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分析盐碱地油葵在不同脱硫渣处理下其根际与非根际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氨化细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固氮菌、硝化细菌生理类群的区系动态变化,研究盐碱地油葵对不同脱硫渣处理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脱硫渣施用量的增加,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及4类生理细菌类群的数量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脱硫渣为1.5 t/hm2时,每克干土中细菌数量为1.81×106个,放线菌的数量为3.62×105个,氨化细菌为9.37×105个,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为95.01×104个,固氮菌为15.71×103个。真菌呈现出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适宜的脱硫渣施用量有利于油葵根际细菌、放线菌及4类细菌生理类群数量的提高,过高则微生物数量下降;施用脱硫渣前后,各微生物类群都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  相似文献   

2.
对秦岭西段北坡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显示: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下土壤微生物总量为1.44×107~7.52×109CFU/g干土,其中细菌占总数的87.99%~99.96%,真菌占总数的0.01%~0.16%,放线菌占总数的0.01%~0.23%;土壤上中下3层微生物总量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其中表层数量最多,中层次之,下层最少。小陇山不同林型下土壤微生物共有27菌属,其中细菌有15属,真菌有9属,放线菌有3属。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种属比人工林微生物种属多,功能菌的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溶磷菌好气性固氮菌解钾硅酸盐细菌好气性纤维分解菌;针阔混交林下土壤中的功能菌群数量最多,红豆杉林下土壤中的功能菌群数最少,人工林下的功能菌群数基本少于自然林下的功能菌群数。混合林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其次是油松、华山松林,白皮松林下的土壤微生物物种丰富度最低;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幅度较大,说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微生物差异较大。土壤微生物物种均匀度与土壤微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一致,混交林大于纯林,自然林大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方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5种栽培措施及3种施氮量水平对小麦根区根外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覆膜条件下小麦根区、根外细菌在3种施氮水平下的平均数量高于常规条件(即10.7×106个/g·土覆膜根区>7.0×106个/g·土常规根区和7.5×106个/g·土覆膜根外>6.1×106个/g·土常规根外),而且覆膜和常规2种栽培模式下根区细菌的平均数量均高于根外细菌的平均数量.②5种栽培模式下根区真菌数量(×103个/g·土)按覆膜(4.0)>常规(3.0)>覆草(1.0)>补灌、垄沟(0.6)排列,而根外真菌数量差异不显著;只有覆膜时表现为根区真菌数量高于根外(4.0×103个/g·土>3.1×103个/g·土),其余4种栽培模式均为根外真菌数量高于根区.⑧覆膜、覆草、补灌和垄沟4种模式下根区放线菌在3种施氮水平下的平均数量均高于常规条件(31.1×105~33.2×105个/g·土>20.7×105个/g·土),而根外放线菌数量差异不显著;常规条件根区放线菌数量低于根外,其余4种模式均为根区高于根外放线菌数量.④小麦根外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根区真菌和放线菌在N16时数量最高(分别为2.1×103和32.8×105个/g·土),根区细菌则在N8时较N0和N16的数量高,即随施氮量的增加,根区微生物数量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明四川省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情况,本文研究了洪雅县巨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类群数量和类群组成。结果表明巨桉人工林地细菌生理类群数量巨大,最多时达到6·996×106个/g,组成合理,类群丰富,有一定的季节变化,总体上以好气性固氮菌、根瘤菌、氨化细菌和有机磷分解菌为细菌优势种群;同农耕地和青冈次生林地相比,有明显的数量和种类组成的优势。巨桉人工林地放线菌90%以上是链霉菌属,链霉菌属各组成类群特点为数量大,种类全,且有一定的土壤层次变化。巨桉人工林地真菌的种类不多,青霉属和曲霉属在所有样地和土层中都有出现,且为所有样地和土层的优势种群。巨桉作为优良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和脆弱生态系统恢复树种,表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人工林的选择、防护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从吉安市与鹰潭市的疏草荒地、人工林、天然林地的不同深度采集土样,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结果]天然林地0~10cm土层的细菌数低于10~20cm,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微生物数量、种类减少,且与土壤养分变化显著相关。同一深度下,天然林的微生物菌落和数量比人工林的多。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微生物数量都与疏草荒地存在显著差异;吉安人工林与天然林的细菌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鹰潭的存在显著差异;人工林与天然林的真菌数量不存在差异;天然林与人工林的放线菌有显著差异。[结论]天然林的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类最多,然后是人工林、疏草荒地。天然林土壤肥力高于人工林,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广西主要蔗区宿根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宿根蔗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总体上表现为:细菌>真菌>放线菌。但宜州市和北海市土壤中真菌数量>放线菌;崇左市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相当。  相似文献   

