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北省区试棉花品种的枯黄萎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评价了近年来河北省区域试验棉花品种的抗病性。结果表明 :84 9%的参试品种抗枯萎病 ,65 41 %的品种达抗枯耐黄水平 ,抗黄萎病的品种很少 ,双抗品种更少 ;年度间参试品种抗病性表现为抗枯萎病性达到较高水平后趋于稳定 ,不同类型品种有明显差异 ,杂交种优于常规品种 ,非抗虫棉好于转基因抗虫棉 ,低酚棉抗病性最差。  相似文献   

2.
参加湖北省抗虫棉区试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均高抗红铃虫,但不抗枯萎病,今后要特别重视转基因抗虫棉的抗病性选择,杂交棉区试参试组合的抗病性差异较大,部分组合达到了抗级水平,但从总体水平看,杂交棉的抗病性还应进一步提高才能满足棉花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近年审定常规棉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河北省2001~2009年审定常规抗虫棉品种结果为依据,分析评价了河北省抗虫棉品种的产量、纤维品质和抗病性等性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产量水平有较大提高;枯萎病抗性保持在较高水平,黄萎病抗性育种有了一定进展;品种生育期明显缩短;单铃重增加明显,单株铃数和衣分略有上升;纤维长度变化不大,比强度偏低,麦克隆值基本达标。  相似文献   

4.
2001—2002年,对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16个参试品种(系,组合)分别进行了抗枯萎病和抗黄萎病鉴定,另对3个抗虫品种进行了抗红铃虫鉴定。抗枯萎病鉴定结果:有2个品种抗枯萎病,占鉴定材料的12.50%;I3个品种耐枯萎病,占81.25%:1个感枯萎病,占6.25%.抗黄萎病鉴定结果:有15个品种耐病,占93.75%,1个感黄萎病,占6.25%。抗红铃虫鉴定结果:3个抗虫品种对红铃虫均达到高抗水平.与1999~2000年相比,新品种的抗病虫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兼抗枯萎病和黄萎病高产棉花新品种冀棉616的选育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育抗枯萎病、抗黄萎病、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可以解决棉区枯萎病和黄萎病严重发生且逐年加重、化学防治又很难凑效的难题。利用海岛棉、陆地棉及野生棉种间杂交选育的冀棉20号为母本,转基因抗虫棉596系为父本杂交,在多年病、虫胁迫条件下,选育出了兼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高产棉花新品种冀棉616,2007年通过了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棉2007001号)。该品种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枯萎病指4.9,黄萎病相对病指17.6,是河北省审定的第1个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兼抗品种;(2)高产,稳产:2004年籽棉产量,2005年籽棉产量、霜前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以及2006年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均居参试品系第1位;(3)抗早衰:叶功能期长,上、中、下铃重差异小;(4)纤维品质优良:上半部长度31.2 mm,比强度29.5 cN/tex,马克隆值4.9。  相似文献   

6.
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综合分析了1989~1991年全国裸燕麦(Avena unda.L)旱地品种区域联合试验9份供试材料。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以667m^2产量、丰产素质为主,包括抗病性、抗旱性在内的综合性状优于对照冀张莜一号的材料有品6号、五燕6号,综合评价达到优良或较好标准,其综合指标值分别比对照品种增加29.28%和23.42%。其余材料与对照缃当或者略差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棉花抗病育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2年,对来自长江流域棉区的80份次陆地棉新品种(系、组合)进行了抗枯萎病鉴定,对48份次新品种进行了抗黄萎病鉴定。抗枯萎病鉴定结果:有13份次品种抗枯萎病,占鉴定材料的16.25%;50个品种耐枯萎病.占62.50%;17个感枯萎病,占21.25%。抗黄萎病鉴定结果:有3个抗病,占鉴定材料的6.25%;41个品种耐黄萎病,占占85.42%,4个感黄萎病,占8.33%。与往年相比,新品种的抗病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随着抗虫棉品种的普及与大面积在生产上使用,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棉田用药量大幅度减少,棉花生产成本逐年降低,棉花品质、产量提高,棉农收益增加。从1996年至今,抗虫棉对全国的棉花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产棉大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近年来,抗虫棉在生产出现了早衰现象,许多专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两种说法:其一为病害,认为抗虫棉从品种选育开始,注重抗虫性状选育,忽视抗病性状,因此抗虫棉抗黄枯萎病性能差,大面积推广抗虫棉,降低了棉田的抗病性,造成棉花早衰;其二为生理失衡,认为抗虫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前期承载蕾铃过多,导致生理负荷重,营养物质和内源激素失衡,且抗虫棉对钾素反应敏感,后期棉株营养生理失调,典型表孽现是后期缺钾引发红叶茎枯病。  相似文献   

9.
冀优杂69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培育的高产、大铃、抗病虫棉花一代杂交种。 1特征特性冀优杂69属中早熟品种,株型塔形,茎秆粗壮,生长势强,不早衰,结铃性强,铃多铃大,吐絮肥畅,铃重6.3g左右,子指10.7g,农分40.6%,霜前花率91.9%。该品种为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抗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抗病性强,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抗虫棉优质高效繁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基因抗虫棉(简称抗虫棉)以其具有对棉铃虫幼虫较好的抗性,被广大棉农所接受,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另外,现阶段我国棉花育种单位增多,培育抗虫棉品种速度快,类型多,品种更换速度快。为适应抗虫棉生产的发展,满足抗虫棉棉种市场对优质良种的需求,我们探索出抗虫棉优质高效繁殖技术,自2000年示范推广以来,至2003年,累计制种3000hm^2,种子田内围铃率69.2%,霜前花率88.7%,  相似文献   

