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传统的针形名优茶加工都是手工制作,费工多,劳动强度大,品质不稳定,生产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采用机械制作名优茶与手工制作相比,可降低生产成本30%~50%,提高工效5倍以上,且能保持统一的名优茶品质。其加工工序为:鲜叶采摘与摊放→杀青→揉捻→初烘→理条→复烘→复理→足干。  相似文献   

2.
花香白茶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吉白茶芽叶为原料,采用花香绿茶的加工工艺.成功研制出花香白茶,该茶具有浓郁花香和醇厚茶味的特点.其加工工艺为:鲜叶→晒青→凉青(25℃,10 h)→杀青→初揉→烘二青→复揉→第一次足火→第二次足火→毛茶.  相似文献   

3.
乌龙茶属青茶类,是半发酵茶.初制工艺比较复杂,技术要求也较高.前阶段用红茶工艺加工,经过晾青、晒青、摇青和做青4道工序.后阶段用烘青绿茶初制工艺加工,经过杀青、初揉、初烘(毛火)、复揉、复烘(足火)5道工序.  相似文献   

4.
以桃源大叶一芽二叶为原料,对螺形红茶的造形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螺形红茶的合理的加工工艺为鲜叶→萎凋→揉捻→解块→发酵→初烘→曲毫→足干,其中鲜叶萎凋、揉捻、发酵、足干与传统参数一致,关键在初烘和曲毫工序上需要进行相对精确的控制,初烘技术参数为:温度130℃,时间8 min,含水量控制在52%左右;曲毫技术参数为:投叶量6 kg/锅,温度180℃,时间75 min。  相似文献   

5.
对鲜叶采摘标准、摊放、杀青、摊凉、揉捻、理条、初烘、复烘等工艺流程进行了多次试验 ,结果表明 :机制龙峰茶以 1芽 1叶或 1芽 2叶初展为原料 ;加工机械用 6CST -3 0型滚筒杀青机 ,6CR -3 0型揉捻机 ,6CLZ -60型往复振动理条机 ,6CHW -3型网式连续烘干机 ;采用高温适度杀青 ;短时轻—重—轻揉捻原则 ;理条时间不宜太长 ;高温薄摊快速初烘等工艺流程制出的龙峰茶品质优。试验表明 :只要工艺合理 ,正确控制好各项工艺参数 ,机制茶不仅能提高茶叶品质 ,而且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此外 ,采用机制名茶 ,有利于规模化生产和工艺规程的标准化 ,稳定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6.
信阳毛尖茶机械化加工工艺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信阳毛尖茶机械化加工的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鲜叶应适度摊放,时间6-10h,摊放至含水率70%左右;高温适度杀青,杀青叶含水率60%左右为度;短时轻压搡捻5-8min;理条投叶量不宜太多,时间不宜太长,5-8min为宜;高温薄摊快速初烘,温度120℃左右,时间5-8min;适温二次复烘,第一次温度100℃左右,中间充分摊晾,第二次温度90℃左右,充分足干,含水量5%以下。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市场消费新趋向,近年来我国有关生产和科研单位研制开发了颗粒状、圆形、钩形、串形、花形、片状、胶囊状等特形茶新产品,现综介如下。一、颗粒状茶1、颗粒绿茶。此茶加工分初、精制二道,初制工艺流程为:鲜叶-→杀青-→揉捻—→初烘-→锤切-→揉切-→解决筛分-→毛火-→足火-→毛茶。精制工艺流程为:毛茶-→筛分-→风选-→静电拣梗-→撩筛-→补火-→清风-→匀堆-→装箱-→成品茶。此茶品质特点是:外形色泽翠绿,呈颗粒状并匀净重实。内质香气高长,滋味鲜醇,汤色黄绿明亮,略含花香。主要生化成分含量为:…  相似文献   

8.
浅谈清香型铁观音初制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了清香型铁观音加工工艺流程,包括鲜叶采摘、萎凋(晒青或室内萎凋)、做青(摇青、晾青)、杀青、包揉、初烘、复包揉、固形及烘干等工艺.  相似文献   

9.
《农村新技术》2009,(8):63-65
乌龙茶属青茶类,是半发酵茶。初制工艺比较复杂,技术要求也较高。前阶段用红茶工艺加工,经过晾青、晒青、摇青和做青4道工序。后阶段用烘青绿茶初制工艺加工,经过杀青、初揉、初烘(毛火)、复揉、复烘(足火)5道工序。乌龙茶制法综合了红茶和绿茶的工艺特点,其品质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品饮后回味甘鲜、齿颊留香、神怡身轻,给人特殊的享受。根据其制法和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研发出品质优良、质量稳定的桂林毛尖茶产品,促进桂林毛尖茶标准化生产及品牌建设。【方法】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研制桂林毛尖茶,通过专业审评分析该加工工艺的特点及品质。【结果】不同摊青时间茶叶品质不同,得分最高为摊青4h,其次是摊青6h,摊青少于4h、高于6h时。滚筒杀青温度为220℃时,外形、香气、滋味最好;温度为200℃时,香气以清香为主;温度为240℃时,香气已带火工味。蒸气杀青温度为180℃~200℃时,茶叶品质最好,当蒸汽温度低于160℃时,茶叶易出现青气甚至杀不熟而造成红边红梗。烘干工艺若采用先低后高的温度设置,则初烘90±5℃、足干110±5℃处理品质最优;若采用先高后低的温度设置,则初烘110±5℃、足干80±5℃处理品质最优,采用先低后高的处理桂林毛尖茶叶干茶色泽更绿润,香气中嫩栗香发展更为显著。【结论】桂林毛尖茶生产的较佳技术路线为:鲜叶→摊青(4h~6h)→杀青(滚筒温度为:200~220℃;蒸汽杀青温度为:180~200℃)→揉捻(传统)→毛火(90±5℃)→足火(110±5℃)。  相似文献   

