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1.1有的昆虫对某种农药有天然抗性,如敌百虫对蚜虫无效. 1.2生活史短、每年繁殖世代多的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 1.3使用药剂的浓度越高,抗药性形成越快. 1.4连续使用单一药剂,敏感的个体被杀死了,抗性强的个体保留了下来,经过若干代的自然选择,使昆虫的抗性逐步发展并趋于稳定,最后形成抗药性的品系或生理小种.这种抗药性称为获得抗性.  相似文献   

2.
六点始叶螨对常用杀螨剂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测定六点始叶螨对常用杀螨剂的抗药性。[方法]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海南省海口市(R1)、儋州市(R2)与乐东县(R3)3地的六点始叶螨对9种杀螨剂的抗药性。[结果]对3个地区六点始叶螨的测定结果表明,始叶螨对9种杀螨剂均已产生抗药性,其中抗性指数较高的药剂是克螨特、哒螨酮和毒死蜱3种药剂,R3种群对克螨特的抗性最高,其抗性指数为39.0205;其次是水胺硫磷、三氯杀螨醇与虫螨腈,抗性指数在7.7441~15.0717;六点始叶螨对阿维菌素与甲氰菊酯抗性最低,仅为轻度抗性。不同地区之间六点始叶螨对同一药剂抗性指数差别不大。[结论]六点始叶螨对9种杀螨剂均已产生较高抗药性,杀螨剂应注意交替使用,同时结合使用一些新型杀螨剂,可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由于在同一个地区长期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防治某种害虫而引起害虫对药剂抵抗力提高,就出现了害虫的抗药性。产生这种抗药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有效预防抗性害虫侵袭。文章从抗性害虫的形成及其形成原因入手,提出病虫监测、物化结合、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控制使用化学农药、正确选择用药时间等预防抗性害虫侵袭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晚疫病菌抗药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常用杀菌剂产生抗药性,降低了化学防治晚疫病的效果,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药剂及晚疫病菌抗药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建议生产上应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的杀菌剂,应与其它无交互抗性的药剂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以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由于在同一个地区长期连续使用同一种药剂防治某种害虫而引起害虫对药剂抵抗力提高,就出 现了害虫的搞药性。产生这种抗药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有效预防抗性害虫侵袭。文章从抗性害虫的形 成及其形成原因入手,提出病虫监测、物化结合、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控制使用化学农药、正确选择用药时 间等预防抗性害虫侵袭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1害虫产生抗性菜农所说的害虫"进化",也就是其产生了抗药性。菜农如果对一种害虫总是用一种药剂防治,刚开始效果很好,可是慢慢就不管用了,这就说明该害虫对该药剂产生了抗性。为避免害虫产生抗性,要注意将各种杀虫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7.
2005-2008年连续4年的布点检测结果表明,浙江省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仍维持极高水平抗药性,在生产上应继续停止使用;褐飞虱对噻嗪酮仍较敏感,抗性增加缓慢,可在生产上继续使用;褐飞虱对氟虫腈抗药性增加较快,已测到高抗种群,在生产上应引起注意。在褐飞虱药剂防治上,要制定科学的用药方案,做到药剂的合理混用和轮用,避免单一药剂的连续使用,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1 抗药性产生原因1.1 病虫害方面当病虫受到一定剂量农药作用后,大部分的慢慢死亡,其中不敏感的小部分个体就存活下来,并继续繁殖后代,这样的后代就增强了对农药的抗药性。1.2 农药使用技术方面 用药不当造成抗性:①长期连续使用单一药剂, 导致抗性产生。②农药的使用剂量和浓度增加,直接导致抗药性增强。③农  相似文献   

9.
<正> 棉花害虫的抗药性是害虫对特定范围的杀虫剂表现非常低的药剂敏感性,而且这种敏感性具有遗传性。只要有杀虫剂的使用,就有药剂的选择作用,选择压越大,抗性形成越快,反之则慢。所以说抗性的形成,实质上是昆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过程。Jeppson(1960,1962)确认叶螨对内吸磷和三氯杀螨砜只要经过3~5次处理即能产生抗性,对三氯杀螨醇经7~12次,杀虫醚经14次即可产生抗性,但杀螨特经19次处理,叶  相似文献   

10.
