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我国在建设不同电压等级的输变电工程,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势必对项目建设区造成扰动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如何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减轻工程建设带来的水土流失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1 000 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为例,从主体工程设计源头和水土保持措施专项设计两方面探讨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望能为其他输变电工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四川省10个大中型500 kV输变电工程的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评估工作,分析了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以及水土流失特点,同时汇总了文章列举以上输变电工程施工结束后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为今后四川省同类工程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结合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实践,分别就影响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整体质量,同时也是水保方案技术评审会参与各方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具体有输变电工程主体设计中水土保持工程的界定、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的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水土保持补偿费收取标准等,以期对今后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浅析特高压输变电线路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特高压输变电线路建设是实现国家全球能源战略的基础,特高压输变电线路工程建设所引起的土壤侵蚀和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各界关注。如何设计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输变电工程具有空间跨度大、线路长、扰动点分散、项目区地貌类型多样等特点,特别是在山地丘陵区,输变电工程建设会造成地表土壤结构和植被的严重破坏,急剧增加水土流失。本研究从选址选线、塔基设计、不落地放线技术等主体设计和水土保持工程、植物、临时措施设计两方面,探讨浙江省山地丘陵区输变电工程的水土保持设计,并选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山地丘陵区输变电工程,分析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后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以期为类似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输变电工程建设沿途穿越平原、丘陵、山区等多种地貌类型,造成的水土流失沿输电线路呈离散型分布,单个面积不大,但强度较大,危害严重的特点,讨论了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输变电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并提出了适用于输变电工程的水土保持技术。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电力需求的增加,电网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输电线路工程建设规模和数量剧增,而输电线路建设将不可避免地扰动原地貌、破坏沿途地表土壤和植被,造成一定的人为水土流失。在分析梳理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可能引发的水土流失危害,总结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出开展该类工程水土保持各环节主要工作内容及方法,为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实现"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送电线路"目标奠定基础,为后期同类项目规划设计、建设施工、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输变电工程土壤侵蚀属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其侵蚀类型、程度和强度与主体工程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本论文以华北南部山丘区和平原区某500kV 输变电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类比法计算出该工程原地貌情况下水土流失量为830.69t,因工程建设可能引起水土流失量为1975.39t.结合该工程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水土保持防治方案,并对水土保持的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近几年在我国逐渐新兴开展起来的项目,尤其是开展电力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尚无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本文以十堰500kv输变电工程为例,对电力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监测的时间及分区、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采用工程监测的数据,定量分析评价十堰500kv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电力建设项目工程通过实施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可有效减少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明显降低水土流失危害,较好地保护和改善工程沿线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融水县杆洞输变电工程为例,探讨了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预测及防治措施设计。在分析工程及项目区概况的基础上,根据防治责任范围内各功能区的施工特点、扰动情况和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的类型等进行二级分区,进而划分出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计算了新增土壤流失量,并提出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11.
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南方红壤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2017YFC0505400)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专项支持。项目重点阐明区域水土流失演变规律及关键驱动因子,以生态功能提升与生产功能优化为核心,研发集成地表径流调控、土壤肥力提升、植被可持续恢复和景观结构优化为一体的水土流失治理技术体系,形成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与民生改善的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为红壤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区划历经70年发展日趋成熟,明确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方向,但却难以直接指导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故本研究提出在小流域(50 km2)尺度划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包含水土流失敏感性、土壤侵蚀态势、生态系统服务三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并且针对目前应用于分区的方法众多,其分区效果有待评价的问题。以江西省宁都县小洋小流域为例,使用三种聚类评价指标对三种常用聚类算法所得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k-means算法最适用于小洋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探讨了复杂环境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意见,为小流域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综合治理效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南方红壤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抗蚀性的变化特征,为该地区的土壤抗蚀性研究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内柑橘园试验区的裸地对照、柑橘净耕、柑橘+全园植草、柑橘+水平梯田处理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处理、不同深度下土壤抗蚀性。 [结果] 0-20 cm土层,柑橘+全园植草的土壤抗蚀性最强,柑橘+水平梯田和柑橘净耕次之且二者无显著差异,裸地对照最差;20-40 cm土层,柑橘+全园植草和柑橘+水平梯田的土壤抗蚀性最强且二者无显著差异,柑橘净耕次之,裸地对照最差;相同处理下0-20 cm土层的土壤抗蚀性显著大于20-40 cm土层。 [结论] 水土保持措施能显著提高土壤抗蚀性,柑橘+全园植草的处理下土壤抗蚀性最强。建议在该区域采用林草复合的措施提高植被覆盖度,以加强土壤抗蚀性。  相似文献   

