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工线源液化起动泥沙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横断面渗流土工试验,人工加压线源液化土体,观察到泥沙起动的过程和液化土体横断面的基本形态,发现线源渗透破坏服从最小阻力趋向原则。利用土体产生渗透破坏而深层起动泥沙的潜力,通过河道中泓取直深埋压力渗管,达到节水冲沙、稳定主槽、降槽防洪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复杂流动下泥沙起动概率的测量方法--图像测量法.该方法对床面上砂颗粒的运动图像进行采集,根据采集到的图像采用互相关算法计算出砂颗粒的运动速度,由砂颗粒运动速度得到泥沙的起动概率.采用该方法测量了槽道流动及后台阶流动2种情况下床面泥沙的起动概率.在槽道流动下,床面泥沙的起动概率随着床面剪应力的增大而增大.由本文测量方法得到的临界起动剪应力与希尔兹曲线所得到的结果相一致.在后台阶流动下,测量结果表明,再附点附近处泥沙的起动概率最大.这一结果能够解释在后台阶下游床面局部冲刷实验中发现的再附点附近冲刷最为严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从水电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出发,对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及其内涵进行了探讨。以云南苏帕河流域为例,认为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为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输沙需水量和污染防治需水量的有机整合。苏帕河流域朝阳、乌泥河、阿鸠田河的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1.54×10^8m^3、3.31×10^8m^3、3.56×10^8m^3,分别占来水量的48.9%、44.9%和52.3%,其中输沙需水量均占99%以上。因此,保护苏帕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关键是在水电开发中防治水土流失,降低输沙需水量。  相似文献   

4.
小开河引黄灌区泥沙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沙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引黄灌区的建设与发展。本文以小开河引黄灌区为例,对小开河灌区的远距离输沙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了泥沙利用方式与泥沙空间分布规律的关系。提出了引黄灌区泥沙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悬移质输沙率与流量异步施测法基本原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河流特性建立了多年综合及相邻流量测次累积面积百分数与累积流量百分数相关曲线法不同的部分流量权重系数借用方案。经实测资料检验,输沙率与流量异步施测法的计算误差符合《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精度要求,能满足悬移质泥沙测验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何谓悬移质输沙率呢一般来说,它是指在一定河床与水流组成条件下,该流域水流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携带并顺利通过河段下泄的悬移质中床沙质泥沙的数量.就我国而言,当期应用较为普遍的同步测流方式不仅测验时间长、测验结果不具代表性且会在该流域洪水期水位变化急剧的影响下无法正常测验,因而存在诸多问题.如何研究探讨出一种适应各种水域水位环境且能够精确测量泥沙资料数据的测验方式已成为当前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依据这一实际情况,提出一种新型的悬移质输沙率测验方式,并就其在多沙河流泥沙监测中的应用情况作出详细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7.
鄂西三峡库区森林变化对河川径流泥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针对鄂西三峡库区森林变化及河川径流泥沙的特点,采用流域自身对比法,以森林覆盖率和活立木总蓄积量为主要森林指标,分析研究了森林变化与年径流、枯水期径流、洪枯比及年输沙模数的关系,并在鄂西三峡库区内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年径流深与森林覆盖率呈正或负相关;森林覆盖率与洪枯比及年输沙模数呈负相关;活立木蓄量与枯水期径流深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基于次降雨条件下的武水流域径流输沙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径流输沙规律反映区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状况,可指导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建设。流域径流与输沙受降雨、下垫面因素及流域综合环境要素的影响。在对湖南武水流域径流与泥沙输移影响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次降雨与对应次径流、次输沙(包括悬移质与推移质)实测资料,建立武水流域次降雨条件下的径流与输沙经验回归模型,可用于流域径流与输沙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9.