病菌对杀菌剂抗性的发展和为害 微生物对杀生药剂的抗性大约有30年的历史,发生最早的是细菌对医药(如磺胺和抗菌素)的抗性。1950年后,发生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防治植物病害的药剂过去长期使用多作用部位的保护性杀菌剂,在生产中未曾因抗性的发展而使防治失败的。但自1970年内吸杀菌剂发展以来,抗药性问题已成为农业植病防治和杀菌剂研制工业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二、如何治理农药抗药性(一)换用新农药品种。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以后,换用新农药品种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换用新品种可以解决问题于一时,但如不合理使用,新品种会很快失去作用。另外,新农药的开发难度大,时间长,往往跟不上抗性发展的速度,并且花费大,成本高。所以期待开发新的农药品种来解决抗性问题不是有效的办法。同时,采用微生物及植物源农药作为生物制剂,也被认为是解决有害生物抗药性十分可行的方式,并且现有一些非常成功的先例,如Bt、阿维菌素和核多角体病毒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严格,化学药剂的使用带来的“3R”(抗性、再猖獗、残留)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有害生物发生危害又不容  相似文献   

13.
<正> 二、螨类的抗药性螨类和昆虫的药剂防治及其抗药性发生的机理等,既有很多的共性,同时又有它的特殊性。螨类发生抗性最早的报道,可能是1937年Compton等关于螨类对硒素剂发生抗性的事例。日本最早的报道是1958年柑桔红蜘蛛对八甲磷的抗性。我国在60年代初陆续报道了棉红蜘蛛、山楂红蜘蛛对有机磷,桔全爪螨对三氯杀螨砜的抗性。随着新杀螨剂的开发和广泛应用,国外有关螨类抗药性问题的报道愈来愈多,螨类的抗性问题,也成为生产上十分头痛的问题。 (一)螨类容易产生抗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简称IPM)概念是在总结人类以前害虫防治经验教训、特别是20世纪40-60年代单一依赖化学药剂防治导致"3R"问题(Resistance:长期大量施用光谱性杀虫剂,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日光温室棕榈蓟马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棕榈蓟马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山东省主要蔬菜产区日光温室棕榈蓟马对常用药剂的抗药性。试验结果表明,棕榈蓟马寿光种群、泰安种群、济南种群对供试药剂抗药性有较大差异:寿光种群对多杀菌素产生低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 13),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噻虫嗪、氯氟氰菊酯产生中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2. 27~36. 63);泰安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氟氰菊酯产生低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9. 11、8. 18),对吡虫啉产生中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2. 48);济南种群对氯氟氰菊酯产生低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 82)。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地区果蔬灰霉病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最低浓度抑制法对采自长三角的9个地区、6种果蔬作物的210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单孢系菌株对嘧霉胺、多菌灵、腐霉利、咯菌腈、啶酰菌胺等5种杀菌剂的抗药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灰霉病病菌菌株对嘧霉胺、多菌灵、腐霉利、咯菌腈、啶酰菌胺的抗性频率分别达68. 57%、70. 48%、68. 10%、0、15. 23%,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的灰霉病病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程度不同。长三角地区果蔬灰霉病病菌对嘧霉胺、多菌灵、腐霉利等3种药剂普遍存在抗药性问题,且抗性较为严重,建议生产中减少使用;对于新型杀菌剂咯菌腈和啶酰菌胺,未检测到对咯菌腈产生抗药性的菌株,但已检测到对啶酰菌胺产生抗药性的菌株,但抗性频率不高;在生产上应该选择替代的新型杀菌剂,但仍须做好抗性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7.
