病,鸭呼肠孤病毒病等疫病成为了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鸭瘟于1957年在中国首次报道[3],可感染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主要造成水禽血管损伤、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损伤、淋巴器官受损和实质性器官退行性病变,死亡率高,导致重大经济损失[4]。小鹅瘟主要感染雏鹅和雏番鸭,被感染的水禽主要表现为精神委顿、食欲废绝、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常引起雏鹅大批死亡,对养鹅业的发展影响极大[5]。鸭坦布苏病毒病于2010年首次在国内发现,造成产蛋鸭产蛋急剧下降,由于继发感染和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可致死亡率达到15%—20%[6-7]。呼肠孤病毒病多发生于幼龄水禽,以肝脏和脾脏等组织出现坏死性病变为特征。2005年以来,出现了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病变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肝脏出现不规则块/斑块坏死和出血灶[8]。 为减少水禽疫病的危害,了解和掌握病原的生物学特性,快速和准确诊断,提供有效和经济的免疫接种用疫苗,科研人员在这些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期(49卷14期)刊登的“水禽病研究专题”,收集有7篇论文,3篇与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相关,包括重组活载体疫苗的构建和胶体金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3篇与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相关,分别是鸭坦布苏病毒病卵巢病理变化规律的研究、灭活疫苗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以及1株鸡胚致弱疫苗株选育的研究;1篇是鸭呼肠孤病毒(duck reovirus,DRV)人工感染SPF鸡胚的病理学研究。虽然研究内容不尽相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有效控制水禽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为通过疫苗免疫防控水禽疫病做好技术储备。 鸭瘟(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天鹅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对养鸭业危害严重。快速诊断是控制鸭瘟的有效措施之一,赵丹丹等[9]研究制备的DPV-gB蛋白单克隆抗体特异、稳定,建立的DPV胶体金检测技术相比PCR、ELISA、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微量中和试验等检测鸭瘟的方法[10],具有速度快、无需特殊仪器设备、操作简单等优点,为基层临床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目前预防鸭瘟的主要措施为疫苗免疫接种。常用的疫苗有鸡胚化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活载体疫苗因为具有活疫苗的免疫效力高、成本低及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好等优点,而备受关注。鸭瘟病毒作为疫苗活载体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11-14]。本专题中,孙莹等[15]成功构建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重组鸭肠炎病毒,将GFP-gpt表达盒插入到UL2基因,通过重组病毒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证明UL2基因缺失后不影响DEV的免疫原性,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外源基因插入位点,为DEV活载体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而陈柳等[16]构建了表达鹅细小病毒VP2蛋白的重组鸭瘟病毒,重组病毒细胞生长特性与亲本毒株基本一致,且重组病毒在感染细胞中能表达外源蛋白VP2,接种雏番鸭能诱导VP2特异性抗体生成,为研制小鹅瘟-鸭瘟二联活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 鸭坦布苏病毒病自从2010年流行以来,已经成为中国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国内多家单位和科研人员[17-23]进行了DTMUV灭活疫苗、弱毒活疫苗和载体疫苗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和活疫苗(WF100株)先后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本专题中于可响等[24]通过鸡胚连续传代成功获得了1株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好的鸭坦布苏病毒鸡胚弱化毒株,为鸭坦布苏病活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但不论是灭活疫苗、活疫苗还是基因工程疫苗,都需要建立疫苗的效力检定方法,其对疫苗质量控制至关重要。林健等[25]通过系统研究DTMUV人工感染产蛋鸭的卵巢病变产生时间、病变检查内容和判定标准,在利用卵巢病变评价疫苗的效力时,为确定疫苗效力检验何时检查卵巢病理变化和如何判定病变卵巢提供了科学依据。韩春华等[26]通过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母源抗体效力和消长规律的研究,给出了合理的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的首免日龄。 关于在2003年开始流行于中国的鸭呼肠孤病毒,刘晓丽等[27]利用分离的毒株建立了SPF鸡胚DRV感染模型,证明其能够在SPF鸡胚中复制增殖,并使雏鸡产生明显的病理变化,对鸡场DRV感染的防控提出了积极有效的意见。 水禽疫病的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过去认为水禽抵抗力强、疫病少的观点需要改变。在注重和加强生物安全措施的同时,免疫预防是防控疫病的重要措施,有效的疫苗是关键,但目前国内水禽专用疫苗种类有限。部分病原出现变异毒株或新的血清型,致病力改变,临床症状非典型化,原有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不佳。还有一些新疫病尚无商品化疫苗可用。因此,加强水禽疫病诊断、防控技术研究和技术储备,特别是利用生物学技术开发的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可为有效控制水禽疫病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9.
