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对保护区的植物资源植被的演化、植物区系成分和种类及森林、草地植被分布状况及类型等进行全面调查,认为北川河源区的植被非常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森林和草地是重要的环境要素,是生态系统的最积极成分,并提出了加以管护的措施,为今后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地调查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掌握四川嘉陵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分布及特点,根据中国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标准,对区域内植物属和种的区系地理成分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嘉陵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有维管植物175科730属1 700种,其中,大部分为种子植物,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内的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科组成都以少型科为主,占比分别为66.67%和52.70%,少型科是该保护区的优势科。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其中蕨类植物以世界分布为主,种子植物在科的区系组成中呈现出较高的热带性质,在属的区系组成中呈现出温带性质,还有一定数量的中国特有成分,体现了该保护区内植被的地带性。  相似文献   

3.
周长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772-1773
安徽北亚热带处于我国整个北亚热带的经向中段,是我国南北物种扩散的通道。该区现有森林植被类型结构十分单调,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的林分很少,未能充分发挥地带性气候资源潜力和优势;而且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沟通南北物种交融的基础薄弱。笔者研究了恢复该区森林植被的策略,以构成多样化森林植被类型镶嵌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对嵩山植被的植物生活型谱及区系成分详细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表明:由栎属(Quercus)、化香(Pla-tycaarya stobilacea)、山杨(Populus davidiana)、鹅耳枥、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等组成的南暖温带落叶阔林为该区的地带性植被:组成植被的区系成分,特别是优势种或建群种,以温带地理成分和华北植物区系为主,不同热带地理成分和华中、东北、西南等植物区系相交汇。根据以上分析,作者提出:该区植被具有明显的温性特点、与华北植被有较大的相似性,并与华中、东北、西南植被保持一定的联系,反映了该区植被从南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从而与该区土壤、气侯条件相吻合。结合实际,作者还提出了发展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浙江海岛砂生植被研究(Ⅰ)植被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砂生植被在浙江海岛见于部分岛屿的砂质海岸,由砂生植物和部分耐砂植物组成。植物区系组成简单,约有野生维管植物271种,隶属于67科191属。地理成分复杂,热带亲缘性明显。植被外貌整齐、低矮,季相变化明显,层次结构简单。植被分布因地区、岛屿、沙滩和立地而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条带性。虽属隐域植被但地带性烙印清晰。植被演替外因于土壤质地、水分、盐分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属外因生态演替。  相似文献   

6.
砂生植被在浙江海岛见于部分岛屿的砂质海岸,由砂生植物和部分耐砂植物组成。植物区系组成简单,约有野生维管植物271种,隶属于67科191属。地理成分复杂,热带亲缘性明显。植被外貌整齐、低矮,季相变化明显,层次结构简单。植被分布因地区、岛屿、沙滩和立地而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条带性。虽属隐域植被但地带性烙印清晰。植被演替外因于土壤质地、水分、盐分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属外因生态演替。  相似文献   

7.
植被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亚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对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标志性及不可替代的作用。仁怀市社会经济体量大、发展速度快,可持续发展需要理清仁怀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形成评估区域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基础资料。因此,本文基于植被的实地调查样点,通过对仁怀市域内设立的255个植被样点进行数据标准化、距离计算、系统分类等处理,对样点进行归纳分析,并结合中国植被、贵州植被系统及IUCN全球生态系统分类框架确定区域生态系统分类结构。本研究梳理了仁怀市森林生态系统分类情况,共有35个植被群系;理清了仁怀市现存有原生性较强的地带性植被,如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形顶极中亚热带石灰岩山地常绿阔叶林、中亚热带石灰岩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3种类型,可作为生态系统保护重点对象、生态系统修复物种库及群落配置的参考模板。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结构管理与功能调节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浙江海岛砂生植被研究:(I)植被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砂生植被在浙江海岛见于部分岛屿与砂质海岸,由砂生植物和部分耐砂植物组成。植物区系组成简单,约有野生维管植物271种,隶属于67科191属。地理成分复杂,热带亲缘性明显,植被外貌整齐,低矮,季相变化明显,层次结构简单,植被分布因地区,岛屿,沙滩和立地而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条带性,虽属隐域植被但地带性烙印清晰,植被演替外因于土壤质地,水分,盐分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属外因生态演替。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湘西南山地植物区系特征,分析了龙底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及其单(寡)种属的组成与特性,结果表明: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188科859属2 174种,其中裸子植物8科15属21种;植物区系中有单(寡)种属183属,归属于83科,含209种,占区系中总属数的21.30%。单(寡)种属能表征该区植物区系的古老残遗性、特有性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植被组成特点,能表现出植物的演化阶段与过程;单(寡)种属同植物区系中所有属的生长型组成比例与生活型谱间存在差异,但也具有一些相同的组成变化规律;植物区系属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成分为主,而单(寡)种属以温带成分为主。单(寡)种属以中国特有属、东亚特有属和热带亚洲特有属占优势。  相似文献   