11.
四川水稻品种对稻瘟病和稻曲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蒲江、资中、营山、雅安、纳溪等5个鉴定病圃,对120个四川水稻主栽品种及新育成组合进行了稻瘟病和稻曲病的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叶瘟没有表现抗的(0~3级)组合,表现中抗的(4~5级)有30个(如岗优94~11、川香优6号、川优425、内香8518等);颈瘟出现9级的有79个,占参试组合的65.83%,出现7级的28个,占参试组合的23.33%,出现5级的13个,占参试组合的10.83%,所有参试组合在5个鉴定点颈瘟没有同时出现中抗以上(0~3级)的品种.抗谱测定结果表明,毒力频率范围为14.39%~76.26%,各品种毒力频率平均值为54.9l%。稻曲病鉴定结果表明,品种之间对稻曲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病穗率范围在0~75.93%,病情指教范围在0~52.67,中抗以上(0~3级)的品种有内香优3号、Ⅱ优718、金优527等13个,占10.83%,Ⅱ优725病指最高,感病到高感(7~9级)的组合占65.00%,中感到高感的组合占89.17%。本研究对四川水稻品种布局和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蜜玲珑”的父本是从国外引进的果实性状优良的育种材料90152,母本90158是由一个杂交品种系统选育出的材料9333与抗病性极强的育种材料3—24杂交,经过6代自交选育而得。“蜜玲珑”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产量达36000kg/hm^2,比进口对照品种增产25.7%;抗枯萎病性和抗白粉病性均比对照品种强;果皮黄绿色,网纹清晰、果形圆整、果肉浅绿色,中心折光糖度超过对照品种,达16%以上,单果重1.6kg左右。已在沪、浙、赣等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津优3号黄瓜     
津优3号系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选育而成?该品种抗病性强:高抗枯萎病、中抗霜霉病和白粉病,具有良好的稳产性能。丰产性好:植株紧凑、长势强、叶深绿色、主蔓结瓜为主.第一雌花着生在第3~4节,雌花节率40%左右.回头瓜多。亩产达6000千克左右。耐低温、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全面评价2001~2014年河北省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改良成效,以河北省棉花新品种审定公告数据为依据,对2001~2014年通过河北省审定的96个中熟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及其抗病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4年河北省审定中熟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均呈上升趋势,单株铃数显著提高,单铃重有所增加,衣分变化不大;早熟性改良效果明显,全生育期缩短,株高和单株果枝数增加,第一果枝节位、子指和霜前花率变化不明显;抗枯萎病和黄萎病性状改良成效明显。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河北省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993年在乌鲁木齐、石河子地区对138份棉花品种进行全生育期抗黄萎病和苗期抗枯萎病鉴定,结果高抗黄萎病的品种9个,占6.52%;中抗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品种分别为9个和1个,占巴52%和0.72%;耐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品种为12个和1个,占8.70%和0.72%。从而为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在宜于晚疫病流行的山区对20个马铃薯品种作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中薯3号和无花种等15个品种表现感病-高感,病指达79.6-99.4,占参试品种的75%;闽引14和中心24等4个品种表现中抗-高感,病指58.9-16.9,占参试品种的25%;其中闽引14与我省主栽品种克新3号相比,具有类似的抗病能力,且产质更好,是一个具有推广使用前景的外引品种。  相似文献   

17.
2007~2008年度贵州省黔西北高海拔特殊生态区小麦联合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的7个小麦新品种(系)中,毕试22和毕2003—1的丰产性、抗病性、商品性等综合性状好,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6217.2kg/hm^2、5910.1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毕麦17号增产10.37%、4.92%,在黔西北高海拔特殊生态区有推广价值,其它参试品种可在适种区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18.
棉花新品种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进疆内外各地选育的优良棉花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了解其丰产性、适应性、抗虫性、利用价值,从而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推广的棉花品种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14个品种(系)中12个品种(系)的产量都超出当地主栽品种及小区试验对照品种冀杂-566。其中国抗杂1号产量为2565kg/hm^2,居第一位,比对照品种冀杂-566增产32.5%;品系永1268、GM-507和品种邯杂154均比对照品种冀杂-566增产,增产幅度分别为27.1%,22.4%,及21.7%,参试品种(系)中居第2至第4位。  相似文献   

19.
开棉27是高产抗虫棉新品种。本文主要就品种特性及其栽培利用方面进行了阐述,其品种栽培优势表现在:产量高,稳产性好;结铃性强,铃较大,在区试及生产试验中,平均单株成铃19.4个,单铃重达6.7g;吐絮畅且集中,易采摘;抗虫性好;抗病性较好,属于抗枯萎耐黄萎类型;适应性好,适宜于河南省及黄河流域棉区春直播和麦套栽培。  相似文献   

20.
亚麻品种抗枯萎病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自然重病田、客土病圃和人工接菌病圃同步进行抗病性鉴定的方法,对近200个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品种(系)和常用品种资源的抗枯萎病(Fusariumwilt)性进行了鉴定。从全国亚麻区试的31个品种(系)中筛选出8个高抗、丰产良种(系);从国内育种单位选育的97个新品系和53个常用品种资源中筛选出61个高抗品种(系)。其中有的已在河北、山西等省大面积推广,如7544(陇亚7号)、7669(天亚5号)、753(定亚17号)等1991年推广面积已达112.96万亩,相当总种植面积的41.86%。研究表明 ,笔者提出的在感病对照品种的成株萎蔫率达50%以上条件下,以参试品种的成株萎蔫降低率为指标,评价亚麻品种抗枯萎病级别的方法是可靠的,适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