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子束生物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简述了离子束诱变育种的机理,概述了离子束在小麦遗传改良中所取得的成果,并对提高离子注入小麦的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科技动态     
甘肃省研究出抵抗小麦黄矮病的生物育种技术由甘肃省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主持研究的《小麦抗病生物技术育种研究及其应用》的子项  相似文献   

3.
目前小麦育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种质资源匮乏,改变这种现状最基本、有效的途径之一,是应用理化诱变剂进行诱变育种,即人工诱导产生突变经多代筛选和鉴定,培育高产、优质及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种质。EMS是一种良好的化学诱变剂,目前已成为在作物诱变育种中应用最广泛、应用效果最好的一种化学变剂。本研究利用不同浓度EMS对小麦品种新春11号籽粒进行诱变处理,确定EMS适宜诱变剂量,并探讨EMS对小麦产量性状和农艺性状的诱变效应。  相似文献   

4.
陈辉 《中国种业》2015,(11):12-13
小麦辐射诱变育种是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及优良新品种选育的有效新途径。本文介绍了小麦辐射育种较常规杂交育种的优势,并结合试验对辐射育种的关键环节加以阐述,最后对辐射与常规杂交结合的育种方法做出了展望,以期对小麦育种工作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现就小麦育种工作上急需改革的几个问题,与同志们共同商讨,以期对开创小麦育种新局面,提高小麦育种成效有所裨益。 一、育种途径的主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小麦育种技术有了很大的革新。除常规育种外,还涌现出不少新的育种途径。如花培、理化诱变、远缘杂交、杂种优势、核不育材料利用以及细胞融合等,有的已在育种实践中起了作用。但从目前实际效果看,常规育种中的杂交育种,仍是目……  相似文献   

6.
优异小麦新种质的创造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种质资源创造是小麦育种的物质基础,而理化诱变是创造小麦新种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理化诱变与传统的杂交育种相结合可以显著提高小麦诱发突变的效果.本课题组多年来坚持小麦辐射诱变与杂交育种相结合.现将九五期间育成的新品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蜡质小麦研究进展及其育种途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围绕影响小麦品质的蜡质基因 ,展开分析了国内外小麦蜡质基因突变体筛选、蜡质基因对淀粉合成的影响、电泳检测技术的发展、蜡质基因的分子遗传研究和蜡质小麦的培育等方面的研究近况 ,并对培育蜡质小麦的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常规育种、单倍体育种、反义基因转移等 5种途径的 7种方法进行了逐一分析和列表类比。  相似文献   

8.
黄晓荣  甘斌杰  夏孝群 《种子》2012,31(12):42-46
介绍了矮败小麦的创制过程和四大优点,以及矮败小麦在远缘杂交、杂交育种、轮回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安徽省矮败小麦与等离子诱变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体系和成果,并对矮败小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作物育种信息》2005,(5):19-19
河南省南阳市小麦育种基地的育种专家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精心培育,终于在我国首次培育成功彩色小麦。据专家介绍,这些黑色、绿色、咖啡色等彩色小麦不仅能吃,而且还有保健作用。小麦产量和消费量约占我国粮食总量的25%。在小麦育种专家周中普的带领下,科研小组采用“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和“远缘杂交”三结合育种方法。终于育出了黑色、紫色及绿色等多色小麦,其中绿色小麦在全世界也较罕见。  相似文献   