11.
《农技服务》2019,(7):39-40
为安顺毛峰茶的加工提供参考,以福鼎大白茶茶青为研究对象,采用创新工艺(茶青→萎凋→摇青(2~3次)→凉青(2~3次)→杀青→冷却→风选→回软→揉捻→解块→做形、提毫→摊凉→提香)加工,对成品茶叶进行感官品质审评。结果表明:创新加工工艺生产的毛峰茶总体得分为87.25分,高于传统工艺,提高了毛峰茶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2.
用太阳晒干、杀青晒干、机械烘干和烘房烘干加工的八角干果,试验结果表明:(1)干鲜率高低顺序为太阳晒干>杀青晒干>机械烘干>烘房烘干,SSR测验差异极显著。(2)太阳晒干和杀青晒干颜色棕红色,机械烘干和烘房烘干经15天后,由黄褐色转为棕褐色,气味芳香。(3)芳香油含量高低顺序为机械烘干>太阳晒干>杀青晒干>烘房烘干。机械烘干与杀青晒干、烘房烘干差异极显著,杀青晒干与烘房烘干差异显著,其余差异不显著。(4)水分含量高低顺序为太阳晒干>杀青晒干>机械烘干>烘房烘干。太阳晒干与其余3种方法差异极显著,杀青晒干与机械烘干差异不显著。生产上,阴雨天气时采用机械烘干可达到商品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3.
采摘桂红1号茶树新品系1芽2叶鲜叶,采用不同加工工艺制作绿茶,通过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桂红1号茶树新品系制绿茶最佳工艺为:萎凋6~8 h→滚筒杀青(适当老杀)→揉捻→解块→120℃毛火→摊晾均衡水分→90℃足火→成品茶。  相似文献   

14.
对影响小草绿茶品质的摊青、杀青、初烘等主要因素及其3个水平进行了正交试验加工工艺技术探讨。通过对试验样品的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的综合和内质等多重感官审评评分和统计分析,获得了小草绿茶本次试验的最佳加工工艺参数:摊青4 h、杀青260℃,1.0 min、初烘120℃,5 min,即A1、B3、C3。为小草绿茶的优化加工提供了工艺技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前,高档小兰花茶基本上采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但因工效慢很难达到量产,难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本文介绍了机械辅助制作高档小兰花茶加工制作技术,具体包括手工采摘、通风摊青、机械杀青、手工做型、炭火初烘、机械足干等方面内容。该制茶工艺采用机械与手工制作相结合,优点是机械杀青能杀透、杀均,适用于工厂化规模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同时传统手工工艺能保留原有的兰花香气和独特滋味,确保了高档小兰花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提升茶叶品质是茶产业发展与茶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根据现代红茶主要品质特色要求,结合现代红茶发展趋势,通过规范越州红萎凋、揉捻、发酵、初烘、足烘、提香等生产工艺,提升加工设施条件,加强关键技术控制水平,确保越州红品质特色,探索越州红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花香型绿茶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香型绿茶是具有乌龙茶香气特征的新香型绿茶。为提升花香型绿茶的品质,2007年和2008年9月以浙农113鲜叶为原料,分别对摇青和做形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适度的摇青或养护技术可制成花香型绿茶,且摇青技术制茶品质较好;摇青3次制茶品质较佳,茶叶有浓花香味;做形方式3的造型效果较好,茶叶外形扁直,有浓郁花香,清爽中带有花味。因此,确定花香型绿茶的优化加工工艺为鲜叶—摇青(3次)—杀青—揉捻—做形(方式3)—毛火—足火。  相似文献   

18.
凌云县凌云白毫茶是广西名茶,用其作原料加工螺形茶-“凌螺茶”,深受人们喜爱,其技术工艺为;选特级鲜料,经摊青8-10h,200-260℃杀青3-4min,摊放,揉捻,100-120℃初烘至6-7成干,即可上双锅曲毫烘茶机分二次造型,至9成干,最后用烘干机80-90℃,提毫至足干。  相似文献   

19.
花香型红茶红螺春加工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花香型红茶红螺春的加工新技术,包括鲜叶采摘、晒青、做青、萎凋、揉捻、发酵、初烘、做形、干燥等技术要点,研究了不同做青强度、发酵时间及不同初烘温度对成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本地宜昌大叶种夏秋茶鲜叶(一芽二叶)为原料,通过对鲜叶摊放、杀青、烘焙等几个方面的绿茶加工试验,采用生化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比较,结果表明:针对宜昌大叶种群体多酚类含量较高的特点,在夏秋绿茶加工中,采取控温控湿(22℃、平均相对湿度56%)12h摊放、微波杀青配套炒二青、微波初烘—足火60℃烘焙技术,能有效提升或改善夏秋绿茶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