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直接观察和显微测量技术,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9个种群中的兵蚁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对9个种群兵蚁mtDNA上的COI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台湾乳白蚁兵蚁的量值范围大于目前相关资料中记载的范围,首次发现了台湾乳白蚁兵蚁存在圆形头和长卵形头两种兵蚁,台湾乳白蚁兵蚁的囟孔形状有近圆形、扁圆形和近三角形等多种,变异较大;同时发现其种群间遗传差异小于0.2%,佐证了形态学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阿维菌素对台湾乳白蚁的毒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点滴法测定了阿维菌素对台湾乳白蚁的接触毒性 ,利用最小二乘法和机率值分析法计算分析。结果表明 ,阿维菌素对台湾乳白蚁有较强的毒杀作用 ,其半致死剂量为 0 0 31 2μg·头-1,明显低于氯丹的半致死剂量 ,且对环境无污染 ,是一种较理想的白蚁防治药剂。表 1参 5 相似文献
3.
4.
吡虫啉防治台湾乳白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吡虫啉对台湾乳白蚁进行室内毒效试验和林间毒土屏障试验表明:室内用w为0.05%的吡虫啉即可在6d内全部杀死白蚁;林间毒土屏障试验用w为0.05%~2.00%吡虫啉处理过的土壤,1a后观察发现台湾乳白蚁完全不能穿透,而用w为0.05%的毒死蜱处理过的土壤全部被白蚁穿透,并且松木块遭受严重取食,林间同浓度比较试验,吡虫啉所需浓度比毒死蜱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4种硼酸盐饵剂对台湾乳白蚁工蚁的毒效。[方法]采用选择性取食方法,在室内测定4%硼酸饵剂、4%硼砂饵剂、4%偏硼酸钠饵剂和4%硼酸钠饵剂致死台湾乳白蚁工蚁的效果。[结果]除对照药物灭蚁灵能在9 d内致死全部的供试白蚁外,4种硼酸盐饵剂致死全部供试白蚁需20~24 d的时间。其中,4%硼酸饵剂对白蚁的致死速度最快,可在20 d内致死所有的供试白蚁;4%偏硼酸钠饵剂对白蚁的致死速度最慢,致死所有供试个体需24 d的时间;4%硼砂饵剂和4%硼酸钠饵剂致死全部白蚁所需的时间均为23 d。[结论]4种硼酸盐饵剂对台湾乳白蚁均具有较好的毒杀效果,值得在白蚁防治的实际工作中试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松木材挥发性物质对台湾乳白蚁嗅觉行为的影响,为研发高效诱集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索氏提取和固相微萃取两种样品前处理方法提取松木材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挥发性物质的化学组成;从鉴定出的物质中选择8种化合物,使用四臂嗅觉仪进行台湾乳白蚁嗅觉行为试验.[结果]采用索氏提取和固相微萃取前处理方法分别从松木材中鉴定出45和27种组分.从两种方法鉴定出的化合物中选取8种化合物(α-松油醇、马鞭草烯醇、乙酸龙脑酯、雪松醇、α-蒎烯、桃金娘烯醛、乙酸松油酯和长叶烯)进行台湾乳白蚁嗅觉行为试验,双向竞争试验结果,在1.00 mg/mL质量浓度下长叶烯、雪松醇、马鞭草烯醇和桃金娘烯醛对台湾乳白蚁均具有引诱作用;乙酸龙脑酯和α-松油醇对台湾乳白蚁具有趋避作用;α-蒎烯和乙酸松油酯对台湾乳白蚁的趋性不明显;四向竞争试验结果,不同质量浓度的化合物对台湾乳白蚁的引诱程度不同.[结论]松木材中存在的挥发性成分长叶烯、雪松醇、马鞭草烯醇和桃金娘烯醛对台湾乳白蚁均具有引诱作用,具有开发应用于白蚁饵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8.
9.
