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新研制的防治细菌性疾病的蚕药“蚕保一号”为液体制剂,成品加水稀释给蚕添食可防治蚕病。试验表明:给蚕添食1000mg/L的“蚕保一号”水剂,治疗细菌性疾病效果达95%以上;一次性给蚕预服500mg/L“蚕保一号”2~4h后,预防细菌性蚕病效果平均为60%以上。蚕期使用,对蚕的生理以及茧质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丹东位于辽宁省东部,境内低山丘陵广布,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0%。左右,水热条件比较适宜,具备了柞蚕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区域内的柞林面积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占全市林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总计约33.3万hm~2。解放以来,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口对蚕场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蚕场沙化。蚕场环境恶化,蚕场沙化的次生灾害频频发生,其范围越来越广,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损失也越来越大,这些,早巳引起人们普遍的注意和重视。蚕场沙化的概况蚕场沙化主要是指,蚕场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植被稀疏,植物群落单一;地被的机械组成粗化,矿石裸露,有机质  相似文献   

3.
以0.2%的硫酸锌喷洒桑叶用来饲蚕,可以提高蚕体血液中氨基酸总量,增加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提高成虫的授精率及产卵量。统计分析结果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集约养蚕技术体系生态效能不足,蚕业生产废弃物污染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在集约养蚕技术体系构架上,以桑树年生物合成总干物质利用率为衡量指标,采用技术生产力效能与生态效能平衡集合评价方法,对集成到生态蚕业技术体系内的各单项技术进行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效"平衡评价;应用蚕业资源物质生产利用技术模式和回流利用技术模式,优化蚕业资源物质流向利用方式,控制生产过程废弃物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程度,形成以桑枝食用菌产业化生产链、蚕沙沼气治污和缫丝生产废水循环利用链为构架的生态蚕业技术体系。生态蚕业技术体系在秦巴山区农村应用以来,有效提高了蚕业生产技术的生态效能,蚕业资源物质生产利用效率提高了20.8%,回流利用效率达52.9%,环境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达70.4%,排放废水的CODCr(采用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测定出的化学需氧量)<85 mg.L 1,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有效减轻了蚕业生产污染农村环境的程度,改善了秦巴山区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5.
蚕育种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蚕育过程的有关信息,经收集,提炼,分析,设计出蚕育种信息收集,处理的多种方案。采用FoxBASE2.1程序设计方法,在IBM PC386微机上研制的系统软件,具有对蚕育种信息的存贮、修改、查询、分析统计等功能。该系统为提高蚕种效率,提高蚕育种品质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蚕砂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以蚕砂为原料,从中提取叶绿素的方法和工艺;以及以提取叶绿素后的蚕砂渣为原料生产发酵饲料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平  钟茂北 《南方农业》2010,(4):41-41,46
分析重庆市永川区发展蚕业循环利用的优势和成效,总结永川区发展蚕业循环利用的几种模式,最后指出充分利用现有桑树资源进一步发展种养殖业生产桑枝食用菌、蚕沙饲养龙虾、桑园种草养兔等蚕业综合开发,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蚕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属于典型的半结构化、多层次、多目的的决策支持系统。本文主要探讨蚕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构建方法,它包含了蚕业生产方面数据库的设计,包含了构建在此基础上的决策支持系统模型库、知识库的功能特点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木薯蚕南一品种,从五龄起蚕至化蛹第一天血液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五龄起蚕血液蛋白质含量为30.4mg/ml,摄食木薯叶一天后,反而略有下降,为29.2mg/ml,第三天后回升,第五天开始急剧直线上升,吐丝时达最高量96.4mg/ml,为起蚕时含量的三倍多,预蛹期逐渐下降,化蛹第一天下降幅度最大。电子显微镜观察五龄第四天脂肪体细胞,细胞质内只见脂肪球,未见蛋白质颗粒。证明五龄期脂肪体合成蛋白质后释放到血液中,化蛹期血液蛋白质又转输入脂肪体,脂肪体由合成蛋白质部位转变为蛋白质贮藏部位,符合昆虫变态与蛋白质代谢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柞蚕养殖是宽甸特色产业,宽甸县现有柞蚕场大约是4万hm2,约占林地面积的20%左右,由于近年来掠夺性开发,导致大部分蚕场出现了土壤严重砂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部分蚕场丧失水源涵养的功能,土壤肥力降低.对宽甸县柞蚕场砂化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保持和促进柞蚕场生态平衡的治理措施,力求在最短时间内遏制水土流失,减缓蚕场砂化进程,使之形成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蚕场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形象展示家蚕生长发育特性及其饲养技术,使蚕农快速直观地了解家蚕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方法和关键饲养技术,采用Flash MX为主要开发工具,结合其他图像处理软件,以动画、画外音、文字、照片、图片等形式,动态模拟了家蚕的整个饲养过程,研发基于Flash的家蚕饲养学习系统。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并结合实际阐述了系统开发的主要技术及其关键技术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蚕沙堆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堆肥处理是蚕沙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对蚕沙堆肥系统和影响堆肥的主要因素,即含水量、温度、通风供氧、C/N比、堆肥产品大小、pH值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对广西现行9个蓖麻品种的产茧量性状进行了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蓖麻蚕品种其产茧量性状对环境的反应不一样。有两个品种属于对环境敏感的品种,其余7个品种属于对环境不敏感的稳定性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丝绸具有重要的经济与文化价值。为探究桑蚕品种对丝绸产地溯源模型准确率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桑蚕饲养试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椭圆联合置信区间(EJCR)测试探讨桑蚕从幼虫至吐丝结茧的不同发育阶段蚕体、蚕沙样本中4种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δ2H、δ18O)的变化趋势,并比较不同品种对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龄期蚕体的δ13C、δ15N、δ2H和δ18O值变化趋势不同,且不同龄期蚕沙的稳定同位素比值变化趋势与蚕体相似。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喂条件下,除少数龄期外,不同品种之间蚕体和蚕沙样本稳定同位素组成总体不存在显著差异,且蚕体和蚕沙样本的δ13C、δ15N、δ2H相关性较强。桑蚕品种可能导致蚕茧中单个稳定同位素出现较大变化,对δ13C、δ18O影...  相似文献   