作物连作是近代商品化生产不得已而为之的生产方式,它会劣化土壤而导致作物生长发育障碍。在土地复种指数高、作物连作严重条件下,作物连作障碍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1-3]。 作物连作障碍是指同一作物或近缘作物连作以后,即使在正常栽培管理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生育状况变差的现象。其主要是由土壤劣变导致的,具体可归纳为5个方面:①土壤养分失衡;②土壤有害生物积聚;③土壤理化性状恶化;④来自植物的对土壤有害物质的积累;⑤土壤微生物区系劣变[4]等。 可发生连作障碍的作物种类较多,玉米、小麦、水稻、大豆、棉花、甘蔗、烟草以及中草药、蔬菜、瓜果、花卉等均会发生连作病害。目前,中国危害程度高的连作地块面积大于10%,其中规模化种植区发生面积一般超过20%;连作障碍导致当季作物损失巨大,占20%—80%,严重的几乎绝产,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亿元;同时还降低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因此,克服作物连作障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虽然,目前尚未找到根治方法,但研究表明,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使作物连作障碍得以缓解[5-9]:(1)选用抗病品种或砧木。目前国内外已育成一批可供选用的不同作物抗病品种;同时也选育出一些抗病嫁接砧木,通过嫁接技术来克服作物土传病害,应用效果显著。(2)改善栽培制度。主要采用轮作,如粮-菜轮作、不同科间的粮-粮轮作和菜-菜轮作等,也包括作物同对抗植物(即具有通过释放抗菌物质来抑制病原菌功能的植物)和净化植物(即能够吸附土壤中过剩盐分的植物)等的轮作。(3)生物防治。其目的主要是调节土壤中的微生物,如通过增施蚓粪等生物有机肥或接种有益微生物等,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数量,以竞争营养和空间等途径抑制其他有害菌的繁殖[10]。(4)土壤消毒。即采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实施土壤消毒处理,可快速、高效杀灭土壤中的真菌、细菌、线虫、杂草等。(5)调节土壤pH。对于酸化土壤,采用增施消石灰或石灰氮等方法调节土壤酸度,从而可调节土壤营养有效性和土壤微生物区系,防止土壤劣变。(6)增施有机肥或有机物料。目的是为了保持较好的土壤团粒结构,维持均衡的土壤营养的有效性和微生物区系,以保持土壤健康。 不同作物连作障碍的主导原因不同,因此,不同作物连作障碍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目前作物连作障碍研究尽管较多,但对连作障碍机理的研究仍是重点之一。研究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从传统的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稀释平板法测定微生物数量[11]、应用同位素技术[12]检测根系分泌物等,到微生物区系的定性PCR-DGGE[13-14]技术、高效液相色谱[15]和核磁共振波谱法[16]对根系分泌物的测定、定量PCR法[17]对特定微生物定量分析、高通量测序技术[18]进行微生物分类及多样性分析等,使研究从定性向定量发展。 目前,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微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根系分泌物与植物营养自调,根系分泌物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特别是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研究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仍然是研究的热点。而根系分泌物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根系分泌物在土壤中的去向,以及根系分泌物的种类与病原菌增殖的关系等问题将是今后研究的新热点。根际自生细菌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目前,正在采用转基因技术,改造根际自生细菌,以改变土壤微生物结构,消除连作造成的微生物结构的破坏,以便有效防治土传病虫害[1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栽培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作物连作障碍必将得到进一步缓解,作物生产定能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但许多作物彻底根治连作障碍仍是难题。另外应该指出的是,目前通常所说的作物连作障碍,不仅单纯是连作障碍,而且也包含不科学施肥导致土壤劣变引起的作物障碍,也就是说,即便轮作,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也会不同程度地引发作物生育障碍。目前,尚未分清作物连作障碍和施肥不良障碍各自所占份额,尚需进一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针对原因采取防控措施。