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荧光增白剂FB28对甜菜夜蛾围食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俊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561-5562
用含有不同浓度荧光增白剂FB28的饲料饲喂5龄甜菜夜蛾幼虫,解剖取其围食膜,观察荧光增白剂FB28对围食膜的破坏状况。结果表明,1%荧光增白剂FB28处理6h时,甜菜夜蛾围食膜部分降解;0.1%荧光增白剂FB28处理6h时,甜菜夜蛾围食膜仪有微量食物外渗,处理10h时,围食膜降解,食物与围食膜混在一起。说明1%荧光增白剂FB28对甜菜夜蛾围食膜的破坏能力强于0.1%荧光增白剂FB28。  相似文献   

2.
王俊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553-8554
[目的]研究荧光增白剂FB28对甜菜夜蛾围食膜蛋白的影响。[方法]用含有不同浓度的荧光增白剂FB28饲喂5龄甜菜夜蛾幼虫,解剖取其围食膜,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FB28活体处理甜菜夜蛾围食膜在4h内高分子量蛋白条带逐渐消失,4-16h甜菜夜蛾围食膜蛋白逐渐恢复正常。[结论]FB28对甜菜夜蛾围食膜蛋白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昆虫围食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食膜是昆虫中肠的特有构造,具有多种重要功能.近几年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从围食膜的形成机制,围食膜的组成及特性,新的围食膜模型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围食膜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Ⅰ型围食膜昆虫的围食膜在胚胎期即存在;Ⅱ型围食膜是由前胃的特化的囊泡分泌产生的,分泌物先分泌到中肠微绒毛膜表面,最终形成围食膜.根据围食膜蛋白分离的难易程度,将蛋白分为四类,第三类蛋白是一类在强的变性剂作用下才能从围食膜中分离的成分,统称为围食膜因子(Peritrophin);目前已鉴定的有peritrophin-44, peritrophin-48, peritrophin-95, peritrophin-15, Ag-per1, IIM(Invertebrate intestinal mucin),其中一些已经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功能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围食膜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4.
美国白蛾是一种对林木、农作物为害严重的害虫.本文针对辽宁省大连普兰店市美国白蛾为害,从其生物学特性、为害特点等方面对美国白蛾现状进行简要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防治措施,以期对美国白蛾防治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
通过人工合成美国白蛾性信息素防治美国白蛾试验研究,探索出一条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防治美国白蛾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围食膜的结构和组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电子显微技术和生化技术,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iibner)围食膜的超微结构和表面形态,初步分析了围食膜蛋白质的种类,测定了蛋白质和糖的含量。结果表明,围食膜分三层,表面平滑致密,没有孔和缝。围食膜的蛋白质种类很多,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围食膜中,蛋白质占34.74%,糖占7.61%。  相似文献   

8.
主要阐述美国白蛾的特点和对植物造成的危害,通过对美国白蛾的天生克星白蛾周氏啮小蜂的详细介绍,说明以虫制虫的生物防治技术,是实现美国白蛾可持续控制的根本途径,旨在为林业工作者提供一个有效的防治美国白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室内测定了美国白蛾4龄幼虫对桑树、榆树、桃树、板栗、枫杨、悬铃木、杨树、大叶女贞、香樟、银杏、构树、柳树、臭椿的取食选择性。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幼虫对桑树、悬铃木、柳树、杨树、臭椿、桃树、构树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该虫虽然也取食榆树和板栗,但选择性显著低于前面的7个树种;不取食枫杨、大叶女贞和香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青龙满族自治县美国白蛾发生防治现状,重点分析了美国白蛾疫情逐年扩散的原因,指出了美国白蛾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唐学芹 《吉林农业》2011,(6):123+122-123,122
近几年美国白蛾在我省及周边地区危害严重,对林木造成大面积危害,现根据笔者的经验从实用的角度就美国白蛾的几种防治方法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2.
李建荣 《北京农业》2011,(30):198-199
美国白蛾的来源、危害特点,各龄期的形态特征,预防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入侵害虫美国白蛾Hypanthia cunea(Drury)进行危险性评估,可以了解其适生区分布与发生风险概率,对其监测与防治有重大意义.利用GARF(Genetic Algorithm for Rule-set Prediction ModelingSystem)生态位模型预测美国白蛾在中国的适生区,并应用信息扩散模糊数学方法,对河北省部分地区美国白蛾进行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发生灾害风险评估值随着灾害指数的增大而减小,美国白蛾在中国的适生区分布范围:21.20°N~46.33°N,97.80°E~132.11°E和36.81°N~41.8°5N,76.00°E~94.66°E(新疆的部分地区).基于GARP生态位模型及信息扩散理论,针对入侵物种已知分布数据对其进行危险性评估,对害虫的监测、防治、预警提供依据,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美国白蛾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白蛾又称秋幕毛虫,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食叶害虫,被列为世界性检疫对象。在我国危害的农林作物达300种。我国1979年首次在辽宁丹东发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美国白蛾发生期和发育进度进行了观察记载:越冬代成虫羽化期为4月下旬,羽化高峰在5月上、中旬。第一代卵期平均13.9天,5月上旬开始孵化,5月下旬为孵化盛期,也是一龄幼虫网幕出现盛期;幼虫期平均33.2天,蛹期平均为11.46天;7月初开始羽化,雌雄性比1:1.18。测定越冬蛹发育起点温度为13.34℃,有效积温为170.02日度。以此对第一代发生期进行了虫情预报。平均温度法在进行中、长期测报上具有参考价值。美国白蛾雄成虫趋光性明显,用灯光监测越冬代成虫出现期和诱杀其成虫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美国白蛾有关基因水平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目前美国白蛾有关基因方面的研究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线粒体DNA相关的研究,主要是美国白蛾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涉及DNA条形码鉴别技术;二是探讨美国白蛾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分化,主要通过DNA遗传学基础研究认识外来入侵种的适应性机制;三是针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开展的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美国白蛾又称秋幕毛虫、秋幕蛾。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分布广的食叶害虫。每年5月前后,幼虫开始吐丝结网,吞噬叶片,可以把整棵树的叶子吃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2010年在行唐县大面积发生,近两年是防疫的主要对象,现介绍以下几种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8.
美国白蛾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对植物危害极大,危害特点,提出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9.
李闰枚 《农技服务》2009,26(8):91-93
摘要介绍了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种类相似的黄褐天幕毛虫、苹掌舟蛾及舞毒蛾以外形区别,以及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为害特点等,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方法和各种化学药剂的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介绍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危害特点、生活史及习性,并提出严格检验检疫、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药剂防治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