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5.
6.
采用二氧化碳法和强酸法模拟海水酸化效应,研究两种海水酸化模式对中间球海胆早期发育及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两种海水酸化模式均能降低中间球海胆胚胎的上浮率和四腕浮游幼体的存活率;显微观察得知,两种海水酸化模式下,中间球海胆四腕浮游幼体均出现对称性缺失和骨针外露现象,且对称性缺失程度随海水pH的降低而升高;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两种海水酸化模式下,中间球海胆四腕浮游幼体骨针的表面及横截面均有溶蚀痕迹,且溶蚀程度随海水pH的降低而加剧。结果提示,海水酸化可通过降低胚胎上浮率、浮游幼体存活率以及破坏幼体对称性和骨针结构影响中间球海胆的早期发育及存活。 相似文献
7.
盐度对条石鲷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测定了不同盐度(8、18、28、38、48)处理后条石鲷幼鱼肝脏中SOD、CAT、GPX和GST 4种酶活力,探讨了盐度变化对条石鲷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当用低盐度8和18处理时,幼鱼肝脏SOD活力无显著变化(P0.05);当处理盐度升至38时,SOD活力增加并在24 h时达到最大,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之后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而经过盐度48处理时,SOD活力则在24 h时达到最低,之后逐渐升高并趋于稳定。CAT活力在盐度为8和18的处理组中均在处理120 h时达到最高值;在经高盐度处理时与SOD活力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各盐度处理组中的GPX活力均在处理12~24 h左右出现最低值,然后又逐渐上升并趋于稳定。而GST活力在处理盐度为8、18和38时基本呈增高的变化趋势,当盐度增至48时,GST活力迅速增高并在6 h时达到最高,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之后逐渐趋于平衡。结果表明,条石鲷幼鱼对低盐环境有较强耐受力,在盐度变化时能通过改变抗氧化酶活力来消除氧化压力下产生的多余自由基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高溶氧量对鲟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和肝脏的损伤情况,以西伯利亚鲟幼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5个溶氧量水平(6、8、10、12、14 mg/L)的胁迫试验,分别在胁迫后第10、20、30、40天测定鱼体内血清和肝脏的抗氧化酶活力以及血清中与免疫相关的酶的活力。结果显示:随着时间推移,12、14 mg/L溶氧组的西伯利亚鲟,其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较其它组有显著升高(P0.05);14 mg/L溶氧组的血清SOD、CAT活力在第40天时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12、14 mg/L溶氧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力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12、14 mg/L溶氧组的白蛋白浓度在第20天时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之后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12、14 mg/L的高溶氧水平可刺激肝脏提高抗氧化应激酶活力,并且在短期内对肝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经过30 d后,鱼体逐渐恢复,14 mg/L的溶氧量水平并未超出西伯利亚鲟幼鱼的耐受范围。 相似文献
9.