本专题将从不同作物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差异蛋白表达分析等方面探索连作障碍产生机理,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为连作障碍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属于检疫性细菌病害,该病害具有一定流行性和暴发性。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在水稻叶片,表现为在叶片上形成条斑,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1]。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2]。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由于功能叶失去作用,影响抽穗灌浆,空瘪粒增多,千粒重下降,造成水稻10%-30%减产,严重田块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脆肉型梨品种‘早酥’和软肉型梨品种‘南果梨’16个部位多酚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分析,揭示梨品种不同器官或组织内多酚物质组成及含量,以期找到提取多酚物质的最佳部位,为梨多酚物质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早酥’梨和‘南果梨’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16个部位多酚物质的组成和含量。以熊果苷、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新绿原酸、原花青素B1、DL-儿茶素、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原花青素B2、丁香酸、表儿茶素、原花青素C1、洋藓素、P-香豆酸、槲皮素-阿拉伯-葡糖苷、反式阿魏酸、芦丁、槲皮素-3-半乳糖苷、槲皮素-3-葡糖苷、木犀草-7-O-葡糖苷、异绿原酸B、莰菲醇-3-O-芸香糖苷、槲皮素-阿拉伯糖苷、异绿原酸A、水仙苷、异鼠李素-3-O-半乳糖苷、异鼠李素-3-O-葡糖苷、根皮苷、白藜芦醇、肉桂酸、二水槲皮素、根皮素、芹菜素和山奈黄酮醇35种多酚化合物标准品,对‘早酥’梨和‘南果梨’16个部位进行多酚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早酥’梨共检测到23种多酚物质,包括简单酚类2种,苯甲烯类1种,咖啡酰奎宁酸类5种,黄烷醇类5种,黄酮醇类9种和二氢查耳酮类1种;‘南果梨’共检测到21种多酚物质,包括简单酚类2种,酚酸类1种,苯甲烯类1种,咖啡酰奎宁酸类4种,黄烷醇类4种和黄酮醇类9种。‘早酥’梨16个部位以幼嫩叶片多酚含量最高,为93.82 mg·g~(-1),果肉多酚含量最低,为0.63 mg·g~(-1);熊果苷和绿原酸为各部位所共有,除果肉外,其他部位含量最高的多酚均是熊果苷,为0.08—64.86 mg·g~(-1);所检测到的6大类多酚中,每类含量最高的依次为熊果苷、丁香酸、绿原酸、表儿茶素、木犀草-7-O-葡糖苷和根皮苷,分别为403.5、0.04、79.83、16.16、9.07和0.13 mg·g~(-1);成熟叶柄所测酚种类最多为14种,木质部所测酚种类最少为3种。‘南果梨’16个部位以幼嫩叶片多酚含量最高,为104.04 mg·g~(-1),种子含量最低,为2.66 mg·g~(-1);熊果苷和绿原酸为各部位共有,除果肉和果心外,其他部位含量最高的多酚均为熊果苷,为0.87—51.75 mg·g~(-1);所检测到的6大类多酚中,每类含量最高的依次为熊果苷、原儿茶酸、表儿茶素、丁香酸、绿原酸、表儿茶素和木犀草-7-O-葡糖苷,分别为357.29、0.01、0.08、122.15、12.89和4.87 mg·g~(-1);成熟叶柄和果皮所测酚种类最多,为13种;果心所测酚种类最少,为3种。‘早酥’梨和‘南果梨’多酚含量最高的部位均为幼嫩叶片,果皮所测酚比果肉所测酚的组成及含量更丰富,花柄所测酚含量高于花,韧皮部所测酚种类和含量均高于木质部。【结论】‘早酥’梨和‘南果梨’所测酚中熊果苷和绿原酸为16个部位共有,且熊果苷是总含量最高的多酚;除根皮苷和原儿茶酸外,其他所测酚种类相同,幼嫩叶片多酚物质组成及含量均较丰富,可作为多酚提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以野生全叶榕Ficus pandurata var. hoiophylla为研究对象,对其叶、茎、根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矿质元素等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全叶榕叶茎根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叶的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可溶性总糖、游离氨基酸总量和水浸出物分别为174.6,14.3,167.4,171.4,2.2和257.7 g·kg-1,维生素C质量分数为241.3 mg·kg-1,矿质元素铬、锰、铁、铜、锌、砷、硒、银、镉、汞和铅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6.14,551.76,1 060.78,22.79,218.42,2.85,3.32,0.95,4.75,0.75和12.82 mg·kg-1;茎的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可溶性总糖、游离氨基酸总量和水浸出物分别为71.9,5.2,450.7,161.9,1.6和123.7 g·kg-1,维生素C质量分数为135.6 mg·kg-1,矿质元素铬、锰、铁、铜、锌、砷、硒、银、镉、汞和铅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7.18,56.64,550.14,12.53,82.64,1.86,0.00,19.03,1.86,2.32和6.96 mg·kg-1。