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类型和含水量玉米在储存期间理化性质和糊化特性的变化。选择半马齿型玉米(鲁单818)和马齿型玉米(金海5号),经过晾晒得到含水量分别为10%、13%、16%、19%的玉米,探究玉米在室内干燥环境中储存0、20、40、60 d后总淀粉、抗性淀粉、非抗性淀粉、总戊聚糖、水溶性戊聚糖和糊化特性的动态变化,以及相关的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植酸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2种类型玉米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植酸酶活力逐渐降低,且高含水量玉米的植酸酶活力高于低含水量玉米;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2种类型玉米抗性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非抗性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且高含水量马齿型玉米的抗性淀粉含量下降程度更大,非抗性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更高;2种类型高含水量玉米的总戊聚糖含量更高,低含水量玉米的水溶性戊聚糖上升程度更大;2种类型高含水量玉米的糊化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和回复值下降程度更大,糊化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上升程度更大,半马齿型玉米的糊化峰值时间更长,糊化温度更高。由此可见,高含水量(19%)储存方式能提高玉米植酸酶活力、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降低抗性淀粉含...  相似文献   

2.
不同糖类物质对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仔猪料生产中,玉米的熟化至关重要。然而,配方中糖类物质对玉米的熟化特性有一定的作用,旨在研究不同的糖类物质对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得出几种糖类物质(乳清粉、葡萄糖和蔗糖)和玉米混合物的黏度曲线。结果表明:随着乳清粉质量浓度的增加,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没有显著的变化(P0.05),糊化温度显著升高(P0.05),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谷底黏度和最终黏度显著降低(P0.05),但均呈现不规律的下降。回生值显著降低(P0.05),从而减缓老化速度。当蔗糖质量浓度2 g/mL时,峰值黏度显著升高(P0.05),蔗糖对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影响不显著(P0.05),但是蔗糖的加入却提高了玉米淀粉的回生值。葡萄糖显著提高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和破损值(P0.05),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和谷底黏度先升高后降低,糊化温度也随之增加,但影响不显著(P0.05)。当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2 g/mL时,回生值最大。因此,仔猪料的生产中要适当的提高加工温度,合理控制蔗糖的使用,选择适宜的葡萄糖添加量。  相似文献   

3.
文章旨在研究膨化加工对玉米中阿拉伯木聚糖含量的影响,及膨化玉米淀粉糊化度与阿拉伯木聚糖的相关性.在膨化机正常配置条件下,改变调质温度和膨化温度,制备不同梯度糊化度的膨化玉米.研究结果表明,调质温度或膨化温度升高,淀粉糊化度增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降低.淀粉糊化度与阿拉伯木聚糖呈线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淀粉糊化度的颗粒饲料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通过添加膨化玉米和改变调质温度来获得有较大差异淀粉糊化度的颗粒饲料。试验选用80头体重为30 kg左右的猪,分为4个处理组,饲粮为同一配方,Ⅰ组、Ⅳ组制粒调质温度分别为70℃和85℃;Ⅱ、Ⅲ组分别用20%、40%的膨化玉米替代普通玉米,制粒调质温度为70℃。试验结果表明,在1~4周小猪阶段,虽然4组的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Ⅱ组的料重比和Ⅰ组的日采食量明显好于其它3组,使得Ⅰ组、Ⅱ组日增重显著高于Ⅳ组(P0.05),高含量膨化玉米组和高调质温度组对小猪的生长性能没有表现出优越性,可能与饲料淀粉糊化度高造成颗粒较硬、较黏有关。在5~12周生长育肥猪阶段,虽然各组之间猪的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但Ⅲ组的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小,Ⅱ组的日采食量最高、日增重仅次于Ⅲ组,Ⅰ组日采食量、日增重和料重比表现最差,Ⅳ组好于Ⅰ组,说明提高饲料的淀粉糊化度能够提高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5.
