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研究选择一些可能参与斑马鱼性别决定相关的基因(cyp19a、cyp19b、gata4、dmrt1和wt1),通过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各个基因在斑马鱼发育不同时期(64细胞期(2h)、256-512细胞期(2.5h)、囊胚球体期(4h)、30%外包(4.6h)、50%外包(5.2h)、75%外包(8h)、胚孔封闭期(10h)、10-15体节期(15h)、成型期10-20 (32h)、孵化期(60h)、幼苗期(120h)、7天、10天、12天、14天、16天、18天、20天、22天、24天、26天、28天和30天)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yp19a与cyp19b基因随着胚胎的发育表达量逐渐增加,在28天-30天达到最高;gata4基因在胚孔封闭期表达量最高随后降低;dmrt1基因在30%外包期表达量最高随后逐渐递减;wt1基因在10-15体节期表达量最高随后逐渐递减并保持稳定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鳜免疫球蛋白 D 重链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RACE-PCR和RT-PCR方法获得鳜(Siniperca chuatsi)膜结合型免疫球蛋白D(Membrane-bounded IgD,mIgD)重链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鳜mIgD的cDNA全长为3358bp,其5l非编码区包含30bp,3l非编码区包含337bp;开放阅读框包含2991bp,编码996个氨基酸,基因结构为VDJ-μ1-δ1-δ2-δ3-δ4-δ5-δ6-δ7-TM。鱼类IgD恒定区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鳜mIgD存在半胱氨酸和色氨酸保守位点,与其他鱼类IgD的相似性在37%~72%之间。用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构建的鱼类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系统发育树表明,鱼类IgD形成独立的一支,鳜mIgD与牙鲆和庸鲽IgD聚为一支。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鳜mIgD的mRNA主要分布于外周血白细胞、胸腺、头肾、中肾和脾脏中。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育珠对壳基质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开展了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N19和Prismalin-14基因在育珠贝和非育珠贝中的荧光定量表达研究。结果显示,N19和Prismalin-14在育珠贝与非育珠贝的闭壳肌、肝胰脏、性腺、肠、鳃等组织中均无表达,在外套膜均有表达;N19在珍珠囊表达,而Prismalin-14则不表达。N19勺Prismalin.14在育珠贝外套膜的表达量均大于非育珠贝,表明育珠可能对某些壳基质蛋白的表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Prismalin-14在育珠贝外套膜的表达量最高(P〈0.01),是非育珠贝外套膜Prismalin-14的1.23倍,是育珠贝外套膜N19的25.04倍,是非育珠贝外套膜N19的41.04倍,推测在珍珠贝生长过程中,对Prismalil7-14的需求量可能比N19大。N19在育珠贝珍珠囊中表达量最高(P〈0.01),是育珠贝N19外套膜的11.58倍,是非育珠贝外套膜的18.97倍,推测在珍珠形成的过程中,对N19的需求量可能比贝壳自身生长对N19的需求量大。  相似文献   

4.
草鱼免疫球蛋白M重链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用RACE-PCR方法扩增出草鱼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 分泌型的重链全长cDNA.其cDNA全长为1 940 nt,包含5'非编码区20 nt,3'非编码区189 nt,开放阅读框1 731 nt,编码576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草鱼IgM与鲤的相似性高达68%,与斑马鱼、斑点叉尾鱼回、鳜以及大西洋鳕的相似性分别为61%、43%、33%和30%.ClustalX比对结果显示:草鱼IgM中存在半胱氨酸和色氨酸的保守位点.进化分析表明,草鱼IgM与斑马鱼的IgM聚为一枝.荧光定量PCR显示草鱼IgM的mRNA主要在头肾、中肾和脾脏中表达,表明了这三个免疫器官是IgM表达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5.
采用垂直聚丙烯酰胺平板电泳技术对大斑马鱼的眼、肌肉、鳃、尾鳍、卵巢5种组织器官的5种同功酶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脂酶(EST)、苹果酸脱氢酶(MDH)、苹果酸酶(MEP)在眼、肌肉、鳃、尾鳍、卵巢都有表达;过氧化物酶(POX)仅在眼睛和鳃中表达;三磷酸腺苷酶(ATP)除眼睛外其它4种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  相似文献   

6.
