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着重介绍了Ⅱ优8006的特征特性,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Ⅱ优8006系用印水型不育系Ⅱ-32A为母本,以中恢8006为父本配组育成的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株型理想,后期熟色好,产量、抗性和米质均有较大幅度提高。2005年通过浙江省审定。  相似文献   

3.
Ⅱ优8006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Ⅱ优32A与中恢8006配组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2005年通过浙江省审定,审定号2005007.2004年在桐城市中稻对比试验中,平均单产9830.1 kg/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5.25%.株高110~115 cm,低于Ⅱ优838.全生育期138 d左右,属中早熟品种.有效穗234万/hm2左右,平均穗粒数180~200 粒,主茎穗可达380粒左右,结实率在85%~90%,千粒重28.5 g.2005~2006年在全省已经全面示范推广,2006年参加了安徽省引种批准试验,该品种田间表现很强的抗倒性,中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纹枯病,耐稻飞虱.抽穗整齐一致,后期熟相好.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4.
选用不同杂株率的9份Ⅱ优8006杂交种,2007年在桐城正季进行杂株类型及杂株率鉴定,其结果与海南鉴定结果进行比较,并对9个样品种植的小区进行产量测定。结果表明:海南鉴定的结果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Ⅱ优8006样品的杂株率,从不同时期杂株表现结果得知,在制种用母本杂株率较高情况下,花期不同时期去杂会导致所产杂交种杂株率差异显著:母本花期前期不去杂、后期去杂的杂株率最高,母本花期前期去杂、后期不及时去杂的杂株率次之,母本花期全程及时去杂的杂株率最低。通过计算得出,杂株对产量的影响幅度高于杂株率,667m2产量与杂株率的回归方程是y=572.0-7.8x。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科技》2006,(4X):80-80
863计划优质超高产农作物培育重大专项主要农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成功用于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显著提高了定向育种水平。综合回交转育和分子标记技术,建立了滚动回交与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聚合育种技术体系,成功选育出一批育种新材料和新品种。有效转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创制出含目的基因Xa21的恢复系中恢218和中恢8006,选育出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国稻1号、Ⅱ优6号等。  相似文献   

6.
内2优6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香型不育系内香2A与中恢8006配组育成的超级优质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06年和2007年分别通过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上游国家审定(2006034,2007011)。在桐城作中稻种植,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熟期适中,抗性较强:  相似文献   

7.
《北京农业》2008,(11):40-42
<正>内2优6号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1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内香2A×中恢8006已往审定情况2006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长江中下游稻区)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相似文献   

8.
国稻6号原名内2优6号,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恢复系R8006与不育系内香2A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而成的三系超级杂交稻组合.2004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并破格参加全国区试;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涵盖福建省区域.  相似文献   

9.
《北京农业》2008,(32):40-42
<正>内2优6号审定编号国审稻2007011选育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内香2A×中恢8006已往审定情况2006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长江中下游稻区)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  相似文献   

10.
9个水稻品种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苏家琼 《农技服务》2010,27(8):969-970
对8个引进水稻品种Ⅱ优明86、协优527、特优航1号、准两优527、Ⅱ优7号、D优527、两优培九、B优827和对照金优63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比较分析了各个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及适用性。结果表明:Ⅱ优明86、特优航1号、D优527、B优827、准两优527、Ⅱ优7号均适宜在六枝种植,以Ⅱ优明86最好。除协优527、两优培九外,各品种植株株型高大,茎秆粗壮;协优527、特优航1号、Ⅱ优7号、两优培九抗纹枯病和稻瘟病。  相似文献   

11.
eⅡ优315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高产优质e-杂交稻新组合eⅡ优315为材料,汕优63和Ⅱ优86为对照,对eⅡ优315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稻瘟病抗性进行了研究,并对eⅡ优315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三明市中稻区域试验新品种(组合)的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联合方差分析、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的多重比较、互作方差和相对变异系数分析方法,对三明市2006年中稻新组合区域试验品种进行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Ⅱ优326丰产性最好,主效应最大,品种×地点互作的相对变异较小,稳定性表现较好;特优明占、Ⅱ优43、Ⅱ优009、特优326、Ⅱ优299的丰产性较好,其中Ⅱ优43、Ⅱ优009的稳定性较好,特优明占、特优326、Ⅱ优299的稳定性中等;Ⅱ优911、Ⅱ优653的丰产性中等,稳定性较差;G优527、花优8号丰产性和稳定性表现较差,缺乏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几个杂交稻组合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汕优63为对照,通过比较Ⅱ优084、Ⅱ优838、Ⅱ优725、粤优938、两优培九和丰优香占等6个组合对水稻主要病害的抗性、秧龄弹性以及对高温和涝害适应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6个组合中Ⅱ优084适应性最好,总体上强于汕优63;其次为Ⅱ优838和Ⅱ优725,总体上与汕优63相当;粤优938、两优培九和丰优香占的适应性总体上不如汕优63。  相似文献   

