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78年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后,花生是重点试验作物。1979年首先在辽宁省试点,试验面积10.2亩;1980年扩大到北方几省,试种2000多亩;1981年扩大到辽、京、冀、黑、鲁、豫、津、赣、鄂九省、市,面积达37600亩,占全国农作物地膜覆盖示范面积的16%,仅次于蔬菜、棉花,居全国第三位。以后花生覆膜面积均成倍的增长。1982年为30多万亩,1983年为58万多亩,1984年为138万亩,1985年为350万亩。覆膜栽培花生已占全国各作物2200万  相似文献   

2.
花生是湛江地区主要油料作物,一年春夏秋三造都可种植,面积、总产居广东省首位。1980年全区花生播种124.3万亩,总产19320万斤。 近年来,我区花生生产通过作物布局调整有所发展,主要是部份低产稻田改种花生,培肥了地力,改良了土壤,使春花生由1979年108.9万亩扩大到1981年115.9万亩,其中水旱田花生播种面积由30万亩扩大到38万亩。低产稻田改为花生、水稻或花生、水稻(杂  相似文献   

3.
1980年以来,我县棉花育苗移栽的面积逐年扩大,1981年发展到13.1万亩,占全县棉田的68.5%,1982年增加到18万亩,占棉田面积的70.3%,1983年扩大到25.4万亩,  相似文献   

4.
简讯     
我国花生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进一步扩大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报道:1985年全国花生覆膜面积达370万亩,比上年扩大230万亩。其中京、辽、冀、鲁、豫五省市的覆盖面积占全国87%。 1985年花生地膜覆盖的特点是:新型地膜的使用面积增加。新型地膜——低压膜和线性膜,增温、保墒效应与高压膜基本相同,而用膜量每亩减少4公斤左右,成本降低30—50%。其次是,很多地区已形成了规范化的配套技术。如山东省推广  相似文献   

5.
迁安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全县共有耕地77.5万亩,历年播种花生面积23万亩左右。为了探讨新的花生增产途径,1981年,我们搞了2.4亩的塑料薄膜覆盖栽培试验获得成功后,1982年在扣庄公社的扣庄大队和东晒甲山大队搞了1000亩花生地膜复盖栽培示范,根据县、社、队联合验收结果,复膜花生平均亩产551.8斤,比不复膜的平均亩产344斤增产207.8斤,增  相似文献   

6.
我市花生地膜覆盖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从1981年的百多亩,至1985年发展到11万亩,约占花生种植面积的24%。但是,由于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我市推广年限较短,有的技术内容还没能全面合理运用,障碍着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下面提出来加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花生是河南省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在历史上其面积曾达432万亩,居全国第二位。1959年后,面积逐年减少,尤其在十年动乱中,花生受到的压抑最大,到1976年全省只剩下70万亩左右。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花生种植面积发展很快,1981年已恢复到300多万亩。 随着我省土壤肥力逐件提高,改革种植制度,增加复种指数,控掘生产潜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生产协势。所以油(热节)、棉麻凯 宁、  相似文献   

8.
作者综述了日本花生生产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日本花生栽培面积自1961—1967年一 直保持在90万亩以上。1972年降至78万亩,这主要是因为千叶、茨城两县蔬菜种植面积增加的结果。但在九州各县由于引进新品种和采用塑料薄膜栽培,收益提高,因而有试图扩大花生种植面积的趋势。所栽培的品种主要有关东半立、红皮半立、早生大粒、太考纳、信誉和超立。  相似文献   

9.
我县历史上是重点花生产区。1955年花生种植面积曾达到17万亩左右,以后随着旱改水面积的扩大,逐年减少。目前,全县5万亩左右的花生主要集中在一片(涟淮片)三线(废黄河、盐河、张河沿线)的沙土旱改地区,由于连作面积大,花生产量低而不稳,常年在200斤左右徘徊。  相似文献   

10.
花生叶斑病是花生的一种常见病。近几年由于花生种植面积的扩大,重茬面积逐年增加,加剧了该病的扩散、蔓延,1985年我县种植23万亩,发病田达90%以上。但近几年来我县群众对此重视不够,误认为该病发生在花生生长后期,对产量影响不大,因此防治面积甚小。为此,我们于1985年搞了3万亩花生叶斑病防治示范试验,获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枣庄市近两年来麦田套种花生发展很快。1981年全市麦套花生面积仅有1.2万亩,占当年花生面积的4.2%;1984年发展到3.2万亩,占花生面积的23.5%;1985年猛增到15万亩,占花生面积的46.9%。我市麦套花生面积只所以发展这么快,不是没有原因的。分析我市的实际情况,自然资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美国花生生产正处在十字路口上。”这是美国花生业界多数人士和许多直接参与花生业各个环节活动的美国银行家们,对目前美国花生生产状况的一致看法。 1982年美国花生总产量仅达31.13亿斤,比1981年的36.18亿斤约下降14%;总收获面积为776.96万亩,比1981年的906.43万亩降减14.3%。其中。弗吉尼亚—卡罗莱娜地区的收获面积降减幅度最大,为23%;东南地区降减11%,西南地区降减17%。  相似文献   