不同微细化程度玉米粉的淀粉糊化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娜  谭鹤群 《饲料工业》2007,28(21):27-30
以登海9号(DH-9)玉米粉为原料,应用物理方法制备出具有不同粒径的微细化样品。用ZMM-500E型金相显微镜放大400倍观察不同微细化程度样品的微观形貌以及用测微尺测量平均粒径。利用吸光度-糊化度标准曲线和碘分光光度法测定它们的糊化度。结果表明:随着微细化时间的延长,微细化玉米粉颗粒逐渐减小;粉碎时间从5min到15min,然后对粉碎过的玉米粉依次球磨0、24、48、72h,玉米粉颗粒的平均粒径从20.01μm减小到7.89μm。同时,玉米粉颗粒粒径分布越来越均匀和集中;微细化样品的淀粉糊化度从1.28%增大到21.41%,但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变化的幅度有所减慢。球磨对玉米粉的淀粉糊化度的影响比粉碎显著。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配比玉米、小麦和糖蜜对混合饲料糊化特性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以4种不同品种的玉米、3种不同品种的小麦以及糖蜜为材料,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对17种不同配比的混合饲料糊化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配比对混合饲料的糊化特性有着均一影响。起始糊化温度与玉米含量呈正相关,与小麦含量呈负相关。糖蜜可显著降低混合饲料的峰值黏度。糖蜜在玉米含量较高时,提高混合饲料的崩解值,而在小麦含量较高时降低混合饲料的崩解值。回生值受三者成分的交互作用影响,糖蜜可显著降低混合饲料的回生值,减缓混合饲料的老化。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探究熟化温度和时间对玉米淀粉糊化度及淀粉组分的影响。采用3×3双因素试验设计,温度和时间为自变量。温度为3个水平,分别为100、110、120℃;设时间为3个水平,分别为30、45、60 min;根据不同熟化条件对玉米进行整粒熟化。以玉米淀粉糊化度、直链淀粉、支链淀粉以及抗性淀粉值为参考依据,筛选出相对较优的熟化工艺参数。结果显示:熟化温度和时间对玉米淀粉的糊化度,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总淀粉以及抗性淀粉含量均有影响,其变化规律为:与未熟化的玉米相比支链淀粉含量降低,总淀粉、淀粉糊化度、抗性淀粉与直链淀粉含量升高。当控制熟化时间为45 min、熟化温度在110~120℃玉米淀粉糊化度增长到49.97%,影响极显著(P<0.01);支链淀粉含量增长到55.15%、总淀粉含量增长到71.04%,并且影响均显著(P<0.05);抗性淀粉含量降低到4.12%,虽然有减少趋势但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熟化温度110~120℃,熟化时间45 min为相对较优的熟化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不同品种玉米的饲料加工特性,试验采集了全国7个省区69个玉米样品,共53个品种,分别测定了其营养成分及粉碎过两种筛片(孔径1.5 mm和2.0 mm)的物理特性、热特性和糊化特性。并分析了不同品种指标的变异系数及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玉米营养成分、物理特性、热特性及糊化特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玉米的糊化特性较玉米的营养成分、物理特性、热特性变异系数大。粉碎粒度对玉米的物理特性、糊化特性及热特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粉碎粒度为1.5 mm与粉碎粒度为2.0 mm的玉米粉样品的平均粒径、颗粒表面积、休止角和摩擦系数的差异是显著的(P0.05)。其中,粉碎粒度为1.5 mm的比粉碎粒度为2.0 mm的玉米粉样品的平均粒径小,而粉碎粒度为1.5 mm的比粉碎粒度为2.0 mm的玉米粉样品的颗粒表面积、休止角与摩擦系数要大。每个温度值下,粉碎粒度为1.5 mm的比热均值均比粉碎粒度为2.0 mm的玉米粉样品的比热均值显著小(P0.05)。粉碎过1.5 mm筛片孔径的玉米粉样品黏度参数值明显高于2.0 mm的(P0.05),可见粉碎粒度对玉米粉的黏度特性的影响较大,且粉碎粒度越大,淀粉越难糊化。