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混交林林下植被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方调查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混交林林下植被的种类、生物多样性、生物量及不同土壤盐分林下植被的生长状况。共记录到林下植被31种,隶属于14科31属,其中禾本科最多,为10种;1、3、7、22龄林下植被的优势种分别为芦苇和芦蒿、苦荬菜+灰菜+狗尾草、车前草、韩式隐子草;林下植被的物种并不丰富,生物多样性不高,且富集种少,稀疏种多,地上部分生物量皆大于地下;土壤盐分含量高时,林下植被以耐盐碱植物为主,反之亦然,且由于苦买菜和灰菜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4个不同土壤盐分含量下都有生长。 相似文献
2.
3.
4.
黄河三角洲植被基本特征及其主要类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于植物区系分析,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植被的基本特征,介绍了主要群落类型的分布、种类组成、特点,并分析阐述了植被演替的基本规律和过程。 相似文献
5.
苜蓿被誉为"牧草之王",是世界上公认的优质饲草.苜蓿一次种植多年收益,易管理,效益高,同时具有改善生态环境,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定植1、苗木选择:为尽快培养树形,提高结果能力,应尽量选择高1米以上,地径0.8厘米以上,侧根较多的一级壮苗。2、基肥:冬枣是多年生果树,生长时间长,所以必须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有机肥3000-5000kg,复合肥100-150kg。3、定植:盐碱地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含盐量高 相似文献
7.
白刺造林对重盐碱地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白刺是野生灌木,抗性强,能够在重盐碱地上生长。选择白刺在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上进行了造林及其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重盐碱地段栽植白刺后,植被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土壤迅速脱盐,造林5年后0~20cm土层土壤含盐量显著降低,而土壤容重则显著减小,起到了疏松土壤的作用。此外,白刺的生长还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使得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氯、速效磷、有效氯含量有了很大提高,起到了改善土壤性状培肥地力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摘 要:对滨海盐碱地不同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程度、土壤水分特征及其与植被群落生态分布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以狗尾草为优势种多种植物伴生的杂草群落演变成单一的柽柳、碱蓬群落,最后较耐盐的翅碱蓬成为群落的单优势种,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降低。(2)随土壤深度增加,各样地土壤饱和持水量逐渐减小。在滨海盐碱地开展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与水分特征的研究,不仅可明确该区植物的分异性,同时也能摸清与其土壤水分特征的相关性,对盐碱地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盐碱地;植被;生物多样性;土壤水分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壤上植被的光谱特征,为基于典型植被冠层光谱特征估测宁夏银北地区植被生长状况和土壤盐碱化程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年7月中旬,在宁夏银北盐碱地区选取样地,调查不同盐碱化程度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上代表性植被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分析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壤上代表性植被类型(白刺和芦苇)以及中度盐碱化程度土壤上15种植被(向日葵、芦苇、花花柴、白茎盐生草、西伯利亚滨藜、藜、稗、紫苜蓿、柳枝稷、水稻、砂引草、白刺、槐、赖草、芨芨草)的冠层光谱特征及红边参数变化,研究植被冠层红边参数与土壤pH值、全盐含量以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上代表性植被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有明显差异。随着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增加,在可见光波段(350~760 nm),白刺冠层光谱反射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芦苇冠层光谱反射率总体上先降低后升高;在760~1 400 nm波段,白刺冠层光谱反射率逐渐降低,芦苇冠层反射率先升高后降低;在1 400~2 500 nm波段,白刺冠层反射率分别是先升高后降低(1 400~1 900 nm)和持续增加(1 900~2 500 nm),芦苇冠层反射率先降低后升高。随着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增加,白刺冠层光谱红边位置、红边斜率、红边峰值面积以及红边斜率与最小振幅的比值均减小;芦苇冠层光谱以上红边参数均先增加后减小。中度盐碱化土壤上,15种植被冠层光谱特征曲线变化趋势相似,但光谱反射率大小存在不同程度差异;除了最小振幅之外,15种植被冠层光谱的红边位置、红边斜率、红边峰值面积以及红边斜率与最小振幅的比值差异较大,故根据光谱特征在野外能够区分典型植被类型。土壤pH值与红边位置、红边斜率和红边峰值面积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红边斜率与最小振幅的比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盐含量与红边参数均不相关;叶片叶绿素含量与红边位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红边斜率和红边峰值面积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在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壤上,不同植被冠层光谱特征变化趋势有差异,根据典型植被冠层光谱特征可以估测宁夏银北地区植被生长状况和土壤pH。 相似文献
10.