应用同源克隆和RACE-PCR方法获得大鳍鳠免疫球蛋白轻链3型(IgL3)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分析了该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大鳍鳠IgL3的cDNA全长为947 bp,包含5非编码区58 bp,3非编码区184 bp,开放阅读框705 bp,编码234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质序列分为可变区(VL)和恒定区(CL)。VL被进一步划分为4个骨架区(FR)和3个互补决定区(CDR)。大鳍鳠与其它6种硬骨鱼类免疫球蛋白轻链L3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大鳍鳠氨基酸序列与斑点叉尾IgL3型(F型)的相似性最高,为68.8%,与南极鱼IgL3型的相似性最低,为47.2%。进化树分析表明,大鳍鳠IgL与斑点叉尾IgL3型(F型)聚为一支并与其它硬骨鱼类IgL3型聚为一簇,明显与L1和L2进化支不同。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大鳍鳠IgL3基因主要在头肾、脾脏和血细胞中转录表达;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头肾、脾脏和血细胞IgL3基因转录表达量有显著上升。研究表明,头肾、脾脏和血液是大鳍鳠IgL3型基因主要的表达器官,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三氯生(TCS)对于硬骨鱼类的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雄性斑马鱼(Danio Rerio)为试验动物,采用半静态水体接触染毒法,将斑马鱼分别置于质量浓度为17、34和68μg/L的TCS溶液中,并设计空白对照组,42 d后,对鳃组织进行采样,利用普通PCR和RT-qPCR技术分析雄性斑马鱼鳃组织凋亡基因Bcl-2、Bax、MDM2、p53的表达量。研究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Bax和p53基因在TCS处理组中的表达量都出现了下调趋势,且在68μg/L的TCS处理组中表达水平显著下调;Bcl-2在各TCS处理组中无显著变化;MDM2基因在34μg/L和68μg/L TCS处理浓度组中表现为极显著上调。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TCS对雄性斑马鱼鳃组织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脂多糖(LPS)对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海洋贝类幼虫变态所产生的作用,深入了解影响厚壳贻贝附着变态的因素,本实验使用不同浓度的LPS直接刺激厚壳贻贝幼虫,观察其对幼虫附着变态的直接作用;同时在海假交替单胞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的LPS,分析生物被膜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及变化后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浓度的LPS均可直接诱导厚壳贻贝幼虫的变态;10.0mg/L浓度LPS处理后的生物被膜其细菌密度、膜厚度明显降低,且膜厚度降低了12.1%,胞外产物中多糖、脂类显著增加,其中代表性多糖可拉酸的含量增加了35.4%,同时其对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也提高了53.3%。因而,在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过程中,LPS具有直接诱导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控生物被膜胞外物质,特别是可拉酸的生成,间接影响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本研究成果对海洋细菌互作关系研究、厚壳贻贝养殖产业的改善以及海洋防污技术研发具有重要推动价值。  相似文献   

9.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禁食对体质量为(100+1)g的1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生长和肝脏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I)mRNA表达丰度的影响.在为期6周的实验期间,对照组每天表观饱食投喂2次;禁食组禁食3周后恢复投喂3周.实验期间对照组鱼体质量和体长逐渐增加.6周后,对照组鱼体增重率为10.99%,体长增加率为3.07%.禁食组禁食3周期间,鱼体质量下降了5.08%、体长减少了1.79%.同时肝组织IGF-I mRNA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禁食结束时仪为对照组的29.93%.恢复投喂2周后肝组织IGF-I mRNA的表达量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鱼体质量为实验初始水平的98.54%,体长为实验初始水平的99.03%;恢复投喂3周后,禁食组鱼体质量、体长恢复到实验初始时水平(P>0.05),但仍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肝组织IGF-I mRNA的表达丰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显示,禁食使大口黑鲈体质量、体长下降,同时肝组织IGF-I mRNA表达丰度也随之降低;而恢复投饲后,其生长、肝脏IGF-I mRNA的表达丰度也逐渐恢复.