根的粗纤维、蛋白质、可溶性总糖、粗脂肪、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等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68.2,91.1,149.9,7.4,3.4,170.3 g·kg-1,维生素C质量分数为140.4 mg·kg-1,矿质元素铬、锰、铁、铜、锌、砷、硒、银、镉、汞和铅质量分数分别为5.44,72.47,672.38,23.16,461.41,2.57,1.72,0.86,5.58,0.85和29.16 mg·kg-1。全叶榕的叶茎根的总黄酮分别为20.85,7.44和22.02 mg·kg-1。全叶榕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功能。表4参12  相似文献   

13.
龚芳芳  樊卫国 《中国农业科学》2018,51(11):2164-2177
【目的】解析外源柠檬酸活化石灰性黄壤养分的作用,探究外源柠檬酸促进石灰性黄壤上的刺梨实生苗对养分吸收及生长的影响,为贵州喀斯特石灰性黄壤地区刺梨栽培的养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石灰性黄壤和‘贵农5号’刺梨实生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法,设置每kg石灰性黄壤(干土)施入柠檬酸40、80和120 mg 3个处理,探究外源柠檬酸的不同施用量对石灰性黄壤养分的活化和促进刺梨实生苗养分吸收及生长的作用。【结果】外源柠檬酸施入石灰性黄壤后,土壤pH明显降低,有效氮、磷、钾、钙、铁、锌、硼的含量明显增加,其中80 mg·kg-1柠檬酸处理的有效磷、钾、钙和硼含量增加得最多。120 mg·kg-1柠檬酸处理的土壤有效氮、铁、锌含量提高的百分率最大,而有效锰、铜的含量明显降低,对土壤交换性镁的含量无明显作用。土壤中的细菌总数和解磷菌及解钾菌的数量随柠檬酸施用量的增大而增多,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随之减少,其中,以80 mg·kg-1柠檬酸处理的解磷菌和解钾菌的数量为最多。刺梨实生苗的石灰性黄壤培养土施入外源柠檬酸后,明显增强了多种土壤酶的活性,随柠檬酸施入量的增加,土壤的脲酶、硝酸还原酶和铁还原酶的活性随之增强,淀粉酶活性随之降低,80 mg·kg-1柠檬酸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和蔗糖酶的活性最高。外源柠檬酸施入石灰性黄壤后,土壤中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和乙酸的含量明显增加,其中80 mg·kg-1柠檬酸处理的酒石酸、苹果酸含量和有机酸总量最高,3个处理的草酸含量都明显低于对照。外源柠檬酸施入石灰性黄壤后,刺梨实生苗对N、P、K、Ca、Mg、Fe、Zn、B元素的吸收量明显增加,其中,80 mg·kg-1柠檬酸处理的刺梨实生苗对上述元素的吸收量最大。刺梨实生苗对Cu的吸收量随柠檬酸施入量的增加无明显改变。外源柠檬酸的施入明显降低了刺梨实生苗根系中柠檬酸和草酸的含量,增加了根系中苹果酸、酒石酸、乙酸和琥珀酸的含量,根系活力和硝酸还原酶、碱性磷酸酶、分泌性碱性磷酸酶、铁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明显增强,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其中80 mg<0.05)·kg-1处理的根系活力、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根系分泌性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最强,硝酸还原酶和铁还原酶的活性随柠檬酸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强。在施入柠檬酸的石灰性黄壤上,刺梨实生苗的生长、根系发育和根系形态明显改善,其中,80 mg·kg-1柠檬酸处理的植株生物量、高度、基径、根冠比值、根系总表面积、总体积、总根尖数都最大,3个处理的上述指标均明显大于对照,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外源柠檬酸施入pH>8的石灰性黄壤后,具有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和活化土壤养分的作用,增强多种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中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和乙酸的含量,增加细菌总数、解磷菌及解钾菌的数量,促进刺梨实生苗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越橘亲本对其杂交后代果实糖酸性状遗传的影响,为科学选配亲本提供依据。