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辽宁省境内油松纯林内松毛虫危害严重、水土保持效果差、效益低等现状,对宽甸县境内的油松纯林实施增植刺槐、山杏、蒙古栎、胡枝子等树种进行混交改造试验,结果表明:混交25年后,林间树冠的截雨效果明显增强,枯枝落叶的厚度及质量增加,提高了土层中含水量,保持水土的效果增强,平均纯利润是油松纯林的11倍左右。  相似文献   

2.
对朝阳地区油松人工纯林、油松+刺槐混交林及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等不同类型林分中松毛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越冬幼虫的虫口密度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朝阳地区的松毛虫发生区,混交林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能力明显高于油松纯林。其中油松+刺槐混交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比油松纯林分别减少38.0%和74.8%;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的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比油松纯林分别减少43.9%和80.8%,3种油松林分对松毛虫的自然控制能力顺序为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3.
阜新地区油松纯林改造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阜新市细河区水泉镇塔子沟流域进行油松纯林改造工程试验,结果表明,油松纯林改造具有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在松毛虫的防治上,是最理想的防治措施,自改造以来,该区域的松毛虫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比油松刺槐混交林与油松纯林内相关因素,研究其对赤松毛虫的自然控制。结果表明:油松刺槐混交林的土壤肥力高于油松纯林,促进了油松的生长,增强了对赤松毛虫的承载能力,有利于对赤松毛虫的自然控制。  相似文献   

5.
松毛虫的综合防治文/陈文秀王贺富松毛虫分布广泛,危害性强,是松林的“无烟火灾”。松毛虫的防治方法如下:1.营造混交林。松毛虫是寡食性害虫,只危害赤松、油松,不危害其它树种。对于过稀的纯林或松毛虫发生基地以及没有生长前途的被害残林,要有计划地予以改造,...  相似文献   

6.
辽宁西部地区油松水土保持纯林改造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西部营造有大量用于水土保持的油松人工纯林。如何改造这些低效的纯林是生产实践中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根据近自然林业思想,通过实践提出了带状皆伐栽植阔叶树,块状皆伐栽植阔叶树和林中空地、林缘等栽植阔叶树改造现有的油松纯林具体方法。论述了改造的对象和树种选择等问题,并详细介绍了每种方法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条件。通过实际调查和对比分析,对经过带状改造的油松林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6年后,采用上述方法改造的油松林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增加了23.5%-52.9%,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比对照分别提高了6%-142%,46%-99%和31%-200%,松毛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水土保持功能也得到提高。图2表3参37。  相似文献   

7.
对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和油松纯林的水土保持指标、生长状况、土壤因子、小气候因子的测试分析表明 ,混交林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林木生长 ,增加经济效益。混交林比油松纯林林冠截留量提高 8.6 6 % ,饱和持水量增加 315.8% ,相对湿度提高2 .5% ,有机质含量提高 11.7% ,减轻容重 0 .2 g/cm3,林分病虫害明显减少。油松树高、胸径生长量分别提高 14.9%、2 2 .9%。  相似文献   

8.
对油松毛虫重度危害林分近自然恢复关键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采取清除油松死亡木,全面割除林下多年生灌木,搂散枯枝落叶层等关键技术措施,即可达到近自然恢复的目的。近自然恢复的新一代油松林已将第一代人工油松单层纯林演变成复层异龄林,与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合理利用立体生长空间,通过自然选择形成了密度合理的共生环境,提高了抵御松毛虫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tler)主要危害赤松、黑松、油松等,在山东省发生较普遍,特别是在临沂鲁中南山区,松林分布广泛,大多属于纯林,有利于该虫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油松刺槐混交林生长及其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油松、刺槐人工混交林和油松纯林的水土保持指标,生长状况,土壤因子,小气候因子的测试分析表明,混交林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增加经济效益。混交林比油松纯林林冠截留量提高8.66%,饱和持水量增加315.8%,饱和持水量增加315.8%,相对湿度提高2.5%,有机质含量提高11.7%,减轻容重0.2g/cm^3,林分病虫害明显减少。油松树高,胸径生长量分别提高14.9%、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大青山典型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3种典型植被及其土壤的测定,研究比较了不同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油松林的林冠截留量最大,为0.170mm,落叶松林和白桦林依次为0.104mm和0.052mm;落叶松林枯落物持水能力显著高于白桦林和油松林,白桦林土壤贮水能力大于落叶松林和油松林;经综合评价,落叶松林水源涵养能力最强,油松林其次,白桦林水源涵养能力最差。  相似文献   

12.
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地(包括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是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的主体,在水土保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蔡家川流域林地枯落物和土壤的分析与测定,研究比较了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的最大有效拦蓄量的大小排序为:虎榛子林(2 85mm)>沙棘林(2 38mm)>刺槐林(1 88mm)>油松×刺槐林(1 31mm)>油松林(0 77mm)。不同植被类型0~60cm土层的林地土壤最大拦蓄量为:虎榛子林(248 2mm)>油松×刺槐林(241 0mm)>刺槐林(210 2mm)>油松林(198 1mm)。晋西黄土区不同森林植被的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研究,为该区水土保持林的合理经营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乌拉山自然保护区油松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乌拉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油松种群的分布特点,设置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点格局分析(Ripley's K-Function)方法对油松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评价及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样地油松种群年龄结构处在不同发育阶段,这主要是...  相似文献   