农安(三)站位于长春市农安县境内,为国家级一类站,测验任务种类较多,为了简化农安站的测验手段,提高测站工作效率,以《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为依据,对伊通河农安(三)站进行了悬移质输沙率的分析,达到了简化测验方式的目的。为该站实行沙量巡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冲积河流水位达到新生河漫滩时的过流断面面积称为平滩面积,平滩面积调整对河道防洪、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存在重要影响。文章基于河道冲淤变形基本方程和不平衡输沙方程,推导建立了冲积河流河道平滩面积调整变化模拟计算方法。方法从理论上阐明了冲积河流平滩面积随水沙条件变化的调整机理,揭示了不平衡输沙是冲积河流河道断面调整的根本原因。利用黄河下游高村站1960~2002年实测水沙资料对模拟计算方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较好模拟出河道平滩面积的调整过程。研究成果有利于准确把握冲积河流断面调整规律,可为相关河道治理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洮河碌曲段实测水文数据的分析,表明河床的变形上游以下蚀为主,下游以侧蚀为主,但河流上游也有淤积发生。该断面30a间的淤积总量为1.59m3,年平均淤积量为O.053m3。强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造成的水土流失是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水流冲刷河床产生的泥沙与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相比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植被覆盖变化与径流输沙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河龙区间)是黄河主要的多沙粗沙区,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此。为揭示近1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恢复过程及其对河龙区间径流输沙的影响,该文基于GIMMS和SPOT VGT两种遥感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1981—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及其与径流输沙的关系。研究发现:①1981—2003年河龙区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位于其西北部地势平坦的沙地草滩区植被NDVI上升趋势显著,而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山地森林区的植被NDVI呈下降趋势。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1999—2007年河龙区间植被NDVI在降水偏低的背景下,仍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恢复同势强劲。植被NDVI上升最显著区域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即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中下游以及延河中下游地区。从前后两个时期对比看,后期NDVI较前期提高10%以上和20%以上的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72.5%和36.4%。③1950—2007年河龙区间产流量、产沙量呈减少趋势,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非常明显。与1950—1969年相比,1980—2007年产流量和产沙量分别减少了34.8×10.8 m3和6.4×10.8 t,占前期的49.4% 和64.9%。④河龙区间植被NDVI与产流量、产沙量存在正相关关系,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这种同步波动关系发生扭转,表现为植被NDVI上升,产流量、产沙量下降。虽然降水偏少是河龙区间产流、产沙下降的重要原因,但植被恢复可能加剧了该趋势。   相似文献   

13.
雨滴击溅与薄层水流混合侵蚀的输沙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雨滴击溅与薄层水流混合侵蚀过程输沙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雨滴击溅对坡面径流输沙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土娄土、黄绵土和黑垆土为供试土壤,在不同雨滴直径(直径2.22,2.68和3.04mm)、不同坡度(0°,2°和4°)和薄层水流厚度(0,2,4和6mm)条件下,分析单雨滴击溅时,泥沙溅蚀量与水层厚度的关系;多雨滴击溅时,泥沙溅蚀量与薄层水流厚度的关系,分别对二者关系进行拟合;同时,对于多雨滴击溅时,不同薄层水流厚度下黄绵土泥沙溅蚀量和雨滴动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单雨滴击溅时,泥沙溅蚀量随水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少,且雨滴直径越大其扰动水层厚度越大,当雨滴直径由2.22mm增加到3.04mm时,平均扰动水层厚度由10mm增加到14.67mm。多雨滴击溅时,在相同的坡度(0°~4°),不同土壤和雨滴直径下,随薄层水流厚度的增加,泥沙溅蚀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当薄层水流厚度相同时,随雨滴直径的增加,泥沙溅蚀量呈增大趋势。当雨滴动能不变时,泥沙溅蚀量随着薄层水流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薄层水流厚度一定时,泥沙溅蚀量随雨滴动能的增加而增大。【结论】建立了单雨滴击溅和多雨滴击溅条件下扰动水层厚度关与泥沙溅蚀量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4.
