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棚架式和篱笆式2种栽培方式,以近自然栽培方式为对照,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2年生星油藤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篱笆式栽培与棚架式栽培和近自然栽培相比,果实产量分别提高20.20%和88.16%,病虫果率分别降低60.00%和93.75%,果实饱满率分别提高6.04%和12.61%.棚架式和篱笆式2种栽培方式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双低杂交油菜油研10号高产栽培和常规栽培对比试验,对产量、产油量、品质性状、经济效益和植株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产栽培平均产量3 177.25 kg/hm2,平均产油量1 408.57 kg/hm2,比常规栽培平均增产37.96%和32.26%,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高产栽培平均产值7 625.4元/hm2,比常规栽培平均增加2 098.2元/hm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高产栽培平均纯收益与常规栽培差异不显著;高产栽培平均含油量及平均油酸含量均降低,与常规栽培差异达显著水平;平均饼粕蛋白质含量增加,与常规栽培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余的7个品质性状与常规栽培差异不显著。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双低杂交油菜油研10号获得高产的同时,品质和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3.
选用优化栽培、轻简栽培、两段优化栽培和常规栽培4种晚稻栽培模式,在2个施缓释氮量的处理(折合纯氮分别是0、180kg/hm2)下,研究了栽培模式对超级杂交晚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纯180kg/hm2条件下,两段优化栽培表现为产量最高,分蘖速度快,茎蘖数栽培幅度大,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大,氮肥利用率高;其次为优化栽培,轻简栽培最小,但两段优化栽培生育期较长.优化栽培和轻简栽培生育期较适中.在不施氮水平下,也有相同的趋势.因此,超级杂交晚稻较优的栽培模式是两段优化栽培和优化栽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罗汉果组培苗2茬栽培关键技术。[方法]以"青冠"组培苗为材料,第1茬为杯苗栽培,第2茬为宿根留蔓栽培,采用棚面宿根留蔓和棚下宿根留蔓2种留蔓方式。测定小区产量,调查病虫害及物候期,计算投入产出。[结果]第2茬采用棚面宿根留蔓栽培的萌芽期比棚下宿根留蔓栽培的推迟7 d,但前者现蕾期和开花期分别提早5和3 d。第2茬栽培的现蕾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比第1茬栽培提前了65、62和40 d。与第1茬栽培相比,第2茬栽培大、中果实比率有较大提高,小果率降低,结果株率为100%,果实等级和产量显著提高。[结论]棚面宿根留蔓栽培和棚下宿根留蔓第2茬栽培净收益分别为126 139.5和117 994.5元/hm2,分别比第1茬栽培净收益增加了175.1%和150.9%。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双季玉米栽培模式、双季稻栽培模式、春玉米-晚稻栽培模式和早稻-秋玉米栽培模式四种栽培模式对一亩田一年的粮食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四种栽培模式每亩田的粮食产量以双季玉米栽培模式为最高(每667m2产量1086.7kg),其次为春玉米—晚稻栽培模式(每667m2产量1063.9kg)、双季稻栽培模式(每667m2产量965.1kg)和早稻—秋玉米栽培模式(每667m2产量943.0kg)。经济效益以春玉米—晚稻栽培模式为最高(每667m2纯收入350.9元),其次为双季稻栽培模式(每667m2纯收入280.4元)、双季玉米栽培模式(每667m2纯收入265.4元)和早稻—秋玉米栽培模式(每667m2纯收入147.5元)。  相似文献   

6.
强化栽培处理和常规栽培处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强化栽培的单本移栽和2~3棵苗移栽产量分别是647.3kg/667m2和682.6kg/667m2,比常规栽培增产4.13%和9.81%,证明强化栽培有很强的增产潜力。并讨论了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宁夏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为仔姜在重庆及西南地区的推广、农民增收脱贫提供技术支撑,对仔姜不同栽培模式的技术要点、种植成本、田间发病率、产量等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短畦网格栽培集起垄与播种于一体,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成本分别较大沟栽培和洞子栽培低1020元/667m2和300元/667m2;短畦网格栽培通过降低病害发病率和严重度,增加了产量,分别较大沟栽培和洞子栽培增加收益2680元/667m2和1793元/667m2。短畦网格栽培具有轻简栽培特点,能够通过降低成本和增产达到增效目的,是西南地区仔姜栽培的适宜技术。  相似文献   