研究表明,鱼类的营养状况、生长和与IGF-I mRNA的表达之间存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禁食对体质量为(100±1)  g 的1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生长和肝脏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mRNA表达丰度的影响。在为期6周的实验期间,对照组每天表观饱食投喂2次;禁食组禁食3周后恢复投喂3周。实验期间对照组鱼体质量和体长逐渐增加。6周后,对照组鱼体增重率为10.99%,体长增加率为3.07%。禁食组禁食3周期间,鱼体质量下降了5.08%、体长减少了1.79%。同时肝组织IGF-ⅠmRNA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禁食结束时仅为对照组的29.93%。恢复投喂2周后肝组织IGF-ⅠmRNA的表达量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鱼体质量为实验初始水平的98.54%,体长为实验初始水平的99.03%;恢复投喂3周后,禁食组鱼体质量、体长恢复到实验初始时水平(P  >  0.05),但仍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  0.01);肝组织IGF-ⅠmRNA的表达丰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果显示,禁食使大口黑鲈体质量、体长下降,同时肝组织IGF-ⅠmRNA表达丰度也随之降低;而恢复投饲后,其生长、肝脏IGF-ⅠmRNA的表达丰度也逐渐恢复。研究表明,鱼类的营养状况、生长和与IGF-ⅠmRNA的表达之间存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采用同源克隆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从多鳞铲颌鱼雄生殖腺中首次克隆得到核糖体蛋白L34 3’末端cDNA序列。该3’末端cDNA序列长297bp,预测开放阅读框为162bp,编码53个氨基酸的蛋白质,经BLAST比对,该cDNA序列与斑马鱼、斑点叉尾鱼回、非洲爪蟾、大西洋鲑同源率达到82%~85%。利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核糖体蛋白L34mRNA在多鳞铲颌鱼组织中的表达,以及注射激素后在生殖腺中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核糖体蛋白L34基因在多鳞铲颌鱼雄生殖腺中特异性表达;核糖体蛋白L34在雌性生殖腺、心、脑、鳃、肠和肌肉中表达量较少,其中在雌性生殖腺表达量最低,雄性生殖腺表达量高于雌性生殖腺、肝、心、脑、鳃、肠、肌肉、脾,差异极显著(P0.01)。在雄性生殖腺注射甲基睾丸酮后,核糖体蛋白L34基因的表达量对照组高于注射组,差异显著(P0.05),在雌性生殖腺注射雌二醇后,核糖体蛋白L34基因表达量对照组高于注射组,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2.
内参基因在虾夷扇贝定量PCR中表达稳定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虾夷扇贝的β-actin、Glyceraldehydes-3-phosphate dehydrogen-ase、α-tubulin、Cytochrome b5、TATA box binding protein-associated factor、Elongation factor 1α共6个内参基因在饥饿胁迫下各组织、致病菌感染前后和水环境升温前后不同时间段血样中的mRNA表达情况。经geNorm程序统计分析,6个内参基因在上述处理中的表达稳定性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处理中适用的内参基因有所不同。为进一步开展虾夷扇贝基因表达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近江牡蛎HSC70基因对溶藻弧菌感染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注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感染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近江牡蛎6种不同组织器官(外套膜、鳃、消化腺、闭壳肌、心脏和血细胞)中HSC70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同时采用平板活菌计数法测定了近江牡蛎不同组织器官中溶藻弧菌菌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人工注射感染溶藻弧菌后,近江牡蛎6种组织器官中HSC70基因表达量均显著性升高(P<0.05),且随时间变化均呈现出先升高后恢复至对照水平的趋势;其中鳃组织中HSC70基因分别在第6小时和第72小时出现2次显著性高表达,且在第72小时的表达量高于第6小时(P<0.05)。在多数组织器官中,HSC70基因出现显著高表达后便急剧下降至对照水平,而在消化腺中高表达持续的时间长达18 h(第6 24小时)。在注射感染溶藻弧菌后第6小时,血细胞中HSC70基因的表达量达到峰值,接近于对照水平的15倍;而在其他组织器官中,该基因表达峰值仅为对照水平的2.5倍左右。人工注射感染溶藻弧菌后3 h,3种组织(消化腺、闭壳肌和血淋巴)中均能检测到溶藻弧菌的积累,其中闭壳肌中含菌量最高,6 h时闭壳肌中含菌量急剧下降,随后又增加并维持在一定水平直至72 h;消化腺中菌量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到达峰值后又逐步下降;血淋巴中,溶藻弧菌含量整体上随时间不断增加,到48 h稳定在较高水平。各组织中HSC70表达量与溶藻弧菌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尤其在溶藻弧菌攻击的靶器官(消化腺)中最为明显。