15.
基于解模糊算法的蚕蛹图像恢复及雌雄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利用机器视觉技术识别雌雄蚕蛹过程中,因蛹体为非规则椭球体所带来的空间变化模糊造成蚕蛹图像中大量细节结构特征信息丢失,这极大地降低了雌雄蚕蛹识别的准确率。针对此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将复杂的空间变化模糊图像恢复问题化为多个简单的空间模糊图像求解的策略。首先根据蚕蛹图像的模糊图谱将图像划分为多个具有相似程度模糊的子图像区域;再利用 Lucy Richardson 方法对各子图像区域分别进行非盲反卷积解模糊;最后将恢复的各子图像进行拼合并使用双边滤波方法消除图像拼合误差,保证图像信息准确融合。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性能与目前所公认最优的 Shen 方法相比,能够得到更好的蚕蛹图像视觉质量,蚕蛹图像质量的定量评估指标——总变差均值(TVM)平均提高了22.8%,因此,该文方法具有更优的性能,能够有效消除空间变化模糊影响,恢复出更多的蚕蛹图像细节结构特征。利用基于霍夫变换理论的形状匹配算法对处理前和处理后的400颗蚕蛹成像图像进行了雌雄识别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原始未处理的蚕蛹图像,经该文方法处理后的蚕蛹图像,雌雄蚕蛹识别率提高了40.5百分点。该文方法对西葫芦、南瓜等类非规则椭球体果蔬图像也能够进行有效的图像质量改善,这充分显示了该文方法的广泛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Cocoon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ifty-two mulberry gardens with high, intermediate, and low silkworm cocoon productivities in the lower-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six China’s provinces of Jiangsu, Jiangxi, Anhui, Fujian, Hunan, and Hubei to determine the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of S from mulberry leaves to silkworm cocoons, and to evaluate the sulfur cycle (uptake and output) in the mulberry leaf-silkworm cocoon system with typical mulberry gardens in the lower-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China. The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of sulfur (TES) from mulberry leaves into silkworm cocoons in the high-productivity mulberry garden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 < 0.05) than that in the low-productivity gardens. For the high-productivity mulberry gardens the TES from mulberry leaves into the cocoon shel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5) than that for low-yield mulberry gardens. Producing 1 kg dry cocoon in mulberry gardens required uptake of about 20 g S, however 1 kg of dry cocoon only removed about 4 g S. Therefore, recycling of these organic wastes with silkworm cultivation was important for sulfur balances.  相似文献   

17.
蚕茧产地溯源是丝绸原产地溯源的基础.本研究为了探究蚕茧产地溯源最适方法,以不同产地的蚕茧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产区蚕茧的13C、15N、18O和2H同位素组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Fisher线性判别分析留一法交叉验证,最后建立蚕茧产地溯源模型.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蚕茧的δ13C、δ15N、δ1...  相似文献   

18.
The quality of mulberry leaf supports goo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ilkworm larvae. Mulberry leaves are hampered by the various detrimental diseases and pests. The mealy bu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sect pests of mulberry; its sap sucking nature may alter nutritive levels. An attempt was made to evaluate the macro and micro nutritive elemental levels in the infested leaves. There was a large variation of nitrogen, phosphorus, potassium, magnesium, manganese and molybdenum in almost all the varieties. There was a small difference in calcium, sulphur, iron, copper, boron and chloride. However, there was no change in zinc content in all the varieties of infested leaves. Disparity shown in majority of the macro nutrients in almost all the mulberry cultivars leads to variation in their quality. This feature of the leaves may hinder the goo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ilkworm, in turns producing low quality and poor yield of silk.  相似文献   

19.
X射线成像技术判别蚕茧性别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实现雌、雄蚕茧分开缫丝,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X射线成像技术的蚕茧性别判别方法。利用X射线成像装置获取蚕蛹图像,对蚕蛹图像预处理并提取7个形状特征后,分别采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和BP人工神经网络(BPANN)建立判别模型。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同一时期、同一品种不同时期、不同品种同一时期蚕茧的LDA判别模型性能优于BPANN判别模型;LDA模型识别正确率分别大于91.33%、86.73%、89.53%,BPANN模型识别正确率分别大于88.47%、81.97%、83.26%,且LDA模型判别时间(68.5 ms)远低于BPANN模型(503.6 ms)。研究结果可为蚕茧性别在线检测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