8.
以中药材红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有机栽培和无机栽培2种栽培模式下,不同水平施肥量对红芪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为15t/hm2时,无机栽培模式下的红芪产量达到最大值,为371.1kg/hm2,显著高于不施肥水平7.66%;有机和无机栽培模式下的红芪的含水率分别高于不施肥处理6.12%、2.81%;无机栽培模式下的红芪总灰分高于不施肥处理8.84%;在施肥量达到22.5t/hm2时,有机栽培模式和无机栽培模式红芪多糖含量高于不施肥处理11.77%和7.58%.  相似文献   

9.
选取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品种华南205与新选048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超高产高效栽培、高产高效栽培与常规栽培(CK)3种栽培模式对木薯生理特性、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薯不同栽培模式苗期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叶面积之间差异较为明显,由大到小依次为超高产高效栽培模式、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常规栽培模式,且超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苗期光合特性显著高于对照;不同生育期木薯茎粗、株高由大到小依次均为超高产高效栽培、高产高效栽培、对照常规栽培;2个品种3种栽培模式间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与对照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华南205和新选048两年(2013年与2014年)的平均产量在超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和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下分别增产18.6%、10.5%和15.8%、7.7%,分别增收6 378、2 810元/hm2和7 366、3 018元/hm2。由此可知,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优化可以大幅度提高木薯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不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大豆产量,试验设置2种配套栽培模式处理,研究45cm窄行密植栽培模式和65cm垄作栽培模式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并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垄作栽培下,黑河36的株荚数、株粒数、荚粒数均高于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的合农60。合农60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产量为3 615kg·hm-2,黑河36垄作栽培模式产量为2 865kg·hm-2,2种栽培模式下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窄行密植栽培模式较垄作栽培模式增产750kg·hm-2,增产率达到26.18%,增收效益为3 000元·hm-2。  相似文献   

11.
刘春博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24):159-163
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影响草莓果实发育及品质,针对目前草莓研究中未考虑不同栽培模式和氮肥互作的问题,以艳丽草莓为试验材料,在2种栽培模式和3个氮肥使用量下,对草莓生长发育、果实性状及品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促成栽培草莓的生育期明显早于半促成栽培;促成栽培在施氮量为200 kg/hm2时,果实横径、纵径、单果质量及植株干鲜质量最大,半促成栽培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最大,在同样施氮量时,半促成栽培果实横径、纵径、单果质量及植株干鲜质量较大.促成栽培可溶性糖、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半促成模式,但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半促成模式.促成栽培施氮量200 kg/hm2和半促成栽培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较好,品质各有优势,是较为合理的栽培组合方式.该研究结果可以为不同栽培模式和施氮量下草莓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高产高效栽培(GCGX)和农户传统栽培(CK)2个处理,于2012年和2013年连续2 a进行田间试验,测定春玉米生育后期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吐丝期和乳熟期株高、穗位高产高效栽培略高于农户传统栽培。与农户传统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较大,在生育期上表现为吐丝之后更为明显,在叶位上表现为棒三叶以下叶片最为突出;不同叶位的叶倾角高产高效栽培显著小于农户传统栽培,而叶向值均显著大于农户传统栽培,在棒三叶表现最为明显;高产高效栽培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冠层光合能力极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高产高效栽培下春玉米产量为14.009 t·hm-2(2012)和13.255 t·hm-2(2013),均极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玉米间作针叶豌豆在垄作栽培和传统平作栽培方式下,对土壤温度、水分、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5~25 cm土层的日均地温较平作栽培提高0.92℃,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增温效果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垄作栽培土壤含水量及储水量高于平作栽培19.1 g/kg和315 m3/hm2。垄作栽培在灌水量比平作减少1200 m3/hm2的条件下,两种作物的混合产量为16895.3 kg/hm2,增产达14.97%;水分利用效率为26.61 kg/(hm2·mm),节水1268.4 m3/hm2。从增产节水的角度来看,玉米间作针叶豌豆垄作栽培模式明显优于平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4.
冬种辣椒双膜栽培对产量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设置冬种辣椒双膜栽培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辣椒采用双膜栽培模式防寒效果好,增产增收显著。地膜+顶膜0.03 mm栽培模式辣椒产量39 147.0 kg/hm2、净效益112 728元/hm2,地膜+顶膜0.02 mm栽培模式辣椒产量37 717.5 kg/hm2、净效益107 910元/hm2;2种顶膜保护处理分别比地膜栽培模式增产7 635.0 kg/hm2、增长24.2%,净增益24 915元/hm2和增产6 205.5 kg/hm2、增长19.7%,净增益20 097元/hm2;分别比露天栽培增产1 204.95 kg/hm2、增长44.5%,净增益41 448元/hm2和增产10620.0kg/hm2、增长39.2%,净增益36 630元/hm2。地膜+顶膜0.03 mm栽培模式产量效益最好,露天栽培产量效益最差。  相似文献   

