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为了对其进行精细的类群划分和功能分析,了解动物免疫防御的机制,实验以体质量为17~23 g的凡纳滨对虾为对象,分别根据显微观察的胞内可辨颗粒结构和流式测量的细胞侧向散射特征探讨了其血淋巴的细胞类群,并进一步探讨了在副溶血性弧菌和白斑综合征病毒两种病原感染早期,主要响应的血细胞类群及其数量变化等特征。结果显示,两种方法都能从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辨识出无颗粒、小颗粒、中颗粒以及大颗粒四种血细胞,其中无颗粒细胞占比都接近70%,另外3种颗粒细胞合计占比均为30%左右,但细分比例统计有差异。脂质染料DID显示胞内颗粒普遍被膜,中颗粒和大颗粒细胞内的颗粒大小较均匀,提示了其内源性的形成机制;大颗粒细胞大小分布区间最窄且充满颗粒,表明其可能处于发育终末阶段,功能与分泌相关。通过测量发现,在两种病原感染早期,承担吞噬功能的无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是主要响应类群,总体趋势均表现为细胞计数先降后升,推测感染后大量血细胞由于被用于清除病原而导致短时间内损失较多。副溶血性弧菌感染24 h后细胞总数降至低点,而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后的低点出现在36~48 h,相较略有延后并持续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2.
凡纳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后的新症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6-7月,辽宁营口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场陆续出现死虾现象,通过组织病理观察和PcR检测,确定为白斑综合症.患病初期,对虾并未表现出典型白斑、甲壳易剥离等症状,而在鳃区头胸甲内侧滋生一种囊状胶状物,导致头胸甲内侧肿胀,病理观察发现该滋生物为对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后,皮下组织"胶质化"的结果,同时胃和皮下组织的结缔组织中有大量的典型性病变核;细菌分离结果显示,伴随着弧菌和假单胞菌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3.
亚硝酸氮和副溶血弧菌对凡纳滨对虾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养殖水体中含不同浓度亚硝酸氮的情况下,用副溶血弧菌浸泡感染的方式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zei)进行毒性实验;并检测了凡纳滨对虾在亚硝酸氮和弧菌胁迫下的部分免疫指标的变化,研究亚硝酸氮和副溶血弧菌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Ⅰ:亚硝酸氮浓度为0.75、1.50、3.00 mg/L组分别胁迫健康凡纳滨对虾,对虾的血细胞数、血清酚氧化酶活力、酸性磷酸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过氧化氢酶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005 mg/L)(P<0.05);10 d时,0.005、0.75、1.50、3.00 mg/L组的对虾死亡率分别达到0%、16.7%、20.0%、26.7%.实验Ⅱ:亚硝酸氮胁迫同时,用副溶血弧菌感染对虾,与实验Ⅰ相比,对虾的各项免疫指标受到的影响更大,其各项免疫指标与相应的实验Ⅰ相比,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第10天时,0.005、0.75、1.50、3.00 mg/L对虾死亡率分别达到33.3%、40.0%、46.7%、50.0%.可见亚硝酸氮浓度越高,弧菌对对虾免疫力的破坏性越大,对虾的死亡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4.
陈健舜  朱凝瑜  孔蕾  郑天伦  杜建明 《水产学报》2012,36(12):1891-1900
为探明引起凡纳滨对虾细菌性红体病的病原,从病虾肝胰脏分离得到10株优势菌,经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其为引起此次红体病的病原菌.Vitek与16S rRNA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均为副溶血弧菌.基于dnaE-gyrB-recA-dtdS-pntA-pyrC-tnaA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表明,这些菌株形成3个新序列型(ST),其中1株为ST413,7株为ST414,2株为ST415;ST413包含新等位基因型recA-166与tnaA-121,ST414则含有新等位基因型gyrB-219.MLST结果提示,这些副溶血弧菌分离株并非来自单一克隆,呈现出一定水平的分子多样性.但这些菌株均含有大流行群(PG)的分子标记toxRS与VPA1168,并具有相同的毒力基因构成(tlh+ tdhtrh-T3SS1+T3SS2-)与耐药谱,其tdh与trh的缺失并未影响细菌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力.综上所述,引起此次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的10株副溶血弧菌可能为PG的不同变异株.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选择1株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BL-9、1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12、1株金丽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flavipulchra)CDM8,以1∶1∶1将其组成复合益生菌,各益生菌水体添加浓度为107 CFU/ml,进行为期30 d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实验。实验分为暂养期(7d)、益生菌处理期(15d)、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攻毒期(10 d)。结果显示,养殖水体中添加复合益生菌能显著增加水体和对虾肠道可培养细菌总数(P<0.05),攻毒实验结束时,实验组对虾累积存活率为(73.33±6.83)%,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25.33±15.43)%。对虾抗病基因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 70,Hsp70)、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脂蛋白(Beta-1,3-glucan-binding protein-lipoprotein,βGBP-HDL)、脂多糖-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β-1,3-glucan binding protein,LGBP)、抗菌肽Crustin在益生菌处理阶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在攻毒阶段虽呈现各自不同的表达情况,但所有基因都经历了更大幅度上调。