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寻找防治咖啡虫害的高效低毒药剂,以24%螺虫乙酯SC为试材,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4%螺虫乙酯SC对咖啡根粉蚧和咖啡绿蚧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60天对咖啡绿蚧的防效显著优于对照药剂48%毒死蜱和40%杀扑磷;对咖啡根粉蚧的防治效果虽然低于对照药剂48%毒死蜱,但也有一定的防效,在第二次施药后30天,24%螺虫乙酯SC 3 000倍液的平均防效可达76.29%;且与对照药剂相比,24%螺虫乙酯SC的药效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药剂.采用24%螺虫乙酯SC防治咖啡害虫,简单易行、省时省力、节省成本,是一种简化、高效的虫害防治措施,可以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3.
普洱市不同品种的小粒种咖啡品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咖啡种植者对咖啡品种的商品性及杯品质量认识不足、盲目引种而造成的生产中咖啡品种混乱,咖啡豆质量下降等问题,对普洱普遍种植的小粒种咖啡品种咖啡豆的商品性及杯品质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小粒种咖啡品种生咖啡的商品性及杯品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Catimor系列品种之间杯品质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4.
运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平台,分析1998—2017年间关于小粒咖啡的科学研究数量及其年度分布、研究机构和作者、资金资助现状和期刊分布特征,识别热点研究内容,为云南小粒咖啡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7.
8.
咖啡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全球流行已上百年。云南省以其得天独厚的气候、以大量的高山分布成为了中国最理想的咖啡种植地。云南主要种植小粒咖啡,但因得不到很好的指导,咖啡单产很低。为促进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介绍了云南小粒咖啡的相关情况及其种植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对咖啡褐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 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鉴定, 确定其病原菌, 同时开展咖啡褐斑病田间发生情况和品种抗病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不同地点采集的小粒咖啡病叶上分离出3个菌株, 其形态特征相同。选取从云南(CCYN05)和海南(CCHN05)样品上纯化到的2个菌株, 对其rDNA-ITS克隆测序分析, 2个菌株为同一致病菌。结合形态学特征, 将该病原菌鉴定为咖啡生尾孢。调查了5个小粒咖啡品种对褐斑病的田间抗性, 没有发现免疫品种和抗病品种, 5个品种抗病性由强至弱依次为卡杜埃瑞吉纳、卡杜拉、卡杜埃44、卡蒂膜、维拉萨奇。 相似文献
11.
12.
对云南小粒咖啡中度烘烤的熟咖啡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从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已知的贝壳杉烷型的二萜,通过多种一维和二维谱学方法(HSQD、HMBC、ROESY、COSY),并结合相关参考文献,确定了它们化学结构。其中化合物1为mozambioside(1),化合物2为mascaroside(2)。运用MTT检测法对化合物1和2进行了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显示,这些提取物对HL-60、SMMC-7721、A-549、MCF-7以及SW480细胞有较弱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3.
云南目前栽种的小粒种咖啡多年未经选择,优劣混杂,株间差异大,单位面积产量较低,通过单株选择,对其进行选优提纯复壮是很有效的,初选出的株系各方面性状均优于对照,产量较高,株间差异较小,通过进一步试验,可望选出高产稳产的复壮良种提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小粒种咖啡营养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田条件下,采集咖啡叶片和果实样品进行氮、磷、钾、钙、镁营养元素含量测定,对小粒种咖啡的营养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幼果期咖啡叶片氮、磷、钾和镁含量极显著高于初花期、第1批果实成熟期和果实采收末期;第1批果实成熟期叶片钙含量极显著高于初花期、幼果期和果实采收末期;咖啡豆中氮含量极显著高于钾、钙、磷和镁含量,咖啡干果皮中钾含量极显著高于氮、钙、磷和镁含量。 相似文献
19.
咖啡为茜草科常绿小乔木,原产于非洲,目前作饮料植物栽培的主要是小粒咖啡(Coffeaarabica)(又称小果咖啡)和中粒咖啡(C.canephora)(又称中果咖啡)。中国云南栽培的小粒咖啡传统上特指波帮变种和铁毕卡变种的混合群体。咖啡其味微苦爽,具有提神醒脑,刺激食欲功能。黄酮类化合物是咖啡的一种重要组成成分,咖啡异黄酮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具有抗癌、防癌、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20.
小粒咖啡脱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小粒咖啡豆的几种脱胶工艺技术方法,包括自然发酵法、微生物脱胶法、化学脱胶法、物理脱胶法。并分析了在脱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期为咖啡的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