7.
不同培肥方式对菜田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求不同培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对沈阳农业大学蔬菜长期定位施肥土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肥和低浓度氮肥配施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土壤真菌数量为1.12×105个·g-1干土,土壤细菌数量为3.41×107个·g-1干土,土壤放线菌数量为2.44×106个·g-1干土;提高土壤真菌的多样性(1.8778)和均匀度(0.8497).单施高浓度氮肥显著降低土壤真菌(8.99×104个·g-1干土)、细菌(5.91×106个·g-1干土)和放线菌(6.72×105个·g-1干土)的数量,真菌群落的多样性(0.6772)和均匀性(0.4273)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11年生马尾松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6类不同岩性发育的土体上11年生马尾松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6类土体上马尾松土壤微生物的组成无明显差异,经鉴定有细菌9个属、真菌6个属和放线菌2个属;(2)6类土体上马尾松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之间有明显差异,石英砂岩(198.58×105个)>玄武岩(117.55×105个)>第四纪红色黏土(102.43×105个)>长石石英砂岩(86.98×105个)>煤系硅质砂页岩(80.24×105个)>变余砂岩(69.86×105个);而在微生物总量中,则均以细菌的数量占优势,超过90%以上;微生物的数量随季节发生变化,根外土壤与根际土壤之间以及微生物各类群之间的变化呈不同的趋势;(3)各土体之间马尾松土壤微生物根际效应存在着明显差异,其变化范围是4.67~92.96.  相似文献   

9.
利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对洛阳市土壤微生物数量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洛阳市土壤微生物总量为134.5×104个/g(鲜土),其中细菌最多,125.0×104个/g(鲜土),放线菌次之,92.4×103个/g(鲜土),真菌最少,30.5×102个/g(鲜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10年限日光温室最多,173.3×104个/g(鲜土),粮田次之,139.6×104个/g(鲜土),露地菜田最少,107.7×104个/g(鲜土)。从2月到4月,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真菌的属级鉴定表明,粮田中真菌种类最多,且从2月到4月迅速增加,日光温室中真菌种类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以冀北山地6种不同密度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分边缘不同距离土壤微生物数量,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林缘土壤微生物数量大小排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不同密度林缘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数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从距林分边缘0~30m处,土壤中放线菌和细菌数量呈明显的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根据定位观测数据,对海南文昌滨海台地3种典型森林(椰子林、相思林和木麻黄林)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滨海台地3种森林类型中,微生物总量表现为椰子林相思林木麻黄林;细菌数量以椰子林土壤最高(3 144.67×10~4 CFU·g~(-1)),分别为相思林、木麻黄林的1.99倍和2.56倍;真菌数量以相思林最高(46.12×10~4 CFU·g~(-1)),分别为椰子林、木麻黄林的2.61和1.37倍;放线菌数量以椰子林最高(413.84×10~4 CFU·g~(-1)),分别为相思林、木麻黄林的3.32和1.42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数量,以细菌所占比例最大,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小。除椰子林真菌数量外,3种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与土层深度呈线性负相关。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椰子林中,土壤全氮和有机碳是影响微生物数量的主要土壤因子;相思林中,全氮和pH值是影响微生物数量的主要因子;木麻黄林中,全氮和全磷是影响微生物数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微生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江西省吉安市蔬菜大棚地为样地,通过对蔬菜大棚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计数和鉴定来初步研究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结果显示:大棚使用年限长,微生物总含量一般较高,棚龄18年的微生物总数为4.432×109cfu/g,棚龄5年的微生物总数为2.303×109cfu/g;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及种类与土壤的养分尤其是土壤的有机质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微生物数量愈大,土壤微生物活性越高,肥力亦大。土壤中的三大类主要微生物以细菌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地区不同林型土壤特性及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长白山金沟岭林场的原始林、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杨桦次生林,以及53和39年牛的人r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同时以草地为对照试验区,分析了不同林型枯落物的小存鹫及持水特性、土壤水分物卿性质以瞍土壤蓄水量。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楠落物的现存量存28.96~56.42t/hm^2之闸,原始林梢落物跳仔量最人,为5642、/hm^...  相似文献   