研究表明,水体中添加芽孢杆菌和假交替单胞菌组成的复合益生菌可提高凡纳滨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能力,对虾抗病力的提高可能与益生菌增加对虾肠道可培养细菌数量、抗病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特异性卵黄抗体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的免疫保护机制及效果,本研究以添加不同剂量WSSV卵黄抗体制剂(0、0.2%和0.5%)的饲料投喂凡纳滨对虾幼虾,免疫28 d后使用WSSV进行人工感染,测定感染对虾的肝胰腺免疫酶活力和免疫基因表达水平,以及感染后14 d内对虾的存活率。结果显示,WSSV感染3 d后,与未添加卵黄抗体制剂的对照组相比,0.2%免疫组对虾肝胰腺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酚氧化酶(PO)活力显著升高,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力显著降低,热休克蛋白70基因(Hsp70)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凝集素基因(lectin)和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脂蛋白基因(β-GBP-HDL)表达水平显著降低;0.5%免疫组对虾肝胰腺的SOD活力显著升高,ACP和AKP活力显著降低,Hsp70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β-GBP-HDL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WSSV感染14 d后,0.2%和0.5%免疫组对虾的存活率分别为48.89%和87.7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存活率为0),且0.5%免疫组对虾存活率显著高于0.2%免疫组。特异性卵黄抗体制剂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发病的进程,延迟对虾的发病和死亡时间,提高同期存活率。研究表明,口服特异性卵黄抗体制剂可以调节对虾肝胰腺免疫酶活力和免疫基因表达水平,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抗WSSV感染的能力。本研究为卵黄抗体抗WSSV感染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为在生产上使用卵黄抗体防控WSSV感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初体质量为(6.95±1.20)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养殖箱进行3周的养殖实验和2周的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实验;其中,对照组每日投喂普通商品饲料,实验组每日投喂在普通商品饲料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1:1)配制成的3组实验饲料,实验饲料中益生菌的终浓度为107 cfu/g。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保护率最高的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实验组进行凡纳滨对虾相关免疫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单一益生菌或复合益生菌均可显著提高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能力(P<0.05),且复合益生菌的保护效果更佳,其相对免疫保护率为31.11%。感染副溶血弧菌后,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实验组凡纳滨对虾血淋巴中的先天免疫缺陷基因(innate immune deficiency gene,IMD)、对虾素3a分子(penaiedin 3a)、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roPO)、溶菌酶(Lysozyme,LZM)和甲壳素Crustin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且分别在18~24 h达到最大值。实验结果提示: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可有效提高凡纳滨对虾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可能是通过增加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凡纳滨对虾精氨酸激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CM-纤维素批量层析、Separdex G-100柱层析、DEAE_纤维素柱层析等步骤,从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分离得到精氨酸激酶,经SDS-PAGE检测达到电泳纯,分子量约为40kDa.对该酶的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精氨酸激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55℃,当温度高于65℃时,酶活力显著下降;pH 8时酶活力较高,低浓度的精氨酸对酶活力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时表现抑制作用,而底物类似物精胺和氨基胍则对酶促反应表现出完全的抑制.NaCl,KCl对酶的活力具有促进作用,低浓度(10 mmol·L-1)MgCl2对酶活力表现出激活作用,而CuCl2与MnCl2则表现出完全抑制酶活力,CaCl2与ZnCl2在低浓度时对酶活力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浓度升高,对酶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血液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守明 《水产学报》2006,30(1):108-112
对自然发病、投喂和注射感染的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syndrome,WSS)血液病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感染方式患病对虾的血液病理变化相似,表现为:1.患病对虾血细胞总数、透明细胞数量极显著减少,小颗粒细胞、大颗粒细胞极显著增加。2.显微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血涂片中血细胞明显减少且分布不均匀,破损或解体的细胞增多,呈典型的溶血状态。3.超微病理变化表现为,大部分血细胞坏死,少数血细胞呈不典型的凋亡。患病对虾的血细胞核中可见大量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粒子。病理变化表明血细胞是WSSV的主要靶细胞。  相似文献   

10.