10.
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太空5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空5号(SP2027)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丰优育种室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选育而成的优质弱筋抗病丰产小麦新品种,两年省区试产量平均较对照增产3.81%,并有1年增产显著;省生产试验也较对照增产达5%以上.且该品系属制作优质饼干、糕点类型,达到国家优质弱筋小麦标准,2002年9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并于2002年12月获国家"十五"品种后补助二等奖,是我国采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选育成功并审定通过的第1个优质丰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辐射育种在园林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少平 《种子》2008,27(12)
对辐射育种的辐射源类型、辐射诱变的技术环节、辐射诱变的机理、辐射诱变的成果、园林植物辐射诱变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5个方面进行综述,探讨我国园林植物辐射诱变育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种业导刊》2010,(9):64-64
太空六号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丰优育种研究室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合作,采用航天诱变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利用我国返回式卫星搭载育种材料,经太空突变后连续多年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3.
低能离子束诱变育种是近年来在我国刚刚兴起的一种新的育种方法,自问世之后,受到广大育种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并在育种实践中取得不少有成效的实例。本文主要介绍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以便对小麦育种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强化小麦的营养品质,南阳市农科所利用常规育种、诱变育种、航天育种及远缘杂交等方法选育出的特殊粒色小麦新系列品系,在产量、抗性、营养品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加工成纯天然无公害传统食品和功能食品,满足人们崇尚天然、追求绿色环保,对营养、保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许瑛 《中国种业》2016,(3):34-35
通过对长6878进行氮离子束诱变处理后代的调查分析,初步探索氮离子注入对旱地小麦的诱变效应,以期获得小麦优良变异种质。结果表明:氮离子注入长6878,可诱发其株高、粒色、穗粒数等性状发生突变,且其后代的变异特性具有稳定遗传性,本试验获得的材料可作为小麦育种的优异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6.
农作物现代育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万云  李韬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2):166-166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结果,综述了核辐射诱变、激光诱变、航天诱变、离子束诱变、细胞与组织培养、体细胞杂交与转基因等七种现代高新育种技术的概念、原理、特点,及其在国内外农作物育种上的应用进展;指出上述七种育种新技术是缩短育种周期、扩大变异范围、提高诱变频率,培育优质、高产、高效与多抗新品种的主要途径;展望了这些高新育种技术在我国未来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诱变育种是通过人工诱变方法对作物基因组进行改造。为了探讨不同诱变技术的方法、优缺点以及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运用,笔者归纳了物理、化学、生物和空间等技术诱发突变的原理及方法;比较了传统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缺点;分析了不同诱变技术的作用机理;总结了不同诱变技术在不同作物上的运用。最后指出了目前诱变育种的缺陷,展望了诱变育种的前景,为探索诱变育种在现代化育种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诱变育种是通过人工诱变方法对作物基因组进行改造。诱变既能使作物基因组DNA发生缺失、插入、置换或异位等,也可以对基因进行定点突变或定向敲除、打破基因间的连锁平衡,从而产生新的性状。为了探讨不同诱变技术的方法、优缺点以及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运用,本文归纳了物理、化学、生物和空间等技术诱发突变的原理及方法;比较了传统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缺点;分析了不同诱变技术的作用机理;总结了不同诱变技术在不同作物上的运用。本文指出了目前诱变育种的缺陷,展望了诱变育种的前景,为探索诱变育种在现代化育种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航天搭载小麦种子SP3代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航天搭载对小麦籽粒的诱变效应,给航天诱变育种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电泳和SRAP技术对航天搭载小麦品种白硬冬2号SP3 代种子的醇溶蛋白和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航天诱变能够诱发醇溶蛋白和基因组DNA发生变异。在15个SP3代材料中,有8个材料的醇溶蛋白组成发生了变异,醇溶蛋白四个分区对航天诱变的敏感程度不同,以ω区最为敏感,产生的变异最多。利用25对SRAP引物对15个SP3代材料的基因组DNA变异进行了分析,共扩增出227条多态性条带,15个小麦航天诱变后代材料与对照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21-0.937。  相似文献   

20.
果树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继实生选种和杂交育种后,辐射诱变育种也成为创造果树新种质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辐射诱变,大大提高了果树基因突变频率,而且可以产生小量突变,获得常规育种难以获得的新种质。开展果树辐射诱变育种几十年来,国内外已经创造出许多的具有优良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的果树新种质,辐射材料、诱变剂和诱变方法不断得到补充和改良,短枝型变异、早熟变异、抗性变异、无籽变异等辐射效应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地开展起来。同时,笔者认为果树辐射诱变育种与常规杂交育种、果树离体培养相结合是其今后发展的方向,辐射诱变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相结合在农作物育种上有诸多成功的例子,为其在果树育种上的应用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