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解决丘陵地区甘薯栽插密度过稀(37 500~40 500株/hm2)的问题。[方法]以淀粉型甘薯品种济薯21和鲜食型甘薯品种济薯2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栽插密度对甘薯产量及源库特性的影响。[结果]济薯21和济薯22号叶面积系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密度在全生育期呈单峰曲线,40~80 d为快速上升期,80 d左右为最高峰,随后开始缓慢下降;随密度的增加,群体通风透光性下降,两个品种的单株叶数、分枝数、蔓长、茎叶干鲜重呈下降趋势,当密度超过75 000株/hm2时,产量显著降低。品种间最适栽植密度存在差异,济薯21最适栽植密度为45 000~60 000株/hm2,济薯22号最适栽植密度为60 000~75 000株/hm2。[结论]适宜的密度可产生合理的群体结构,较好协调甘薯地上部生长和地下部生长的关系,可以获得高产。品种间最适栽插密度存在差异,在确定品种栽插密度时,应综合考虑基因型、环境、地力、栽插期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受劳动力素质、种植习惯、耕地条件等因素影响,岑巩县水稻种植密度普遍偏低,极大制约水稻单产水平的提升。为提升水稻单产,夯实岑巩县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同时促进当地水稻种植业发展,以泰优808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栽插密度及谷粒秧组合的水稻种植试验,分析栽插密度及秧苗谷粒数对水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筛选水稻高产栽培最佳的栽插密度及谷粒秧组合。结果表明:不同栽插密度及不同谷粒秧组合水稻的株高、穗长、千粒重无明显差异,有效穗随栽插密度及秧苗谷粒数增加逐渐提升,栽插密度为12 000穴/667m2、3谷粒秧的水稻有效穗最多,为18.12万穗/667m2,栽插密度为8 000穴/667m2、1谷粒秧的水稻有效穗最少,为13.44万穗/667m2;穗实粒数随栽插密度及秧苗谷粒数增加逐渐降低,栽插密度为8 000穴/667m2、1谷粒秧的水稻穗实粒数最多,为172.4粒,栽插密度为12 000穴/667m2、3谷粒秧的水稻穗实粒数最少,为155.7粒。相同栽插密度下,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发展六枝特区油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供参考,探索最佳施肥方式和种植密度,选用志远油8号为材料,开展施用常规基肥、缓释肥+硼砂一次性做基肥、常规施肥3种施肥方式和4 000株/667m2、5 000株/667m2、6 000株/667m2、7 000株/667m2 4种植密度的种植试验,比较各处理志远油8号的植株性状和产量。结果表明:缓释肥40 kg/667m2+硼砂1 kg/667m2一次性作底肥,种植密度为6 000株/667m2时,志远油8号的产量最高,为129.02 kg/667m2;株高最高,为169.83 cm;主轴角果数最多,为113.5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为275.50个,角粒数为17.80粒/个;千粒重第三,为5.15 g。该施肥方式与密度为志远油8号种植的最佳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4.
韩玲  李文武  彭慧  聂敏  杨琴 《农技服务》2023,(10):24-26
为提高马铃薯商品薯率和产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赫章县中高海拔地区对马铃薯威芋5号进行不同密度的种植试验,研究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的经济性状与产量表现,探明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合理结构关系。结果表明:在赫章县海拔2 100 m左右区域和土壤肥力为中等的地块种植威芋5号,在施足底肥的情况下,种植密度为4 000窝/667m2时较为合适,其马铃薯产量最高,为1 820.24 kg/667m2,纯收入最高,为1 936.360元/667m2。  相似文献   

5.
对2个纤维用苎麻品种华苎4号和中苎1号设3种不同播种密度(667 m2种植3万、5万、8万株),研究不同播种密度对苎麻次年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在667 m2种植5万株的播种密度下,有效株数和小区鲜重表现较好,此结果利于苎麻机械化初加工-绿色脱胶模式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2018年在沂南县进行了4个密度试验,分别为39 000、46 500、55 500、63 000株/hm~2。对龙薯9号在临沂丘陵山区的适宜种植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试验条件下63 000株/hm~2密度处理的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不同生态区对马铃薯新品种的需求,筛选出抗性强、品质优、高产稳产的马铃薯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应用,在赫章县水塘堡乡塘口村引进青薯9号一级种、合作88一级种、米拉一级种、希森6号一级种、宁蒗5号一级种等5个新品种,以威芋5号为对照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青薯9号一级种产量最高,为2 301.93 kg/667m2,较威芋5号增产653.77 kg/667m2,增产率39.67%,其商品薯率为92.31%;其次是米拉一级种,产量为1 746.21 kg/667m2,较威芋5号增产98.05 kg/667m2,增产率为5.95%,商品薯率为92.29%;希森6号一级种第三,产量为1 683.17 kg/667m2,较威芋5号增产35.01 kg/667m2,增产率2.12%,商品薯率为86.90%。青薯9号一级种、希森6号一级种、米拉一级种3个品种抗性强、薯块性状、综合性好,商品薯率高,植株生长好、植株较繁茂,适合在赫章县海拔1 800 m左右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8.