通过CAP-trapper法构建台湾乳白蚁的中后肠全长cDNA文库,经过中后肠总RNA的提取、mRNA的纯化与分离、cDNA双链的合成、cDNA大片段的分级分离与回收、载体的连接,体外包装等步骤,获得了滴度为1.6×106pfu/mL,重组率为98.7%,库容量为5.6×107cfu的初级文库,扩增后文库滴度为8.5×109pfu/mL,插入片段平均大小为2.1 kb,插入片段全长率约为44%。这表明利用该方法构建台湾乳白蚁中后肠cDNA文库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挖掘与利用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的纤维素酶基因,利用RT-PCR技术,构建了台湾乳白蚁cDNA文库,针对β-葡萄糖苷酶(BG)保守区域设计简并引物,得到一个1 966 bp的潜在的编码β-葡萄糖苷酶的新基因(Cf BG-Ib),其开放阅读框1 692 bp,编码563个氨基酸的产物,并进行了原核表达。预测成熟的蛋白分子质量为64.02 ku,在Bt蛋白的胁迫下,检测发现CfBG-Ib与同类基因CfGlu1B和CfBG-Ia的表达响应模式相似,3个基因均在Cry1Ac胁迫下显著上调,可能是Cry1Ac的潜在靶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为探究寄生蜂寄生率与寄主密度的依赖方式及其与寄生蜂搜寻选择寄主行为的关联,以斜纹夜蛾幼虫为寄主在大豆田进行了斑痣悬茧蜂野外释放-回收试验。结果表明:寄生率与寄主密度的依赖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一个密度阈值(≈8头.株-1),在低于此阈值的密度范围内,寄生率随密度增大而明显降低;高于此密度阈值时,寄生率保持约50%的水平。采用跨栏模型分析寄主体质量对寄生概率和过寄生程度的影响表明,寄生率随寄主体型(用体质量表示)增大而降低,但寄主体型大小对过寄生程度(用寄主体内的卵数表示)没有显著影响,过寄生率为23.9%。根据研究结果推测,斑痣悬茧蜂在大豆植株上对寄主幼虫的搜寻采取随机方式,在寄生健康寄主时依据寄主体型大小评价寄主,但在过寄生时并不依据寄主体型大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烟蚜茧蜂的交配行为,探讨雌蜂传递的线索对引发雄蜂交配行为的作用,为烟蚜茧蜂的规模化繁殖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室内显微镜下和温室繁蜂棚内直接观察烟蚜茧蜂的交配行为,设死亡处女雌蜂(n=19)、碾碎的雌蜂腹部(n=15)、接触过处女雌蜂的滤纸(n=15)、仅提供雌蜂视觉线索(n=20)和空白对照(n=20)5个不同的试验处理,观察雌蜂传递的嗅觉和视觉线索对引发雄蜂求偶行为的作用.[结果]雄蜂交配行为包括接近、求偶、爬背、敲打触角、交配试探、插入、交配、分离,处女雌蜂交配行为包括逃跑和拒绝交配或接受交配、交配、休息.雄蜂与处女雌蜂的交配过程可划分为搜寻和求偶、交配前期、交配和交配后期4个阶段,且试图交配的雄蜂求偶成功后一般能够与处女雌蜂完成整个交配过程.雄蜂会试图与交配过的雌蜂、死亡的雌蜂发生交配行为,但仅出现交配前期.接触过活体处女雌蜂的滤纸和压碎的雌蜂腹部能够引发雄蜂强烈的振翅反应,而密闭在透明容器中的处女雌蜂不能引发雄蜂的振翅反应.[结论]烟蚜茧蜂的交配行为由—系列固定行为组成,雌蜂传递的嗅觉线索是引发雄蜂求偶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雌蜂腹部是短程雌性性信息素产生的来源. 相似文献
14.