农药的抗药性是指被防治对象病、虫、草对农药的抵抗能力。抗药性可分自然抗药性和获得抗药性两种。自然抗药性又称耐药性,是由于生物种的不同,或同一种的不同生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等对药剂产生不同耐力。获得抗药性是由于在同一地区长期、连续使用一种农药,或使用作用机理相同的农药,使害虫、病茼或杂草对农药抵抗力的提高。农药作为预防措施对于防治病、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农田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发展迅速,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不仅会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对农药减量形成严重挑战,也会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不小的隐患,长此以往甚至会造成“无药可用”的后果。对此,业内专家呼吁,要大力推广科学用药,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治理,以延缓病虫草害抗药性的发展。除草剂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使用历史,长期使用单一药剂、用药习惯不科学等因素,使得多种杂草对除草剂的抗药性日益严重,水稻田杂草抗性问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1983~1985年对北京不同地区甘蓝上菜青虫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用毛细管微量点滴法测定来自不同区县的试虫,结果表明菜青虫对敌百虫和敌敌畏都有高度抗性,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不同区县,抗药性有较大差别,以海淀区马连洼抗性最高,昌平农场最敏感,两地区的菜青虫对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的抗性分别相盖约10倍和4倍,延庆和大兴居中,与菊酯类药剂的使用历史与水平一致。海淀区使用溴氰菊酯不超过五年的历史,近两年抗性发展迅速。1984年、1985年的 LD_(50)值分别是1983年的5倍和19倍,对其它未使用过的氯氰菊酯、北京菊酯Ⅰ、戊菊酯等表现有交互抗性。本文还对混配增效延缓抗性发展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背景】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是一种冬小麦田分布广泛且危害严重的阔叶杂草,双氟磺草胺则是目前冬小麦田防除阔叶杂草应用面积最大的一种ALS抑制剂类除草剂。双氟磺草胺经多年应用后,对部分区域冬小麦田播娘蒿防治效果下降,可能与当地播娘蒿对双氟磺草胺产生抗药性有关。【目的】明确山东省冬小麦田播娘蒿对双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和抗性机理,为制定小麦田播娘蒿等阔叶杂草精准区域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播娘蒿为研究对象,在温室内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40个播娘蒿种群对双氟磺草胺和对比药剂苯磺隆、2甲4氯共3种除草剂的抗性水平,同时根据播娘蒿ALS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提取对双氟磺草胺高抗的播娘蒿单株基因组DNA,测序获得序列与敏感型基因进行比对,查找突变位点,明确靶标抗性机理。【结果】抗性水平测定结果表明,40个播娘蒿种群中有32个对双氟磺草胺敏感,占80.00%,低抗、中抗和高抗种群分别有3、3和2个,JN-1、JNI-2、LY-2为低抗种群,LC-3、LY-4、YT-1为中抗种群,相对抗性指数(RI)分别为49.00、26.44、21.09,BZ-1和DZ-3属于高抗种群,RI分别为52.00和194.00。对BZ-1和DZ-3进行的ALS基因检测结果表明,BZ-1种群ALS基因第197位氨基酸发生CCT(Pro)到TCT(Ser)或CTT(Leu)突变,DZ-3种群ALS基因第574位氨基酸发生TGG(Trp)到TTG(Leu)突变。另外,40个种群中对对比药剂苯磺隆产生抗性的种群有19个,占总样点数的47.50%,低抗种群有11个,中抗种群有6个,RI分别为38.05、13.55、11.54、10.45、11.50、11.02,高抗种群为DZ-3和LY-4,RI分别为244.75和68.50;40个播娘蒿种群对另一种对比药剂2甲4氯没有产生抗药性。【结论】山东省小麦田采集的40个播娘蒿种群中已有20.00%的种群对双氟磺草胺产生抗性,且高抗双氟磺草胺的播娘蒿种群发生不同位置氨基酸取代。播娘蒿对苯磺隆的抗性仍很严重,但对激素类除草剂2甲4氯未产生抗药性。针对播娘蒿发生区域,不能单一使用双氟磺草胺,应推广多种作用机理的除草剂交替、混和使用,从而延缓和控制杂草产生抗药性,同时扩大杀草谱、降低除草剂使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