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5年,在吉林省长春市罹患炭疽病的青皮南瓜上发现Colletotrichum brevisporum,与普遍认为的瓜类炭疽菌C.orbiculare不是同一种.本研究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药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brevispo-rum的寄主范围广泛,可侵染多种瓜类和非葫芦科植物;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p...  相似文献   

2.
由玉蜀黍球梗孢Kabatiella zeae引起的玉米北方炭疽病在我国东北地区普遍发生,在一些地区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玉米高产稳产,威胁我国粮食安全。为明确玉米北方炭疽病菌群体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于2020年7月-10月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共17个地点采集了玉米北方炭疽病样品180份,并分离纯化到624个玉米北方炭疽病菌单孢菌株,通过形态学观测,科赫氏法则验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所分离的病原菌均为Kabatiella zeae。依据菌落产黑色素能力与菌落生长情况将病原菌划分为4种不同菌落形态类型。本研究选择4株代表性菌株SH10-1(类型Ⅰ)、HB10-1(类型Ⅱ)、HN10-1(类型Ⅲ)和NA10-1(类型Ⅳ),对病原菌在两省分布比例、产孢能力、菌落生长速率,产孢方式和致病性等的比较结果显示,类型Ⅰ、类型Ⅱ和类型Ⅲ在两省份病原菌群体总数中占98.8%;类型Ⅳ在两省份中只分离到7株,其生长速率较快。对类型Ⅰ、类型Ⅱ和类型Ⅲ病原菌分析得出结论:产黑色素能力强的病原菌致病性较强且产孢能力较弱。研究结果可为玉米北方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银杏炭疽病菌的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炳金  周志权 《广西植保》2000,13(4):1-5,18
对桂北地区银杏炭疽病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是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该胶孢炭疽菌在10~35℃范围内,菌落能生长、分生孢子亦可萌发,适温范围均为20~30℃;分生孢子萌发需要高湿的条件,在rh=100%+水滴的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良好,病菌在pH4.5~9.3的范围内均能生长,中性偏碱条件更有利。结构还表明,该炭疽菌在银杏  相似文献   

4.
荔枝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主要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光照、营养对荔枝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8℃;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范围为12~36℃,最适28~32℃;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8~32℃。在pH 3~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 5~6;产生分生孢子最适pH3~4,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 6~7。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85%时不能萌发。光照处理对该菌生长发育无显著性影响。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果糖对分生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 10 min,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60℃ 30 min。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西瓜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瓜炭疽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病原菌形态学鉴定,柯赫氏法则证病,rDNA ITS测序,鉴定该病致病菌为瓜类炭疽菌(Colletotrichumorbiculare)。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SA; 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NH4Cl; 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为6; 黑暗条件利于病菌生长。病菌产孢最适培养基为西瓜茎叶煎汁培养基; 最适碳、氮源分别为蔗糖和NH42SO4; 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为6; 黑暗条件利于孢子产生。菌丝致死温度为55℃,10min;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10min。  相似文献   

6.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和小麦梭条花叶病毒(wheat spindle streak mosaic virus,WSSMV)的特异性序列为引物,逆转录-PCR方法并配合免疫电镜观察,对采自我国四川陕西、河南、安徽、江苏5省9个县、市的27份感病田小麦样品进行检测。除2份样品未检测到病毒外,其余25份样品均为小麦黄花叶病毒所侵染,没有发现小麦梭条花叶病毒,由此表明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淮河及渭河流域严重危害小麦的真菌传线状病毒应主要为小麦黄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对植物病害的生防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利用稀释平板分离法从甘肃省景泰县马铃薯连作田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木霉菌株GAS1-1,经形态观察、rDNA-ITS和EF-1α序列分析明确其分类地位;用生物学方法研究该菌的营养生长和产孢条件;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该菌株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菌株GAS1-1被鉴定为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为甘肃省木霉新记录种。该菌株对玉米镰孢茎腐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玉米穗腐病菌F. verticillioides、棉花枯萎病菌F. oxysporum、玉米腐霉茎腐病菌Pythium inflatum和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均具有较好的拮抗效果,尤其对玉米腐霉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好,抑菌率达100.00%。该菌株营养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膏;其在15~35℃均可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佳产孢温度为25℃;在pH 5~12的培养基上菌丝均可生长,菌丝最适生长和产孢的pH均为5;24 h黑暗条件下菌丝营养生长最快,12 h光暗交替条件有利于产孢;孢子致死温度为69℃,10 min。表明短密木霉菌株GAS1-1具有较好的生防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柑橘黑色蒂腐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自然发病的柑橘果实表面分离出柑橘黑色蒂腐病菌(Diplodia natalensis Evans),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对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及产孢量都有很大影响,其中以马铃薯蔗糖培养基菌丝生长旺盛,生长速度最快,产孢量最大。