14.
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主要治理模式和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方红壤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20多年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水土流失面积和流失强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总结了南方红壤区20多年来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所建立的治理模式和积累的经验,旨在为该地区今后水土流失防治等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南方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模式的水土保持及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通过对15°红壤坡地11个利用模式10年土壤侵蚀研究,认为红壤坡地土地利用模式中林作系统水土保持效果优于农作系统。林作系统中水土保持效果以常绿阔叶林最好,次为混交林,毛竹林和针叶林。农作系统中顺坡植物篱种植、等高梯化种植、顺坡水平沟种植水土保持效果较好。研究认为红壤坡地土地利用模式应以林作为主,尽可能发展高效的经济林。而如发展农业种植,则以顺坡植物篱种植模式最佳,次为等高梯化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6.
南方红壤侵蚀区水土保持植物群落结构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区水土保持植物群落结构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土保持复合植物群落结构不仅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流失量,而且使土壤理化性状得以改善。水土保持复合植物群落结构可增强土壤保水保土能力,稳定土壤水分和温度,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pH值及土壤肥力水平,达到增肥、改土、稳产目的,从而促进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同时,笔建议在南方红壤侵蚀区种植果树的生产实践中采用水土保持复合植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7.
南方红壤丘陵区人工林地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通过对几种人工林枯枝落叶的周年变化,水文效应及林冠层截留降雨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区枯枝落叶的周年变化出现2次高峰期(7月和12月),常绿的毛竹林,杉木林及柑橘林的落叶高峰以7月为主,而混交林落叶高峰期以12月为主,各林区枯枝落叶的持水量及持水率的周年变化规律与落叶规律相一致,当降雨量小于10mm时林冠层的横向截留量随距主干基部距离的增加相对减少,当降雨量大于20mm时随距主干基部距离的增加截留量相对增加,纵向截留具有推迟林内降雨开始的时间,延长林内降雨结束时间,降低开始I30雨强和减小降雨量的特点,林冠面截留具有饱和性,动态性,时间间隔性。  相似文献   

18.
侵蚀红壤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侵蚀红壤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坡地土壤pH值和养分含量的变化,分析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改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显著影响侵蚀红壤区坡地土壤pH值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的含量,但是对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影响不显著。牧草和耕作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值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的含量,显著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梯田对土壤肥力状况影响不显著。研究区土壤肥力状况不受钾素限制,可以将土壤有机质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简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驱动因素及其特点。结果表明:南方红壤考察区目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3.12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06%。水土流失呈零星的斑点状分布,隐蔽性强,崩岗侵蚀剧烈,林下水土流失严重,新增水土流失面积有逐年加剧的趋势。认为水土保持法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保证,科学规划、分区治理、实施战略性推进是综合治理的前提,实施以自然修复为主的大面积水土流失生态修复工程是综合治理的契机,水土保持科技进步是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的助催剂。  相似文献   

20.
南方红壤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土壤保持效应评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南方红壤丘陵区为研究对象,应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根据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识别出了近15年南方红壤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的空间范围,并估算了退耕还林还草实际发生区的土壤保持效应。结果表明,2000—2015年,南方红壤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约2 052.61 km2。期间土壤保持量增加9.18×108 t,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变化量为447 327.54 t/km2,土壤保持效应整体显著提升,但仍有部分区域出现负效益。此外,对提升土壤保持功能而言,将裸地转换为林地是效果最显著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式。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提高了区域的土壤保持功能。研究结果对南方红壤丘陵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及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