13.
我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北与山东省接壤,境内有丘陵也有平原,常年种植花生20万亩左右,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收入,夏花生面积由1984年的6万亩,扩大到1985年的12万亩,全县85年25万亩春夏花生,平均亩产536.0斤,总产1.34亿斤,分别比84年增长0.94%和24.4%。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81年3月,全国地下害虫研究协作会议,关于组织一次北方花生蛴螬考察的意见,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主持下,由沈阳农学院、河北沧州地区农科所和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等有关同志组成考察组,于1981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对花生主产区江苏(新沂、东海、赣榆)山东(胶南、蓬莱)和河北(迁安、滦县)3个省7个县、16个公社的花生蛴螬,进行了重点考察。现将考察结果汇报如下: 一、蛴螬危害仍很严重 随着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花生生产在恢复发展中,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如江苏省徐州地区1978年花生播种面积为47万  相似文献   

15.
实行双油制,即油菜~花生一年两熟轮作制,是发展我县花生生产的重要途径。1986年全县双油制推广面积达14,950亩,占花生总面积的54.4%。 一、发展双油制是发展花生生产的必然趋势 (一)发展双油制,是耕作改制的需要,是农民的自觉要求。 我县历史上花生生产是以一年一熟的春花生为主,近三十年来,由于修水利,种绿肥,水稻面积已扩大至65万亩,而花生面积则由1955年的18万亩压缩到不足3万亩,尤其是春花生面积仅剩4,570亩,只占16.6%。且大部分集中在一片三线(涟淮片、废黄河线、张河线和盐河线)的沙地薄地,花生单产一直在100公斤上下波动。  相似文献   

16.
红安县是湖北省的花生主要产区之一,种植面积1957年最高为7.6万亩,总产达2825万斤,但自此以后至1981年的二十四年间,比1957年缩小1—2万亩的有四年,缩小2—3万亩的有十二年,缩小3万亩以上的有八年;总产在1000万斤以下的五年,1000—1300万斤的  相似文献   

17.
一、河南花生的发展 花生在河南种植业中具有很大优势,全省适宜种植花生的土壤辽阔,气候温和,光热充足,种植历史久长。种植面积从1957年的432万亩到1987年的632万亩中间,年百万亩面积的起落达5次之多,种植面积最大年是1986年为699万亩,种植面积最小年是1978年仅81万亩,面积很不稳定。近几年来,河南花生处于又一个上升阶段,其特点表现在两方面。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历年花生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左右,近几年面积又有增加,1986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达1275万亩。随着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花生产区的劳力越来越紧张,尤其花生收获季节,正值三秋大忙之际,收、种环节争劳力的现象尤为突出。根据花生产区农民的要求,前几年研制了一些花生收获机具,并已用于了生产,在花生收获中发挥了一定作用。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进一步好转,我省农民对花生收获机械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要求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据了解我省花生收获的农艺要求是:先挖掘、再晾晒、然后摘果、复收。因此,我省现有的花生  相似文献   

19.
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自1979年由日本引入我国至今已有7年的历史。先后已在29个省、市、自治区的70多种作物上进行了试验、示范和推广,累计面积达5,300多万亩,其中花生覆盖面积550多万亩,均收到了早熟、高产和稳产的效果。同时在花生增产因素和生长机理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试验研究进展。但对地膜覆盖栽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论及较少,为了促进花生地膜覆盖栽培在我国稳步发展,现提出几个问题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20.
一、我省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新发展 我省自从1979年引进花生地膜覆盖新技术到现在,已有12年的时间。在这12年中主要有如下的新发展: (一)覆膜面积扩大,经济效益显著。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新技术是1979年开始引进试验,由于这项新技术一次性投资较多,因此我们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和坚持在增产增收的地方推广的原则。经过4年多点试验示范,1982年覆膜面积1.62万亩,平均亩产431.2公斤,比不覆膜的亩增90.6公斤,增产29.2%,扣除地膜除草剂成本后,亩净增收50.6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