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苏省睢宁县从2000年开始立项利用桑枝栽培香菇生产技术,香菇的生产已成为蚕桑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睢宁县桃园、姚集两镇已初步形成4个规模生产基地,有常规栽培和反季节栽培2种模式,采用集中生产菌袋,合理利用茧站房舍闲置期统一养菌,利用养蚕大棚分散出菇的生产方式,实现蚕桑资源的优化配置。现年生产菌袋40万袋,全年10个月(7、8月份除外)有鲜菇供应市场,确保了鲜菇供应市场的稳定性,新增效益160万元,增加了农民收入,稳定了桑园面积,丰富了蚕桑产业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凡周  仝斌  王林 《四川蚕业》2013,41(2):54-55
<正>近年来我镇积极开展以桑枝生产香菇为重点的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个年生产鲜香菇近100万kg的生产基地。在栽培方式上采用常规栽培和反季节栽培两种方式,生产经营方面采用集中生产菌袋、合理利用茧站房屋及茧棚统一养菌、利用农户养蚕大棚分散出菇、再统一收购销售。桑枝香菇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桑枝、养菌场所——茧站和出菇场所——养蚕大棚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蚕桑生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2012年全镇生产香菇菌袋60万袋,其中春栽40万袋,秋栽20万袋,全年除6、7两月之外月月有鲜菇供应市场,全年  相似文献   