【方法】以高糖高酸的南高丛越橘品种‘Sapphire’和中糖低酸的北高丛品种‘Berkeley’为亲本配置正反交组合,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亲本及其杂交后代果实中糖和酸的组分及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越橘果实中的果糖和葡萄糖是主要的可溶性糖组分,柠檬酸和酒石酸是主要的有机酸组分,各糖酸组分及总糖和总酸含量在正反交组合中均表现出广泛的分离,其中糖组分及总糖的变异系数大于15%,酸组分及总酸的变异系数大于30%,酸的变异幅度大于糖的变异幅度,说明酸含量的选择潜力大;杂交后代糖和酸含量的平均值均低于亲中值,呈衰退变异,正反交后代果糖、葡萄糖及总糖含量平均值倾向低糖亲本,而柠檬酸、酒石酸及总酸含量平均值倾向父本;糖含量在杂交后代中呈正态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酸含量在杂种后代中呈偏向低酸的偏态分布,可能有主效基因存在。杂交后代糖酸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2)存在明显差异,果糖、葡萄糖、总糖、柠檬酸和总酸的H2较高,为0.66-0.86,其中以果糖最高,正反交组合分别为0.84和0.86,表明这些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遗传效应,遗传潜能大,而酒石酸的H2最低,正反交组合分别为0.22和0.30,表明酒石酸的遗传效应小,易受环境影响。【结论】越橘杂交后代果实糖酸组分及总糖总酸含量广泛分离,后代平均值均低于亲中值。糖呈正态分布,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潜能大,含量趋近于低糖亲本,具有一定的母性遗传倾向;而酸呈偏态分布,含量趋向于父本,明显受父本影响。  相似文献   

15.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naked oat cultivars on their phenolic content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the oat seeds from 21 different cultivars in China were collected, and their major nutritional components, compositions of polyphenol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were measured. As the results, oat cultivars affected its phenolic compositi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significantly. Vanillin, chlorogenic acid, ferulic acid, avenanthramide C(Bc), avenanthramide A(Bp), and avenanthramide B(Bf) in oat polyphenols extracts were detected in all cultivars of oat, while caffeic acid, p-coumaric acid and rutin were partly detected. All oat cultivars showed significant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although their activities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vitamin C(VC). Different oat varieties showed different antioxidant activities, among which Yanke 1 had the best ability to scavenge ·OH((58.78±1.99) μg mL-1), Baiyan 10 showed the strongest DPPH·((22.00±0.43) μg mL-1) and ABTS·+((6.92±0.44) μg mL-1) scavenging activity, and Dingyou 1 showed good scavenging ability of DPPH·((22.71±0.42) μg mL-1) and ·OH((81.50±1.73) μg mL-1). In addition,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contents between the major nutritional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cultivars of oat and phenolic compounds indicated that determination of main nutrients could be used as an easy technique to evaluate approximately the contents and compositions of oat polyphenols, which simplifies the selection of good oat cultivar.  相似文献   

16.