14.
准格尔旗黄土丘陵区人工林水文生态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黄土丘陵区主要植被类型人工油松成熟林、人工油松中龄林、人工油松幼龄林、人工沙棘林、人工柠条林、天然草坡的枯落物容水特征和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测定,并以坡耕地作对照。结果表明:人工油松成熟林的枯落物吸水量为22.6t/hm2,是中龄林和幼龄林的5~9倍,是灌木林的2.4~3倍,是天然草地的10倍多。0~40cm土层土壤最大持水能力油松成林、油松幼林、浦松中龄林、人工沙棘林、人工柠条林、天然草地、农耕地依次为2260.05、1935.6、1935.6、1820.1、1597.65、1666.05、1600.2t/hm2;油松成林、油松幼林、油松中龄林、人工沙棘林、天然草地0—40cm土层土壤最大持水能力分别比对照农耕地提高659.85、335.4、335.4、219.9、65.85t/hm2。在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毛管最大持水量、土壤最大持水能力等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功能指标诸方面,人工油松林均优于灌木林和天然草地。  相似文献   

15.
影响油松毛虫种群数量的主导因子有5个,即:山形、坡度、坡向、土壤质地和山的开阔度。根据油松林分立地类型不同,松毛虫发生量也不同的情况,划分出3种立地类型及其相对应的松毛虫发生量林分,采取相应的对策控制松毛虫危害。  相似文献   

16.
以河北太行山区4种典型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对混交林(栓皮栎-侧柏)、油松林、栓皮栎林和刺槐林的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含碳率以及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油松林、栓皮栎林和刺槐林生物量分别为51.94,86.40,90.19,18.08t/hm^2,栓皮栎林和油松林生物量高于4种水土保持林生物量的均值(61.65t/hm^2),而混交林和刺槐林生物量分别占生物量均值的84.25%,29.33%。不同林分各器官在乔木层生物量中分配顺序均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4种典型林分各器官含碳率分别为45.16%~58.93%,58.48%~64.61%,51.16%~58.37%,52.35%~62.30%。4种典型林分碳储量为10.10~53.85t/hm^2。不同林分类型各器官碳储量与生物量呈正比关系,与生物量趋势基本相同,碳储量大小表现为油松林>栓皮栎林>混交林>刺槐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和油松纯林的生长状况、生理指标和土壤因子、气象因子等进行测试和分析,得出油松—蒙古栎混交林比油松纯林具有更大的生长优势和生态效益之结论。混交林能有效地改善林地土壤水肥状况,提高林分相对湿度,降低温度,从而增强树木的光合能力,提高树木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度指数(Pielou指数)、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Menhinick指数)对绵阳官司河流域5种不同的人工林进行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植被恢复,各林分类型生物多样性都有所提高,同时水土保持效益也明显提高,土壤侵蚀量减少了42%;在5种植被类型中,乔木层中以针阔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最高,灌木层以松柏混交林和麻栎林的生物多样性最高,草本层以松柏混交林的生物多样性最高;5种植被类型中,灌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以针阔混交林最大为1849.37kg·hm^-2,马尾松纯林最小为747.37kg·hm^-2,其大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柏木纯林〉栎类林〉松柏混交林〉马尾松纯林;草本层植物地上部分部总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松柏混交林〉柏木纯林〉栎类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纯林。  相似文献   

19.
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地土壤入渗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油松 (Pinustabulaeformis)人工林是黄土丘陵区半湿润地区的主要人工林类型 ,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通过对人工油松林地和荒坡地土壤入渗特征的研究 ,发现 :人工油松林地的入渗速率显著高于荒坡地 ,其阴坡和阳坡土壤的入渗速率仅在坡顶部有一定的差异 ,而在坡的中下部并不明显 ;而荒坡地的初始入渗速率和最终入渗速率均是阴坡高于阳坡。由于来源坡上部的泥沙在下部沉积 ,致使坡下部形成一个入渗能力较低的致密层 ,降低了坡下部的入渗速率 ,使入渗速率在坡位上的空间变化表现为坡上部 >坡中部 >坡下部。对于黄土丘陵地区而言 ,水分入渗过程采用方正三方程和Kostiakov方程拟和较好 ,两个方程结合使用可更好地说明土壤的初始入渗速率和最终入渗速率  相似文献   

20.
辽西半干旱区不同类型油松水土保持林土壤改良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比较、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辽西地区几种不同类型油松水土保持林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在分别阐释13项土壤因子特征的基础上,对各种类型林分改良土壤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油松混交林无论在改良土壤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方面都明显优于油松纯林;(2)不同类型油松混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应是不同的;(3)不同类型林分改良土壤综合指数排序为:油松-紫穗槐混交林>油松-黄栌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山杏混交林>油松-小叶锦鸡儿混交林>油松纯林;(4)林分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