文中玉米的营养成分、物理特性、糊化特性及热特性可对饲料加工过程中清选、粉碎、配料、混合、调质、制粒、冷却工艺参数优化以及颗粒料成型特性与适口性的预测和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饲料工业》2017,(6):35-40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淀粉糊化度对肉鸡生长、屠宰性能及蛋白质体外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通过利用等量膨化玉米替代普通玉米达到制备不同淀粉糊化度饲料的目的,膨化玉米替代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10%、20%、30%。试验采用低温制粒方法,分别制备前期(1~3周)破碎料(淀粉糊化度分别为19%、33%、39%、48%)和后期(4~6周)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分别为21%、34%、42%、51%)。试验选取864只肉仔鸡随机分成4组,分别饲喂4种淀粉糊化度的饲料(按淀粉糊化度由低到高分别为Ⅰ、Ⅱ、Ⅲ、Ⅳ组),试验周期为42 d。试验结果表明,饲料淀粉糊化度的提高对肉鸡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在生长性能方面,1~3周Ⅱ、Ⅲ、Ⅳ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对照组料重比显著低于Ⅱ、Ⅲ组(P<0.05)。在4~6周生长性能方面,除Ⅳ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Ⅱ组外(P<0.05),在其他各项指标上各个处理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屠宰性能方面,对照组胸肌率显著低于其它3组(P<0.05)。在全净膛率、腿肌率、翅重率、肌胃率等方面4个处理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合上述结果,本试验认为饲料淀粉糊化度由19%提高到51%可增加肉鸡1~3周平均日采食量,并且会使胸肌率提高0.59个百分点~1.33个百分点,但对其蛋白质体外消化率以及总体生长、屠宰性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饲料淀粉糊化的适宜加工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试验研究了实验及生产条件下影响淀粉糊化的重要工艺参数。试验1,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玉米中淀粉糊化度与温度、时间、水分的关系。温度范围为60~120℃,时间为5~65min,水分为12.5%~50%。试验2,按调质条件进行随机试验,选择现行工业生产中蒸汽制粒工艺,固定蒸汽压力(0.5MPa)、调质时间(10s),研究调质条件对产品淀粉糊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水分、时间具有不同程度地影响淀粉糊化的作用,水分、时间极显著促进淀粉糊化。生产及实验条件下,水分均是明显决定产品糊化度的第一限制性工艺参数。实验条件下,水分大于31.25%,淀粉糊化度迅速增加。适宜淀粉糊化度的优化工艺参数为温度88.6~95.8℃,时间26.24~33.26min,水分.46.83%~48.1%。生产条件下,提高物料水分,将显著增加淀粉糊化度。  相似文献   

11.
饲料淀粉糊化的适宜加工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确定饲料加工中淀粉糊化的最适宜工艺参数 ,试验研究了实验及生产条件下影响淀粉糊化的主要因素。试验一 ,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 ,研究玉米中淀粉糊化度与加热温度和时间、物料水分的关系。温度范围为60~120℃ ,时间为5~65分钟 ,水分为12.5 %~50 %。试验二 ,按调质条件进行随机试验 ,选择现行工业生产中蒸汽制粒工艺 ,固定蒸汽压力 (0.5MPa)、调质时间 (10秒 ) ,研究调质条件对产品淀粉糊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温度、水分、时间具有不同程度地影响淀粉糊化的作用 ,水分、时间极显著促进淀粉糊化。在生产及实验条件下 ,水分均是明显决定产品糊化度的第一限制性工艺参数。在实验条件下 ,水分大于31.25 % ,淀粉糊化度迅速增加。适宜淀粉糊化度的优化工艺参数为 :温度88.6℃~95.8℃、时间26.24~33.26分钟、水分46.83~48.10 %。在生产条件下 ,提高物料水发 ,将显著增加淀粉糊化度  相似文献   

12.