河口及近岸海域低氧环境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体溶解氧浓度低于2 mg/L时,通常称水体为低氧或缺氧(hypoxia)。目前,中国的长江口等许多河口及近岸海域的底层水体出现了季节性低氧区,这些低氧区对鱼类等水生动物及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仍不十分清楚,这应引起政府及研究部门的关注。本文综述了低氧区的成因,分析了低氧对水生动物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水生动物对低氧的分子响应研究进展,最后综述了低氧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我国未来的研究应注重低氧区海洋物理、海洋生物等基础数据的收集,同时,要加强低氧区对我国主要渔场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中间球海胆乳酸脱氢酶(LDH)基因序列及表达特征,研究其对海水酸化胁迫的响应,实验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获得中间球海胆LDH基因(命名为SiLDH)的全长cDNA,并且比较了海水酸化胁迫下,中间球海胆不同组织SiLDH基因表达及总LDH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①SiLDH基因的cDNA全长为1 499 bp,包含133 bp的5′非编码区,349 bp的3′非编码区和1 017 bp编码338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ORF)。SiLDH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36.40 ku,理论等电点为6.55,属于无信号肽的非跨膜、温和疏水蛋白。②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iLDH蛋白序列与紫球海胆LDH X4蛋白序列一致性最高(90.88%)。③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发现,SiLDH基因在检测的4种组织中均有表达,相对表达量从高到低为性腺管足肠体腔液;总LDH活性检测显示,中间球海胆总LDH活性从高到低为性腺管足体腔液肠;④海水酸化处理60 d后发现,与自然海水组(pH 8.06±0.01)相比,SiLDH基因在中间球海胆性腺、管足和肠道中呈现总体降低趋势,在体腔液中则呈现随海水pH降低先降低后显著升高的趋势;总LDH活性在性腺、管足和体腔液中呈现随海水pH降低而降低的趋势,在肠道中则呈现随海水pH降低先降低后显著升高的趋势。研究表明,中间球海胆面对海水酸化时可能通过调节SiLDH基因的表达和LDH活性来缓解海水酸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镉在水生动物体内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镉是一种对人体和水生动物危害严重的有毒重金属元素,具有残留时间长,能蓄积,可沿食物链转移蓄积,隐藏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镉随废水排放及地表径流进入水生生态环境,造成水生生物圈的污染,影响水生动物的安全。此外,由含有大量镉的水生动物及其下脚料加工而成的饲料也会造成养殖动物的镉超标,从而引起其食用安全性等问题。20世纪50年代日本爆发了由镉引起的“骨痛病”事件,此后,诸如此类的事件时有发生,并引起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镉在人体内的半衰期长达6.2~18年,在动物机体内也长达10~35年,镉为最易在人体内… 相似文献
12.
益生菌在水产动物肠道内黏附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酵母是益生菌制剂中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菌种。大多数商品化的益生菌制剂是将这些菌以单一的或复合的形式,混合在粉料载体中或添加些蛋白性原料,然后将益生菌制剂直接混合在饲料中添加或制成混合液直接加入水体。各种菌通过肠道并在肠道壁黏附发挥益生作用,能否黏附定植于肠道壁是益生菌作用的前提,也是菌种筛选的重要指标。已有的研究表明,各类微生物的黏附是非特异性的,即与菌体的结构有关,菌体能接近肠道上皮细胞,菌体的特殊配体进一步与宿主细胞相应的受体之间特异性结合,既黏附素一受体学说。 相似文献
13.
14.
水产品贸易是浙江省对外贸易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它与海洋渔业资源环境密切相关。文章利用1985 ̄2004年的数据,分析了水产品出口、渔船数量与海洋捕捞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水产品贸易与海洋捕捞之间成负二次相关关系,说明随着水产品贸易的发展,海洋捕捞有一个最大值,超过了这一限度,将破坏其最大可再生资源。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通过不同质量浓度Mo~(6+)(0、30.67、122.66mg/L)对(10.0±3.0)g草鱼幼鱼脑、肝脏、肾脏、心脏及性腺的组织学以及对肝胰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了重金属Mo~(6+)的毒性积累和毒性机制。结果表明,草鱼Mo~(6+)中毒后,脑组织出现异常,表现为细胞破裂、细胞核聚集程度严重;肾脏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核肥大,肾小球明显萎缩;心脏肌纤维细胞体积增大,单位视野内细胞数变少,细胞核形态异常,以及局部的细胞空泡变性,出现少量细胞核偏移和密集并且细胞轮廓模糊,肌纤维有轻微断裂现象;肝脏的肝细胞出现严重的水样变性,伴随着细胞溶解、浑浊变性和轮廓模糊,血窦扩张,形成局部的点状病灶;卵巢中卵母细胞出现核变形,胞质中出现小的空泡,细胞核膨胀,扩张和核仁空泡化;精巢中生精小管畸形,含不同发育阶段的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细胞体积增大,精子数量明显减少。随着Mo~(6+)质量浓度的升高和时间延长,草鱼肝胰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