为给甘薯脱毒微型薯的生产提供依据,该研究于2016年进行了不同甘薯蔓长类型的品种和密度基质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60株·m-2的基质栽培下,甘薯短蔓、中蔓品种结薯性较好,脱毒微型薯产量超过2.5 kg·m-2,数量超过300 个·m-2,早熟品种脱毒微型薯的商品性更好。适当降低密度,能显著提高长蔓品种脱毒微型薯的产量和数量,适宜的密度为40~50株·m-2。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适应贵州生产应用的甘薯新品种(系),对西南地区选育的11个甘薯新品系在贵州遵义进行连续两年种植鉴定。结果表明:黔薯17鲜薯产量2021年、2022年均最高,分别为3 599.58 kg/667m2、2 043.07 kg/667m2;黔薯17商品薯率2021年、2022年分别为76.31%、87.8%;食味评价2021年为89分,2022年为94分,适宜作为鲜食品种推广种植。2021年Z1824-15淀粉率、淀粉产量最高,分别为24.17%、768.27 kg/667m2;2022年黔薯18淀粉率、淀粉产量最高,分别为27.30%、547.67 kg/667m2。Z1824-15和黔薯18适宜作为加工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凯里番薯的经济效益,以当地红皮白肉红薯为对照,与引进的西瓜红、烟薯 25、越南紫薯、徐紫 8 号、紫罗兰紫薯进行品比试验,筛选出适宜凯里市种植且经济效益高的红薯品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番薯的生育期相差不大,均为 160 d 左右。植物学性状方面,各品种叶形均为心形,株形均为匍匐长蔓,除越南紫薯的薯形较短,为短纺锤形外,其他5个品种的薯形均为长纺锤形;商品薯率为52. 00%~80. 00%,西瓜红最高,当地红薯最低,商品薯率普遍不高主要是因为薯块膨大期遇雨天易开裂导致品质降低;小区产量为 49. 45~81. 67 kg,折合产量为 2 335. 35~3 856. 27 kg/667m2,烟薯 25 最高,为 3 856. 27 kg/667m2,但其薯块偏大,商品性低。西瓜红和紫罗兰口感最受当地市场欢迎,其产量分别为 3 418. 19 kg/667m2、3 032. 59 kg/667m2,且商品薯率较高,分别为 80. 00% 和 79. 33%。建议当地种植的主推品种为西瓜红和紫罗兰...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玉米间套种植是陕南山区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文章通过设置两个帯型、三个密度,研究结果表明,1.67 m双套双带型中马铃薯的适宜密度为667 m 3 500株时产量最高、效益较好。1.1 m双套单带型中马铃薯的适宜密度为667 m 4 500株时,产量最高、效益较好。在帯型选择上应结合市场行情,以效益为指导,选择合适帯型,提高收入。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陕北风沙草滩区玉米种植的最佳密度,通过设置667 m 4 000、5 000、 {6 000 }、7 000、8 000和9 000株6个密度梯度,主要研究不同的种植密度,对陕北风沙滩区春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秃尖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密度在 {8 000 }株·667m-2,供试品种可获得高产,产量1 148.96 kg·667m-2,较其他处理分别增产31.3%、16.6%、8.4%、4.8%和5.7%。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密度(D1:1 334株/667m2、D2:1 668株/667m2、D3:2 000 株/667m2、D4:2 334株/667m2、D5:2 668株/667m2)与3个行距(R1:1.2 m、R2:1.35 m、R3:1.5 m)共15个处理,探讨基于农机农艺结合的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塑料大棚番茄果型分级和冠层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产出果型呈反比;通过对冠层特性与产量及品质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散射光合有效辐射比例与单果质量、单株产量、折合667m2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糖酸比呈显著负相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冠层特性参数;通过对番茄果型分级、营养品质、冠层特性及产量的比较,R3D4处理在果型分级、品质指标及节本增效方面综合表现最佳,但折合667m2产量表现较低,为12 922.40 kg,而R1D2折合667m2产量高达15 390.65 kg,且在果型分级、品质指标亦表现较佳。综合考虑各项指标,R1D2处理(即行距1.2 m密度为1 668株/667m2)、R3D4(即行距1.5 m密度为2 334株/667m2)为宁夏地区大跨度塑料大棚农机农艺结合较为适宜的两种株行距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4个谷子品种进行播期、密度与追肥复合因素试验研究其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影响产量最主要的因素是品种,其次是追肥量、密度,最后是播期。杂交谷子对密度、追肥量的需求大于常规品质,产量表现更好。旱地最佳种植播期为4月25日,最佳密度为16 000株/667 m2,追肥量为40 kg/667 m2。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和不同施肥方案对陕西略阳地区雪莲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其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设计4种密度试验和肥料试验方案,统计分析不同处理下的雪莲果田间性状和产量,测定主要成分含量。结果表明,800株/667m2的条件下生长的雪莲果单株产量、平均每个块根质量和还原糖含量最高,折合产量(kg/667m2)和低聚果糖的含量仅比最高者低9.68%和3.25%。在农家肥2 000kg/667m2的条件下,雪莲果的单株产量、折合产量(kg/667m2)和平均单果质量最大。低聚果糖和还原糖含量分别占块根干质量的53.66%和17.00%,在各处理的结果中排第2位。综合考虑,略阳地区雪莲果栽培的最佳密度是800株/667m2,最佳的施肥方案是农家肥2 000kg/667m2。  相似文献   

16.