J.  M.  Tricarico  淮亚红 《中国畜牧兽医》2007,34(5):157-157
我们用3个试验去研究日粮曲霉菌提取物中-淀粉酶活性对肥育牛生产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在试验1中,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设计,120头杂交公牛被用来评价粗饲料来源(紫花苜蓿,棉仔饼)和每千克干物质添加950DU的α-淀粉酶对肥育牛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粗饲料和α-淀粉酶互作对胴体品质有显著影响(P<0.05)。饲喂棉仔饼试验组,添加α-淀粉酶可提高28~112 d的平均日增重(ADG),并且在其它阶段也趋向提高ADG(P<0.15)。在最初的28 d,ADG的增加和干物质摄入量(DMI)、饲料转化效率有关,但随着饲喂时间的延长,ADG主要同DMI增加相关。在两种来源的粗饲料中,添加α-淀粉酶可提高肉牛背最长肌的眼肌面积(LM)。在试验2中,96个杂交母牛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同时采用2×3因素处理评估玉米加工方式(干玉米粉,玉米浆)和α-淀粉酶添加量(580或160 DU/kg,DM)的影响。在饲喂最初的28d,不同加工方式的玉米中添加α-淀粉酶可提高DMI(P=0.05)和ADG(P=0.03)以及胴体修整的ADG(P=0.04)。每千克干物质添加580 DUα-淀粉酶后,背最长肌的面积最大(二次效应,P=0.04),但产量等级最低(二次效应,P=0.02)。在试验3中,56头杂交公牛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当ADG不变(通过限制DMI达到),添加930 DU/kgα-淀粉酶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当DMI被限制时,α-淀粉酶的添加不影响肉牛生产性能。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育肥牛日粮中添加α-淀粉酶可提高DMI,从而导致ADG的增加;更进一步的研究将去探讨它的作用模式以及和日粮成分的相互效应。  相似文献   

13.
选用6头平均体重(18.00±0.60)kg的健康去势公猪,在回肠末端安装T型瘘管后按6×6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高、低糊化度(分别为86.5%和42.6%)膨化和未处理3种陈化早籼糙米,并在其基础上添加或不添加外源α-淀粉酶(2500U/kg日粮)和糖化酶(20000U/kg日粮)共计6种试验日粮,研究膨化处理陈化早籼糙米添加外源酶对生长猪表观养分消化率和食糜碳水化合物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膨化有提高猪表观回肠淀粉消化率的趋势(P=0.075),但未能显著改善猪能量、粗蛋白和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P>0.05);添加外源酶显著提高猪赖氨酸、苏氨酸和异亮氨酸表观回肠消化率(P<0.05);适度膨化显著提高试猪食糜碳水化合物消化酶活性(P<0.05)。  相似文献   

14.
适时收获的新鲜稻草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其中淀粉占有相当比例。淀粉在青贮中需水解成可溶性糖(WSC)才能被大部分乳酸菌利用。本研究选用两个稻草中NSC含量差异显著的水稻品种(杂交籼稻两优培九和常规粳稻武香粳14),设置0.5,1.0和1.5g/kg的3个α-淀粉酶添加浓度和对照(无添加)进行试验,研究不同的α-淀粉酶添加浓度对稻草青贮品质的影响,为改善稻草饲用品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稻草中的NSC含量为6.89%,淀粉含量为3.68%,显著低于武香粳14稻草中的NSC(16.51%)和淀粉(10.63%)含量(P0.05);添加不同浓度的α-淀粉酶后青贮稻草的饲用品质和发酵品质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优培九以1.5g/kg的α-淀粉酶添加浓度效果最好,武香粳14以1.0g/kg的添加浓度效果最好;武香粳14稻草添加α-淀粉酶的青贮效果显著优于两优培九。添加α-淀粉酶后两优培九稻草中的NSC、WSC和淀粉含量,以及武香粳14稻草中的NSC和淀粉含量均呈持续下降趋势,而武香粳14稻草中的WSC含量则呈"降-升-降"变化趋势;添加α-淀粉酶处理组的WSC含量在青贮第3天时较青贮第2天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并显著高于对照;但在青贮第5~14天期间,WSC含量大幅下降,与对照组差异减小。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的糊化淀粉尿素氮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和氨氮水平以及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在乳中残留的影响,为糊化淀粉尿素在奶牛上的合理安全使用提供数据支持。试验选用5头安装有瘤胃瘘管的泌乳中后期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采用5×5拉丁方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不含尿素日粮,U-16%组用尿素氮替代日粮总氮的16%,S-16%、S-24%和S-32%组分别用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日粮总氮的16%、24%、32%,第一期适应期14d,以后每期适应期7d,采样期5d,共67d,比较研究尿素氮和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日粮总氮的不同水平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和血液氨浓度、血液尿素氮以及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残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日粮总氮的16%、24%,奶牛生产性能与对照组相比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血氨浓度正常,当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水平达32%时,显著降低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P<0.05);糊化淀粉尿素氮与尿素氮相比,能有效延缓氨浓度峰值出现时间,降低血氨浓度峰值,但是随着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水平的升高瘤胃氨峰值和血氨峰值均升高;用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日粮总氮的不同水平不会产生乳中三聚氰胺和三聚氰酸残留。因此,本研究得出,从安全性角度考虑,在泌乳奶牛上糊化淀粉尿素氮替代日粮总氮的适宜比例不宜超过24%。  相似文献   

16.
