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首先从湘南地区传统民居的气候条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入手,从自然因素的角度初步研究宝镜古民居建筑特征的形成;再到大圩镇宝镜村的当地传统民居群落,分类分析其历史文化背景、装饰题材、建筑布局,进而总结宝镜村古民居建筑文化特征的形成因素,并对当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向志强  姚苏城 《现代园艺》2023,(15):130-13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此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文脉传承、自然生态建设等,成为当下国家与人民所重视的问题。以云南省建水县临安大树村为例,从村域设计、建筑单体设计和景观设计3个方面,通过综合空间置入、顺应自然地势,以点串线、建筑风貌与功能的保留与再利用、传统建筑结构的利用、节能与环保、景观体验与感知、多层次景观空间等,重构大树村人居环境,以此解决当地基础设施落后和人居环境差的根本问题。研究结果为当地传统历史文脉、乡村风貌以及生态、文化、服务空间等提供载体,以期探索出临安镇当地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自有人类便有了人居环境。人类经历了巢居、穴居、山居和屋宇居等阶段,直到目前仍然在探索适宜的人居环境。现代的居住趋势不仅着眼于居住建筑本身,更着眼于环境的利用与塑造。从居住小区到别墅豪宅无不追求山水地形的变化,形成现代建筑与山水融为一体之势。20世纪  相似文献   

4.
《南方园艺》2021,32(2)
佛寺园林是佛教建筑和园林环境的综合体,闽南地区佛寺园林因浓烈的闽南地方特色而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闽南佛教文化的传入、佛寺园林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并以闽南地区其中三座重点汉传佛寺即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漳州南山寺为例,对佛寺园林环境从选址、布局、建筑艺术、植物配置四个方面进行概括和归纳。  相似文献   

5.
《现代园艺》2014,(7):75-77
针对成都受灾后农村的特点,以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为指导,充分融合建筑与当地环境,重点建设农村的建筑布局、环境和风貌,从生态方面探讨一条灾后村落景观修复的路线。  相似文献   

6.
随着德班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使我们更加明确目前正面临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严峻挑战。本文就如何做好绿色建筑设计工作进行分析,探讨设计美化生活环境,营造景观空间,不断改善我国人居环境,提升全民幸福感,最终实现建筑的低碳化、智能化。  相似文献   

7.
城市道路绿化最直接地体现一个城市的风貌,本文分析了开平市城市道路绿化现状以及城区三大类型道路的植物景观特色,探讨开平道路植物景观设计在设计理念、景观布局、行道树选择等方面的发展及其在城市人居环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悠久,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演变中,许多地区逐渐沉淀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性建筑环境。古河东平阳地带今位于山西汾西县的师家沟,以地上窑洞为主要建筑形式,村落布局精巧、聚落关系得当。旨在对师家沟建筑空间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阐述建筑特色与村落布局,同时从生态美学与人居环境关系角度论述生态文明对古村落传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建筑景观规划与实践脱节,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对人的换位思考等方面分析了建筑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使之朝着有利于人居环境、建筑景观和社会文化的方向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程冀南 《花卉》2019,(20):42-43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的理想居住环境。结合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将该别墅建筑为主的居住小区打造成生态型、景观型、文化型的人居环境。旨在对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人居环境要求的不断增强,在"海绵城市"的综合要求中,更要构建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态势。本文主要从海绵城市的相关内容着手,形成海绵城市发展中人居环境与绿色建筑之间的关联性,并构建海绵城市人居环境的营造路径,更好地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筑活动是一种体现着当时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复杂行为。历史建筑的研究在绝大多数时是通过单体建筑去谈论其本身的技术特征与艺术风格等方面,很少对当时的建筑制度体系和运作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德租时期青岛建筑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一窥外国殖民者对中国近代建筑转型和风貌的外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以4座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古代寺院飞鸟寺、法隆寺、唐招提寺和龙安寺为案例,从布局形式、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和建筑意境多个角度,分别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在日本古代寺院中的体现,探讨总结了日本古代寺院受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影响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4.
曹式军 《中国园艺文摘》2012,(4):101-102,152
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富于人性化的室外生活空间,是人们对居住品质提升的新要求.文章从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入手,探讨居住区的外围绿化、入口景观、道路景观、中心游园、组团绿地和宅旁绿地等各部分的设计方法和要点,可供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梅县人民广场的布局、植物配置、绿化特点等作了叙述,希望透过城市广场绿化看到本质,阐明"以人为本"的实际意义是城市开发发展建设要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6.
风水学、园林学均隶属于综合性自然科学。其宗旨在了解、顺应自然发展的基础上,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致力于打造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园林建造中以山水、地形、植物、建筑为主体。宜春鼓楼(袁州谯楼)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为当地代表性园林建筑之一。通过讨论古建筑风水,进而了解鼓楼的地理位置及其布局格式,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民间文化及其涵义,为设计现代人居环境作参考,丰富公共性园林需求。  相似文献   

17.
<正>人居环境包括了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要素和社会因素。包括建筑、道路、绿化等物质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非物质环境,"花园新村"应运而  相似文献   

18.
楠溪江上游是楠溪江的发源地,秀丽质朴的自然风貌与楠溪江浓厚的文化底蕴相结合,景观风貌独具特色。主要对楠溪江上游自然景观、古村落规划布局和古村落建筑等进行探讨,对上游传统乡土景观特色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发掘、保护和利用传统乡土景观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1上海绿化林业持续发展原则 1.1人性化协调发展原则 城市绿化林业持续发展是城市绿化林业形成的生态功能与城市环境、空间结构、空间景观,与人居生活的高度融合。所以在上海绿化林业设计与布局上,应坚持以人为本,将城市绿化林业发展与城市人居生活紧密结合,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和谐协调的发展理念,充分考虑上海居民对绿化林业的自然生态需要。通过绿化林业与人居活动结合的布局与设计,发展并体现绿化林业的多种服务功能,营造城乡优良工作环境和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渴望,  相似文献   

20.
武汉天地项目是武汉市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将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在保留其原始风貌的状态下进行商业化更新的案例。该项目在对老城区重新进行道路组织、建筑布局、空间安排及景观设计之后,为这块场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带动了周边住宅、写字楼等项目的蓬勃发展。分析了武汉天地商业改造案例背景和环境构成及场地使用者认知,以期促进更多老城区的华丽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