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作物生产存在的熟制单一、生态脆弱、农田周期性返盐和面源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了盐碱地“分类施策、用养结合”的管理策略和作物生态高效生产技术。轻度盐碱地以发展粮油作物为主,坚持“种轮防返”策略,利用粮油作物与耐盐作物周期性轮作、粮油作物宽幅间作轮作,防止返盐,保持地力;中度盐碱地坚持“用养结合”策略,合理布局棉花、高粱、油葵、饲草、绿肥等耐盐作物,科学配置一熟、两熟及单作、间作、轮作等种植模式,采用轻简化机械化生态高效生产技术,实现用养结合;重度盐碱地立足“生态保护”,发展碱蓬、柽柳等盐生植物复合种植模式,覆盖地表、抑制返盐、保护生态。通过分类施策、用养结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提高,引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高效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进行了枣粮间作与单纯作物种植之间的产量和产值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以枣粮间作为主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新淤地上是可行的。前 5年的经济效益比对照平均提高 1.56% ,可见经济效益显著。通过栽植枣树可以形成农田防护林带 ,提高土壤植被覆盖率 ,减少土壤蒸发 ,有效地抑制土壤返盐。因而 ,该法具有很高的生态效益。在枣树配置结构的三种处理间 ,第一种处理 ,即枣树双行栽植 ,株行距为 3m× 3m ,枣行间距为 9m ,优于第二、第三种处理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湿地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养分含量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黄河三角洲潮上带湿地为对象,通过采样、分析,研究了4种典型的植被群落下水盐梯度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沿植物群落演替方向,土壤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土壤盐分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群落的不同演替阶段.在这种水盐梯度下,植被群落的变化能够影响土壤养分含量,沿着植被演替方向,全碳与有机质含量随着演替方向呈先逐渐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土壤碳氮比((C/N)在植被演替中期相对较高;全氮含量沿着演替方向呈现增加趋势,硝态氮与铵态氮先增加后降低;全磷与有效磷随演替变化系数较小,演替中期各理化性质变异系数相对较大.各群落土壤C/N值均小于25.相关分析表明,全氮、有机质与有效磷两两显著相关(p<0.01),有效磷还与含水率显著相关(p<0.05),硝态氮、钱态氮和全磷未显示出与其他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含水率与pH值显著相关(p<0.05),且二者均与土壤盐分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3.
14.
在黄河三角洲湿地试验区内,选择了人工干扰程度不同的4个区,并在每个区样地中设置样方,测量植被的多样性,调查植被的种类、盖度等,拟比较不同程度人工干扰下植被的群落组成结构,寻求黄河三角洲不同人工干扰下的湿地群落组成及成因,结果表明:由于人工的干预,特别是在部分地区黄河水的人工调入,改变了植物群落的自然格局.人工干扰对土壤含盐量和含水量的改变,是影响植被种群格局的关键因素.同时指出,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的背景下,发展林业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16.
盐地碱蓬和地肤是适合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环境条件下生长的2种耐盐性植物,就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分析论述了其在饲用及人类生活中的经济价值,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18.
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农业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现生态农业系统功能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对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指导思想和主攻方向的陈述,提出了可供该区选择的发展模式,旨在建立黄河三角洲农业生态复合系统,并确保农业生产系统内物流、能流和价值流的合理流动,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