3.
<正>过水镇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农业镇,全镇耕地面积1731.47hm2,其中,土927.67hm2。2013年全镇有桑园320hm2,养蚕10800盒,产鲜茧42.6万kg,蚕农茧款收入达1480万元。蚕桑生产规模与效益在荣县各乡镇中排名第一,蚕桑生产在我镇农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镇农户增产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1小蚕共育的重要性在蚕桑生产上,现行饲养的家蚕品种,从孵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蚕桑比较效益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永红 《中国蚕业》2008,29(1):7-11
通过对山西省9个主产县蚕桑生产的调查,比较分析养蚕与粮食作物的效益,结果表明:2004—2006年养蚕户的667m^2桑园产茧量逐步提高,且随着蚕茧价格的上涨,667m^2桑园效益高于粮食作物,收益差距拉大,2006年为最大。但是当667m^2桑园产茧量在40kg以下、茧价为14元/kg以下时,667m^2桑园净收入相当于种玉米的收入,加之种玉米用工投入少,农民就会弃桑种粮。并分析得出影响蚕桑效益的主要因素有生产技术、生产成本、产品价格和组织形式等,提出了今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杏丽 《蚕桑通报》2012,43(3):35+37-35,37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蚕桑生产比较效益和产业风险等要素制约越来越明显。德清县近几年蚕桑生产逐步萎缩,2011年饲养蚕种7.6万张,蚕农茧款收入1.4亿。我县中东部蚕区目前在没有更好的经济作物替代蚕桑产业的情况下,有3.4万户蚕农养蚕,桑园面积4200hm2,蚕桑生产仍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传统饲养模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只有转变蚕桑生产方式,推行小蚕规模饲养模式,在重点蚕区建立一定规模的小蚕共育基地,缩短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比较效益,才能实现我县蚕桑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利用桑木屑培育香菇是增加蚕桑生产综合效益的良好途径之一。2004年6月至2006年2月,靖江市蚕桑站实施了桑木屑培育香菇技术的研究。两年来,全市在马桥镇祖师村和生祠镇金星村共接种176 200袋,利用桑枝约40万kg,相当于700亩桑园桑枝产量,桑木屑培育香菇产量累计约为352 400kg,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双沟镇积极开展以桑枝生产香菇为重点的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个主要生产基地。栽培的模式有常规栽培和反季节栽培,采用集中生产菌袋、合理利用茧站房屋及茧棚统一养菌、利用农户养蚕大棚分散出菇、再统一收购的生产经营方式。桑枝香菇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桑枝、养菌场所茧站和出菇场所养蚕大棚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蚕桑生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常山县是浙江西部的一个山区县,土地资源与气候条件适宜种桑养蚕.历史上,常山蚕桑规模较大,1994年时,桑园面积达到15 000亩,养蚕20 000多张,农民茧款收入1 200万元.20世纪90年代末,因茧价过低,桑园受毁严重,桑园面积一度萎缩于千亩之下.近几年来,随着种桑养蚕效益的提高,农户开始恢复发展蚕桑生产,新种桑园1 000多亩.为引导新种桑地区蚕桑生产健康稳步发展,笔者认为下列几个问题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陇南自唐代就开始栽桑养蚕,新中国成立后蚕桑生产有了一定的规模,到1994年全区有8个县、60多个乡(镇)、2万多农户从事蚕桑生产,桑园面积达0.358hm2,养蚕1.06万张,产茧241t,农民蚕茧收入409.7万元,栽桑养蚕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家庭副业及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2000年以后,在省、地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以及东桑西移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深刻总结蚕桑起落的历史经验,推行企业化、市场化、股份化、民营化的运行机制,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西部优质蚕茧示范基地,使蚕桑生产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渭泉 《蚕桑通报》2001,32(4):50-51
衢县地处浙西 ,自50年代系统开发种桑以来 ,蚕桑生产历史坎坷。1989年 ,全县共拥有桑园面积787hm2,全年实发蚕种3.70万张 ,产茧1200t,茧款收入1100万元 ,首次突破千吨大关。由于我县桑园都集中于高家、莲花、杜泽等平原地区 ,随着柑桔生产的飞跃发展 ,一方面 ,柑桔生产的单位面积比较效益高于蚕桑生产 ;另一方面 ,柑桔上大量使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蚕儿不结茧现象普遍发生 ;加上1995年后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疲弱 ,蚕茧价格大幅度下跌 ,我县蚕桑生产跌入历史低谷 ,全县桑园基本被毁。针对这种情况 ,自1997年…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我国2012年蚕桑生产基本情况是桑园面积和产茧量略增,桑蚕茧价格和蚕农收入创历史新高,桑蚕单产和效益明显提高,桑蚕生产区域东衰西扩,柞蚕生产增产减收。提出2013年的努力方向是稳定蚕桑生产规模,努力提高单产,稳定提高蚕茧质量,促进茧价稳步上升,推广省力化养蚕、大力开展桑园经营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为满足市场需求和蚕农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佛桑 《中国蚕业》2003,24(3):77-78
1 蚕桑生产发展概况 黟县地处皖南山区,全县城面积只有847km~2,总人口不足10万。蚕桑生产1973年开始起步,1982年产茧175.5t,1988年进入全省6个产500t茧县行列。1990年全县桑园887.5hm~2,1991年产茧1008.5t。近年更以产业基础牢、发展速度快、收入比重大,服务体系全及种、茧、丝配套,行业整体效益较好而驰名。2001年全县投产桑园1797hm~2,生产蚕茧1907t,蚕茧销售收入2968.9万  相似文献   

13.
7月 2~ 3日 ,省蚕桑办、省经作局组织全省主产蚕桑市、县蚕桑办 (茧丝绸公司、蚕桑公司 )主任 (经理 ) ,共 30余人 ,对龙南、崇义两县的蚕桑生产暨综合效益开发开展了一次观摩活动。期间 ,参观了龙南、崇义两县推广省力化养蚕新技术暨综合效益开发现场 ,了解了全省蚕桑生产情况 ,分析了当前茧丝产销形势 ,商议了新形势下稳定我省蚕桑生产发展的具体对策。据观摩活动期间统计 :全省现有桑园面积 2 0万亩左右 ,比上年新增 5万亩上下 ,由于 2 0 0 2年茧价下滑的信息传播较快 ,导致了今年春期发种量较上年下降 1 0 %。虽然 2 0 0 2年的茧价下跌…  相似文献   

