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邯郸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转基因抗病虫早熟棉品种邯686为试验材料,在田间设置6个不同处理,研究每穴单株和每穴双株在不同密度下的种植效果。结果表明:666.7m2每穴单株种植5 000株籽棉产量最高,每穴双株种植6 000株处理产量第二,两者差异不显著,后者更加省工。  相似文献   

2.
种植密度及方式对高蛋白春大豆品种福豆234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方式对高蛋白春大豆品种福豆234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公顷种植22.5-45.0万株和每穴留苗1-4株范围内,该品种以每公顷种植22.5万株和每穴2株组合的产量效应较好。该处理组合植株茎秆粗壮,分枝数和单株荚数多,百粒重大,单株生产力高。  相似文献   

3.
播种方式对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5个处理,3次重复,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大豆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穴距18cm,每穴3株的播种方式对于干物质的积累较为合适。不同处理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不同,穴距18 cm,每穴3株的播种方式大豆产量最高,大豆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生产力及单株荚数呈正相关,而与百粒重呈不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黄淮海大豆区104份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大豆产量各构成因素与产量关系的密切程度因品种的结荚习性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不同结荚习性的大豆材料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无论是什么结荚习性型的大豆品种(系),生物产量对产量影响排在第一位;每荚粒数排在最后。在有限生长型大豆品种中,生物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节数、株高等因素对产量的关联度较高。在亚有限生长型大豆品种中,生物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节数、株高等因素对产量的关联度较高。在无限生长型大豆品种中,生物产量、株高、主茎节数、生育期、单株荚数对产量的关联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有机高粱不同种植方式及密度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裂区试验进行不同种植方式及种植密度对茅台酒专用有机高粱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差异达显著水平。种植方式中,单株(1株/穴)的增产效果优于2株/穴和3株/穴;在相同的种植方式下,随密度的增加,高粱产量呈上升趋势,当密度大于9000株/677m2后,呈下降趋势。以单株移栽,每677m2密度9000株模式,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快北方地区大豆品种的选育及更新换代,通过3年大田栽培试验,对不同气候因子条件下的国家大豆核心种质资源进行性状鉴定及适应性与利用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因子中降雨量对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影响显著,但在不同类型的种质间适应性变化存在差异。通过性状鉴定和数据分析,国外极早熟种质在株高、底荚高度和百粒重性状上适应性较为强,国内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在产量性状、抗倒性及百粒重性状上适应性较强。根据各性状相关性及适应性,国内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应注重在高产、优质、抗性育种及种质创新中的应用;国外极早熟、早熟种质注重在北方高寒地区极早熟大豆品种和有效积温≥2800℃地区夏播麦茬复种超早熟大豆品种选育及种质创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承豆6号大豆不同种植模式的试验,结果表明,行距40cm,株距20cm双株种植较传统的行距40cm,株距10cm单株种植增产显著。1hm^2比传统单株种植的大豆增产1159kg。而株距20cm双株种植与株距30cm三株种植,株距30cm三株种植与传统株距10cm单株种植之间增减产不显著,因此,在承德地区大豆最好采用行距40cm,株距20cm双株种植模式,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大豆品种及播期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甘肃中部沿黄灌区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模式下,研究了不同品种与播期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以晚熟大豆品种的产量最高,达2553.15 kg/hm2,中熟品种次之,早熟品种最低;与早中熟大豆品种比较,晚熟品种与早熟马铃薯的生殖共生期较短,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较多,适合套作。播期间产量也有差异,播期为4月30日时产量最高。中晚熟大豆品种的适宜播期为4月30日,播期为5月10日的早熟品种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稻蟹共生系统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和河蟹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敏  马旭洲  王武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9):1828-1835
