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密度对不同品种玉米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富民985、泽玉501、泽玉8911、翔玉211、翔玉198、登海618、MC278、天和2号为种植材料,以品种为主区,以3个种植密度6万、7万、8万株/hm~2为副区进行裂区实验,对8个不同品种在3个不同密度下其主要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合适的密度下翔玉211、翔玉198、登海618产量相对较高。综合因素分析,富民985、登海618两个品种呈现低密度且高产的趋势。试验数据得出,翔玉211在80 000株/hm~2处理下的产量最高,富民985在70 000株/hm~2处理下的产量次之,第3位的是登海618在80 000株/hm~2处理下的产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产量不同,品种密度互作影响产量具有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1,他引:29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不断提高,行数、行粒数、穗长、穗粗、子粒长、百粒重和茎粗逐渐减小;秃尖长、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出籽率和产量先增加后减小;容重先减小后增加。因此,选择适宜品种并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提高种植密度才能促进玉米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与种植密度对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郑单958、郑单528、伟科702和中单909为材料,在河南省北部、东部和南部3个生态区的6个试验点进行玉米产量及适宜密度范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玉米产量及适宜密度的影响大于品种类型。4个玉米品种的产量为伟科702中单909郑单528郑单958,其中,中单909的地点间变异系数最小,产量稳定性较好。4个品种玉米产量在3个生态区的6个试验点间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总体表现为豫北豫南豫东。4个品种在豫北试验点的适宜密度差异较大;在豫东和豫南试验点的适宜密度差异较小。3个生态区的6个试验点的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生育期光照和降水量不同是产量及适宜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0,自引:28,他引:70  
玉米不同密度下的子粒产量和品质的测定表明:不同种植密度直接影响了子粒产量和品质。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为:Y=4142.7X-318.9X2;较大和较小的密度有利于玉米子拉脱水,使收获时含水量降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玉米子粒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含量在不同成熟阶段及收获时均呈下降趋势,而超出这一范围,这些物质的含量有所提高。玉米子粒中蛋白质、淀粉及脂肪的低含量与高产密度相对应,但这些物质的高含量却不与较低产量的密度相对应。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周旭梅  高旭东  何晶 《玉米科学》2012,20(3):107-110
以多抗较耐密玉米品种丹玉86和高抗耐密玉米新组合丹3363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玉86产量与密度呈二次回归方程的关系,在60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丹3363在75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在52 5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低。株高、穗位高、茎粗、叶片数、棒三叶长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玉86在60 000株/hm2密度下棒三叶宽、棒三叶面积最大;丹3363棒三叶宽、棒三叶面积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丹玉86和丹3363倒伏率和空秆率均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玉米三值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要素影响的研究,基本明确了种植密度与产量要素的变化关系,以及随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要素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变化。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玉米子粒产量和品质决定于基因型和环境因素。通过在辽宁省内的沈阳、铁岭、丹东三地种植连玉16、丹玉39、郑单958两类不同株型品种,系统比较了玉米产量、品质的密度效应以及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差异,并分析了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连玉16、丹玉39、郑单958这3个品种的产量、总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在3个地点之间都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3个品种的产量以沈阳试点最高,铁岭试点次之,丹试点东最低;3个品种的粗脂肪含量为沈阳试点>丹东试点>铁岭试点;粗蛋白含量丹东试点>沈阳试点>铁岭试点;总淀粉含量为铁岭试点>沈阳试点>丹东试点。三地光照、积温和降水量的不同是造成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玉米子粒品质形成的关键因子。通过品种、密度等调控措施来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可实现辽宁省玉米的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8.
研究种植密度对两个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倒伏率逐渐增高,先玉335的平均倒伏率大于郑单958;玉米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均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升高,且与倒伏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随着密度的增加,两个玉米品种的产量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倒伏率与产量相关分析表明,郑单958和先玉335的倒伏率与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种植密度对郑单21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新  王振华  张前进  汪红 《玉米科学》2007,15(Z1):104-106
2004年在河南省郑州市,以郑单21为试材,在30 000、45 000、60 000、75 000和90 000株/hm2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郑单21玉米品种产量及子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单21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产量在60 000株/hm2达到最高的8 508 kg/hm2,淀粉含量同样是先增后减,在75 000株/hm2达到最高的74.78%,蛋白质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油分含量表现为增-减-增的趋势,变化不大。高淀粉玉米郑单21不同种植密度产量及淀粉含量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以先玉335、郑单958和登海661为材料,设置3个播期和4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播期和密度对玉米产量性能构成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其产量、生育期天数、平均叶面积指数、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重均降低,平均净同化率依次增加,穗数无显著性差异。