10.
广东乳源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植被和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对该区的植物区系和植被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的原生植被种类丰富,具有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特点;区内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组成以热带-亚热带和热带成分为主,热带性分布的植物类群甚多。使得区内沟谷常绿阔叶林具有某些雨林特征。小型板根、茎花现象、附生植物、藤萝密布等随处可见。而在其它中亚热带地区这种现象很少见;保护区内的植被有8个类型,包括具有雨林特征的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山顶常绿阔叶矮林、崖壁常绿矮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竹丛、亚热带灌丛草坡等,以及假苹婆、榕树林等18个群系;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多样性植被类型具有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相适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面上探讨了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了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特征。研究表明,梅花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生物多样性具有植物种类丰富,有维管束植物184科734属1628种,起源古老,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生态系统的垂直地带性和自然植被的次生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如何以最合理地块构建自然保护区并能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是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矛盾所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针对戴云山地区探讨地块选择方法的适用性,基于戴云山地区生态评价,结合空间特征和生态现状要求,提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空间优化建议。结合保护区植被多样性特征,应用地块选择算法,将戴云山所属地区共18 762小班进行网格分割,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选取地类、树种组成、郁闭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龄组和立地质量7个指标,求得各网格的生态值,绘制戴云山地区生态值分布图,引入改进的nal-Briers优化模型,实现保护区范围的最优化选择。依此方法共选择88个地块(网格)组成5个构建自然保护区的备选区域,其中包含原自然保护区2处备选区域(编号2,3),新增备选区域位于原保护区东部(编号4)、北部(编号1)和东南部(编号5)各1处。考虑保护区设计原则,编号2,3和4备选区域形成的区域可有效减弱边缘效应的影响,为建设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最优区域组合。选择后的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实现了地块数量与生态值间的最优组合,最大限度保护戴云山整体植被多样性。地块选择算法在国内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设计中可能具有适用性,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设计研究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采取典型取样、线路调查和卫星影像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大崎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本底调查,按照《中国植被》的划分方法,对本底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大崎山自然保护区共有7个植被类型26个群系;植被分布水平规律变化界限不明显,在垂直分布上,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形成垂直带谱;大崎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植被类型、特殊的地理分布,使其具有重要的保护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北京妙峰山风景区自然保护小区规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该文运用标准地调查法对北京妙峰山风景区森林植被进行调查和分类研究 ,主要目的是为风景名胜区中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根据森林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以及生态环境的相似性和分异性规律 ,提出了在风景名胜区中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小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 ,并制定了妙峰山风景区保护小区的规划方案 .功能区划分为严格自然保护小区、资源管理自然保护小区、景观自然保护小区和珍稀植物繁殖自然保护小区 ,并且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贵州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对彭水水库建设的蓄水响应关系,为该保护区原始生态环境和黑叶猴生境的科学评价与保护,植被覆盖的恢复提供参考依据和基础数据,本文对彭水水电站建设前、中、后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保护区对彭水水电站建设蓄水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彭水电站建设后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淹没面积仅有4.8 hm2,只占整个自然保护区面积的0.1%,主要影响区域在洪渡河流域的淹没区,水位上涨导致土地利用、水土流失有部分变化。说明水库蓄水对整个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摸清茅台酒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种子植物种类及区系特征,采取实地考察、标本采集、分类鉴定等方法对该地区的种子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茅台酒生态功能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101科279属411种,仅含1种的属或科较多,优势科、属不明显,区系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温带成分有减少趋势。2)该区有国家级保护植物3种、中国特有属植物5种,该植物区系在区划上属于贵州高原亚地区,与黔北的其他6个保护区相比,热带成分所占比例最大,原因可能是该区年均气温较高。  相似文献   

17.
沐川县退耕还林生态恢复地碳截留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四川省沐川县几种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生态系统的植被碳储量、凋落物的碳储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植被覆盖类型下的植被碳储量、凋落物的碳储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以人工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植被的碳储量最大.植被碳储量由高到低依次是人工水杉林、天然次生林、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c林、农耕地、茶Camellia sinensis园;天然次生林凋落物的碳储量比其他的几种类型要高,分解后更利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的碳储量,土壤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的依次为次生林、慈竹林、水杉林、茶园和农耕地.人工水杉林和慈竹林土壤也能有效地截留大气中的CO2,而农业用地最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5种植被类型下,总的碳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次生林、慈竹林、水杉林、茶园和农耕地.加强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森林的保护,同时不断扩大人工林的种植面积,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机碳的截留是缓解大气CO2浓度增加的一种重要措施.表5参16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有效性是指保护区对其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效果。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成效评估是明确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实现保护区保护目标的有效途径。从基于自然保护区生态价值、保护对象、森林资源、森林健康以及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5个方面,归纳分析了国内外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效评估,并尝试构建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为更好地引导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提升保护效果,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更好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重要部分。为了分析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趋势,笔者等选择保护区建区25年来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情况及动植物资源的演变趋势,通过调查区域内动植物资源现状和总结区域25年以来年均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趋势,与建区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概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保护区近25年来年均气温以升高趋势为主,21世纪初较20世纪80年代末升高0.989℃;年降水量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1世纪初较20世纪80年代末减少3.3 mm。保护区荒漠植被出现群落面积减少、局部覆盖度下降、群落类型减少趋势;动物出现珍稀濒危数种减少、区系演变和动物种类数量减少的趋势。为掌握和应对气候变化对安西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河南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代表性、生态稳定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威胁等7项指标建立鸡公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对各单项指标赋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各生态评价因子的评价指数。结果表明,鸡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很好,保护价值很高,综合评价指数为0.895 3。最后分析了保护区目前所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