14.
潘美良 《蚕桑通报》2006,37(1):74-74
淳安县紧紧抓住浙江省实施蚕桑西进工程这一机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2005年,全县已有桑园5340hm^2,其中近3年新发展桑园3780hm^2,饲养蚕种13.93万张、产茧59635、蚕桑产值1.88亿元。桑园面积、饲养蚕种、蚕桑产值,3年翻了一番。全县6家缫丝企业生产规模从原来的17组扩大到了25组自动缫丝机,年加工能力达2200t干茧,年产值1.6亿元;真丝绸加工企业达到了8家,全年产值达1.68亿元;蚕丝绸行业总产值达5.16亿元。  相似文献   

15.
蚕桑是海宁市农业生产上一项面广量大、受益农民多的传统产业。2005年全市有养蚕农户8.37万户,占总农户数的60.52%;户均桑园面积726m2、饲养蚕种3.32张、产茧138.36kg、茧款收入3003元。虽然单产水平居全国前列,但因户均桑园面积少、生产规模小、设施化程度低等原因,使蚕桑只成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蚕农桑园规模小、生产投入少、效益不高、生产不稳的突出问题,按照双方自愿的原则,将不愿从事蚕桑生产的蚕农的桑园有偿流转给养蚕基础好、劳动力充足的农户,以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程度,提高蚕茧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并大力开展综合利用,促进蚕桑生产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玉成 《中国蚕业》2006,27(4):78-79
千阳县历经4年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千阳蚕桑已发展成为秦岭以北最大的优质桑蚕茧生产基地,积极发展蚕桑生产,提出了建设蚕桑之乡、创建西北蚕桑大县的目标。通过5年的努力,2005年全县有桑园3870hm2,年发种量占全省的4.4%。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建设蚕桑之乡步子在快速迈进的同时,也还存在着桑园投入不足、管理粗放、蚕农操作技能与标准化生产差距较大、生产设施与发展规模不适应等现象,形成产业规模不够大、基础脆弱、蚕茧质量不高、效益不很突出等制约蚕业健康发展的问题。为了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提高蚕桑生产效益,笔者在深入…  相似文献   

18.
在淮阴县实行蚕桑生产基地化经营,可以充分地利用先进的蚕桑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有效地改变目前我县蚕桑生产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而造成的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浪费大、成本高、效益差的粗放式经营,提高我县蚕桑生产经营水平,促进我县蚕桑生产产业化发展。1我县实行蚕桑生产基地化经营的可行性我县是工业小县、农业大县,种桑养蚕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曾为推动我县的经济发展作出较大贡献。1995年蚕桑生产达到我县历史上最高峰:桑园面积13.5万亩,年养蚕发种31万张,年创产值1.5亿元之多。但是在上几年低潮冲击下,也…  相似文献   

19.
王碧林 《中国蚕业》2002,23(3):63-65
莲都区地处浙南山区瓯江中游,蚕桑生产历史较为悠久.南宋太守杨易曾有"桑麻万倾时氛散,丝竹千门户照移"的诗句;元和郡县志有"处州贡绵缉,自古宜蚕桑也"的记载;清光绪年间,知县彭润章、知府陈墒先后"购湖桑十余万株教民种桑".解放前夕由于战乱蚕桑生产几乎为零,解放后逐步发展到1985年有桑园417hm2,产茧273.8t.1986~1995年间蚕桑生产与柑桔竞争而徘徊不前,1996年后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受挫,大批桑园荒芜或改种,到1997年仅留桑园21hm2,产蚕茧8t.  相似文献   

20.
浅谈我县蚕桑生产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蚕业生产现状1.1蚕茧生产现状全县现有桑园6.432万亩,其中90%的桑园集中分布在桃园、姚集两个镇。桑园面积排在全县前十位的村均有接近或超过1000亩的规模,桑园布局结构合理,蚕农抗风险能力增强,为蚕桑产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009年全县共饲养蚕种7.08万张,产茧3007吨。平均茧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