大口鲇捕食行为感觉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特定感官消除或抑制和单一感官刺激方法,研究了大口鲇Silurus meriordinalis捕食行为中几种相关感觉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大口鲇主要依靠侧线和触须捕食,皮肤具有部分感觉作用。大口鲇侧线和触须主要对猎物的低频振动起反应,触须对静止的鲜饵料鱼有中等强度的反应。味觉在食物吞咽过程中起很大作用,视觉和嗅觉在捕食中的作用不大,猎物的形状不影响大口鲇的捕食。由于大口鲇对静止的鲜饵料鱼有中等强度的攻击反应和吞食行为,因此,只要经过适当的驯化,大口鲇可以摄食人工饲料,但一般拒食臭饵料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茶细蛾雕绒茧蜂的交配行为,为其饲养、田间应用及对金纹细蛾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茶细蛾雕绒茧蜂羽化后,通过24h连续观察,记录雌雄蜂混合配对的日交配行为;通过雌雄蜂逐一配对试验,观察记录日交配行为及交配日龄、持续时间和次数。【结果】茶细蛾雕绒茧蜂羽化当天即可交配,在观察的24h内,每个时间段都有交配行为和雄蜂兴奋行为,且交配行为主要发生在白天。交配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交配高峰出现在上午09:00-11:00。雌雄交配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单头雌蜂最高交配次数为4次,雄蜂为6次;平均交配次数分别为0.83和1.77次,平均寿命分别为2.30和3.23d。交配过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交配前、交配和交配后,群体交配时极易出现争夺交配的现象。【结论】茶细蛾雕绒茧蜂的交配呈现一定的规律性,雄蜂是交配成功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棉对棉蚜繁殖与取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棉蚜在转Bt基因棉、双价棉及常规棉上的生命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双价棉上棉蚜的内禀增长率显低于转Bt基因棉及常规棉,表现出明显的抗蚜性。分析棉蚜在不同类型棉株上取食行为的刺探电位,结果表明,转Bt棉和双价棉上的棉蚜取食行为存在显差异:转Bt棉上的棉蚜寻食和口针在叶肉细胞外的运动时间均短于双价棉上的,而口针在韧皮部筛管内分泌唾液和吸取植株养分的时间却显长于双价棉上的,这种差异反映出两种转基因棉抗蚜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温度对黑粪蚊(Scatopsesp.)交配行为和生殖力的影响,为黑粪蚊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室内人工气候箱的温度分别设置为15,18,21,24,27,30,33和36℃,用于饲养黑粪蚊,系统研究温度对黑粪蚊交配、产卵及成虫寿命等的影响。【结果】黑粪蚊求偶过程包括3个连续阶段。温度对黑粪蚊交配、产卵及成虫寿命等均有显著影响。温度低于21℃时,成虫交配前期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在21~36℃,成虫交配前期则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延长;21℃时成虫交配前期最短。在15~24℃,成虫交配率随温度升高而提高,当温度高于24℃时,成虫交配率则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成虫交配持续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24~30℃是黑粪蚊繁殖的最适温度。大于30℃或小于24℃时,成虫产卵量明显下降,孵化率显著降低,雌虫腹内遗留卵量增多。黑粪蚊成虫寿命和产卵前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在各个温度处理下,雄蚊的寿命均长于雌蚊。【结论】温度对黑粪蚊成虫的交配行为和生殖力影响显著,24~30℃是黑粪蚊繁殖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19.
Effects of a novel mesoionic insecticide,triflumezopyrim, on the feeding behavior of rice planthoppers,Nilaparvata lugens and Sogatella furcifera(Hemiptera: Delphacidae) 下载免费PDF全文
ZHU Jun SUN Wen-qing LI Yao GE Lin-quan YANG Guo-qing XU Jian-xiang LIU Fang 《农业科学学报》2020,19(10):2488-2449
The rice planthoppers, Nilaparvata lugens and Sogatella furcifera, are important sap-sucking pests of rice in Asia. The mesoionic insecticide triflumezopyrim was previously shown to be highly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 both N. lugens and S. furcifera. In this study, electropenetrography(EPG)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ree triflumezopyrim concentrations(LC_(10), LC_(50) and LC_(90)) on the feeding behavior of N. lugens and S. furcifera. EPG signals of planthoppe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six different waveforms NP, N1, N2, N3, N4, and N5, which corresponded to non-penetration, stylet penetration into epidermis, salivation, extracellular movement of stylet, sap ingestion in phloem, and water ingestion in xylem during feeding. Compared to untreated controls, triflumezopyrim at LC_(50) and LC_(90) prolonged the duration of the non-penetration period by 105.3 to 333.7%. The probing frequencies of N. lugens exposed to triflumezopyrim at LC_(10) and LC_(50)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however, the probing frequencies of S. furcifera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when exposed to triflumezopyrim at all concentrations. Triflumezopyrim exposure prolonged the duration of salivation and shortened the duration of extracellular movement. The duration of phloem sap ingestion decreased from 37.2 to 77.7% in the LC_(50) and LC_(90) treatments, respectively. Differences in feeding behavior in response to triflumezopyrim and pymetrozine were minimal. In summa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C_(50) and LC_(90) concentrations of triflumezopyrim inhibit the feeding activities of N. lugens and S. furcifera mainly by prolonging the duration of non-penetration and by shortening the duration of phloem sap ingestion, which may foster more efficient use of triflumezopyrim in Asi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