由此可见,病原菌感染可以诱导近江牡蛎HSC70基因高表达,并且HSC70可能参与了机体抗病原菌感染的相关作用,这为进一步研究近江牡蛎HSC70基因在抗病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经过连续多代抗寒选育获得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耐寒品系为实验材料, 克隆了尼罗罗非鱼水通道蛋白基因(AQP1)cDNA序列, 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方法探讨了低温胁迫对罗非鱼AQP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尼罗罗非鱼AQP1 cDNA长度为1 098 bp, 包含36 bp5′端非翻译区序列、783 bp开放阅读框(ORF)279 bp3′非翻译区序列, 编码261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 各物种间AQP1序列的同源性较高(96%~59%)。聚类分析表明, 尼罗罗非鱼首先与同属鲈形目丽鱼科的斑马拟丽鱼(Maylandia zebra)聚在一起, 再与其他硬骨鱼类聚为一类。实时荧光定量PCR 结果表明: 水温从30℃逐渐降到10℃过程中, 肌肉和肝组织AQP1基因的表达量从20℃开始均逐渐下调。其中肌肉组织中, 30℃时的表达量相比, 耐寒品系在20℃时表达量大幅度下调, 当水温为15℃, 其表达量下调幅度为22.16倍。当水温降到10℃, 其表达量下调了107.73倍。而对照组AQP1基因的表达量在15℃, 下调幅度为5.38倍。当水温达到10℃, 其表达量下调幅度为11.30倍。结果分析显示, 耐寒品系与对照组AQP1基因在低温条件下的表达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肝组织中, 当水温降到15℃, 耐寒品系和对照组的表达量下调幅度分别为3.38倍、1.42倍。水温降到10℃, 其表达量上调幅度分别为18.85倍、9.01倍。结果分析表明, 温条件下耐寒品系与对照组AQP1基因在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 AQP1表达对温度敏感, 耐寒品系较高的耐寒能力与其在低温条件下的肌肉组织大幅上调表达有关。由此可见, AQP1基因在罗非鱼低温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是潜在的研究罗非鱼耐寒机制的候选基因之一, 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罗非鱼的耐寒分子机制和开展鱼类抗逆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在吡喹酮代谢过程中,鲫血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m RNA表达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以体重为(80±10.5)g的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动物,单剂量(10 mg/kg)口灌吡喹酮(praziquantel,PZQ)后,在鲫血液中选取β-actin为内参基因,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不同时间点鲫血MPO m 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了吡喹酮在鲫鱼体内的血药浓度,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吡喹酮能够迅速进入血液,并被快速消除,药时数据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在1 h时,血液中吡喹酮的浓度达到最大值,为2.85?g/m L,96 h后血液中检测不到吡喹酮;灌药后,MPO基因表达量随时间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 h时髓过氧化物酶表达量最高。此外,0.25 h、0.5 h、1 h、3 h与6 h组与对照组差异性极显著(P0.01),12 h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48 h与96 h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MPO m RNA相对表达量与血液中吡喹酮的浓度之间相关系数r=0.96,为高度相关,并且推测MPO可能参与吡喹酮的氧化代谢。结论认为:(1)MPO m RNA相对表达量的升高与外源性药物吡喹酮的摄入有关。(2)血液中吡喹酮的残留量与MPO m RNA相对表达量线性相关。本研究旨在提供一种从分子水平评价水产动物体内药物残留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高温胁迫下条斑紫菜叶状体HSP70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条斑紫菜叶状体在25℃高温胁迫下PyHSP70-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定量分析显示PyHSP70-1基因表达受到高温胁迫的显著诱导。在持续高温胁迫下,PyHSP70-1表达量在8 h时达到最大,此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对照差异显著。