刘强  周俊芳  房文红  王元  李新苍  周帅 《水产学报》2013,37(7):1106-1112
为了评价养殖水环境中毒死蜱对凡纳滨对虾生存的危害性,开展了毒死蜱胁迫下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对凡纳滨对虾致死实验,分析了毒死蜱胁迫下凡纳滨对虾鳃组织WSSV含量和肌肉组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测定了毒死蜱对凡纳滨对虾的半致死浓度(LC50),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LC50值显著下降,存在着浓度-反应的正向关系,96 h LC50为0.758 μg/L(0.521~0.987 μg/L)。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毒死蜱胁迫实验浓度为0.2 μg/L,此浓度下药浴4 d后对凡纳滨对虾注射WSSV,结果显示:毒死蜱胁迫下注射WSSV组的对虾死亡率(83.33?Ee4.7%)极显著高于乙醇-WSSV组(40.00?Ee0.9%);对虾鳃组织WSSV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感染72 h后,毒死蜱-WSSV组WSSV含量约是乙醇-WSSV组的4倍;感染96 h后,毒死蜱-WSSV组WSSV含量显著增加,约是72 h毒死蜱-WSSV组的4.9倍,是96 h乙醇-WSSV组的5.9倍。毒死蜱胁迫下,对虾肌肉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低于对照组20%左右。由此可见,毒死蜱胁迫下,WSSV增殖速率加快,导致对虾死亡率升高。  相似文献   

11.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灵芝与黄芪共发酵产物——灵芪菌质,探讨灵芪菌质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体质量(0.51±0.03)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虾。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5%、1.0%、1.5%、2.0%的灵芪菌质。试验虾在水温为22~30℃的循环玻璃纤维水槽中饲喂60d。试验结果表明,添加1%灵芪菌质组与对照组相比,对虾相对质量增加率提高了31.88%(P<0.05),饵料系数降低了14.37%(P<0.05),成活率提高了15.16%(P<0.05);对虾血清酚氧化酶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分别提高了99.94%(P<0.05)和26.79%(P<0.05)。添加1.5%灵芪菌质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对虾酸性磷酸酶活力和碱性磷酸酶活力分别提高了128.44%(P<0.05)和111.55%(P<0.05),对凡纳滨对虾的副溶血弧菌攻毒免疫保护率高达73.34%(P<0.05)。本次试验,凡纳滨对虾溶菌活性与灵芪菌质添加量呈一定的正相关(y=1.802x+11.104,r2=0.9378,P<0.05)。添加灵芪菌质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改善其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比较观察了不同规格的健康和患白便综合征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中肠、后肠、后盲囊等的组织结构。组织病理显示:白便综合征凡纳滨对虾肠道严重病变,肠腔空,环肌两侧增生大量成纤维细胞,这些增生细胞取代了肠上皮,而不见正常柱状上皮细胞;肝胰腺有不同程度和性质的病变,如腺管萎缩、崩解、坏死等。凡纳滨对虾患白便综合征的组织病变演变过程为:最初肠上皮基膜下出现一圈增生细胞,肠上皮柱状细胞脱离基膜;增生细胞持续增生增多,肠上皮崩解脱落至肠腔,增生细胞完全取代肠上皮;增生细胞不断增生,增生细胞层逐渐变厚,随着时间的推移,增生细胞层近腔端的一圈增生细胞坏死,出现一圈棕黄色物质,最终坏死细胞连同棕黄色物质脱落至肠腔。脱落至肠腔的腺管细胞、上皮细胞、增生细胞排出体外即为肉眼可见的白便。  相似文献   

13.