植物坝前上游段推移质泥沙的输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水槽模型试验,研究了植物坝对水流流态及坝前上游段推移质泥沙输移的影响,试验是在1/150,1/100和1/50三种底坡下均对应5.09,9.08,13.08L·s-1三种流量时进行观测的。由试验得出,植物坝可以引起上游水位壅高,水流流速减小。加沙后,上游段推移质泥沙的运动速度明显减小,大量粗颗粒泥沙在坝前淤积下来,说明植物坝具有较好的阻水拦沙作用。输移过程中,泥沙群前端最初呈三角形分布,越靠近坝体,三角形分布越不明显,说明坝前壅水及速度梯度的存在使泥沙的输移形态发生了变化。还证明底坡对泥沙的输移分布形态及运动速度影响很大,从理论上分析了植物坝前上游段进口断面输沙率与推移质泥沙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液化天然气罐式集装箱公路运输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液化天然气开发利用及其集装箱运输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分析了液化天然气集装箱规格、运输距离和运输量等因素对运输费用和价格的影响,并得出了相应的规律.指出采用容量为40 m3液化天然气集装箱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在一定范围内成本较低,与液化石油气等燃料相比,液化天然气不仅更清洁、高效,而且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6.
液化天然气的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液化天然气产业供应链的角度讨论了液化天然气的管道输送、公路罐车运输和海上液化天然气船舶运输的技术特点,首次提出了液化天然气管道密相输送工艺技术及其经济可行性.分析了液化天然气公路运输链中液化、储存、运输、再气化等环节的关键技术,以及国内外海上液化天然气运输链各个环节的技术特点.针对中国液化天然气工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中国液化天然气工业发展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能源政策.随着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液化天然气项目的逐步发展,中国液化天然气工业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为改进以浓硫酸为催化剂将生物质催化液化转化为生物质资源不利于工业化生产的现状,研究了以磷钨酸为催化剂、聚乙二醇400(PEG400)作为反应介质对玉米秸秆进行液化反应,利用单因素试验以及正交试验考察了料液质量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用量对液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磷钨酸为催化剂,聚乙二醇400为液化剂的条件下,在温度为180℃,时间为60 min,料液质量浓度为0.15 g/mL,磷钨酸用量为2%时,液化率可达90.29%.通过使用红外光谱对玉米秸秆以及液化产物的结构进行分析对比,发现液化反应中生成了大量的羟基,并且产生酯类物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木薯秆磷酸液化最佳工艺条件及其液化物树脂性能,为木薯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苯酚为液化剂、磷酸为催化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液固比、催化剂添加量、液化温度、液化时间等因素对木薯秆液化反应的影响,并测定木薯秆液化物树脂的胶合性能.[结果]木薯秆磷酸液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固比5∶1,催化剂添加量13%,液化温度165℃,液化时间13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木薯秆液化率为90.54%.以木薯秆液化物树脂压制3层胶合板,其平均胶合强度为0.7392 MPa,符合国家标准GB/T 9846-2004对Ⅰ类胶合板的要求(≥0.7000MPa).[结论]以木薯秆磷酸液化产物合成树脂制备酚醛树脂胶是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沙柳液化产物的组成成分及其化学结构,为其进一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测定了在一定量(37%的)硫酸作催化剂,温度为150℃,液比为4,反应时间为2h的条件下,分别用苯酚、乙二醇对沙柳木粉进行液化的产物结构.结果表明:液化产物结构复杂,主要含有苯基、羟基、羧基、甲基、醚类、酚类以及芳烃取代物等.两种液化剂下其液化产物的构成无太大区别,各自含有的主要官能团大致相同.苯酚液化产物比乙二醇液化产物更为复杂,酚类液化效果较醇类液化效果好,残渣率低,酚类液化产物相对比醇类液化产物反应活性好.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内的桥子东、西沟为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流域径流输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对年径流输沙有显著影响,治理流域比未治理流域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的年输沙率分别减少约44%、75%和86%;流域在土地利用后期(1995—2004年)比前期(1986—1994年)在平水年和丰水年的输沙量减少较大.从年内径流输沙变化来看,治理流域比未治理流域的减沙效应在5月和9月更为显著;而对于治理流域的两期土地利用时期,各月降水越多,后期时的流域月均输沙量比前期减少越多.暴雨洪水过程线和输沙过程线分析表明,土地覆被对流域暴雨洪水过程和输沙过程具有较强的调控作用.降雨和洪水流量频率分析表明,治理流域在前后两期土地利用时期,若具有相同频率分布的雨强,则任一重现期下流域后期土地利用时期的洪水平均含沙量小于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