15.
比较了不同水作方式的水旱轮作对设施土壤盐分影响的差异,在相邻2个大棚中分别设置表土充分湿润和淹水栽培蕹菜,以10 cm为单位分4层分别取土,测定了水作前、水作2个月、改旱作2个月后040 cm各土层的土壤EC值和主要盐分离子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壤EC值经充分湿润和淹水栽培水作2个月处理后均下降,并在改旱作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但仍都低于各水作处理前相应土层的盐分含量。水作处理后NO_340 cm各土层的土壤EC值和主要盐分离子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壤EC值经充分湿润和淹水栽培水作2个月处理后均下降,并在改旱作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但仍都低于各水作处理前相应土层的盐分含量。水作处理后NO_3-和SO_4-和SO_4(2-)的下渗效果明显,且SO_4(2-)的下渗效果明显,且SO_4(2-)的降幅较大;充分湿润处理土壤NO_3(2-)的降幅较大;充分湿润处理土壤NO_3-的降幅较淹水栽培处理小,而改旱作2个月回升幅度比淹水栽培处理大;充分湿润处理根系吸收层K-的降幅较淹水栽培处理小,而改旱作2个月回升幅度比淹水栽培处理大;充分湿润处理根系吸收层K+含量降幅小于淹水栽培的。由此可知,表土充分湿润和淹水栽培2个月再常规旱作2个月后,耕作层盐分浓度均仍低于水作前,淹水栽培总体效果优于充分湿润栽培,但充分湿润栽培对K+含量降幅小于淹水栽培的。由此可知,表土充分湿润和淹水栽培2个月再常规旱作2个月后,耕作层盐分浓度均仍低于水作前,淹水栽培总体效果优于充分湿润栽培,但充分湿润栽培对K+和NO_3+和NO_3-有较好的滞留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番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粉太郎番茄为试材,采用槽式栽培(T1)与枕式栽培(T2)2种方式进行栽培,测定了单果质量、单株果质量、总产量及相关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槽式栽培(T1)下的单果质量、单株果质量及总产量均显著高于枕式栽培(T2),且分别高出33.20%、39.12%和37.43%。枕式栽培(T2)处理下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有机酸含量及糖酸比均显著高于槽式栽培(T1)处理;槽式栽培下硝酸盐含量显著高于枕式栽培。由此可以看出,枕式栽培模式下番茄的营养品质优于槽式栽培,而槽式栽培模式下番茄的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吴辰光  万燕华  宁中凯 《农技服务》2011,28(12):1727+1762-1727,1762
以沧早甜杏2号生产上常用的高畦栽培和传统栽培2种栽植模式为研究对象进行最佳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高畦栽培+自由纺锤形整枝技术模式最佳,采用该模式5年生沧早甜杏2号产量可达31 620 kg/hm2。  相似文献   

18.
采用控产(30 t/hm2)栽培方法,对葡萄塑料大棚、避雨和露地3种栽培方式下的主要物候期、果实品质和病害发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下,藤稔葡萄的生物学表现不同。塑料大棚栽培的果实,其成熟期分别比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提前18、20 d;塑料大棚栽培的果实风味佳,固酸比极显著高于避雨栽培,避雨栽培显著高于露地栽培;调查多发病害黑痘病和霜霉病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塑料大棚栽培极显著低于露地栽培,避雨栽培显著低于露地栽培;白粉病的2项指标为塑料栽培显著低于露地栽培,避雨栽培与露地栽培间无显著差异。藤稔葡萄在荆州地区栽培的最佳方式是塑料大棚栽培。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脱毒微型薯芽栽生产种薯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草炭、珍珠岩、土2︰2︰1作基质和5 cm×5 cm栽培密度效果最佳,对于不同的栽培基质,均以密度大一些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以郑单958为材料,在宽窄行栽培模式和常规耕作模式下进行4.5、6.0、7.5、9.0、10.5万/hm2 5个密度梯度试验.结果表明,宽窄行栽培模式下,郑单958的适宜栽培密度为7.86万/hm2,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宽窄行栽培模式下群体最适宜栽培密度可提高0.52万/hm2,产量增加9.43%.随着密度增加,群体LAI增大.大口期、吐丝期和吐丝25 d宽窄行模式的LAI较常规栽培模式分别增加9.84%、10.65%和8.66%.与常规耕作模式相比,宽窄栽培模式群体对光能的利用率更高,吐丝期和吐丝25 d群体光能截获量较普通栽培模式分别提高5.05%和6.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