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方法,研究低温α-淀粉酶经不同温度(60~90℃)处理后对玉米淀粉的作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升高,低温α-淀粉酶对玉米淀粉作用后还原糖释放量和能量的改善程度逐渐降低;但高温处理对低温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较小,80℃处理后酶活存留率仍可保持在80%以上,调质温度为80℃以下时酶活存留率可保持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二次制粒工艺下膨化玉米添加比例对颗粒饲料加工质量以及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与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饲粮设5种膨化玉米添加比例(膨化玉米添加量占玉米添加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0、25%、50%、75%、100%,采用二次制粒工艺进行颗粒饲料的加工。选用28日龄初始体重为(8.57±0.87) kg的断奶仔猪8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进行50 d的饲养试验,分为前期(第1~28天)、后期(第29~50天) 2个阶段。结果表明:1)在颗粒饲料加工质量方面,颗粒饲料硬度、颗粒饲料耐久性指数(PDI)、淀粉糊化度随着膨化玉米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2)在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方面,前期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料重比则表现为未添加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后期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全期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 0. 05)。3)在断奶仔猪养分表观消化率方面,干物质与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以100%组最高,未添加组最低,且未添加组均显著低于各添加膨化玉米组(P0.05)。4)在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方面,75%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未添加组、50%组和100%组(P0.05);未添加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50%组、75%组和100%组(P0.05); 100%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未添加组(P0.05); 50%组血清钙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考虑膨化玉米添加比例对颗粒饲料硬度、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加工成本的影响,建议在二次制粒工艺条件下,断奶仔猪饲粮中膨化玉米添加量为玉米添加总量的25%。  相似文献   

18.
研究3种变性淀粉(物理变性淀粉(physical modified starch,PMS)、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acetylated distarch phosphate,ADSP)、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hydroxypropyl distarch phosphate,HDSP))的糊化特性及其在长保质期酸乳中的应用.结果表明:3种淀粉糊化后都保持着颗粒状态,具有较强的耐剪切性,其中ADSP和HDSP比PMS更耐剪切,具有更高的糊化温度,更难糊化.添加3种质量分数2%的变性淀粉均能够显著提高酸乳的黏度和持水力,增强其黏弹性和屈服应力,提高酸乳的贮藏稳定性.ADSP在改善酸乳品质上明显优于HDSP和PMS.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研究了饲料加工的两个关键参数(调质温度和时间)对育肥猪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和维生素沉积的影响。日粮配方为含30%干酒糟及其可溶物的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整个试验中配方保持不变。本试验采用2×3双因子设计,调质温度分别为77℃和88℃,调质时间分别15秒、30秒和60秒。此外,本试验还设置一个对照组,对照组饲料不采用调质制粒工艺,而是采用粉料饲喂。因此,本试验共有7个处理组。采集调质后制粒前(热干粉)、制粒后冷却前(热制粒)、以及制粒冷却后(冷制粒)的样品,并分析这三种样品的总淀粉率、淀粉糊化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玉米粉的热物理特性参数,收集不同品种玉米,过1.5 mm和2.0 mm筛片粉碎后,分析其营养组成、粉料容重、平均粒径和热物理特性参数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玉米粉的比热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不同品种玉米粉的比热差异并不显著。在25℃时,粉碎时过1.5 mm和2.0 mm筛片玉米粉的比热平均值为2 069.9、1 960.3 J/(kg·K),热传导系数平均值为0.090 1、0.084 0 W/(m·K),热扩散系数平均值为0.080 3、0.076 1 m2·s-1·10-6。相关性分析表明:热传导系数与粗淀粉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48*),与粗脂肪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763*);热扩散系数与粗淀粉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10*),与粗脂肪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773**),与粉料容重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7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