【目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对推动水稻种植变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河蟹放养密度、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水体生态环境和浮游生物等研究,而关于水稻栽插密度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茎蘖情况、植株生物产量、茎秆构成、产量构成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通过优化水稻栽插密度以达到水稻性状指标的最佳及产量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完善稻蟹共作模式的技术和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试验共设置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T1)、单穴双株水稻(T2)、单穴四株水稻(T3)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水稻(CK)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处理单元格面积为50 m2,其中养蟹田每试验小格放养规格为12 000 只/kg的幼蟹(Ⅲ期仔蟹)900 只,生长周期共137 d。于水稻的4 个生长时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每试验小区随机选取3 个采样点,每点连续选择10穴水稻,分别测定记录水稻茎蘖情况、生物产量、植株性状指标及水稻产量。【结果】与不养蟹稻田相比,相同水稻栽培密度下养蟹稻田可以增加约0.17个有效蘖/穴,提高水稻植株生物产量3.3%,对水稻茎秆构成影响不显著,但对水稻的结实率和穗粒数影响较显著,同时可以增加约11.5%的水稻产量;养蟹稻田内各试验处理间水稻分蘖数受每穴栽插株数影响显著,单穴四株有效穗数最高且显著单穴双株和单穴单株,水稻生物产量以单穴四株最高,水稻茎秆性状则随水稻栽插密度增加呈现逐渐弱化趋势;单穴单株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较其他处理则分别提高6-26个、1.2%-3.6%、1.5%-3.3%,其他性状指标则要低于平均水平。【结论】基于水稻生长性状指标及经济效益分析,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植株性状要优于其他处理,水稻产量则以养蟹田单穴四株水稻产量最高;基于幼蟹产量及效益考虑,单穴单株幼蟹产量要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处理,单穴单株水稻性状优势明显且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接种根瘤菌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时期施氮肥与接种根瘤菌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R2和R5期,处理4(接种根瘤菌+R1期追施氮肥)植株干重和根瘤干重最大,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37.98%。其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及单株粒重均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同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R2及R5期植株干重及R5期根瘤干重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不影响产量前提下提高移栽油菜效益的新途径,以株型中间型品种镇油5号和紧凑型品种镇油7号为试验品种,采用一穴双栽和一穴单栽2种移栽方式,设置1 hm20.6×105株、0.9×105株、1.2×105株、1.5×105株、1.8×105株和2.1×105株密度水平,研究移栽密度和移栽方式对不同类型油菜品种产量和成熟期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对比分析在不同移栽方式下密度与不同类型油菜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以移栽密度1 hm21.8×105株、一穴双栽处理的紧凑型品种产量最高,达到3 560 kg/hm2。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升后降;单株角果数、千粒质量、根茎粗、主轴角果数、一次分枝数、一次分枝角果数、二次分枝数和二次分枝角果数总体波动式下降;株高先缓慢下降再上升,分枝点高度和主轴长波动式上升,角果长上下起伏变化。每角粒数在一穴单栽条件下呈先升后降趋势,在一穴双栽条件下中间型品种呈下降趋势,紧凑型品种呈先升后降趋势。株型紧凑型品种的适宜密度水平比中间型品种高。同一类型油菜品种,在适宜密度及高密度水平下,一穴双栽移栽方式要比一穴单栽移栽方式获得的产量更高,大面积生产上的增产效果将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特开展垄上3行及垄上5行栽培模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垄上3行及垄上5行的处理大豆株高、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及产量等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垄上3行的处理增产效果显著,适合大面积推广,为农业实际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示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杉木幼林地套种大豆试验中,作了大豆的品种选择、施肥和除草剂试验,并相应地进行了土壤分析和小气候观察,调查了杉木幼林的年生长量。研究结果表明:套种大豆早熟品种以坎山白最好,在4月5日播种为宜,株行距采用50cm×50cm,每穴3株最佳;迟熟品种以野猪戳最好,在5月15日前后播种为宜,株行距采用33cm×33cm为宜,每穴2~4株都可。以钙镁磷肥作基肥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以尿素、草木灰作追肥,则增产效果不明显。除草剂以来草克8ml/hm~2除草效果最佳,除草率达82.46%,并且对杉苗、豆苗安全无害,比人工除草省工省钱。另外,杉木幼林地套种大豆,可以明显改善小气候,改良土壤,促进杉木生长,杉木幼树株高当年生长量约可增加34.6%。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现代山西早熟夏大豆适宜种植密度,本试验以具有代表性的汾豆101为试验材料,设置密度处理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探索大豆品种相关性状的最优配置,明确山西早熟夏大豆及该品种最佳播种密度和范围。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底荚高呈增高趋势,茎粗、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下降趋势。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指数表现特征,而60.0万株/hm~2到71.25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为汾豆101的最佳种植密度范围,其产量表现为3 274.32~3 277.09 kg/hm~2。