肉仔鸡血浆游离氨基酸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4 组共40 只肉仔鸡分别强饲无氮饲粮(NFD)、NFD+ 32 g·kg- 1酶解酪蛋白(EHC),及以豆粕为惟一氮源的粗蛋白质量浓度为50 和200 g·kg- 1的饲粮,于强饲后5 m in,4,24,36 及48 h,采集静脉血液,观测去蛋白血浆中诸氨基酸(PFAA)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FAA 浓度与采食饲粮氨基酸含量及食后时间呈复杂的函数关系。PFAA 浓度仅可大致估计饲料氨基酸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oil and edible sunflower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otassium(K) fertilization on achene yield and quality, and to estimate the nutrient internal efficiency(IE) and nutrient requirement in sunflower production. All trials in edible sunflower and 75% trials in oil sunflower showed positive yield responses to K fertilization. Compared with control without K fertiliz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K increased achene yield by an average of 406 kg ha~(–1) for oil sunflower and 294 kg ha~(–1) for edible sunflower. K application also increased 1 000-achene weight and kernel rate of both oil and edible sunflower. K fertilization improved the contents of oil, oleic acid, linoleic acid and linolenic acid in achenes of oil sunflower, and increased contents of oil, total unsaturated fatty acid and protein in achenes of edible sunflower. The average agronomic efficiency of K fertilizer was 4.0 for oil sunflower and 3.0 kg achene kg~(–1) K_2O for edible sunflower. The average IE of N, P and K under balanced NPK fertilization was 22.9, 82.8, and 9.9 kg kg~(–1) for oil sunflower, and 27.3, 138.9, and 14.3 kg kg~(–1) for edible sunflower. These values were equivalent to 45.5, 14.1, and 108.1 kg, and 39.0, 8.0, and 71.7 kg of N, P and K, respectively, in above-ground dry matter required for production per ton of achenes. The average harvest index of N, P and K was 0.47, 0.56 and 0.05 kg kg~(–1) in oil sunflower, and 0.58, 0.58 and 0.14 kg kg~(–1) in edible sunflower.  相似文献   

18.