凡纳滨对虾α-淀粉酶基因的SNPs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凡纳滨对虾SPR和SPF 2个品种共40个样本的α-淀粉酶基因(GenBank序列号:AJ133526)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了研究。找到9个SNPs,分别为:C127T、A138G、T951C、T1083C、C1457T、A2147C、A2226G、A2297G和T2306C。其中1个SNP是第4外显子中的错义突变,2个SNPs分别是第5和第7外显子中的同义突变,6个SNPs是内含子中的突变。这些结果可为凡纳滨对虾的研究提供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三种对虾病毒在浙江省凡纳滨对虾中的流行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桃拉综合症病毒及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是目前威胁对虾养殖业较为严重的3种病毒.分别从浙江省6个凡纳滨对虾的主养殖区随机采样对虾699尾,通过PCR检测对虾的病毒携带情况.检测结果显示,6个养殖地区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总阳性率达100%;萧山、舟山、象山养殖场的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检测结果有阳性,总阳性率为5.58%;6个养殖场均未检测出桃拉综合症病毒.表明浙江省凡纳滨对虾养殖区域的桃拉综合症病毒得到了有效控制,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和对虾白班综合症病毒有较高的感染率,而且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将体长1cm的凡纳滨对虾饲养于池底铺有黑膜的400m2圆形高位池中,池中沿水流方向与池底垂直悬挂由40目双层筛绢网制成的人工基质(间距约1m),其中基质与池底面积之比约为1∶2,常规饲养,分别于养殖第29、57d和80d测定对虾肝胰腺中总抗氧化能力、溶菌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淀粉酶和胃蛋白酶活性以及一氧化氮含量的变化,研究人工基质对肝胰腺免疫和消化相关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养殖第29d,基质添加组对虾的免疫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消化酶活性变化不显著(P0.05);养殖第57d(台风期间),基质添加组对虾各免疫指标和淀粉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养殖第80d(台风过后26d),基质添加组对虾总抗氧化能力、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淀粉酶和胃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人工基质可以显著影响对虾免疫和消化机能,而基质生物膜系统遭台风等强天气干扰破坏后仍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6.
2个凡纳滨对虾群体仔虾的生长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凡纳滨对虾二代群体自交、选育家系(♀)×引进SPF(♂)群体杂交,通过自然交配和人工培育获得2个仔虾群体,待仔虾长至体长0.8~1.0 cm时,随机选取60万尾放养于3口0.133 hm2的对虾养殖高位塘中,密度150万尾/hm2,其中二代仔虾2口塘,杂交仔虾1口塘.投喂"恒兴"牌饲料,相同的养殖环境和管理措施,养殖30 d后,每隔10 d进行一次生长测定.结果表明,杂交仔虾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高于二代仔虾,体质量和体长的总生长率高于二代仔虾,抗应激能力强于二代仔虾,较二代仔虾均匀;在40 d的观测期内杂交仔虾体长的绝对增长量为4.49 cm,二代仔虾为3.66 cm,提高22.68%,杂交仔虾体质量的绝对增长量为3.73 g,二代仔虾为2.20 g,提高69.55%,杂交仔虾生长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7.
鲜活蝇蛆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等质量的蝇蛆(按湿质量计)逐级替代对虾人工配合饲料,研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肌肉营养成分及免疫参数的影响.试验分为5组(A~E),以凡纳滨对虾商品饲料A作为对照组,B、C、D、E分别替代A饲料总量的25%、50%、75%、100%.每组设2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质量3.8 g的凡纳滨对虾50尾,养殖42 d.试验结果表明,B、C、D组凡纳滨对虾的体质量、体长、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E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肌肉蛋白质、脂肪、灰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E组水分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处理间红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随着鲜活蝇蛆比重增加呈逐渐下降态势,E组ACP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其他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除B组AKP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他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用少量鲜活蝇蛆替代对虾配合饲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类芽孢杆菌和双歧杆菌为益生菌,添加到凡纳滨对虾(平均体质量3.45g)的饲料中,饲养28d(水温25~27℃,盐度25~26,pH 7.8~8.1,溶解氧6mg/L),采用南京建成试剂盒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研究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益生菌能够显著提高对虾血清过氧化物酶(对照组43.22U/mL,试验组76.33U/mL)、超氧化物歧化酶(对照组60.61U/mL,试验组101.18U/mL)、一氧化氮合酶(对照组7.54U/mL,试验组12.44U/mL)、酸性磷酸酶(对照组0.0446U/mL,试验组0.0574U/mL)和碱性磷酸酶(对照组0.0183U/mL,试验组0.0236U/mL)的活性(P0.01),明显改善对虾肠道的菌群组成,从而提高对虾抵抗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不同抑制剂对凡纳滨对虾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凡纳滨对虾不同部位多酚氧化酶(PPO)活力的差异,并研究了抗坏血酸、曲酸、4-己基间苯二酚、葡萄糖酸-δ-内酯、植酸等抑制剂对对虾多酚氧化酶活力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对虾头胸部的PPO活力最高。其中,0.12 g/L曲酸、2 g/L 4-己基间苯二酚5、g/L植酸对对虾PPO活力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对虾处理30 min,抑制率分别为38%、36%、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