相关性分析表明,密度是优化大豆群体结构的重要措施,维持合理的种植密度,同时适当提高单株粒数,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该研究为山西早熟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探索不同时期追氮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3个不同时期追施纯氮51.75 kg/hm2对神豆2号的生物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6片复叶期追氮使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增加,抗倒伏能力增强,秕荚数减少,比对照增产显著,达19.3%;盛花期前10 d追氮使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降低,秕荚数增多,百粒重增加,增产显著,达12.1%;结荚初期追氮使株高、结荚高度降低,主茎有效分枝数增加,百粒重降低,减产15.7%;3个时期追氮对大豆外观品质没有规律影响。不同时期追氮对神豆2号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有一定的影响。6片复叶期、盛花期前10 d追氮都可增加产量,且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选择9个来源于黄淮海地区的大豆品种,在播后苗前用乙草胺进行土壤处理,研究了乙草胺对不同大豆品种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对乙草胺的敏感性有差异.2250mL/hm2处理,冀豆7号和五星1号药害症状较轻,冀豆7号、冀黄13号、五星1号和鲁99-10的株高有所增加,其它品种的株高均降低;喷施乙草胺,所有参试品种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产量均低于人工除草,但是冀豆7号和五星1号减产幅度较小;中作011大豆的蛋白质含量略有增加,其它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均降低;除冀黄13号和早熟18号大豆外,其它品种的脂肪含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7.
创新种植模式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生产上推广面积最大的夏玉米品种之一郑单958作为试验材料,在7.5万~10.5万株/hm2的高密度种植下,采用每穴单株对称、单株三角留苗和双株三角留苗3种种植模式,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玉米产量、植株和籽粒干物质积累、穗部等性状的影响及变化趋势。结果筛选出7.5万株/hm2的双株三角留苗新模式下栽培产量最高,为夏玉米创新栽培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夏大豆不同密度与一穴多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南方丘陵稻田麦后茬选用夏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新品种兴豆1号进行不同栽培密度和穴苗数试验,设密度水平和等穴异苗(每穴1~3苗)、等苗异穴各3个处理,共9个处理,考察各处理对夏大豆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单位面积产量与有效株数、总荚果数、总粒数、单株实粒数等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不同处理主要改变植株的有效分枝数,其次是单株荚果数;每公顷播种18.0万穴、每穴留3苗处理的产量最高,达4.64 t/h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疆超早熟大豆品系(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为新疆超早熟大豆新品种选育和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6个超早熟大豆品系(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序为:单株粒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数>有效分枝>结荚高度>主茎节数>百粒重.[结论]单株粒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有效荚数是影响北疆超早熟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对高产、优质的超早熟大豆选育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不同油菜品种产量与含油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耐密植品种适于直播,不仅能减少间苗所需的劳动力,而且能有效挖掘品种的增产潜力,并有利于机械化收获,因此,开展油菜资源的耐密性鉴定,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油菜品种产量与含油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280份油料作物中期库保存的核心甘蓝型油菜种质为材料开展油菜耐密植初步筛选,以获得的14份耐密性差异显著的初筛资源为材料进行耐密植精准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含油量、千粒质量、株高3个性状差异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所有品种一次有效分枝数、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单株产量4个性状呈减少趋势(部分达显著水平);密度与产量及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显示,种植密度与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单株产量呈负相关关系,除陕油093外的13个品种种植密度与千粒质量皆呈正相关关系,P4099、6H2420的种植密度与含油量呈显著正相关(P 0.05)。种植密度与产量的二次回归分析显示,中双9号、浙油6001为较耐密植的高产品种; 6H2434为最耐密植的低产品种;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油菜单株产量与产量组成3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4个不同种植密度下,全株角果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最大;低密度条件下,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质量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在较高密度的种植条件下(45株/m2),千粒质量对单株产量的贡献达25.1%,明显大于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1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