14.
气温对杂交水稻Ⅱ优718结实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5个品种,6个播期的裂区试验设计,研究在自然高温和低温胁迫下Ⅱ优718的结实率表现。结果表明:①结实率的大小依次是:辐恢838>Ⅱ优838>辐恢718>Ⅱ优718>Ⅱ-32B;②结实率与产量的回归系数大小依次是:Ⅱ优718>辐恢838>Ⅱ优838>辐恢718>Ⅱ-32B;③抽穗前15 d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对结实率的影响较小,而抽穗后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对结实率的影响较大;④Ⅱ优718、Ⅱ优838在抽穗后都具有一定的耐高温性,且Ⅱ优718、Ⅱ优838的耐高温性主要来自于其父本;⑤辐恢718的耐高温性能比辐恢838好,Ⅱ优718、Ⅱ优838比3个亲本的耐高温性能都好;⑥各品种的耐低温性依次是:Ⅱ优838>辐恢838>Ⅱ优718>辐恢718>Ⅱ32B,且Ⅱ优718与Ⅱ优838两个品种的耐低温能力在同一水平上;⑦Ⅱ优718与Ⅱ优838的结实率受父本的影响均大于母本。  相似文献   

15.
引进7个超级稻新品种进行品种对比试验,新品种Ⅱ优084产量最高,达622.8kg/667m2,而对照Ⅱ优838产量仅为477.5kg/667m2。综合试验结果表明:Ⅱ优084、Ⅱ优航2号、Ⅱ优培9号、Ⅱ优7号值得在本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进行了杂交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两优多系1号、Ⅱ优125、川香优6号适合弥陀镇中等肥力地块种植;新两优6380、新两优香4、Ⅱ优036、T优8086适合弥陀镇圩畈种植;Ⅱ优416适合在弥陀镇大面积种植;三香优410需进一步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7.
2008年9月2日,第四届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展示暨品种权交易会在山东莱州召开。福建省参展的品种有16个,即水稻新品种Ⅱ优航1号、Ⅱ优航2号、特优航1号、Ⅱ优明86、Ⅱ优623、全优527、京福1优527、Ⅱ优1259、Ⅱ优851、e优315;玉米新品种闽甜208和闽糯0018;花生新品种闽花5号和闽花6号;苦瓜新品种如玉5号;红麻新品种福红992。在本届新品种展示暨品种权交易会上,福建省农业厅共发放各种资料近2000份,为新品种走向市场搭建了平台。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Ⅱ优98特征特性及制种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阐述了Ⅱ优98的特征特性,介绍了Ⅱ优98栽培与制种技术,以期为Ⅱ优98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技推广》2005,(5):24-24
一、籼型三系杂交稻(17个):协优9308,国稻1号,国稻3号,中浙优1号,丰优299,金优299,Ⅱ优明86,Ⅱ优航1号,特优航1号,D优527,协优527,Ⅱ优162,Ⅱ优7号,Ⅱ优602,天优998,Ⅱ优084,Ⅱ优7954。二、籼型两系杂交稻(2个):两优培九,准两优527。三、粳型三系杂交稻(3个):辽优5218,辽优1052,Ⅲ优98。四、籼型常规稻(1个):胜泰1号。五、粳型常规稻(5个):沈农265,沈农606,沈农016,吉粳88,吉粳83。农业部推荐的28个符合超级稻标准的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超级稻进行品种(组合)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就抗性而言,稻瘟病以Ⅱ优6号感病较轻,其次是冈优1577、准两优527;从综合性状来看,以T优300、准两优527、灭优998、Ⅱ优7954、冈优1577、Ⅱ优航1号、Ⅱ优6号等品种表现较好,可以扩大示范推广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