随密度增加,其产量、平均叶面积指数、穗数均增加,平均净同化率、生育期天数、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重依次降低。对产量性能构成指标与播期和密度进行回归分析,表明密度对产量性能等指标的影响程度都大于播期。产量性能构成指标对产量的直接通径效应均为正效应,平均叶面积指数通过生育天数、穗数对产量有正向的间接效应,且穗数的正效应较大;平均叶面积指数通过平均净同化率、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有负向的间接效应,且平均净同化率的负效应较大。平衡协调产量性能构成指标的关系,适当提前播种和增加种植密度可增加玉米平均叶面积指数、生育期天数及穗数,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试验表明,平均叶面积指数为4.18、平均净同化率为5 g(/m2.d)、生育期天数为120 d、收获指数为0.50、有效穗数为89 000穗/hm2、单穗粒数为480粒、千粒重为290g,玉米可以实现120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以玉米杂交种良玉99为材料,2018~2019年设置常规(等行距)种植(CK)和二比空、大垄双行、偏垄宽窄行3种不均匀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光合作用参数、群体干物质积累、转运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相比,3种不均匀种植方式玉米群体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增加了1.39%~36.55%、2.78%~18.98%、5.88%~45.75%;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3.36%~13.89%;叶片、茎秆和叶鞘干物质转运率分别提高了1.92%~23.08%、5.48%~34.31%、19.56%~53.39%,子粒产量贡献率提高3.50%~62.50%。3种不均匀种植方式显著提高玉米子粒产量,2018年产量提高14.16%~30.34%,2019年产量提高4.19%~9.28%,2018年产量增幅较大主要来源于空秆率的降低。进一步表明,在干旱年份不均匀种植表现出更大的增产优势,3种不均匀种植方式中大垄双行两年子粒产量均最高,分别达6 264.68 kg/hm2和12 449.40 kg/hm2。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0个玉米单交种为材料,选择3个栽培地点,分别采用3种栽培密度和3次重复裂区试验,分析相关品种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玉米单交种产量总体上逐年提高。地点内、密度内、区组内同一品种产量差异不显著;地点间、密度间、品种间、地点×密度间、地点×品种间和品种×密度间产量差异极显著;地点效应:本溪>北京>郑州,密度效应:中密>高密>低密。以上试验结果说明,40多年来我国玉米遗传育种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3.
以鲁单981(大粒型)、泉星2101(小粒型)两个不同粒型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3种种植密度对玉米子粒灌浆进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促进大粒型品种LD981灌浆前期单粒重的提高,但均不利于大粒型和小粒型品种在灌浆后期维持较高的粒重。种植密度对玉米单粒重的影响主要是缓增持续期、快增期灌浆速率、缓增期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期所致,而平均灌浆速率对其影响较小。随着密度的增加,可溶性总糖含量逐渐升高,直链淀粉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但支链淀粉、总淀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略有升高。  相似文献   

14.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55 cm、65 cm两个行距水平以及种肥侧向、正向两种施用方式,研究不同行距和施肥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机械化收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5 cm、65 cm行距对玉米株高、茎粗、穗位高、叶面积指数和干重等生长指标均无显著影响,两个行距配置下玉米产量基本相同;种肥施用方式对玉米前期生长影响较大,种肥侧施的肥效明显优于种肥正施。玉米三叶期至拔节期,种肥侧施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干重和根系数量较种肥正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种肥正施和侧施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无明显影响。因此,在玉米生产中可以根据农机具设计和生产需求,规范行距,统一收获机械规格,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以丹玉39为试验材料,在3种不同种植形式(2比空、大垄双行和清种)和3种不同播种方式(双株定向种植、双株紧靠种植和单株种植)条件下,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变化与产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双株定向播种方式下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均较高,双株定向播种、大垄双行种植形式下净光合速率最高,为18.20μmol/(m2.s);双株定向播种、清种种植形式下产量最高,为10 786.50 kg/hm2,双株定向播种、大垄双行种植形式下产量次之,为10 260.00 kg/hm2。大垄双行与双株定向组合较清种与双株定向组合的光合速率更高,说明大垄双行的种植形式更有益于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夏玉米子粒灌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倩  宋希云  姜雯 《玉米科学》2014,22(3):91-97
以郑单958为材料,在67 500株/hm2和82 500株/hm2两个种植密度水平下,以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为对照,设置3种不同缩行宽带种植方式(3行一带、4行一带、5行一带),进行连续两年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缩行宽带种植方式增产显著,其中,3行一带种植方式高密度水平下产量最高。通过Logistic方程拟合,缩行宽带各种植方式中,高密度下灌浆时间持续期均值较对照等行距方式增加1.2~10.2 d。无论是高密度还是中等密度条件下,3行一带种植方式平均灌浆速率(R)、最大灌浆速率(Rmax)、最终百粒重及渐增期灌浆速率(R1)均较高。因此,3行一带缩行宽带种植方式子粒灌浆特性较优。  相似文献   

17.
种植方式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通过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的群体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及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宽窄行配比可使其群体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且中后期叶面积指数衰减较慢,漏光损失较少,净光合速率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为获得玉米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高密植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茎秆抗倒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高鑫  高聚林 《玉米科学》2012,20(4):69-73
以增密增产潜力较大的先玉335、内单314、郑单958和稀植大穗品种沈单16、四单19、浚单20、内单205、科河8号为试验材料,在7.50×104、9.75×104、12.00×104株/hm23种高密植条件下,研究高密植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茎秆抗倒伏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密植条件下,茎秆周长、茎单位长度干重与茎秆力学特征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且不同类型玉米品种间的茎单位长度干重与力学特征差异显著,可作为鉴别抗倒能力的指标;高密植致使千粒重、穗粒数和结穗率降低,耐密品种能够高产的主要原因是具有较高的千粒重与结穗率,较高的结穗率是确保高密植条件下高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