14.
王冠玉  黄宝灵  唐天  吕成群  韦立秀  王劲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696-15698,15701
[目的]对广西现代林业科技园优良树种展示区的5种林地:灰木莲8年生(G1)、灰木莲45年生(G2)以及对照林地桉树林(CK1)、杉木林(CK2)、相思林(CK3)的0~20cm土层的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土壤生物试验法和土壤酶活性方法进行分析测定。[结果]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表现为CK2〉CK3〉G1〉G2〉CK1;真菌数量表现为CK1〉CK2〉G2〉CK3〉G1,放线菌数量表现为CK1〉CK2〉G2〉G1〉CK3;微生物总量表现为CK2〉CK3〉G1〉G2〉CK1。[结论]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数量,以细菌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放线菌、真菌;各林地蛋白酶活性差异显著,果聚糖蔗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新疆天然胡杨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新疆天然胡杨林土壤微生物类群的生态分布情况,该文研究了幼龄林、中壮林、过熟林、衰亡林4个不同发育阶段胡杨林内的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的数量和类群组成.结果表明:4种林地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有明显差异,不同土壤层的微生物数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其中以31~40 cm范围内为最少.细菌在不同胡杨林的各个土层中均有分布,数量明显高于放线菌和真菌,而在部分林地内的土层中,没有分离到放线菌和真菌.在林地内共分离出土壤真菌11属,其中,曲霉属为4个不同发育阶段胡杨林土壤中的优势菌属.   相似文献   

16.
合理的森林恢复方式能提高植物多样性,进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我国南方红壤区研究了3种典型森林恢复方式(引进种恢复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本地种恢复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和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的植物区系构成和植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1)湿地松人工林有155种植物,隶属66科118属,马尾松人工林有137种植物,隶属59科97属;天然次生林有226种植物,隶属86科160属,3种森林恢复方式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科属明显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的优势物种和天然次生林更相似;(2)天然次生林的植物区系基本构成、植物区系类型种类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并且天然次生林的温带成分比例高于湿地松人工林;(3)恢复方式对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天然次生林的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明显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两种人工林之间差异不显著;(4)3种森林恢复方式的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相比湿地松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的植物群落组成与天然次生林更相似.总之,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多样性高于人工恢复的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本地种马尾松人工林在维持区域植物群落结构功能上优于引进种湿地松人工林.  相似文献   

17.
张宏霞  沈育伊  郭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82-15783,15786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9年后3种不同造林模式和农田对照的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退耕模式下,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细菌和放线菌的平均值都是农田对照>经济林型>乔草型>乔木型,而真菌表现为乔草型>乔木型>经济林型>农田对照。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变化趋势是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结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增强了微生物的活性,促进了主要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巩固退耕还林(草)后续工程可改善土壤肥力;乔草型造林模式比单一树种造林模式(乔木型和经济林型)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8.
岩溶与非岩溶区不同林分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明确不同地质条件下、不同林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为今后深入探究岩溶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以云南建水岩溶与非岩溶区人工桉树林、人工云南松林和天然次生林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探究不同地质、不同林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与土壤酶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表明,在相同地质背景条件下,两种不同人工林土壤中桉树(阔叶林)与云南松(针叶林)放线菌的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天然次生林微生物数量为18.2×105 cfu/g。受地质条件、植被恢复模式等影响,各样地土壤酶活性各异。相关分析表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放线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脲酶、酸性磷酸酶、碳酸酐酶、过氧化氢酶4种酶活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结论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物质的转化受地质条件、林分差异和恢复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接种微生物壮秧剂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苗床培养试验,研究了在低磷土壤上(石灰性黑钙土),接种微生物壮秧剂对水稻秧苗吸收氮、磷、钾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接种抗生菌5406和溶磷菌P77的壮秧剂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秧苗冠部氮、磷、钾的含量和吸收量,增加了根部氮、钾的含量和吸收量,减少了根部磷的含量和吸收量。研究表明,试验各处理中,P4处理(接种P77,浓度为5×107cfu/g)效果最好,其次是P2处理(接种5406,浓度为5×107cfu/g),即在壮秧剂中接种P77的效果好于5406,并且接种浓度为5×107cfu/g时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黄瓜再植病害的发生机理。[方法]选择种植年限分别为13、、5、7和8年的日光温室,采集0~20 cm根区耕层土壤,测定微生物类群和数量。[结果]连续种植5年的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达2.2×108cfu/g(干土);8年的最少,为2.7×107cfu/g(干土)。细菌占微生物总量的97%以上。随连作年限的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第5年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17×108和1.92×106cfu/g(干土);真菌数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呈增长趋势。随连作年限的增加,氨化细菌、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在连作5、3和3年达到最大值,而硝化细菌数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急剧下降。[结论]黄瓜连作显著地改变了根际微生物区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