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机理及其应用方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净化水质的机理。以及利用水生植物营造的净化塘、人工湿地系统、水域浮床技术和根际过滤技术等方式净化污水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机理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生植物净化污水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益的生态工程技术,是目前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提高水污染处理能力,保护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对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机理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展望了水生植物净化污水的应用前景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张友元  陈振声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317-8318,8322
氮、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去除氮、磷一直是污水处理的重要任务.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转向利用水生植物去除氮、磷营养物质、净化水质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水生植物修复氮、磷污染水体的方法、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水生植物净化污染水体的机制.最后,对今后水生植物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袁扬 《乡村科技》2019,(9):111-112
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坏处,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而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更应提高重视,保护水环境不被污染。基于此,本文分析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研究水生植物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应用情况,为有效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水生植物对水体污染物的清除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体污染程度的不同,利用水生植物对氮、磷、重金属及有毒有机物等各类污染物的清除作用,通过水生植物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实践,并与其他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说明了水生植物净化法具有独特优点。指出了该方法使用的可行性,并对其在污水处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湖泊水体污染,富营养化严重,利用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具有低投资、高环保的优势.本文通过探讨水生植物对湖泊水体的净化作用,整理出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途径,对影响水生水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因素展开讨论.以居延海为例,对水生植物不同种类如茭白、黄菖蒲、黄花鸢尾等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作比较,选定...  相似文献   

7.
利用大型水生植物修复受损水环境成为研究的热点.在阐述生态修复目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的多方面作用机理及其效果,探讨了大型水生植物修复受损水环境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可为大型水生植物修复受损水环境的相关研究和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水生植物对稻田灌溉排水的净化作用与效果进行研究,水生植物净化稻田灌溉排水可以降低费用成本,提高作物利用率,减少稻田灌排污水污染,是净化稻田灌排水体的重要作用;对水生植物净化稻田灌排水质的主要功能。并且强调水生植物在净化稻田管排水体时需要关注的相关问题,展望了水生植物在稻田灌排水中的净化功能发展前景及方向。  相似文献   

9.
水生植物净化水环境与水生植被的修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高等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环境、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等受损水体的净化功能.在恢复水域生态环境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水生植物与环境的协同作用,根据环境条件和群落特性,合理配置水生植物群落,形成稳定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水生植物净化受污染水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刘松岩  何涛  周本翔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19-5021
综述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受污染水体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探讨水生植物的净化机理及净化效果,展望水生植物净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0 引言 目前,许多国家开始用大型水生植物污水处理系统净化富营养化的水体,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水体植物修复的特点是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体,植物和根区微生物共生,产生协同效应,净化污水.经过植物的直接吸收、微生物转化、物理吸附和沉降作用除去氮磷和悬浮颗粒,同时对重金属分子也有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污水净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水生植物在污水净化中的净化机理、净化途径、净化能力及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成果,归纳了水生植物对不同类型受损水体的净化效果,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郑鹏  崔科  唐汇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979-10981
介绍了景现水体中常用水生植物的分类,水生植物在景观水体净化过程中的机理、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水生生物与多孔混凝土复合生态系统对水体中TN、TP的去除和吸收效果,选取适宜辽宁地区生长的本土水生植物香蒲、菖蒲、睡莲和金鱼藻为试验对象,水生动物螺蛳为试验材料,将4种水生植物进行单一植物组配、2种水生植物组配、3种及4种水生植物组配,分别植入多孔混凝土中,分析不同试验组合对人工污水中TN、TP的去除效果以及4种水生植物不同部位对TN、TP的吸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所有试验组合中,3种植物组合中的香蒲+菖蒲+金鱼藻与多孔混凝土组合后对污水中TN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为93.75%,香蒲+菖蒲+睡莲+金鱼藻的组合对水体中TP的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为90.57%。4种水生植物对TN的吸收作用以茎叶部为主,香蒲茎叶部和根系部TN含量增长率均为最大,分别为48.92%和43.27%;TP的吸收作用主要以根系部为主,菖蒲的茎叶部和根系部TP含量增长率最大,分别为21.08%和25.51%。4种水生植物通过搭配组合,优势互补,相比单一水生植物种类能够产生更好的水质净化效果。根据受污染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可以针对性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种类及其组合,以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4种水生植物不同部位对氮磷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洪泽湖湖滨地区植物群落对湿地水环境的净化效果,为该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湖滨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的水草区和无草区环境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并结合室内试验,测定湖泊湿地水体的营养盐(N和P)、化学需氧量(COD)及透明度(SD)含量的变化,定量分析水生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水环境的净化效果,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水生植被对洪泽湖湿地水环境中TN、TP、COD、Chla的去除作用及对SD含量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水生植物之间的竞争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情况。[结论]该试验为研究洪泽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及增强其自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生植被对湖滨湿地水环境净化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洪泽湖湖滨地区植物群落对湿地水环境的净化效果,为该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湖滨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的水草区和无草区环境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并结合室内试验,测定湖泊湿地水体的营养盐(N和P)、化学需氧量(COD)及透明度(SD)含量的变化,定量分析水生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水环境的净化效果,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水生植被对洪泽湖湿地水环境中TN、TP、COD、Chla的去除作用及对SD含量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水生植物之间的竞争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情况。[结论]该试验为研究洪泽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及增强其自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水生植物的类型,阐述了我国水生植物的经济用途以及在园林中与水质净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适用于净化小微水体的水生植物,本研究以挺水植物鸢尾、美人蕉、海寿花、再力花、菖蒲,浮叶植物金钱草、狐尾草和睡莲8种水生植物为试验材料,在模拟富营养化水体中进行水培生长试验,通过对总氮、总磷富营养化指标的测定,研究8种水生植物对模拟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富营养化水体中,8种水生植物对模拟富营养化水中的总磷和总氮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起到减少富营养化水体总磷、总氮等营养物质的作用,能够发挥水质净化效果。其中,在挺水植物中,美人蕉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总氮及总磷的能力最为突出,其次为再力花,再次为海寿花;在浮叶植物中,金钱草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总氮及总磷的能力最为突出。从水生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适应性看,美人蕉的生长适应性最快,睡莲的生长状况较弱,适应期较长,而其他6种水生植物生长状况较好。综上所述,美人蕉、再力花、金钱草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水生植物的概念及其净化作用,并针对水体景观中的生态设计提出具体应用方法,总结了其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水生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污水净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人工湿地作为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污水处理技术是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中的一种廉价的替代方案,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在人工湿地中,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不同,其去污影响因素也不同。本文详细的介绍了人工湿地的定义、分类、基本构造类型及其在污水净化中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同时还详细论述了人工湿地的污水净化机理,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可为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技术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