在短暂高温胁迫结束后PyHSP70-1表达量最大,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其mRNA量逐渐减少,在恢复的24 h时间内,mRNA量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结果表明PyHSP70-1是诱导型HSP,受热激诱导表达,在热激胁迫中维持细胞蛋白与膜的稳定,对细胞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 Bcl-2)基因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凋亡调控基因,在内源性细胞凋亡通路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实验利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PmBcl-2-like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实时定量PCR(qPCR)技术分析了PmBcl-2-like在马氏珠母贝不同组织、不同发育时期以及不同免疫刺激后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PmBcl-2-like cDNA全长为2 180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650 bp,共编码54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1.62 ku;结构域预测分析表明PmBcl-2-like含有Bcl-2家族典型的BH1-4结构域;多序列比对以及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PmBcl-2-like与其他物种的相似度较高,保守性较强;荧光定量结果表明PmBcl-2-like在马氏珠母贝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鳃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性腺,表达量最低为中央膜区;在胚胎期表达量较高,受精卵时期表达量最高。机体受到脂多糖(LPS)刺激后,相对表达量在24 h达到最高,72 h降到最低,最高约为最低的2.5倍;肽聚糖(PGN)刺激后,相对表达量在6 h达到最高,48 h降到最低,最高约为最低的7.28倍;聚肌胞苷酸(Poly:IC)刺激后,相对表达量在3 h达到最高,12 h降到最低,最高约为最低的6.49倍。研究表明,PmBcl-2-like可能在马氏珠母贝发育和免疫防御反应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3,3'-二甲基联苯胺对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的表观毒性影响.试验证明4.32 mg/L以上高浓度的二甲基联苯胺都能导致斑马鱼受精卵发生卵黄凝聚,使胚胎发育终止而死亡.低浓度下2.16 mg/L的二甲基联苯胺对斑马鱼受精卵的发育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但有近一半的胚胎存活,这可能是影响其胚胎发育成活的一个临界浓度;还发现低...  相似文献   

19.
孔文迪  陈曦  杨金先  葛均青 《水产学报》2024,44(4):049429-1-049429-8

为建立美洲鳗鲡腺瘤病毒 (AEAdoV)的检测方法,根据AEAdoV福建株 (AEAdoV-FJ)的superfamily 3 helicases (S3H)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AEAdoV的普通PCR和qPCR检测方法;进一步评价检测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及重复性,利用2种方法对美洲鳗鲡“出血性烂鳃”病料进行了检测,并对美洲鳗鲡体内不同组织的病毒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普通PCR扩增的目的片段长度约300 bp,利用其构建的qPCR质粒标准品,其拷贝数与qPCR阈值循环数(Ct)线性关系良好,线性范围广,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达到0.999,扩增效率为105.067%。建立的普通PCR法和qPCR的最低检测AEAdoV拷贝数分别为100个和10个。2种方法均可特异性检测AEAdoV,而对蛙虹彩病毒 (RGV)、鳗鲡疱疹病毒 (AngHV)、鲤疱疹病毒 (KHV)、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WSSV)、日本鳗鲡内皮细胞坏死病毒(JEAdoV)和花鳗鲡腺瘤病毒(MEAdoV)均无扩增反应。qPCR法的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表明其重复性良好。临床应用结果显示,35份美洲鳗鲡“出血性烂鳃”病料,采用普通PCR法的AEAdoV检出率为82.8%,而qPCR法的AEAdoV检出率为97%。对美洲鳗鲡不同组织的病毒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心脏、肝脏、鳃、鳍的AEAdoV相对含量较高,而黏液、皮肤和脾脏的病毒含量相对较低。研究表明,建立的AEAdoV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普通PCR和qPCR检测方法,证实AEAdoV与美洲鳗鲡“出血性烂鳃”病密切相关,且在感染鳗鲡主要组织中都存在。实验结果对于研究AEAdoV的致病性,开展其流行情况和病原学情况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室内半静水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0 gL-1、5 gL-1、10 gL-1、50 gL-1和100 gL-1)的0#柴油水溶液(WSF)胁迫15 d和清洁海水恢复7 d中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外套膜与内脏团组织中CYP4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变化。2-△△Ct法分析结果表明,CYP4基因在翡翠贻贝外套膜和内脏团中均有表达,WSF胁迫对其表达水平有明显的诱导作用,且表达水平具有组织差异性;内脏团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外膜套,两组织CYP4基因相对表达水平随着WSF胁迫时间的延长,整体呈现出先诱导后抑制再诱导的波动变化趋势,其中50gL-1浓度组表现最为显著(P0.01)。WSF胁迫解除后外套膜与内脏团CYP4基因相对表达水平迅速下降,部分浓度组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