龙眼乳酸菌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及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龙眼乳酸菌发酵的优化工艺条件,明确乳酸菌发酵前后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为龙眼功能性饮料的开发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梯度浓度驯化法将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1﹕1)依次接入到含60%、70%、80%、90%(质量分数)龙眼果浆和10%脱脂乳的混合物中进行驯化,分析驯化过程中龙眼果浆酸度和pH的变化;以总酸为指标,通过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优化乳酸菌发酵龙眼果浆的工艺条件,建立包括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脱脂奶粉添加量和接种量的4因素回归模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龙眼果浆发酵前后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结果】(1)经过梯度浓度驯化后,得到了能在高浓度龙眼果浆中发酵的乳酸菌,经过12 h发酵,90%龙眼果浆的酸度由9.5 ºT升至104.4 ºT,pH由7.12降至4.44,其酸度显著高于60%和70%的龙眼果浆(P<0.05),而pH与60%、70%和80%龙眼果浆无显著差异(P>0.05)。(2)经回归模型并结合验证试验,确定乳酸菌发酵龙眼果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12 h、发酵温度45℃、脱脂奶粉添加量5%、接种量3%。在该条件下,龙眼果浆的酸度由发酵前的9.5 ºT升为105.1 ºT,与模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1.2%,可用于实际生产中预测。(3)龙眼果浆经乳酸菌发酵后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共有53种挥发性物质被检测出,其中萜烯烃类15种、醇类6种、酯类18种、酮类7种、醛类3种、酸类2种以及其他类2种。与发酵前相比,龙眼果浆发酵后新产生了1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发酵后醇类、醛类、酯类、酮类和酸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呈增加趋势,而萜烯烃类含量呈降低趋势。乳酸菌发酵龙眼果浆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乙醇25.68 μg·g-1、4-(1-甲基乙基)-苯甲醇2.42 μg·g-1、乙醛1.95 μg·g-1、苯甲醛1.25 μg·g-1、乙酸乙酯2.19 μg·g-1、苯甲酸甲酯1.05 μg·g-1、水杨酸甲酯1.93 μg·g-1、3-羟基-2-丁酮1.085 μg·g-1、反式-罗勒烯97.81 μg·g-1、别罗勒烯1.923 μg·g-1、乙酸1.84 μg·g-1,其中苯甲醛和乙酸乙酯由发酵产生,乙醇、乙醛、别罗勒烯及乙酸经发酵后含量增加。【结论】乳酸菌发酵显著增加龙眼果浆的总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优化控制发酵条件,可以开发风味独特的龙眼乳酸菌饮料新产品。  相似文献   

19.
蝙蝠葛果实脂肪酸和氨基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首次对秦岭所产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用植物蝙蝠葛果实中的脂肪酸成分采用GC-MS法进行了分析,检测并鉴定出11种脂肪酸,占脂肪酸总含量的99.99%。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4.27%,主要成分为亚油酸,油酸和亚麻酸,其相对含量分别为47.65%,24.75%,19.82%。说明蝙蝠葛果实可能会成为良好的不饱和脂肪酸来源。对蝙蝠葛果实中氨基酸的含量及种类进行了测定,共测得17种氨基酸,氨基酸的总质量浓度为4.872 g.kg-1。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0.7833 g.kg-1),胱氨酸含量最低(0.03257 g.kg-1)。  相似文献   

20.
The total phenolic and flavonoid contents in the fruit tissues(peels,pulp residues,seeds,and juices)of 19 citrus genotypes belonged to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were evaluated and their antioxidant capacity was tested by 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 radicals(DPPH)method and 2,2′-azino-bis(3-ethylbenzthiozoline-6)-sulphonic acid(ABTS)method.The total phenolic and flavonoid contents,and their antioxidant capacity varied in different citrus fruit tissues.Generally,the peel had both the highest average of total phenolics(27.18 mg gallic acid equivalent(GAE)g~(–1 )DW)and total flavonoids(38.97 mg rutin equivalent(RE)g~(–1) DW).The highest antioxidant capacity was also the average of DPPH value(21.92 mg vitamin C equivalent antioxidant capacity(VCEAC)g~(–1 )DW)and average of ABTS value(78.70 mg VCEAC g~(–1) DW)in peel.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total phenolics and their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different citrus fruits tissues ranged from 0.079 to0.792,and from–0.150 to 0.664 for the total flavonoids.The antioxidant capacity of fruit tissues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phenoilc content and flavonoid content except in case of the peel.In addition,the total phenolic content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varied in different citrus genotypes.Manju and Karamandarin were better genotypes with higher antioxidation and the phenolic content,however Shagan was the poorest genotype with lower antioxidation and the phenolic cont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