种植方式与密度对糯玉米‘沪紫黑糯1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沪紫黑糯1号’不同种植方式(直播、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和种植密度(45 000、52 500、60 000、67 500、75 000株/hm2)时的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沪紫黑糯1号’在产量方面差异显著,相同播期下地膜覆盖产量最高为13 986kg/hm2,熟期比其他种植方式早2d,最佳种植模式为地膜覆盖。不同种植密度下‘沪紫黑糯1号’在产量、茎粗、单株重、单株茎叶重、穗行数、穗粗方面差异显著,适宜种植密度为52 500~60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7.
杂交玉米黔兴201不同种植密度比较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聂晓文  肖莉  龙静  葛刚  郭国雄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490-9490,9492
探索耐密型玉米黔兴201的最适种植密度。试验共设置4.50万、5.25万、6.00万、6.75万、7.50万和8.25万株/hm26个种植密度,采取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共18个小区,小区面积20 m2,小区玉米种植3个双行。杂交玉米黔兴201不同种植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6个密度处理中,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的产量居第1位,各种性状表现较好,生长期间植株整齐一致,抗病性较强;密度为7.50万和6.00万株/hm2的产量分别居第2位和第3位,综合性状表现好;密度为4.50万和5.25万株/hm2,虽然穗粒数和千粒重较大,但产量不高;密度为8.25万株/hm2,有轻微倒伏现象,造成部分果穗腐烂。试验得出:黔兴201的最佳种植密度为6.00万~7.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以6个优质食用甘薯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法,探讨不同基因型和栽插密度对甘薯主要农艺性状、结薯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粗、最长蔓长和蔓薯比(T/R)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T/R在不同栽插密度下差异显著,基部分枝随栽插密度增高而降低.单株鲜薯重、薯块烘干率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等产量性状,在基因型、基因型×密度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单位鲜薯重随栽插密度增加逐渐降低,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则随栽插密度升高而增加.该试验6个甘薯品种的结薯性均表现出大薯数<中薯数<小薯数,且不同基因型大薯率呈极显著差异;大薯和商品薯数、大薯率随栽插密度的升高而降低,中、小薯数,中、小薯率在不同栽插密度间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分枝和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薯块烘干率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最长蔓长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鲜薯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烘干率成显著负相关;大薯率与大薯数、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小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本试验表明,栽插密度为7.5×104株/hm2,6个甘薯品种的商品薯数和单位面积鲜薯产量均达最高.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春玉米干物质、氮素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玉米品种陕单609和郑单958为材料,设置4.5(D1)、6.0(D2)、7.5(D3)、9.0(D4)万·hm-2 4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及干物质、氮素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1到D4密度区间,2个品种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D4密度下最高,分别为13 660.5和13 452kg·hm-2。与D1密度相比,陕单609在D2、D3、D4密度下的产量分别增加16.75%、28.74%、35.34%;郑单958在D2、D3、D4密度下的产量分别增加16.38%、29.96%、37.06%。通过回归方程可知,陕单609最高产密度为10.238万·hm-2,郑单958为9.049 8万·hm-2。叶面积指数、光能截获率随种植密度增加显著增大,而底层透光率显著减小。2个品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各器官的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转运量(率)、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大。各器官中,氮素积累量、转运量与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呈显著性相关。说明,种植密度通过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来影响氮素的积累与转运。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有助于增加光合面积、提高有效光能截获率、提高干物质及氮素的积累量和转运量,从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20.
以玉米品种先玉335(XY335)、郑单958(ZD958)、MC278三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及经济性状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玉米品种的单株生物产量、穗长、穗粒数、穗粒重随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单株叶片的干重积累最佳密度为3000-4000株/667m2;5000-6000株/667m2产最高且MC278表现较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