病原菌适宜的生长及产孢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为30℃;光照条件对病菌的生长及产孢没有显著的影响;病菌的致死温度在75℃左右,在测试的常用化学药剂中,以咪鲜胺对其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明确引起短穗鱼尾葵灰斑病的病原菌及该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从短穗鱼尾葵感病组织上分离、纯化病菌,经致病性测定后根据其形态特征进行种类鉴定,并测定其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引起短穗鱼尾葵灰斑病的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Speg.) Satista &; Peresapud Batista]。该菌在PSA 培养基上长势最好;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 ℃;完全光照条件最利于菌丝的生长和产孢;在pH5时菌丝生长最好,pH6时孢子萌发率最高,pH2时孢子不萌发;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 ℃。[结论] 上述结果可以为短穗鱼尾葵灰斑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马铃薯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生物学特性及不同碳、氮源的利用能力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炭疽病菌菌丝在5~40℃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分生孢子在25℃时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在液态水中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相对湿度,pH6.7时萌发率显著高于其他pH条件(P<0.05);薯块浸提液中萌发率显著高于马铃薯根、茎、叶和土壤浸提液(P<0.05);分生孢子萌发对光不敏感,在有无光照条件下都能萌发,且差异不显著.除D-阿拉伯糖和氯醛糖外在其他碳源培养基上菌落直径显著高于对照(P<0.05);硝酸铵对该菌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而碳酸铵、L-谷氨酸、尿素、大豆蛋白胨、L-组氨酸、L-精氨酸、亮氨酸、蛋白胨和甘氨酸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不同培养基对该菌生长影响不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水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慢,且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辽宁省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优势小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物制剂对辣椒疫病的影响,于2013—2014年在辽宁省辣椒种植区采集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33个分离物,对分离物进行单孢子囊纯化鉴定,采用单基因鉴别寄主技术鉴定生理小种,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优势小种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测定了生物制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效。结果表明,菌株Pc-2、Pc-5和Pc-6等23株菌株为3号生理小种,占分离物总数的69.7%;菌株Pc-2在9种供试培养基上均可生长,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燕麦片培养基,最适pH为9,温度为28℃;番茄培养基、pH为10和光暗交替有利于其形成孢子囊;pH为7、温度为5℃以及全光照处理是游动孢子释放的最佳条件;游动孢子萌发受酸碱度和光照的影响均不明显,28℃是其萌发的最适温度;在先灌药后接种处理中肃克对辽椒12号疫病的防效为78.2%。研究表明,3号生理小种为辽宁省辣椒疫霉菌的优势小种,低温促进游动孢子的释放,肃克防效优于其它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玉米镰孢穗腐病病原菌的鉴定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辽宁省玉米镰孢穗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分布特征,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2015年9月采自辽宁省13个地区的84份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分离鉴定,同时依据镰孢菌分离频率确定其在辽宁省玉米生态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辽宁省84个玉米穗腐病样分离物中鉴定出3个种,即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和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分别为67、9和8株,占79.77%、10.71%和9.52%。按照柯赫式法则,验证了3种镰孢菌代表菌株FV-39、FG-1和FP-2是玉米品种郑单958穗腐病的致病菌。拟轮枝镰孢菌为辽宁省玉米镰孢穗腐病的优势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辽东、辽南、辽中、辽北和辽西5个玉米生态区,分别占16.67%、11.90%、21.42%、10.72%和19.05%;禾谷镰孢菌主要分布于辽西地区,层出镰孢菌主要分布于辽中和辽北地区。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李树上新纪录害虫北亚脉扁蜂Neurotoma sibirica的生物学特性,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记述该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北亚脉扁蜂在吉林省吉林市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下5~15 cm深的土层中做土室越冬。每年4月中旬幼虫开始化蛹,5月上旬成虫羽化出土,5月中旬为成虫盛期,成虫产卵从5月上旬持续到5月下旬,单雌产卵量为13~43粒,卵期5~9 d。6月上旬为北亚脉扁蜂幼虫为害盛期,幼虫为6龄或7龄,幼虫期14~21 d,6月中、下旬老熟幼虫陆续入土越冬。北亚脉扁蜂幼虫在李、紫叶李、杏、榆叶梅4种寄主上均可完成发育,在自然条件下李树受害率可达100%,紫叶李树受害率为40%,杏树受害率为20%。北亚脉扁蜂天敌有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斯马蜂Polistes snelleni、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2种姬蜂及1种病原菌。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菌株LW2015.3,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LW2015.3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荞麦叶枯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呈倒棍棒状或倒梨状,褐色,具3~8个横隔膜,0~4个纵斜隔膜,大小为16.5~45.0μm×5.0~13.5μm,厚垣孢子呈球形,直径为6.0~12.0μm;该菌株ITS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菌株LW2015.3与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登录号:MG195995.1)的同源性为100%,结合形态学特征与分子鉴定结果确定云南省荞麦叶枯病病原菌为链格孢A. alternata(登录号:KT362732.1)。