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我国拥有13亿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农村问题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问题.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是保证全国稳定和发展的根基。而广大村干部(村官)处于农村各项工作的第线,无时无刻不与农民群众打交道,他们的素质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关系到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部分。按照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只有消费才是社会再生产循环的基本归宿和新的起点.是真正的最终需求。从目前我国经济形势看。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启动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的增长从某种惠叉上说又取决于农村市场的开拓。从农村实际出发,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深入挖掘农村市场潜力,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捉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城市工商企业活力。促进其迅速发展。同时,开拓农村市场也是实现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种安全制度,它是依据定的法律和规定,为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社会保障的一项社会事业,它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改革的难点.我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未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必须对其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探索和明确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对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商蓉 《当代农业》2009,(19):4-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60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就来自于与时俱进的改革和人民群众的创造.  相似文献   

5.
商蓉 《农家致富》2009,(19):4-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60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成就来自于与时俱进的改革和人民群众的创造.  相似文献   

6.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推进。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经济发达地区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条件的基础上.阐述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构想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既要实现制度的连续性.又要保证制度的可保行,并针对制度建设提出若干具体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8.
笑口常开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缺乏适应技术更新、生产生活方式创新的能工巧匠。笔者认为,能工巧匠之所以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社会的需要.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农村能工巧匠地位不高,二是现行教育体制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三是现在的能工巧匠与市场需求有差距.四是缺乏培养能工巧匠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陈俊宏 《现代农业》2011,(11):73-7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村从总体上已经进入小康水平。但相对于全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还相当滞后,传统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大一部分农村仍然使用传统的生产资料.生产力没有得到根本的解放。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的收入水平难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的社会事业就难以得到较快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素是发展,要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幅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的富裕繁荣是整个社会富裕繁荣的基础。当务之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也是实现农民自身利益的要求。本文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提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应遵循的几项原则和具体措施。众所周知,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保证农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制定有效的调整原则和措施。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农村经济赶展并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1.
农村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只有将信息产业与农业有机结合.才能使我国的农村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逐步实现国际化与现代化。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科技进步,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我国农村生产力跨越发展,实现”数字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海涛 《当代农业》2013,(23):38-39
畜禽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大力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还危及生态安全。如何将大量的废弃物处理好、利用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义务教育的确立和普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教育落后的面貌。但是,农村义务教育整体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农民受教育的水平还很低,拖欠教师工资,农村中小学危房颇多等,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只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惠兰 《甘肃农业》2005,(11):22-23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江泽民同志多次说过,“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民。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关键性举措,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甘肃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在二十一世纪初已进入了老龄社会.且老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强。农村老龄化使农村社会面临的养老压力更加沉重,由于农村大部分地区没有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当前还处在试点阶段,所以目前农民的养老、医疗都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因此,深入了解与分析农村养老保障现状,对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进行探析.是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严重。是影响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要解决好“三农”问题。繁荣农村市场.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跳出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论农业的传统思堆方式,从城乡二元结构的传统体制问题入手,即运用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657万人,其中农村老年人10801万人,占73.7%;农业老年人口10619人,占72.5%。可见,我国老年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农村养老问题的重点又是一个养字。让农村老人能够“老有所养”,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6.96%。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标准.我国已经属于老龄化国家。全国老龄人口中,65%在农村。加快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加快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就此在皖北进行了实地调查.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之一.六十铺镇是地处皖北地区的一个典型贫困乡镇。该镇是安徽省主要粮食生产区之一,主要生产小麦、玉米等旱粮作物。全镇设有26个行政村.总人口为51199人,90%以上的常住农村居民从事粮食生产.其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6%.比全国老龄人口所占的比例高出约0.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改革的出发点.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来规范农村税费制度,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20.
《河北农业科技》2006,(3):39-39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