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25℃为最适温度;当p H为6~9时菌丝生长速率加快,pH 7最适菌丝生长;PDA培养基和PSA培养基最适菌丝生长;该病原菌对以麦芽糖为碳源和以硝酸钠为氮源时的利用率最高;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连续光照最有利于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黄连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湖北省黄连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菌菌株HL-1,通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基于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并研究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黄连叶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器黑褐色,大小为100.5~120.0μm×175.3~210.0μm;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大小为2.0~2.5μm×4.1~5.4μm;该菌株ITS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与耧斗菜茎点霉Phoma aquilegiicola(HM222537.1)的同源性为100%,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鉴定结果确定该菌株为耧斗菜茎点霉。该病原菌在4~25℃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不同光照条件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供试碳(氮)源中病原菌对麦芽糖和蛋白胨的利用效果最好;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供试6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其EC_(50)最小,为0.03μg/mL。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甘肃玉米穗腐病的病原种类, 于2009年9月在甘肃省四大生态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 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 对分离得到的镰孢菌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 以形态学为基础, 参照Leisle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到271株镰孢菌菌株, 其中以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黄色镰孢菌(F. culmorum)出现频率高, 属优势种。按照柯赫氏法则对沈单16和金穗96832进行致病性测定, 证实了轮枝镰孢菌对玉米果穗的致病性。选取2株轮枝镰孢菌菌株进行EF-1α(tef) 基因序列分析, 将PCR产物回收测序后在GenBank上比对, 菌株GSLT4-3-2与GenBank中登记的轮枝镰孢菌FN179339、FN179345和FN179338;GSTS24-2-1与轮枝镰孢菌FN179343、FN179346、FN179340、FN179344和 FN252384亲缘关系最近, 序列同源性达100%。轮枝镰孢菌GSYC17-2-1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 最适温度为28℃, pH 值为8;菌落在pH值为4~10的培养基上能够迅速扩展, pH值为7时产孢量最大;碳源对轮枝镰孢菌菌丝生长影响相对稳定, 而氮源对其营养生长影响的变幅较大;完全黑暗条件下, 菌丝扩展最快, 12 h光暗交替对产孢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70℃, 10 min。  相似文献   

17.
番茄早疫病菌抗啶酰菌胺菌株的适合度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评价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对啶酰菌胺的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直径法和孢子萌发法探讨番茄早疫病菌抗啶酰菌胺菌株的适合度变化和生物学性状差异。结果表明:番茄早疫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可稳定遗传;与敏感菌株相比,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减慢,产孢量明显增多,病斑直径达8.5 mm以上,致病力显著增强,产毒量也有增加的趋势,但孢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啶酰菌胺对抗性菌株的防效显著下降为64.17%~33.49%;抗性菌株的最适p H范围变宽为5~9;中抗菌株的最适温度(25℃)、最佳碳源(淀粉和乳糖)和氮源(蛋白胨)没发生变化,但高抗和极高抗菌株的最适温度范围变宽为25~30℃,最适碳、氮源发生了变化。其中,高抗菌株的最适碳、氮源分别为乳糖和大豆粉;极高抗菌株的最适碳源为淀粉,最适氮源为玉米粉和蛋白胨。表明番茄早疫病菌对啶酰菌胺产生抗性后,较易存活而形成优势群体,因此需采取一定措施延缓抗性的发展、延长啶酰菌胺的使用期限。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分离自海南省三亚市陵水县土壤中的菌株NSZ-YBGJ001的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利用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对其进行分类鉴定,测定并绘制其生长曲线,对该菌株在不同pH、NaCl浓度和温度下的生长繁殖进行研究,评价其抗逆性。结果表明:结合菌株NSZ-YBGJ001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NSZ-YBGJ001生长较快,繁殖量大,接种后4 h即进入对数生长期,16~24 h为稳定生长期,24 h时菌液浓度最高,达到1.89×10~9CFU/mL,然后进入衰退期,一直到44 h菌液浓度维持在1.79×10~8CFU/mL左右。该菌在pH 5~9、2%~10%NaCl和20~45℃条件下均可以正常生长;在pH低于4或高于10、NaCl浓度高于15%、温度超过50℃的条件下菌株NSZ-YBGJ001生长受到严重抑制,菌液浓度随生长条件极端化而显著降低;当pH超过13,NaCl浓度超过20%时菌株死亡。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贵州省白及叶褐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离体接种法分别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利用形态学及ITS、EF-1α、β-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的分类进行鉴定,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白及叶褐斑病病原菌菌株编号为HGUP_(17)355;该菌菌丝白色、羊绒状,菌落中心隆起呈淡黄色、背面枫叶红色,大型分生孢子窄镰刀形,3~8个分隔,未见厚垣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1~2个分隔;在以ITS、EF-1α、β-tubulin三个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菌株HGUP_(17)355与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聚于一支,且支持率达100%,结合形态特征与分子生物学将其鉴定为燕麦镰刀菌。该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适生长pH为6,在燕麦片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以麦芽糖为碳源、以L-苯丙氨酸为氮源时利用率最高,致死温度为45℃,对光照不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